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往及其历史演进_社会关系论文

论交往及其历史演进_社会关系论文

论交往及其历史演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人类交往的发展,人类交往的发展映现出人类前进的脚步。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揭示了人类交往活动的发展历史,阐发了交往作为人类需要和生存方式之一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及其历史作用。文章在系统分析了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交往状况、特别是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交往状况之后,明确指出:当代社会、尤其是当代中国的交往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种新型交往的基本特征就是开放、全面、发展。

交往是人们之间通过一定方式交换或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一种活动或行为。它是人的基本需要和生存方式之一,是构成各种社会关系、形成人的个性和素质、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的前提。通过交往,个人不再是孤立的、单一的存在,而是以群的面目出现,处于各种社会联系和关系之中,由此构成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0页)

交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人们互相接触、互相交流的活动中实现的。人作为社会的人这一基本属性,决定了每个人在其生存过程中必然与他人发生联系、进行交往。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生活条件不同,在各种社会联系中的角色和作用不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呈现出多样性。除了交往内容的丰富、交往范围的广泛、交往形式的多样以外,从交往主体或区域来看,交往就有个体交往、群体交往、地区交往、民族交往和国家交往等不同层次。相应地,交往就被分为人际交往、群际交往、地际交往、族际交往、国际交往等不同种类和不同形式。

以个体间相互交流交换为主要表现形式和基本内容的人际交往,是一切交往活动的起点和基础。这种交往的着眼点在于个人,是勾通你、我、他之间关系的桥梁。人际交往的双方都是从自身愿望、爱好、利益出发,选择交往对象,发生交互作用,以便获取生活物品,获得知识信息,获得精神愉快。在这种主观愿望的背后和主观愿望实现的过程中,个体间的交流交换却在客观上获得了一种社会化效果,即象链条或网络一样把全社会的人都联结起来,由此既满足了个体提高能力和素质的愿望,又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创造了必要前提,并且由个体间的交往衍生出群体交往、区域交往、民族交往和国家交往。因此,人际交往是一切交往中最根本的交往,它与群际、地际、族际、国际交往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其他一切交往都是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通过人际交往得以实现。人际交往比之其他形式的交往具有更大的普遍性、更活的选择性和更强的对流性。

交往既然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它就为任何社会、任何时代所必需,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不可避免。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生产的社会化水平不同、交往手段的优劣不同,使人们在交往范围、交往深度、交往频率以及交往内容、交往形式、交往规模方面会因时因地而不同,由此就形成了不同社会状态下的不同交往状况。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是小农自然经济状态下,人们的交往是封闭的。当时的生产是一家一户进行的,男耕女织,生活基本必需品靠自给自足。人们被固定在一块狭小的地域内,只与有限的人接触,交往既不频繁,亦不广泛,其基本性质是生存型交往。马克思对这种交往状况曾作过这样的分析,他说:“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每一个农户差不多都是自给自足的,都是直接生产自己的大部分消费品,因而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693页)

到资本主义时代,工业的发展、航海的成功、殖民地的开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原来本无交往的各个地区、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生产的逐步社会化使交往由封闭逐渐向开放发展,任何人都不可能仅靠自己的生产满足已经发展了的需要,而必须与他人、与外界进行交往、交换、接触。铁路交通的发达和通讯技术的提高,为交往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和手段,交往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但是,在交往逐渐摆脱封闭状态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和扭曲了人际间的正常交往。吸毒、凶杀、暴乱之风的盛行,对金钱和财富不择手段的追逐,使资本主义具有开放特征的交往不能不染上金钱的铜臭气味,资本家阶级之间的交往充斥着尔虞我诈、颓废淫乱的腐朽行为,金钱至上、一切为己成为交往的重要原则。在这种交往活动中,“货币使任何交往形式和交往本身成为对个人来说是某种偶然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2—73页),“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3页)可以说,一定程度的开放交往与人们在畸形交往中加剧了的内心孤独,成为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交往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代替资本主义、比资本主义处于更高形态的社会主义,就其交往的基本特征看,也必然是开放的,但它与资本主义的开放交往却有根本不同的特点。资本主义的开放交往受制于私有制度、维护私有制度,在统治者那里是享乐型的,在被统治者那里是生存型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于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具有平等的权益和社会地位基础上的交往,已不单纯是生存型的或享乐型的,而是生存与享乐(不同于资本家阶级的享乐)的统一,是全面与发展的统一。人们从根本方面能够摆脱金钱与物欲的束缚,把交往视为生存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能够以积极、健康、科学的态度衡量、评价交往活动,力求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全面广泛的社会联系。这样的交往,比之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交往,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跃进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对交往历史的一般描述,仅在于帮助我们理清交往的发展线索,并不能以此作为模式去硬套现实。事实上,理论上的抽象并不能裁剪活生生的现实,现实总是具体的、特殊的,需要进行具体分析。

就我国的交往状况及其变迁发展来看,就有它特殊的方面。虽然我们在本世纪中叶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较为全面发达了交往状况,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社会主义应有的交往水平与我国社会主义初期实际存在着的交往状况尚有差距。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当年所设想的、按照一般历史进程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之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并不一样,由此使得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以及受制于经济基础的交往水平也就有自己的特殊性。与此相联系,还与我国较为独特的发展道路有关。这种较为独特的发展道路就是:漫长的封建社会、落后挨打的近代历史、新中国曲折坎坷的前进历程。

漫长的封建社会是滋生、强化、巩固以封闭保守为特征的生存型交往的社会母体和现实环境。从文化特征上看,中国封建社会崇尚农业、崇尚稳定、崇尚自足,由此奠定了中国人重视土地耕作、轻视海航工商、政治上夜郎自大、经济上闭关自守、自我封闭、不善交往的思维倾向和行为准则。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所追求的是平平安安的生活,是在自己所有的那块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真可谓“见闻不出乡里,交往止于四邻”。历代文人留下的诸多词赋诗章,就把“不善交往”视为美德,把“独处隐居”称为高洁。谢灵运“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透露的就是在封闭独处中的一种自我陶醉心境和情态。

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侵略和反侵略、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史,同时也是新旧交往方式和交往观念发生冲突的历史。当英法联军用大炮轰开了我国海岸关口之后,腐败的清政府既不能有效地抵御侵略者,又不能由此去了解世界,吸取现代科技和文化,遂使中华民族一步步陷入孤立和深渊之中。整个民主革命时期,我们推翻了封建体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上下求索,给沉寂已久的中华大地带来了新的希望,新型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观念亦在萌芽之中。然而,从整个民族和国民行为来看,封闭保守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观念尽管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但在短期内却难以触动其根本。内化积淀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的“主静不主动”、“主安不主变”的行为和观念,仍然左右着整个交往状况。

进入到社会主义时期之后,应当说,随着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随着新型生产关系和新的生活秩序的建立,我国交往情况比之先前已有了很大的改变,甚至可以说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封闭保守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观念仍没有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消声匿迹,新型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观念也没有很快确立起来。这是因为,从新中国建立到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前这段时间内,一方面,我国由于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农业人口占近80%,小生产仍然犹如汪洋大海一般,落后地区的农民仍然是面向黄土背朝天、为衣食劳作。即便是国营经济部门,也在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搞封闭型生产,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空间和交往范围。另一方面,则是历次人为的政治运动特别“文革”10年动乱,严重地损伤了人与人之间逐年发展起来的正常交往。有海外关系的人成为批斗对象,就连学习外语都有“里通外国”之嫌。更有甚者,父子成仇,夫妻反目,“政治立场”搞乱了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使人人都感到他人可疑,人人都成为被怀疑的对象,由此造成了人们之间的交往障碍和心理隔阂。

就是上述这一特殊历史,使得我国交往状况的改变呈现出一个缓慢渐进的艰难历程。即便是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之后,我们在交往方式和交往观念上从基本方面看仍然是保守型、封闭型的。以个人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新型交往尽管在不断扩大,却没有获得最终的胜利。“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交往“内伤”,连同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交往观念,严重挫伤着人们的交往热情和交往渴求,影响到正常、健康的交往活动的开展,阻碍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合谐愉快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这与当代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要求显然是不相适应的。

落后、腐朽的东西可以影响于一时,却不会长久存在;不具有必然性的事物可以垂死挣扎,却总归要消亡。封闭保守落后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观念既然已不适用于当代社会的要求,它就不具有生命力,就会迟早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

当代社会已经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国际交流频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就全球范围来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已经打破阻碍交往的种种界限,正在发生着日益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故而有“地球村”之称。任何国家和民族要获得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不与其他国家进行交往、不汇入国际社会中是不可能的。就民众生活而言,当代社会已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空间拓宽,人的生活的社会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人的交际面和相互交往的频率,是过去任何社会都不能与之比拟的。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改变封闭状态,把自己置身于社会联系构成的网络之中,在频繁、多向、高效的交往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目标。很难想象,一个离群索居、孤陋寡闻的人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一个心胸狭隘、性格孤僻的人能够以顽强的意志去迎接命运的挑战。

当代资本主义已不同于资本主义建立之初,其社会交往已达到了比较发达的程度,资本主义固有的开放性特征在当代社会有了充分的体现。欧洲共同体系的建立及其一体化程度的加剧,从宏观上反映出资本主义世界的交往正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较高的经济水平和科技能力,极大地促进了其社会内部交往的发展。这种发展了的交往正在塑造着素质趋向完善、技能趋向全面的个体,正在营建着当代世界更高阶段的社会文明。当然,在交往大发展这一主流之下资本主义社会的交往仍然不能摆脱金钱、物欲、贪婪的羁绊,在其享乐型交往中仍然秀丽出腐朽、堕落的特征。显然,这与资本主义制度是有密切联系的。

与当代社会充分发展了的交往相适应,在我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交往程度和交往广度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植根于封建社会土壤中的保守封闭型交往方式和交往观念败迹已见,新型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观念正在茁壮成长。特别是从70年代末,我们突破种种思想樊篱,一改“左”倾错误路线,果断实行改革,积极推进对外开放,使得整个社会的交往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发生了巨大的跃迁。改革开放犹如一股强劲的飓风,摧毁着阻碍交往的种种障碍,荡涤着传统落后的交往观念,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行为。改革开放这场持续已近20年的伟大革命,使原已萌芽了的新型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观念在我国逐步成长壮大、开花结果。这种新型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观念的基本特征就是:开放、全面、发展。

第一,开放型交往。开放型交往是针对封闭型交往而言。封闭不是交往的内在要求,它实质上是非交往、反交往的。要交往,就必须开放,开放才是交往的本质。改革要求开放,建立市场经济同样需要开放。任何个人、单位、地区要想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获得成功,就必须对外进行开放性交往。改革和市场经济不仅需要开放型交往,而且扶持、培育了开放型交往,为之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支持。在开放型交往中,人们可以扩大视野,获取信息,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据有关报道,许多科技人员的专业信息,50—80%是来自文字以外的渠道,是从与朋友和同行聚会、聊天和讨论中获取的。只有20—50%的信息是通过文字材料得来的。交往贫乏的人,是很难把其他人的知识、实践感受和新的信息扩充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的,相反,只能使自己的学识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二,全面型交往。全面型交往与单一型交往相对,它要求人们不再视交往为单一的、单调的行为,不要把交往局限于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而是全面展开,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在人的全部生产活动仅仅是或主要是满足生存需要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主要是生存型的物品交换,象信息交往、能力交往、心理交往等只能处于从属的地位。尽管单一的生存型交往是人类最初的交往形式,是交往活动的基础内容,但如果仅限于此,就会使人的交往停留在生物需要的基础上,无益于人的发展和提高。在当代中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的社会需求的全面增长,交往的单一化早已被打破,在生存交往基础上衍生出的知识、情感、信息、能力等交往,已经上升为交往的主要方面,使交往趋于丰富多样。而且从交往手段来看,也是由单一发展为多样,信函、电话、电视以及更先进的通讯设备使交往手段日趋先进和发达。

第三,发展型交往。发展型交往是对保守型交往的否定,它要求人们在进行交往活动和评价交往活动时,应把交往的目的和目标落脚在人的发展上,落脚在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上,即以人的发展来衡量交往的优劣和交往观念的是非。也就是说,不能把交往单纯地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与往来,关键还要看与什么人交往、交往的效果怎样。为此,人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朝向新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日益注重了交往对象的选择和交往目的的端正。人们都是选择正直、善良、诚实的人,选择奋发、有志、具有开创精神的人与之交往,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以便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正如孔子所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在交往中追求发展,在交往中提高自身,这既是人们开展交往所追求的目标,又成为人们积极交往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总之,开放型、全面型、发展型的交往都是相通的。不管把当今我国新型交往概括为几个特征,它都是被改革所肯定、为市场经济所需要。新型交往和交往观念的确立,已经并将进一步促使人们的交往范围由狭窄到广阔,交往内容由单一到丰富,交往频率加快,交往深度增加,交往途径多样,促使人们从旧的生活圈子中解脱出来,走进一个更广大、更融洽、更友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之中,并与社会经济生产方面的协作联合、与国家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协调统一,相互作用,使人和社会走向交往的发达阶段,走向交往的高度文明时期。

人的行为和关系,无非是三个方面,一是人对自身的行为和关系;二是人对身外之物(或自然界)的行为和关系;三是人对他人的行为和关系。其中,第三方面应是占有主导地位的。因为前两种行为和关系有赖于第三种行为和关系才得以优化和合理解决。个体对自身的把握和认识只能在他人这面镜子的映照中才能实现。人对自然是盲从还是驾驭,人对客观世界能否实现有效的改造,都要受制于或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联合行为和协作关系,受制于或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程度。因此,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来说,积极健康的交往所产生的意义是重大的。一方面,就交往主体即具体个人看,他只有在交往中才算是生活于社会中,个人的才华、力量和价值才有机会得到施展和显现出来,才能够走向成才之路。特别是当代社会亟需外向、开拓、创新型人才,这就更需要交往向深广方面发展,因为外向开放的品德和个性无疑是在交往中铸造和体现出来的。另一方面,从整个社会看,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它是否充满活力,是否生机勃勃,同样赖于交往的发展程度。全新开放的交往和交往观念必将打破如“一潭死水”般的社会状态,使全社会的人、各种组织、各个机构、各个部门和方面都能高速高效地运转起来,使社会作为有机体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进而推动社会沿着文明、科学、进步的大道前进。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一个历史过程。人的发展表现为人的解放程度、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自由的获得。而这一切,都取决于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人的交往的发展。交往程度既是人类走向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又是人走向全面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恩格斯曾把人的发展归结为两次“提升”:一次是人把自己从物种方面提升出来,一次是人把自己从社会关系方面提升出来。这从交往活动和交往观念角度看,当人的交往仅限于生存型交往、交往观念尚处于封闭保守时,人的发展还仅处于第一阶段,尚未实现第二次提升。只有当交往活动和交往观念跃进到一个新的层次和高度时,才会实现人的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提升。这时的交往是真正的“普遍交往”(马克思语),是个人的真正自主活动。这种自主活动是“同个人向完整的个人的发展以及一切自发性的消除相适应的”,“同过去的被迫交往转化为所有个人作为真正个人参加的交往,也是相互适应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5页)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是不断发展的,交往也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作为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所具有的重大作用和重要价值将越来越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和积极实践。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体制,正在把交往推向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新的交往时代已经到来,愿人们都积极投身其中,相互间架起心灵的桥梁,力求使自己走向全面发展,塑造一代新人的全新形象。

标签:;  ;  ;  ;  ;  

论交往及其历史演进_社会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