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结构与实际汇率: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_实际汇率论文

市场结构与实际汇率——理论模型和对人民币/美元实际汇率的经验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汇率论文,模型论文,人民币论文,理论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52(2008)12-0016-12

一、引言

作为一个实体经济变量,实际汇率的长期演变趋势应主要由生产率、经济结构等供给方面的因素决定。以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Balassa,1964;Samuelson,1964)为起点,现有对实际汇率长期演变趋势的分析多强调生产率的决定作用,而鲜有人关注另一个重要的供给变量——市场结构——变化对实际汇率长期趋势的影响。市场结构指的是产品市场上企业的垄断程度,垄断程度越大,企业定价就会越高,从而整个经济中的价格水平就越高,进而影响到实际汇率水平。对于一个成熟的经济体来说,一般来讲其市场结构是基本不变或变化很小的。但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正处于市场经济建设中的经济体来说,其市场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在原来的垄断行业中通过拆分或对外开放而引入竞争机制,势必会使得该行业的垄断程度降低而竞争加剧,市场结构改善。①因此,讨论人民币实际汇率的长期决定因素必须要考虑到市场结构的变化。

市场结构对实际汇率产生影响意味着存在国际市场分割,即企业可以为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制定不同的价格。Krugman(1987)和Dornbusch(1987)最先提出了可贸易品的市场定价理论(PTM);Knetter(1989)发现了市场定价行为的经验证据,因而可贸易品的一价定律不成立。可能是因为成熟经济体的市场结构变化很小,所以国外学者很少有人从市场结构的角度来讨论实际汇率的长期趋势,只有Feenstra和Kendall(1994)认为国家间价格加成幅度(markup)随时间的变化会有永久性的效应,进而会对实际汇率产生长期的影响。Faruqee(1995)和Cheung等(1999)都分析了市场结构对实际汇率持续性的影响,前者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框架下证明了企业的PTM行为的确会增加实际汇率对PPP偏离的持续时间,后者则使用分行业的数据证实了垄断程度越大,实际汇率持续性越强。目前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研究还没有涉及市场结构因素。

本文在一个存在垄断竞争的两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分析市场结构变化对实际汇率长期趋势的影响,并以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为例对模型的结论进行验证。本文的模型借鉴了Benigno和Thoenissen(2003)的模型,但与后者不同,本文模型假定不存在消费的本国倾向,且由于设定形式的简单,我们的模型可以得到一个解析解而不必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求解。

二、模型介绍

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消费者、厂商(可贸易品生产厂商和不可贸易品生产厂商)和政府三个部门,以及产品市场(可贸易品市场和不可贸易品市场)、劳动市场、货币市场和一个统一的世界资本市场。

(一)个体消费者及其最优化行为

假设世界上只有“本国”和“外国”两个大小一样的国家。本国生产相互间有差别、连续分布的可贸易品,这些可贸易品标准化为在区间[0,1]上均匀分布。同样,外国也生产相互间有差别、连续分布的可贸易品,并标准化为在区间[1,2]上均匀分布。另外,每个国家还都生产相互间有差别且连续分布的不可贸易品,并分别标准化为在区间[0,1]和[1,2]上均匀分布。每个国家都有一群连续分布、长生不老的代表性的经济个体,本国经济个体落在区间[0,1]上,外国的经济个体落在区间[1,2]上。本国和外国的个体消费者都同时消费自己国家生产的可贸易品、进口的可贸易品和自己国家生产的不可贸易品。另外,个体的效用还来自对实际货币余额的持有和供给劳动产生的负效用。本国经济个体记为i,外国的经济个体记为i*。本国的每一个经济个体i都最大化如下形式的效用函数:

上式中,β是时间贴现率,C是复合消费品,M是名义货币供应量,P是总消费价格水平,L是劳动供给,χ和k分别表示实际余额和劳动供给在总效用中的权重。这里假定劳动供给的负效用是线性的,该假定是为了得到一个解析解,μ>1并不会改变主要结论。Devereux和Engel(2000)认为,考虑到以下两点原因,假定线性劳动供给效用是合理的:第一,一些文献发现当个体在工作固定的时间和一点不工作之间进行选择时,用线性形式来表示闲暇的效用函数是合适的;第二,个体对闲暇消费的不确定性并未体现出很强的风险规避行为。外国个体i*有着相同的效用函数形式。

复合消费品C的定义如下:

可贸易品生产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略显复杂,由于不同市场有不同的需求弹性,厂商分别在每个市场上选择合适的价格以最大化其利润。本国单个可贸易品生产厂商i的最优化行为可以表示如下:

可以理解为可贸易品市场(不可贸易品市场)的相对垄断程度,本国相对外国可贸易品(不可贸易品)市场垄断程度上升,本币实际升值。

三、经验分析:中国、美国市场结构和人民币/美元实际汇率

(一)估计市场垄断程度

我们以人民币/美元实际汇率为例来对市场结构和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这里首先要估计出两国可贸易品市场和不可贸易品市场的垄断程度,即成本加成率。借鉴Cheung等(1999)等研究的方法,我们按照如下公式来计算部门i的成本加成率:

该方法的优点是数据比较容易获得,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无法找到中国和美国第三产业(不可贸易部门)的总产值数据。考虑到第三产业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主要成本是工资成本,投入原材料成本相对较小,因此,我们用第三产业增加值近似代表总产值,并用增加值与工资成本的比值作为第三产业成本加成率的近似值。改革开放初期没有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数据,但有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数据,因此我们用工业部门代表中国可贸易部门,不可贸易部门用第三产业来代表。中国可贸易和不可贸易部门相应数据均来自各期的《中国统计年鉴》。美国可贸易和不可贸易部门分别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来表示,相应数据来自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BEA,http://bea.gov/beahome.html)。样本长度为1979-2004年。根据(39)式计算出来的这四个部门的成本加成率见图1和图2。

图1和图2均显示,在1979-2004年间,相对于美国,中国两部门的成本加成率变化比较大,美国可贸易部门的成本加成率仅表现了微弱的上升趋势,而美国不可贸易部门的成本加成率更是基本保持不变。这与现实情况相符合,因为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建设之中,其市场结构变化比较大,而美国是一个相对完善的经济体,其市场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另外,比较来看,无论是可贸易部门还是不可贸易部门,中国市场的垄断程度都大于美国相应市场的垄断程度⑥,这说明目前我国市场还不是很完善,竞争还不够充分。最后,从中国两部门成本加成率的变化趋势来看,中国不可贸易部门的垄断程度总体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可贸易部门的垄断程度在1989年之前一直下降,1989-1998年间大幅度上升,1999年之后则迅速下降。

(二)检验结果

我们对前面模型的结论方程(37)和(38)进行估计,二者的差别在于是否假定差别消费权重。考虑到生产率在实际汇率决定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同时将中国和美国可贸易部门相对不可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除以不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作为两个控制变量。因此,两个待估计方程如下:

劳动生产率的数据来自卢锋(2006),人民币/美元实际汇率根据名义汇率和两国CPI计算而来(直接标价法),名义汇率和中国CPI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美国CPI来自IMF的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估计结果见表1。⑦

方程(40)的回归结果显示,中国可贸易部门垄断程度上升会导致人民币相对美元实际升值,这与前面模型的结论完全一致,显示出市场结构越趋于完善,竞争程度越加深,本币就越贬值。但中国不可贸易部门垄断程度对实际汇率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中国不可贸易部门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相对较小。⑧美国两部门的垄断程度对实际汇率影响也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在估计区间美国这两个部门的市场结构保持稳定,变化很小。方程(41)的回归结果显示,中国可贸易部门相对美国可贸易部门垄断程度上升会导致人民币对美元实际升值,与模型的结论完全一致,而中国相对美国不可贸易部门垄断程度对实际汇率的影响虽然方向与模型结论一致,但不显著。另外,这两个方程的估计结果还表明,中国可贸易部门相对不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上升,人民币对美元实际升值,而美国可贸易部门相对不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上升,人民币对美元实际贬值,与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结论一致。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构建了一个存在垄断的两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市场结构变化对实际汇率的影响。结论认为,一国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市场垄断程度上升会导致企业定价偏高,进而导致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实际升值。接下来我们以人民币/美元实际汇率为例对模型的结论进行验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可贸易部门垄断程度变化对人民币/美元实际汇率(直接标价法)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中国不可贸易部门和美国两部门的垄断程度对实际汇率影响不显著。

本文的分析有两点重要启示:一是在分析实际汇率(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汇率)长期演变趋势时,不能忽略市场结构因素的影响,在某些时期,市场结构可能是影响实际汇率的重要因素;二是鉴于可贸易部门生产率有长期向上的趋势,会对本国货币带来不断的升值压力,为避免本国出口企业因升值而遭受较大冲击,可以通过扩大竞争、降低市场垄断程度来部分缓解这一升值压力。

2008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速度有所加快(2008年前五个月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5%),但从“热钱”继续加速流入的势头来看,当前人民币仍面临不小的升值压力。根据本文的结论,可以考虑通过引入竞争、降低垄断程度,以市场结构的改善来缓解部分人民币升值压力。具体来讲,有以下三点建议:第一,应进一步对能源、电力、铁路等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实施拆分重组,通过增加行业中的企业数量来引入竞争,降低这些行业的垄断程度;第二,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较高,应适当放宽并支持民营企业进入石油、电力、金融、航运等重点领域,通过民营企业来“激活”竞争,改善市场结构;第三,在保证国家对关乎国计民生行业控制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加大石化、金融等行业引进外资企业的力度,通过扩大“内外竞争”来降低垄断程度。

收稿日期:2008-07-18

注释:

①这里我们将某一市场的垄断程度降低而竞争加剧的状况称为市场结构改善。

②根据鄂永健和丁剑平(2007),差别消费权重是更一般化的假定,因此,这里假定差别消费权重。

⑧中国不可贸易部门垄断程度对人民币/美元实际汇率影响不显著也可能是因为对垄断程度估计不准确造成的。

标签:;  ;  ;  ;  ;  ;  ;  

市场结构与实际汇率: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_实际汇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