论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五坚持”_科学发展观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五坚持”_科学发展观论文

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五个坚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和根本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定地信仰、牢固地坚持和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才是确保相关一切的前提和出发点。同时,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又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只有坚持和继承,才能确保发展和创新的无尽源泉、深厚根基和正确方向;只有发展和创新,才能赋予坚持和继承以丰富内涵、不竭动力和勃勃生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和理论源泉,继承和发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科学论断与理论精髓,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石、鲜明的时代特色、创新的理论贡献、宝贵的理论品格和系统的战略实践的基本特点,是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结晶,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战略集成,一句话,是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既继承又创新的光辉典范。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毫不动摇

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源泉,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因而,科学发展观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石。

(一)坚定不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和理论源泉

1.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上的有机联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正是坚持以人为本,这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充分肯定了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合著的《神圣家族》一书中明确指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并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说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①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未来社会应该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揭示了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其辩证关系,指出生产力是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并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恩格斯概括道:“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② 同时,社会进步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和奠定物质基础,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意味着社会能够为人的需要的满足提供日益充分的条件和对象,马克思认为,“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③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十分深刻地指出,人民群众的自由和社会状况的根本改善,“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④ 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只有社会系统诸要素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才能保证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⑤ 这些都充分说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以及主张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内容。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要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并且“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⑥ 可见,科学发展观的所有这些思想和观点在理论上和马克思主义都是高度一致和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发展观最基本的理论源泉。

2.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具有方法论上的内在一致。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科学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本质特点和一般规律,强调从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特性,联系地而非孤立地、发展地而非静止地、全面地而非片面地考察客观物质世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⑦ 在《自然辩证法》中也说道:“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互相作用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⑧

科学发展观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要求,以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及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方法论上始终贯彻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以全面的观点和方法,就是指在发展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上,科学发展观倡导和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就是指在发展的方式和方法上,科学发展观倡导和要求坚持统筹发展的思路,实现高度关联的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进步与和谐发展。以发展的观点和方法,就是指在发展的方向和目的上,科学发展观倡导和要求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人类社会和生态自然的共同可持续性,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目标。正是在坚持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与方法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对新世纪我国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宏观背景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综合;对我国的现状和未来、优势和潜力、内部和外部,以全球意识和时代目光,联系内外,进行了相互联系的纵向、横向比较和总结;对事关我国发展方面的重大问题,诸如发展战略目标和发展道路等进行了科学和动态的分析与论证。因此,科学发展观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而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产物。

3.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运用上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强调要把一般原则与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鲜明地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⑨ 还明确告诉人们,“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应当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并接着十分形象地说:“如果一个方程式的已知各项中没有包含解这个方程式的因素,那我们是不能解这个方程式的。”⑩ 就是对《共产党宣言》这样不朽的纲领性文献和革命性巨著,马克思、恩格斯都曾在《宣言》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十分恳切地说道:“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现在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应该有不同的写法了。”(11)

同样,科学发展观对于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贯彻和落实的问题,也是十分明确与坚定的,那就是说,极为关键的一条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复强调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此,胡锦涛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12)

(二)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向前,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建设社会主义在我国完全是全新的事业,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巨大勇气,不畏艰难、奋勇进取、孜孜以求,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丰富多彩的实践,用生机勃勃的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终于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毛泽东同志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国情况的发展道路。毛泽东同志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曾高度概括地指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13) 在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讲话中也说过,“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14) 毛泽东同志的社会主义观中蕴含着大量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科学思想。邓小平同志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15),他反复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16),“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17) 他说:“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18)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江泽民同志反复指出,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关键在发展,我们所说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于2003年提出:“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19) 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实现了思想观念上的重大飞跃,为我国经济和社会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观点都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芒,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

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密切关注时代、紧密联系实际、全面分析问题,在新形势下对发展战略、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科学发展观是立足国情、反映时代、承前启后、科学决策,创造性地提出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总体思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因而,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科学发展观密切联系国内外的宏观态势,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

人类社会自产业革命以来那种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必然后果,就是对能源和各种资源的依赖程度愈来愈高,随之产生愈来愈严重的区域及全球性各类环境问题。上个世纪70年代初,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石油价格的行动即在发达国家引发了一场“石油危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的暴露和严峻,人们终于开始意识到资源的获取绝不是无限制的,经济增长附带来的严重而普遍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也是触目惊心、令人痛心疾首的。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给人类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敲响了警钟。反思并探索人类发展之路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至今方兴未艾。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主题。为此,我国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承接历史、联系实际、紧扣时代的回答:

1、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逐步和平崛起的国家,作为一个从来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责任的国家,我国鉴往知来、把握时代、放眼全球,以上述实际行动积极推动人类共同家园的美好建设和发展,并以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迈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呼唤各国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科学发展观正是我国顺应国际进步潮流的完整宣言。

2、仅有经济增长、GDP的总量扩大和速度加快,没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各方面全面进步,那是畸形的发展;仅有城市繁荣、市民富裕,没有农村发展、农民富足,那是瘸腿的发展;仅有高楼大厦的耸立、机器马达的轰鸣以及资源能源的高耗,没有蓝天碧水青山、和谐宁静的人居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那是掠夺式发展……凡此种种,就是被看成为典型的经济有增长,社会无发展,文化无进步,人文素质无提高,生态环境无改善,大多数人不能分享现代化成果的“拉美陷阱”或“文化滞后”的情形与现象。一句话,那都是病态的发展。对此,针对畸形,我们要全面;针对瘸腿,我们要协调;针对掠夺式,我们要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推进文化科教卫生等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协调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前进道路上所走的弯路、所暴露的矛盾、所引发的问题,理应成为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那些失误的反思呼唤重新审视并完善自身的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正是积极吸取别国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3、我国正处在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一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初期。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此,一方面,不进则退,必须继续紧紧扭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放松、不动摇;另一方面,科学合理而进,必须对发展战略反复细思量、慎之又慎。可见,确立完整而系统的发展观显得尤其重要,有利于确立相应的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从而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因而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梦寐以求的宏伟目标,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正是回应适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时代的必然产物。

(二)科学发展观全面分析我国前进道路上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科学总结规律性认识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全球瞩目、举世公认,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财产收入节节攀升,国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国家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威望大幅提高。

但是,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前进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不均衡,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物质增长同文化需求、精神文明建设尚不协调,个别地区和干部对GDP的盲目崇拜,热衷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现象比较突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不断加重的就业压力和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以及社会保障压力增加等。其中有些矛盾和问题已经到了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加以解决的程度。另一方面,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美元,到2020年将向3000美元迈进。这是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处理得当,可以再上新台阶、实现新飞跃;处理不当,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矛盾激化、资源环境恶化,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由此可见,当前发展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作出符合实际、反映时代的科学回答。

通过实践,特别是在实践中勇于正视问题、敢于解决问题,善于修正不足,不断从发展道路上的失败和错误中总结经验及教训,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对此,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序言中深刻地指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20) 科学发展观正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和暴露的不足等有关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与高度提炼,是为化解和解决当前主要矛盾及问题,防范和避免关键阶段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制定的总体思路和大政方针。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它不是真理的穷尽,而只是为我们开辟了认识真理的正确道路。恩格斯早就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1) 同时,他十分清醒地意识到,“整个人类历史还多么年轻,硬说我们现在的观点具有某种绝对的意义,那是多么可笑,……”(22) 科学发展观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这一理论品格,坚持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为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作出创造性贡献,极大丰富和推动了人类发展思想,有许多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因而,科学发展观具有创新的理论贡献。

(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

坚持以人为本,是对过去更注重经济物质增长观念的扭转,是我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这一执政理念就是要求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满足人们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坚持以人为本的这一核心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基本理论的具体体现,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的新的高度概括,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其次,进一步深化了对发展和以人为本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强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其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使坚持以人为本的实现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保证人们的精神家园永远丰富多彩,才能富民、利民、安民、乐民。同时,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赋予发展以意义和价值,才能使发展的道路不断向前,才能保障发展的方向永不迷失。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放松、不动摇。最后,坚持以人为本从更高的本质上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深入基层,体恤民情,所谓“执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23)。必须牢记“两个务必”,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的,从而更加自觉地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一切工作和政绩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和群众的检验。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完整体系的科学构建

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真正发展起来,离不开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进步,离不开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共进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优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才第一次完整、系统、有机地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纳入到发展思想体系中。科学发展观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发展观的思想宝库,对促进人类进步和发展具有十分积极和普遍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1、全面发展就是要求整体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协调发展就是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发展经济和保护自然并行,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五个统筹”的战略方针的重大突破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就是指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共同进步,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思想,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五个统筹”既源自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从别国在发展问题上成败得失的教训中获得重要启迪,是我们党把握全局、统筹兼顾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继承发展,是在推进我国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方针上的重大突破。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力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力争实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这些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这也正是“五个统筹”战略方针的精髓所在。当前,强调不片面追求GDP增长,要求注重平衡各方利益,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关注弱势群体,设法减轻民困,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特别是在现阶段努力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正是实施统筹兼顾战略方针的具体体现。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阶段又一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正是由于科学发展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的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创新发展,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态势,突出了现实的内容和呼唤。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勇立时代潮头,进一步创新完善关于发展的思想体系,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与时俱进品格的鲜明特点,因而,科学发展观具有宝贵的理论品格。

(一)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集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于一身

党的十六大报告十分精辟地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4) 就是说,与时俱进要求必须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忠实继承基础上的丰富、发展和创新,既联系实际、联系时代,又认识规律、运用规律,同时,创新发展、开拓进取。具体而言,与时俱进必须包括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这样三个核心内涵:其一,科学的源泉;其二,时代的特色;其三,创新的品格。

1、科学的源泉是指关于在什么基础上“进”这一带有前提性、根本性的问题。毫无疑问,必定要以科学和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理论源泉为依据、为起点、为根基而“进”,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依托、为指引、为阶梯而“进”。否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进”,归根结底只能是盲进、冒进、乱进,以走向失败告终。科学发展观正是做到了牢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而才具有了科学的源泉,从而保证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国今后长期发展的根本指针的正确和科学。

2、时代的特色是指必须反映时代的特征、回应时代的呼声、解决时代的问题。否则,脱离时代,脱离实际,曲高和寡,苍白无力,终为时代所抛弃。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25) 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26) 科学发展观正是做到了密切联系实际并从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着眼,因而才具有了时代的特色,从而保证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国今后长期发展的根本指针的意义和价值。

3、创新的品格是指必然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否则,故步自封,不进则退,无法应对日益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和众说纷纭的理论领域所提出的各种巨大挑战。毛泽东同志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深刻地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27) 邓小平同志也十分鲜明地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28) 科学发展观正是做到了勇于进取和开拓创新,因而才具有了创新的品格,从而保证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国今后长期发展的根本指针的活力和深远。

(二)继承发展: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品格的本质特征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审时度势、开拓创新、高瞻远瞩地提出的指导我国今后长期发展的根本指针,是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性认识。科学发展观凝聚和汇聚了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识上的集体智慧与思想结晶(29)。为此,胡锦涛总书记高度概括地指出:“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30) 总书记的这段话深刻表明,这一“新认识”恰恰是具有时代性的“新”、具有规律性的“新”、具有创造性的“新”,因而,完全具备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具体说,科学发展观的与时俱进品格包括这样三个最本质的特征:

1、科学发展观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而确保其不竭的源泉和深厚的根基,深刻体现了与时俱进所要求的继承性、科学性和真理性。因而,具有科学的源泉和起点。

2、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从而确保其准确的指导和广泛的适用,深刻体现了与时俱进所要求的时代性、规律性和应用性。因而,具有时代的特色和内涵。

3、科学发展观密切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发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确保其强大的生命和旺盛的活力,深刻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进步性、创造性和发展性。因而,具有创新的品格和动力。

对此,温家宝总理深刻指出:“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31)

五、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战略实践

之所以说科学发展观是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既继承又创新的光辉典范,原因不仅在于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创新发展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而且在于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战略实践。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对马克思主义完整而彻底的坚持。

(一)战略集大成: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今后长期发展的战略总纲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32)。所谓战略,从最通俗的意义上说,是对前进方向、核心目标和根本使命的明确规定,就是指“做什么”;与之相对应,战术是对行进方法、当前重点和阶段任务的具体规定,就是指“怎么做”。科学发展观强调和要求的“发展方向”是明确而清晰的,那就是“科学”,即我们今后任何的发展都必须是科学和合理的;“发展目标”也是系统而完整的,那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即我们今后任何的发展都必须是统筹兼顾经济社会自然等各方面各领域各层次从而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的;“发展使命”也是坚定而彻底的,那就是“以人为本”,即我们今后任何的发展都必须是指向人和惠及全体人民并为着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由是而言,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规定了我们今后发展的基本走向和总体目标,明确了我们今后的发展要“做什么”,一言以蔽之,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今后长期发展的根本战略。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国今后长期发展的根本战略,不仅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而且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的继承和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就是指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发展,还要看环境保护,特别是要注重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对“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发展、综合和提升,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包含了上述两大战略,同时科学发展观还包含了发展的其他战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我国今后长期发展的根本战略,而且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集大成,是指导我国今后长期发展的战略总纲。

(二)战略实施: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科学发展观既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认识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实践问题。对科学发展观最好的贯彻和落实就是运用和实践,只有真用、真干、身体力行,才能使重大的战略思想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这就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3)。马克思的这一段极为精辟的论述,科学而完整地揭示了思想、理论或战略决策的产生、运用和实现的逻辑各环节和全过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概括性认识,也即“抓住事物的根本”,是彻底的、能说服人的,因而能够取得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共识。而最终能否转化为物质力量取决于人们的实践活动。由此,必须逐步使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实践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从而更加自觉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创造力,在实践中把科学发展观战略变成为现实。因此,必须从事关全局战略的高度认识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石和指导,自觉地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突出强调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推进各项事业,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从而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

②⑩(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7、421、46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5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1~202页。

⑥(12)(30)(32)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人民日报》2004年4月5日。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4页。

⑧(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2、154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3页。

(11)(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8~229、9页。

(13)(27)《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109页。

(1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7页。

(15)(16)(17)(2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116、149、114页。

(18)(2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114页。

(19)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2页。

(23)[明]丘浚:《固邦本·总论固本之道》,《大学衍义补》。

(2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1月8日)》。

(25)《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8页。

(29)于新东:《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人民日报·内部参阅》2004年第33期,第2页。

(31)温家宝:《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2004年2月21日)》,《人民日报》2004年3月1日。

标签:;  ;  ;  ;  ;  ;  ;  ;  ;  ;  ;  

论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五坚持”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