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坚定而清醒的共产主义者——《共产党宣言》与当代现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产主义者论文,共产党宣言论文,当代论文,清醒论文,坚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年来, 尽管世界已发生了前人难以想象的变化,但事实雄辩地证明《宣言》的基本原理仍然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总趋势决不会改变。然而,这一“取代”所需经历的时间和过程,比原来想象的要漫长得多。因此,我们既要坚信其“必然性”,又要充分估计到它的“长期曲折性”,做坚定而清醒的共产主义者。扎扎实实地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是对《共产党宣言》的最好纪念。
一、《宣言》的核心结论及其面临的挑战
《宣言》的基本思想,是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阶级斗争已达到了必须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共产主义,使整个人类都获得解放的阶段。因此,《宣言》在150 年前向全世界庄严宣布:“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2页。)。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两个不可避免”或“两个必然”。
150年来,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严重挫折。 特别是90年代初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的崩溃,使《宣言》的“两个必然”的结论面临着挑战。西方的反共势力曾弹冠相庆,宣称:“资本主义已经战胜了共产主义”,“20世纪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灭亡的世纪”,“21世纪将与社会主义无缘”。但是近年来的事实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虽然遭受了严重挫折,但它没有消亡;《宣言》所指明的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改变。
近年来的重要变化是:(一)在剧变时期,前苏联东欧地区的共产党自动解散或被取缔,面临被消灭的边缘。现在独联体多数国家中,共产党已获得合法地位,陆续恢复活动,有的已进入议会,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二)中国、越南、老挝、古巴和朝鲜几个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国家,顶住了压力,稳住了阵脚,多数在革新开放中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西方想在苏东剧变后“乘胜追击”搞垮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图谋未能得逞;(三)发展中国家非执政的共产党,除少数垮掉外,大多数党坚持下来了,有的还获得某种发展;(四)发达国家的共产党所受冲击严重,力量损失很大,目前仍较困难,但看来最困难、最动荡的时期已基本过去。总之,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由苏东剧变所引发的“大震荡”已基本结束,形势已趋于相对稳定。经过这次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力量虽然削弱了、地盘缩小了,但思想认识和理论探索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他们在吸取苏联东欧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这有利于社会主义在新形势下继续前进,取得新的发展。现在西方媒体也转换了腔调,不再强调“共产主义消亡”,在前些年苏东地区左翼力量上升时,西方媒体甚至反而说:“政治时钟”开始“左摆”,共产党人又“卷土重来了”。
另一方面,这些年资本主义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西方媒体和进步人士说,苏东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并“不是资本主义的胜利”,资本主义不可能永世长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人们还是希望有一个比现在的社会更理想的社会。因此只要还存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将永远有其存在的土壤。近年来的事实是:(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探求。一些共产党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研究总结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如1993年印度共产党(马)在加尔各答召开了“当代世界形势和马克思主义有效性”国际研讨会,1994年3月美洲大陆16 个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在墨西哥城召开了国际研讨会,1994年12月来自中东、地中海以及前苏联地区的28个共产党和左翼政党的代表,在塞浦路斯举行了地区性会议。在这些会议上,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苏东剧变只是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有效。(二)世界各种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和人士仍在研究和预测社会主义的未来,这表明社会主义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西欧一些社会党人在1990年创办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国际论坛,美国纽约《每月评论》社1990年出版的文集,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批斗争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获得成功,但历史不会倒退,它将宣告社会主义——不论以什么名义——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时候不会灭亡。”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1993年以“社会主义的新模式”为总题目,发表美、英、法等国学者论述社会主义问题的文章。该杂志编辑部评论说:“如果因为苏联‘共产主义’体系的失败而将社会主义弃之如敝屣,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目前社会主义还是一片小树林,但却充满生机”。发展中国家的一些进步人士对资本主义的批评就更为尖锐。尼加拉瓜一位叫卡德纳尔的神父,1994年在墨西哥《美洲纪事》杂志上发表文章说:“新闻界得意洋洋地在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的失败,但是他们不提资本主义的更大的失败。资本主义只在世界10%或20%的人口中取得了成功。……我们可以作如下区分:失败的是虚假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真实的社会主义;相反,失败了的资本主义是真实的资本主义而不是虚假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失败是因为没有实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失败却是因为其实现了资本主义。”(三)近年来西方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人们对西方社会的不满情绪在增长,由“福利国家危机”引发了“信仰危机”和“精神道德危机”,已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上层人士的忧虑。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其生前的最后著作《超越和平》中说:“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首先要解决的国内问题不是就业,不是医疗保健,不是财政赤字,而是精神和文化的堕落。这是困拢美国的一切问题的根源。”美众议院议长纽特·金里奇在其新作《重振美国》中指出,美国面临两大威胁,其中一个就是文化上的,美国正在从内部腐烂,因为人们拒绝接受曾经使这个国家强大起来的价值观、传统和制度。1996年伦敦出版界传出爆炸性新闻,《共产党宣言》销售量进入英国畅销书行列,据说148 年前的这本经典著作如此红火,是因为不少英国人觉得资本主义并不如想象的好,因此想看看另一方面的理论。这一切说明,资本主义并不是人类理想的“天堂”,《宣言》所宣布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没有过时!
当然,“两个必然”实现的时间要比原来想象的长得多,但这影响不了“两个必然”的结论本身。《宣言》所提出的“两个必然”,不是仅仅根据对世界形势某个时期、某个阶段的分析;而是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础上,对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是对世界历史发展总趋势的高度概括。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战略判断和最终的奋斗目标,它的实现,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不言而喻的。不管时间多长,都不会影响这个科学结论本身。因此,“两个必然”的“长期曲折性”与其客观“必然性”并不矛盾,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面对苏东剧变的反共叫嚣,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注:《邓小平选集》第3卷,第 382~383页。)这简短的两句话,实际上是要人们做坚定而清醒的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既要坚信“两个必然”,又要对实现这一过程的长期曲折性有清醒的估计。
二、《宣言》与当代社会主义
《宣言》与社会主义现实的关系究竟怎样?说《宣言》完全过时了,这当然不对;但想从《宣言》中寻找如何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现成答案也是徒劳的。
《宣言》关于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应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曾做过一些预测和设想,指出了一个方向,其基本原则至今仍然是正确的。例如,《宣言》说: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里说的是“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而不是“一步到位”。特别是强调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些原则仍有现实意义。但是,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应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宣言》没有也不可能进行具体的阐述。《宣言》在第二章的末尾,虽然说到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之后,应采取10项“革命措施”,但这是就“最先进的国家”来说的。这些措施不必说是到今天,就是在《宣言》发表25年的时候,恩格斯就已明确指出,它们“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
至于《宣言》所提出的其他一些正确的原则,如“消灭私有制”等,也要把它理解为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它的完全实现要有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初期,这是不可能立即全面实现的。经过十月革命后最初几年的实践,列宁就指出彻底废除私有制、取消商品交换、否定物质利益原则,“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是“错误的”、“失败的”。他强调通向共产主义,必须经过“许多过渡阶段”,要经过“漫长而复杂的过渡时期”,“资本主义愈不发达的社会,所需要的过渡时期就愈长”。于是列宁主张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转到恢复资本主义”(注:《列宁全集》第3卷,第38 ~45页)。后来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影响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在所有制上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必须根据生产力发展的程度来决定如何对待私有制的问题。《宣言》虽然强调“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但是它针对反共叫嚣,又对“消灭私有制”做出了明确界定。它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这些思想和原则,对于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从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看,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是一个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历史课题。十月革命后,苏联在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具体观念和一整套体制模式,其中虽然有值得珍贵的东西,但总的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在世界共运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最近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所作的报告坚持了《宣言》的基本原理,同时又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用新的思想和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宣言》,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
三、《宣言》与当代资本主义
《宣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功过和发展前途做出了科学分析,对分析当代资本主义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宣言》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等等,已被实践证明了是完全正确的。
《宣言》根据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分析,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但是后来客观现实的发展表明,资本主义虽然矛盾重重,几度陷于严重危机,但由于资本主义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如《宣言》所说的又“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所以它不仅生存下来了,而且获得了很大发展。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它最终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但其生存的时间确实延长了。对此,马克思主义者是应及时调整自己的估计的。恩格斯早在1895年写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谈到1848年革命爆发前认为“很快就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观点时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资本主义“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张能力”(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12页。)。恩格斯的这一观点决不意味着他对《宣言》提出的“两个必然”有任何修改。
100多年来,世界的变化是前人难以想象的。 我们不能苛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当时就预见到他们身后发生的事情。当时欧洲的工人每周工作70—80小时,英国工人正在为实现每日“10小时工作制”而斗争,而现在已普遍实现每周工作40小时,不少国家的有关行业正在推行“弹性工作时间”。《宣言》对当时工人状况的描述是“无产者是没有财产的”,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多数工人都多少有些积蓄,不少已是“有一定财产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也有很大改善。此外,《宣言》说,资产阶级时代,“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是复杂化、多层化、模糊化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中间阶层增大,最贫和最富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减少。虽然还有一部分工人生活很困苦,但就多数而言,不是“活不活得下去”的问题,而是活得“好一些”或“差一些”的问题。总之,虽然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但其现实情况已不是上个世纪那种情况了。因此难以爆发过去年代那种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我们必须纠正昔日关于“资本主义已陷入总危机”和“资本主义正走向全面崩溃”等旧观念,实事求是地研究和估计当代资本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不仅不同于《宣言》的年代,也不同于列宁所处的年代。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就是它的最高、最后阶段。由于殖民地已分割完毕,重新分割势力范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帝国主义时代是“战争与革命”的年代。但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代资本主义与列宁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比较,虽然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改变,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的社会化已发展成国际化、全球化;由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已经崩溃,由于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战争的发动者不能不考虑后果;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其生产关系已进行重大调整,阶级结构和上层建筑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资本主义仍矛盾重重、但总的说来目前不具备革命的形势,而世界战争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因此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调整,已使它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所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不表现在国有经济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上,而主要表现在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上,以及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生活各个领域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节方面。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作为“总资本家”,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地进行宏观计划、调控和干预。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之外,又增加了国家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现代市场经济”已代替“自由市场经济”。这样在经济领域,就使资本主义变得不是完全无计划、无秩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在再分配领域,通过税收制度、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调节了社会不公,缓解了社会阶级矛盾;在政治领域,通过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制,使社会不满在平时有发泄之处,不致于积到矛盾总爆发的程度,实际起到了“减压阀”的作用。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这些调整和变化,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寿命的延长。总的说来,当代资本主义还有一定发展余地。
在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里,资本主义并不成功。因此有的国家曾经希望走一条“非资本主义”的道路,从而涌现出了各式各样的“民族社会主义”模式。然而由于这些国家并不具备搞社会主义的条件,所以这些名目繁多的“社会主义”也不成功,现在不少国家又转而去发展资本主义。这类“发展中的资本主义(也叫“后发资本主义”),虽然有少数国家发展较快(如东亚和一些拉美国家),但多数仍在痛苦中挣扎。尽管如此,就世界范围而言,资本主义的地盘不是在缩小,而是在继续扩展。
既然资本主义还有一定发展的余地,我们就不能忽视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决不会”,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 对于后一个“决不会”曾有过争论,但十月革命、中国革命等实践已证明,虽然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具备革命形势时,不能以“客观经济条件未成熟”而放弃取得政权的机会,但是在取得了必要的政治前提之后,要在不发达的条件下“建成”社会主义也是不可能的,否则只能是贫穷的、“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因此,革命胜利后,必须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准备充分的物质条件。“两个决不会”中的任何一个,都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我们对“两个必然”长期曲折性的认识才会有牢固的基础。
四、《宣言》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为夺目
社会主义虽然优于资本主义,但现有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要在实践上赢得对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还需要经历长期过程。因此,社会主义不可能“速胜”。
首先,当前世界共运和社会主义的形势表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虽没有、也不会消亡,但其低潮的形势将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一运动必将继续向前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将呈现出与“战争与革命年”代不同的特点。过去,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多与战争相联系。在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大战打不起来,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又难以激化为革命运动。共产党要在更多国家真正掌握政权,产生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可能性是相当小的。今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主要表现在国家数量的扩大和增加,而主要表现在“点”的繁荣和“质”的提高,即中国等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由“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发展成“够格的”社会主义,用成功的实例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以推动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复兴。这不但是给占全世界人口3/4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其次,社会主义国家几十年来的建设实践表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也是长期的历史过程。过去共产党人对此认识不足,往往以为共产主义的目标会很快实现,社会主义是短暂的过渡时期,因此犯了不少脱离实际、急于求成、事与愿违的错误。50年代我国搞“大跃进”,搞过“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穷过渡”。60年代(1961年)苏共22大,提出要“在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国民经济重要指标按人均计算要超过美国。70年代柬埔寨共产党在反美救国斗争中取得了全国政权之后,试图实行“不要商品、不要货币、不要城市、不要学校……”的社会主义,结果先于苏联解体之前大约十年,就遭致了“亡国亡党”的结局,这一切都说明急于求成、超越阶段的“左”的路线和政策,后果是极为严重的。邓小平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注:《邓小平选集》第3卷,第375页。),这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中许多沉痛教训所得出的结论。
实践教育了共产党人。他们已认识到,不仅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本身也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并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的认识上取得了很大进步。我们党认为,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越南党认为,越南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级阶段”。老挝党认为,老挝目前“尚不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处在“继续建设和完善人民民主制度,为进入社会主义创造条件的阶段”。古巴从1993年宣布“改革”,总的趋势是逐步纠正过去追求“纯而又纯”过于理想化的社会主义观念。总的看来,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认识,有了很大进步,发生了若干重大转变:一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实现的时间上“由近变远,“由短变长”了;二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更符合实际,“由高变低”,“由虚变实”了;三是指导思想和发展模式上摆脱了“统一模式”,而强调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四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化了,懂得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五是摆脱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平行市场”的束缚,懂得了社会主义不能“关门”搞建设,懂得了在“一球两制”会长期存在的情况下,要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妥善处理同外部世界、特别是同发达资本主义的关系,既要对内改革,又要对外开放。如此等等。这就说明,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曲折性已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是,对急于求成思想较重的人们来说,可能觉得这“不够劲”,甚至认为这是“倒退”;然而这恰恰是社会主义复兴的希望之所在。照过去那样认识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的。实现“两个必然”的长期曲折性,决不会使坚定的共产党人丧失信心,而只会激发起他们为实现最高理想奋斗不息。“隧道的尽头是社会主义的复兴”,《共产党宣言》所指明的共产主义远大目标是一定能实现的!
标签:共产党宣言论文;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共产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宣言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