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逊词、荣誉词和委婉词概论_读书论文

谦词、敬词、婉词概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说论文,谦词论文,敬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谦词、敬词和婉词是礼貌语言之一,即在礼貌方面规范人的语言行为。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语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我国人民在人际交往中十分讲究谈吐文雅,举止有礼。历代以来,积累了大量的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谦词、敬词和婉词。不仅在文人中广为使用,而且在被称为村夫俗子的粗人中也广为使用。请看摘自反映下层社会生活的小说中的几段对话:

虞候道:“无甚事,闲问则个。适来叫出来看郡王轿子的人,是令爱吗?”待诏道:“正是拙女,止有三口。”虞候又问:“小娘子贵庚?”待诏应道:“一十八岁。”再问:“小娘子如今要嫁人,却是趋奉官员?”待诏道:“老拙家寒,那讨钱来嫁人?将来只是献与官员府第。”(《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令爱”是敬称对方的女儿;“贵庚”是敬问他人的年龄;“拙女”是谦称自己的女儿;“老拙”是老年人谦称自己。再引一段对话:

徐信道:“我徐信也是一个慷慨丈夫,有话不妨尽言。”那汉方才敢问道:“适才妇人是谁?”徐信道:“是荆妻。”那汉道:“娶过几年了?”徐信道:“三年矣。”那汉道:“可是郑州人,姓王小字进奴麽?”徐信大惊道:“足下何以知之?”……徐信闻言,甚跼蹐不安,将自己虞城失妻,到睢阳村店遇见此妇始末,细细述了:“当时实怜他孤身无依,初不晓得是尊阃,如之奈何?”……徐信亦觉心中凄惨,说道:“大丈夫心腹相照,何处不可通情?明日舍下相候。足下既已别娶,可携新阃同来,做个亲戚,庶于邻里耳目不碍。”(《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

这一段对话也用了不少谦敬词。“荆妻”是谦称自己的妻子;“小字”是谦称自己或自己亲人的姓名字号;“舍下”是谦称自己的住所;“尊阃”“新阃”是敬称对方的妻子;“足下”是敬称对方。《水浒传》中被称为绿林好汉的英雄人物,看起来很粗鲁,但初次相见时,对话也颇文雅:

戴宗问道:“壮士高姓大名?贵乡何处?”那汉答道:“小人姓石,名秀,祖贯是金陵建康府人氏,自小学得些枪棒在身,一生执意,路见不平,就要去相助,人都称呼小弟作‘拼命三郎’。……既蒙拜识,当以实告。”戴宗道:“小可两个来此间干事,得遇壮士,如此豪杰,流落在此卖柴,怎能够发迹?不若挺身江湖去,做个下半世快活也好。”(《水浒传》第四四回)

对话中的“小人”“小可”“小弟”,是谦称自己;“壮士”,是敬称对方;“蒙”,是敬称受人眷顾;“拜识”,是敬称受人赏识;“高姓大名”,是敬问对方姓名;“贵乡”,是敬问对方籍贯。

《京本通俗小说》和《水浒传》都是以当时的话本为基础整理而成的。话本是一种在市井茶楼酒肆中说唱的民间文学形式,对象多为人民大众。可见这些谦、敬词的使用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

一、谦、敬词

汉语谦、敬词的使用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在交往中就已广为使用。开始见于统治阶级内部。王侯常用“孤”“寡”“不穀”谦称自己。“孤”“寡”是谦称自己少善寡德,“不穀”是谦称自己不善。这些谦称多见于当时的史书《左传》和《国语》。据统计,《左传》用“寡人”90次,用“孤”32次,用“不穀”19次;《国语》用“寡人”42次,用“孤”28次,用“不穀”14次。当时的天子、诸侯国国君在外交场合或君臣对话时,这些谦词是作为第一人称谦称自己。与此同时,敬词也开始出现。如《左传》《国语》习以“执事”敬称君王。“执事”,原意是办事人员。敬称君王为办事人员,是表示自己不敢直接指称君王,只配与君王手下的人打交道。《左传》共用“执事”39次,《国语》共用“执事”4次。现在书面语言中还用的“足下”,最早见自《战国策》。如《战国策·燕策一》:“(武安君)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起初常用于对国君的敬称,现已广泛用于对平辈或朋友间的敬称。

谦、敬词的产生,是适应文明社会人际交往的需要。《礼记·曲礼上》:“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自卑”,自己谦卑;“尊人”,对人尊敬。这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自卑而尊人”是礼的基本原则。谦、敬词可以说是礼的原则在语言中的体现,是礼貌语言之一。谦词,是用谦卑的言词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敬词,是用尊敬的言词敬称他人(主要是对方)或与他人有关的人或事。因此,用作谦词的词,多为卑、贱、愚、拙、贫、寒、微、小、浅、薄等含有谦意的词;用作敬词的词,多为令、尊、敬、谨、贤、高、大、宝、玉、芳、华、圣、雅、清、拜、奉等含有敬意的词。在一般情况下,谦、敬词是不难区别的。如“家母”是谦称自己的母亲,“令堂”是敬称他人的母亲;“拙著”是谦称自己的著作,“大著”是敬称他人的著作;“贱庚”是谦称自己的生日,“贵庚”是敬称他人的生日;“愚见”是谦称自己的见解,“高见”是敬称他人的见解;等等。以上介绍的是一些常用的谦、敬词。

谦词和敬词,前者是用谦卑的词语表示,后者是用尊敬的词语表示,而且谦词是谦称自己,敬词是敬称他人,两者的界限一般是清楚的。但是由于用谦词是为了表示对人尊敬,用敬词是为了表示自己谦卑,有时候两者的界限也容易相混。相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有些敬词,含有双向的意思,从字面上看不出谦卑或尊敬的色彩。如“屈”“辱”“枉”“曲”等,是表示自己地位卑下,他人施加于自己的行为,对于他人来说,是降低了身分,是一种屈辱。但是由于这些词后面的动词所表示的是他人的行为,如“屈临”“辱临”“辱到”“枉驾”“枉顾”“曲临”,都表示对方屈尊光临,与敬称他人来到的“惠顾”“惠临”“光临”“光顾”“驾临”“驾到”“荣顾”等语义是完全一致的。既然是称他人的行为,当然应该理解为敬词。谦词只能谦称自己,敬词只能敬称他人。这是谦、敬词在用法上很重要的区别。但辞书在处理这些具有双向意义的词时,颇感困惑,一般释“辱”“枉”为谦词,释“屈”“曲”为敬词。另一个原因是有些谦、敬词是同一个词。如“下”“老”。“下”,也含有双向的意义。既可以表示自己在下位,也可以表示对方在上位。用作谦词时,是表示自己身处下位,后面一般是表示称谓或事物的名词。如“下官”,男子谦称自己;“下妾”,女子谦称自己;“下家”,谦称自己的家;“下忱”“下怀”“下悃”,谦称自己的诚意或心意。“下”用作敬词时,是表示对方居高临下,后面一般是表示对方行为的动词。如“下爱”,敬称对方对自己的关怀或爱护;“下顾”“下降”,敬称对方光临;“下问”,敬称对方有问于己。“老”用作谦词时,是老年人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如“老朽”“老拙”“老鄙”,老年男子谦称自己;“老妾”,老年女子谦称自己;“老僧”“老衲”,老年僧人谦称自己;“老荆”,老年人谦称自己的妻子。“老”用作敬词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和实际年龄无关。如《红楼梦》第六回:“你老拔一根寒毛,比我的腰还粗呢!”“老”是敬称才十八九岁的凤姐;一种是与尊老义有关。如“老人家”“老伯伯”等。

谦、敬词中虽然有一些容易相混,但是绝大多数,两者的界限还是很清楚的。如果遇到某些界限不甚清楚的谦、敬词时,主要可从用法上区分:是用于自称,还是用于他称?自称应该是谦词,他称应该是敬词。

谦词,从意义和用法上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类:

家、舍

这一类谦词主要谦称自己的亲属。“家”可用在称谓词前,谦称自己亲属中的长辈或同辈。谦称自己长辈的,如“家祖”,谦称自己的祖父;“家父”“家严”“家尊”,谦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谦称自己的母亲等。谦称自己同辈的,如“家兄”,谦称自己的兄长;“家姐”,谦称自己的姐姐。“家”的用法要注意两点:(1)用于谦称自己的同辈时,只能谦称同辈中的年长者。谦称同辈中的年幼者,不能用“家”,应该用“舍”。如“舍弟”“舍妹”。这大概是唐以后形成的通例,魏晋时期不拘此限。(2)称他人的亲属不能冠以“家”字,如不能说“你的家父”“他的家父”。称他人的亲属应该用敬词。

“舍”虽然也用于谦称自己的亲属,但有别于“家”。(1)“舍”只能用于谦称同辈亲属中的年幼者,不能用于亲属中的长辈或同辈中的年长者。如不能说“舍父”“舍兄”。(2)可谦称自己的亲属,如“舍亲”。(3)“舍”可在方位词前,谦称自己的家。如“舍下”“舍间”。

孤、寡、不穀、愚、拙、蒙、不才、不肖、不佞、不敏、樗材

这一类谦词主要谦称自己寡德少善、愚昧无能。其中“孤”“寡”“不穀”专用于王侯的谦称,其他为一般的谦称。“愚”“拙”两个谦词,现在还用,在用法上有些应该注意的地方。“愚”用作谦词比较早,战国时期就已用作谦词。如《韩非子·存韩》:“今以臣愚议:秦发兵而未名所伐,则韩之用事者以事秦为计矣。”又:“臣斯愿得一见,前进道愚计,退就俎戮,愿陛下有意焉。”“愚议”“愚计”就是谦称自己的谋虑。

汉代时,除用于自己的谋虑外,还可用于谦称自己。《史记》中就有三例。如:

1.冯驩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孟尝君列传》)

2.使者曰:“苟如此,子何欲而然?”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于边,有财者宜委输,如此而匈奴可灭也。”(《平准书》)

3.上使刘敬复往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刘敬叔孙通列传》)

以上三例,例(1)是孟尝君对自己的门客称“愚”;例(2)是卜式对天子的使者称“愚”;例(3)是臣下对天子称“愚”。这表明,“愚”早期用作谦称时,还没有受“以上对下、以尊对卑、以长对幼”的限制。唐宋以至晚清仍然如此。同辈或晚辈都可自谦为“愚”。如:

4.余山三兄大人阁下:……愚弟高翔麟顿首上。(高翔麟《致裕泰》)

5.承香亲家仁弟大人阁下:……姻愚兄陈嵩庆顿首。(陈嵩庆《致承香》)

6.敬启者:侨依珂里,时接霁光,渥蒙曲体关垂,无微不至,五中感泐,子墨难宣。……愚侄从吉季念诒谨启。(季念诒《致徐宗干》)

上面几个例子都选自《清代名人书札》。当时,同辈或晚辈自谦为“愚”,还是相当通行的。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同一写信人写给同一对象,同辈年幼者有时自谦为“愚弟”,有时自谦为“小弟”;晚辈有时自谦为“愚侄”,有时自谦为“小侄”。如:

7.芗翁仁兄大人阁下:……愚小弟时乃风顿首。(清时乃风《致刘含芳》)

8.芗翁仁兄大人阁下:……小弟乃风顿首。(同上)

9.丹老年伯中堂阁下:……年愚侄徐树钧顿首。(清徐树钧《致阎敬铭》)

10.丹老年伯中堂阁下:……年小侄制徐树钧顿首启。(同上)

正如“足下”初用于敬称国君,经历了一段时期,后演变为广泛用于同辈之间一样,“愚”作为自谦的泛称,后逐渐演变为“以上对下、以尊对卑、以长对幼的所谓‘谦词’,平辈之间是不能用的”(《语文建设》1995(6),40页),这大概是在晚清以后到解放前一段时期内完成的。收有三千余封信的《汪康年(按:汪康年1860——1911年)师友书礼》,同辈之间的年幼者,谦称自己为“愚弟”,还颇为习见。

“拙”用作谦词,只能用在相关的名词前,不能单用。现在还用的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谦称自己的亲属,主要是谦称自己的妻子,如谦称自己的妻子为“拙妻”“拙荆”“拙室”;也有谦称自己的丈夫为“拙夫”的,只是用得比较少。一种情况是用于谦称与自己有关的物,主要是谦称自己的作品。如“拙著”“拙作”“拙笔”等。除此以外,“拙”还可与相关的形容词连用,表示自谦。如“拙薄”,谦称自己性拙才薄;“拙讷”“拙呐”,谦称自己笨嘴拙舌,不善言辞。这些用法,也可偶从报刊上看到。

仆、走、妾、奴

这一类谦词,谦称自己是供役使或驱使的人,属名词或名词性词语,且都能单独使用。仆,是男性奴隶;妾,初义是提供性服务的女性奴隶。《说文》:“妾,有罪女子给事之得接于君者。”《释名·释亲属》:“妾,接也,以贱见接幸也。”王先谦疏引《一切经音义》:“以色事人得幸者也。”走,走使之人,意义相当于仆。《玉篇·走部》:“走,仆也。”《字汇·走部》:“走,仆也。今人自谦曰走,犹言隶仆驰走之人。”这三个词用作谦词较早。妾,在战国时期就用作女子自谦。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仆”和“走”用作谦词不会晚于西汉。例如:

11、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2、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昭明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李善注:“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词也。”

“走”首见于西汉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以后一直沿用,唐宋时期还颇为习见。唐白居易《因继集重序》:“微之,微之,走与足下和答之多,从古未有。”宋范仲淹《与韩魏公书》:“西事之责,在公与走。”“奴”用作女子的谦称较晚,唐五代时,为男女通称。女子自称为“奴”,约始于宋代,起初是女子美称。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九:“妇人自称奴,盖始于宋时。……贵近之家,其女其妇,则又自称曰奴。是宋时妇女,以奴为美称。”《宋史·忠义传六·陆秀夫》:“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大约在元明时期,演变为女子的自谦之称。明孔尚任《桃花扇·拒媒》:“奴是薄福人,不愿入朱门。”《西游记》第二七回:“只得将奴招了一个女婿,养老送终。”

卑、鄙、贱、贫、寒、敝、下、小、微、末、浅、薄、菲、陋、寸

这一类谦词,或谦称自己地位卑贱,或谦称自己家道贫寒,或谦称自己才学浅薄,或谦称自己心意微薄。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点:1、都是形容词或用如形容词的词;2、不能单用;3、在修饰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时,用法也基本相同。如“卑人”“鄙人”“敝人”“小人”,都是男子谦称自己;“贱生”“小生”,都是读书人谦称自己;“贱妾”“小妾”“下妾”,都是妇女谦称自己;“贫舍”“寒舍”“敝舍”“小房”,都是谦称自己的家宅;“卑意”“鄙意”“鄙见”“末见”“陋见”,都是谦称自己的意见;“贱恙”“贱疴”“微恙”“微疴”,都是谦称自己的疾病;“鄙躯”“贱身”“贱躯”“微身”“微躯”“薄身”“薄躯”“陋身”“陋躯”都是谦称自己的身躯或自谦;“鄙心”“微意”“寸心”“寸意”都是谦称自己的心意;“鄙见”“浅见”“微管”都是谦称自己的见识;“薄才(材)”“菲才(材)”“陋才”都是谦称自己的才学;等。

辱、叨、忝、猥、枉、曲、屈

这一类谦词是表示对方加于自己的行为,使对方蒙受了屈辱。这几个谦词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在词义上都有屈辱、枉曲的意思。《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叨,忝也。”《尔雅·释言》:“忝,辱也。”《汉语大字典》:“猥,谦词。含有‘辱’意。”“枉”“曲”“屈”都有屈曲义。(2)都是副词性谦词,主要用于修饰动词,如所修饰的动词意义相近,谦称的语意也基本相同。如“辱临”“辱到”“猥临”“屈临”“枉驾”“枉顾”“曲临”等,都是敬称对方屈尊光临。

这类谦词当然也有相异点:(1)虽然以修饰它词为常,但是有的,如“辱”“枉”有时能单用。苏轼《次韵高要令刘湜峡山寺见寄》:“喜有新诗辱。”柳宗元《答贡士元书》:“前时所枉文章。”“辱”“枉”,后面虽然没有所修饰的动词,但是仍含有“辱赐”的意思。(2)“叨”“忝”以修饰动词为常,但有时也可修饰名词。如“叨位”“叨尘”“忝官”“忝职”。这几个谦称意义相近,都是谦称自己愧居其位或愧任其职。

其他

还有一些谦词,最初是出自某个典故,如谦称自己的妻子为“贱荆”“拙荆”“荆妻”“荆室”“荆布”“荆妇”“荆人”,就是出自东汉梁鸿的妻子孟光荆钗布裙的典故。谦称自己的病为“负薪”“采薪”,是出自《礼记·曲礼上》:“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谦称自己的情意或所献微不足道为“芹意”“芹诚”“芹献”“芹敬”“芹曝”“献曝”“献芹”,出自《列子·杨朱篇》中的一个故事。说一个农民把自己认为最味美的胡豆、草果推荐给富人品尝。富人“取而尝之,蛰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后用以谦称自己所献的微不足道,且不一定中对方的意。谦词中像这类出自典故的也不少。

敬词,在数量上要比谦词多得多。在人际交往中,自谦也是为了对他人表示敬意。如果直接用敬词,当然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敬意。这恐怕是敬词要多于谦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敬词分为通用敬词和专用敬词两大类进行介绍。通用敬词是指在一般交往中所使用的敬词,当然也不排除在专用场合使用;专用敬词主要介绍书信中所用的敬词。

通用敬词

敬词在产生初期,所敬称的对象或用法上一般是有所规定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适用范围逐渐扩大。如先秦时期,“执事”“足下”用于敬称君王。“钧”“台”,约产生于唐宋时期,“钧”用于敬称帝王,“台”用于敬称中央内阁级官员。但在实际使用中,敬称对象的社会地位有逐渐扩大并下移的趋势。“执事”“足下”在唐宋时期已普遍用于敬称官员或平辈亲友。“钧”“台”在北宋时期就开始用于地方官员或自己所敬仰的人士。当时大概离“钧”“台”产生时期不远,被敬称者往往会感到不安。北宋黄庭坚《与王元直书》:“每承诸贤,见目以‘钧’‘台’,甚不安也。凡名皆须宜称耳。若常行,唯执政可呼‘钧候’‘钧旨’;两制及大两省、三独坐,可呼‘台候’‘台旨’;如词谏、正言、三院御史修撰、直阁大卿监,皆不呼‘台候’‘台旨’也。因见诸公,为道此,皆改之。孔子所谓君子名之必可言也。不尔,不唯不肖得罪,诸贤亦不免为识者所讥笑耳!”黄庭坚在当时文坛颇负盛名,很有影响,号称“苏门四学士”,但只担任过地方官员,所以对他人以“钧”“台”敬称自己时,深感不安。“大”“老”是两个现代还用的敬词,用者自用,谁也不会去辨别哪一个表敬色彩更重一些。但起初是有区别的。《聊斋志异·夏雪》:“大王忽附人而言曰:‘如今称老爷者皆增一大字,其以我神为小,消不得一大字也。’众悚然,齐呼大老爷。雪立止。”又:“异史氏曰:‘世风之变也,下者益谄,上者益骄。即康熙四十余年中,称谓之不古,甚可笑也。举人称爷,二十年始;进士称老爷,三十年始;司院称大老爷,二十五年始。昔者,大令谒中丞,亦不过老大人而止。……若缙绅之妻呼太太,裁数年耳。昔惟缙绅之母,始有此称。……唐时,上欲加张说大学士。说辞曰:学士从无大名,臣不敢称。……窃意数年以后,称爷者必进而老,称老者必进而大,但不知大上造何尊称。’”

通用敬称大致可分如下几类:

令、尊、贵、贤、高、宝、大、太、上、老、玉、芳、华、清、雅、圣、明、钧、台

这一类敬词有两个共同特点:(1)用不同色彩的敬词,从不同的角度敬称他人。一般不能单用,主要用在相关的名词前,敬称他人或与他人有关的人或事。(2)如果所修饰的名词词义相同或相近,那么敬称的语意也基本相同或相近。如:

令慈、令堂、令萱,尊慈、尊堂、尊萱——敬称他人的母亲。

令妻、令室、令阃、令阁,尊阃、尊阁、尊嫂、尊夫人,贤室、贤阃、贤阁、贤内——敬称他人的妻子。

贵姓、贵名、贵号,尊姓、尊名、尊号,大名、大号,高姓,上姓,雅号、雅篆,芳名,台甫、台讳——敬称他人的姓名字号。

大著、大作、大篇、大笔,高制、高篇,华篇、华章、华编——敬称他人的著作。

大札、大函,宝札,玉札,华函、华笺、华缄,芳函、芳翰、芳缄——敬称他人的信函。

尊容、尊颜、尊仪、尊范,玉容、玉颜、玉貌,芳颜,清颜,台颜——敬称他人的容颜仪态。

贵庚,尊庚、尊齿,高寿、高龄,芳龄——敬问他人的年龄。

宝宇、宝坊、宝刹、宝台,上刹、上院——敬称佛教寺院。

尊恙、贵恙、清恙——敬称他人的疾病。

公、子、君、卿、贤

这一类敬词,用于敬称男子,都可单用,有的可和姓氏连用。

“公”用于敬称,不受尊卑限制。《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睢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睢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这是范睢在难中称看守的人为“公”。又《刘敬叔孙通列传》:“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这是汉高祖称臣下为“公”。“公”前如著有姓氏,也是表示对人敬称。《汉书·艺文志》:“汉兴,鲁申公为《诗》训诂,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申公”,名培;“韩生”,名婴;“毛公”,名苌。同是为《诗经》训诂,《汉书》作者对辕固迳称其名,对韩婴称韩生,而对申培、毛苌敬称之为申公、毛公。

“子”,单用或用在姓氏前后,表示敬称老师或男子。《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子”,这是学生对老师的敬称。“子”前著姓氏,也是表示对人的敬称,如“孔子”“孟子”“老子”“墨子”等。有时,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在姓氏前后都加“子”。如《墨子》一书,是墨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集录,书中一般称墨子为“子墨子”,凡达数百处之多。

“子”也泛用于敬称对方,相当于现在“您”的用法。《韩非子·难势》:“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如何?”《史记·张仪列传》:“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

“君”主要用于敬称对方。一般单用,相当于“您”。在对话时,上下都可敬称对方为“君”。《史记·张丞相列传》:“上曰:‘君勿言,吾私之。’”这是上敬称下为“君”。《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这是下敬称上为“君”。“君”前著有姓氏或后附有“家”字,仍表示敬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须贾因问曰:‘秦相张君,公知之乎?’”《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泰三年》:“我与君家是白翎雀,他人鸿雁耳。”“君家”相当于“您”。

“卿”,用作对男子的敬称,以前面著有姓氏为常。《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司马贞索引:“轲先齐人,齐有庆氏,则或本姓庆。……卿者,时人尊重之号,犹如相尊美亦称‘子’然也。”《汉书·儒林传》:“孟喜字长卿,东海兰陵人也。父号孟卿,善为《礼》《春秋》,授后苍、疏广。”颜师古注:“时人以卿呼之,若言‘公’矣。”

“贤”,除用在称谓词前表示敬称以外,还可单用,表示敬称对方,相当于“君”或“您”。《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二:“贤,士之美称也。”宋苏轼《李行中秀才醉眠亭》诗:“诗中对客眠何害,须信陶潜未若贤。”“贤”后还可加“每”“门”“瞒”或“家”,表示复数,还是用作敬称。

惠、光、幸

这几个敬词,是副词性敬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方施加于己的行为,对自己是一种恩荣。在用法上,和谦词“辱”“叨”“忝”等大致相对。如敬称对方来临的“光临”“光顾”“光贲”“惠顾”“惠临”“幸临”,正和“辱临”“辱贲”“辱到”相对;敬称受人眷顾的“幸承”“幸蒙”“惠蒙”“光膺”,正和“辱荷”“辱蒙”“叨承”“叨膺”“忝受”相对;敬称对方馈赠的“惠赐”“惠贶”,正和“辱赐”“辱贶”相对。比较起来,这三个敬词,以“惠”最为常用。

承、蒙、荷

这三个敬词,一般用于感谢他人对自己的眷爱和照顾。多用在主谓结构前面。唐薛用弱《集异记·王维》:“岐王曰:‘承贵主出内,故携酒乐奉宴。’”《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申徒泰)禀道:‘承恩相呼唤,有何差使?’”但是,它们后面的主谓结构,主语常常隐去。如“承热情招待”,即承(你们)热情招待;“蒙不吝赐教”,即蒙(先生)不吝赐教。

“荷”的用法与“承”“蒙”基本相同,但以主语隐去为常。唐韩愈《答刘正夫》:“辱笺教以所不及,既荷厚赐,且愧其诚然,幸甚幸甚!”“既荷厚赐”,即既荷(您)厚赐。《清代名人书札·徐树铭致阎敬铭》:“丹老年伯中堂阁下:曹司奔走,久荷栽培,偃蹇南归,孤负大德,感激愧恨,匪言可宣。”“久荷栽培”,即久荷(您)栽培。“荷”还有一特殊的用法,就是用在“为”“是”的后面,以表示请求眷顾的心情。这种用法多见于书信中,且与“请”“望”一类词相照应。《清代名人书札·许振祎致阎敬铭》:“各处前定之规条,恐均不足为凭,署司只好退听,求寄语玉山同年鉴亮苦衷为荷。”又《刘崐致全庆》:“字草草而文法亦多不顺,请意会为荷。”《花月痕》第三回:“席设宝髻坊荔香仙院,务望便衣造临是荷。”

伏、仰、俯、垂

这一类也属副词性敬词,用于下对上。从它们的用法来看,可分为两组:“伏”“仰”为一组,“俯”“垂”为一组。“伏”,低头俯伏;“仰”,仰脸向上;“伏”“仰”后面的动词是用敬词者自己的行为,表示自己身处下位。如“伏读”,(自己)俯伏拜读;“伏闻”,(自己)俯伏闻知;“伏奏”,(自己)俯伏上奏;“伏奉”,(自己)俯伏接奉等。“仰烦”,(自己)向上烦劳;“仰攀”,(自己)向上攀附;“仰酬”,(自己)向上酬答等。因此,“伏”“仰”看起来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但在修饰意义相同的词时,所表达的语意却是一致的。如“伏乞”“伏祈”“仰乞”“仰祈”,都是表示祈求的敬词。所不同的只是表敬方式不同:前者是俯伏低头,后者是仰脸向上,当然只是意念上如此,一种形象的说法罢了。

“俯”,俯身;“垂”,往下;表示因自己处在下位,对方施加于自己的行为,需俯身往下。因此,与“伏”“仰”正好相反,“俯”“垂”后面的动词,是表示对方的行为。如“俯察”,敬称对方俯身下察;“俯念”,敬称对方俯身下念;“俯就”,敬称对方屈身低就;“俯纳”,敬称对方俯身采纳。“垂鉴”,敬称对方下察;“垂问”,敬称对方下问;“垂教”,敬称对方对下教诲;“垂听”,敬称对方俯身下听等。

敬、谨、恭、奉、拜、请

这一类是直接用含有敬意的词用作敬词。当它们和相关的词搭配,所表示敬意常常是相同的。如:

敬贺、敬祝、奉贺、奉祝——表示祝贺的敬词。

敬迓、拜迎、奉迓——表示迎候的敬词。

敬白、敬启、敬告、谨白、谨启、谨告、奉白、奉告——表示告语的敬词。

敬请、恭请、拜请、奉请——表示邀请的敬词。

拜央、拜求、拜恳、奉央、奉求——表示请求的敬词。

恭候、奉候——表示等候的敬词。

敬呈、敬上、谨呈、谨上、奉呈、奉上——表示递上的敬词。

“请”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请求他人允许自己做某件事,一是请求他人为自己做某件事。前者如:

(16)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17)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18)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19)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适嗣。(《史记·吕不韦列传》)

后者如:

(20)太公道:“师父请吃些晚饭,不知肯吃荤腥也不?”(《水浒传》第五回)

(21)正是无聊的很,贾兄来得正好。请入小斋,彼此俱可消此永昼。(《红楼梦》第一回)

现代汉语中,前一种表敬用法已基本消亡,后一种用法仍普遍使用。如“请进”“请坐”“请用茶”“请稍等”等。

先、灵

这两个敬词的特点,是用于敬称死者或与丧事有关的事物。但也有分工,“先”表示敬称自己已故的亲属,“灵”表示敬称与丧事活动有关的事物。如“先父”“先严”“先君”“先考”“先公”,敬称自己已故的父亲;“先母”“先慈”“先媪”“先妣”,敬称自己已故的母亲;“先舅”“先姑”,敬称自己丈夫已故的父母;“先祖”,敬称自己的祖先等。

“灵位”“灵牌”,敬称为死者暂时所设的木牌;“灵柩”“灵榇”,敬称死者已入敛的棺材;“灵帐”“灵帷”“灵帏”,敬称灵堂内设置的帐幕;“灵座”“灵几”“灵桌”“灵筵”,敬称供奉灵位的几筵;“灵车”“灵舆”“灵驾”,敬称载运灵柩的车子等。

“灵”除表示与丧事有关的事物外,还可用于敬称佛、仙、道等有关神灵的事物。如:

灵寺、灵刹、灵宫、灵观、灵庙——敬称寺庙道观。

灵塔、灵图——敬称佛塔。

灵居、灵室、灵洞——敬称仙人居住的洞府。

灵篇、灵章、灵诰——敬称道教经文。

其他

敬词中有一些也来自典故。如“荆州”,原是一个地名。在唐代时,韩朝州出任荆州长史,极为时人所推重。当时著名诗人李白《与韩荆州书》中,就曾用赞扬的口气写道:“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后“识荆州”或“识荆”,成为初次认识为自己所推重的人的敬词。《汪康年师友书札·邹道南致汪康年》:“南曾奔走五洲间,中外士大夫谈震旦人杰,至明公首屈二指,南尝心窃慕之,不获一识荆州以为憾。”明王玉峰《焚香记·相决》:“久闻先生风鉴,未曾识荆。”

书信敬词

书信是日常交往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即使在现代社会电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书信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形式也不能被完全取代。在文明社会里,哪里有交际活动,哪里就有礼貌语言。我国书信交往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留存于世且被作为名篇广为传诵的书信,就有战国时期的乐毅的《报燕惠王书》,秦汉时期的李斯《谏逐客书》、李陵的《答苏武书》、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等。其中就不乏谦、敬词。如:

(22)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战国策·燕策二》)

(23)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史记·李斯列传》)

(24)少卿足下: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汉书·司马迁传》)

以上所摘引的,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就有不少谦、敬词。如例(22)中的“不佞”“不肖”“不敢”,例(23)中的“窃”,例(24)中的“辱”“仆”都是谦词;例(22)中的“奉承”“足下”,例(24)中的“足下”“赐”“教”等都是敬词。

由于我国用书信进行交际的历史悠久,谦、敬词,几乎已经形成套语,但并未失去表敬色彩。下面分上款、来信、知悉、达览、问候五类进行介绍。

上款

用作上款的敬词,一般都用在称谓词后。基本上可分两类:一类是表示处所或表示服务人员的词,一类是敬请收信人看信的词。前者表示不敢直接指称尊上。用表示处所的词,是表明自己只能站在底下或旁边;用表示服务人员的词,则表明自己只能与尊上手下的人打交道。两者的用意都在“因卑达尊”。汉蔡邕《独断》卷上:“陛下者,陛,阶也,所由升堂也。……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群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书信交往中也是如此。

书信中常用的阁下、足下、钧座、台座、座右、座下、座前、台下、台席、道席、函席、耆席、杖席、礼席、讲席、著席、撰席、史席、文席、吟席、道右、麾下、节下、侍前、侍右、尊前、尊右等,就是属于表示处所的词;执事、侍者、侍史、书侍等,属于表示服务人员的词。

还有一类是敬请收信人看信。常用的有“鉴”“览”“察”等。这些词前又可受各种表敬的词的修饰。如钧鉴、台鉴、勋鉴、尊鉴、道鉴、赐鉴、垂鉴、惠鉴、大鉴,台览、青览、赐览、惠览、安览,台察、青察、赐察、惠察等。

来信

在书信交往中,常常要提及对方的来信。和面对面交谈一样,对对方的来信也有习用的敬称。如称来信为钧谕、钧函、尊谕、尊示、尊函、尊翰、尊缄、尊札,赐谕、赐书,贶书、贶毕,惠示、惠教、惠书、惠函、惠札、惠笺、惠毕,函教、笺教,台函、台教,教赐、教简、教言,大教、大函、大札,谕示、谕书,瑶章、瑶函、玉缄,华教、华翰,手谕、手诲、手教、手示,来诰、来谕、来示等。

称对方的复信为钧复、钧答,赐复,惠复,还翰、还云、环谕、环章、环书、环示,复谕、复示、复书、复函、复缄等。

知悉

用书信方式交往的,一般都身居两地。或报平安,或通情况,或托办事,都希望对方能及时获悉自己所输送的信息。因此,一方在收到信件后,总要告诉对方信上所说内容已全部获悉,让对方放心。这几乎成为书信中的一种通例。常用的习语有:敬悉一切、敬悉一是、敬悉一一、敬聆一切、敬聆种切、谨悉一一、祗悉种种、悚领一切、备聆一切、具聆一切、拜悉一一、领悉一切、聆悉一一、诵悉种切、读悉种切、具谂种切等。表示全部内容的“一一”“一切”“一是”“种切”“种种”等,可用在“敬悉”等词的任何一个词的后面。

达览

如果寄信人前此已给对方写过信,一般都有预计对方已经收阅的套语。主要是在“鉴”“览”“察”等词前面加有关敬词或动词,进行表述。

用“鉴”构成的有:台鉴、钧鉴、慈鉴、青鉴、藻鉴、入鉴、鉴及等;

用“览”构成的有:台览、钧览、青览、清览、垂览、省览、赐览、达览、登览、澈览、入览、收览等;

用“察”构成的有:青察、垂察、鉴察、入察、察阅、察收等。

在行文时,在这些词前一般还需加“荷”“蒙”“谅”“想”一类词语。如“当蒙钧鉴”“计荷垂察”“谅登览”“想均察览”等。

问候

书信中的敬词,最丰富的莫过于问候语。问候语一般以表示平安、吉祥、幸福的“安”“绥”“祺”“祉”“福”“禧”“嘉”等构成。写信人可以根据需要,在这些词前,加上适当的敬词、时间词或有关职业性质的词,表示向收信人问候。

由“安”构成的问候语有:钧安、台安、勋安、尊安、崇安、道安、升安、金安、慈安、懿安、侍安、万安、福安、德安、善安、大安、元安、文安、吟安、著安、撰安、砚安、纂安、鉴安、铎安、研安、辩安、捷安、筹安、财安、怡安、平安、潭安、邸安、寓安、俪安、双安、妆安、痊安、行安、旅安、游安、新安、年安、岁安、节安、春安、夏安、暑安、秋安、冬安、炉安、近安、日安、刻安、时安、早安、晨安、午安、晡安、晚安等;

由“绥”构成的问候语有:台绥、道绥、尊绥、升绥、教绥、文绥、戎绥、撰绥、公绥、政绥、潭绥、旅绥、岁绥、时绥、日绥、双绥等;

由“祺”构成的问候语有:台祺、勋祺、崇祺、慈祺、升祺、公祺、文祺、著祺、撰祺、纂祺、教祺、研祺、学祺、公祺、礼祺、曼祺、侍祺、潭祺、履祺、行祺、旅祺、痊祺、摄祺、新祺、岁祺、年祺、节祺、春祺、夏祺、暑祺、秋祺、冬祺、近祺、刻祺、双祺等;

由“祉”构成的问候语有:元祉、升祉、嘉祉、吉祉、礼祉、著祉、纂祉、文祉、侍祉、潭祉、俪祉、双祉、坤祉、聪祉、新祉、岁祉、年祉、节祉、春祉、秋祉、近祉、日祉等;

由“福”构成的问候语有:著福、撰福、文福、万福、曼福、潭福、阃福、坤福、双福、幸福等;

由“禧”或“喜”构成的有:新禧、新喜、岁禧、年禧、年喜、节禧、节喜、春禧、秋禧、时禧、近禧、午禧、福禧、大喜、鸿喜、痊禧等;

由“嘉”构成的有:撰嘉、筹嘉、俪嘉、时嘉等。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安”所能接受的修饰语最多。但这只是说明写信人习用“安”向对方问候,而不是说,其他问候词不能接受“安”所能接受的那些修饰词。就以受时间词修饰为例,能修饰“安”的“年”“岁”“节”“春”“夏”“秋”“冬”“时”“刻”“日”等,同样也应该能修饰“绥”“祺”“祉”“禧”等问候词。介绍不全的原因,除了写信人习用“安”以外,是受书证的限制。作者虽然翻阅了近万封信,但毕竟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

二、婉词

婉词也是文明礼貌语言的一种。社会生活十分复杂,无所不包。在人际交往中,所交谈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时候一些听起来不太文雅、不太吉利的话,需要表达而又不便于直接表达,只好选用间接、委婉而又能为人所理解的话来代替。如在公众场合有人要上厕所,“厕所”这个词不能登大雅之堂,因而不直接说“上厕所”,而说“上洗手间”或“净手”;“死”是一个不吉利的字眼,称人去世常用“仙逝”“长辞”“作古”来表示。这种替代不文雅、不吉利的词语,一般称为婉词或委婉语。

我国自古以来,在语言实践中,创造并积累了丰富多样的婉词。所涉及的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丰富的还是人去世的婉词,竟达三四百个之多。下面主要介绍人去世的各种婉称。人去世的婉称,大体可从词义和用途上分为两类。

从词义上来看,又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离家远行

现代汉语中,也常用“走”“出门”一类词,婉称自己的亲人去世。如有的老年人说“自己的老伴已先走了”;有的母亲不忍心把丈夫去世的消息告诉孩子,当孩子问起时,便婉称:“你爸爸出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从现代汉语来看,死亡的“亡”,几乎同“死”一样,已经是专职表示死亡的词,但开始也是一个婉词。《说文》:“亡,逃也。”段玉裁注:“亡之本义为逃。今人但谓亡为死,非也。……孝子不忍死其亲,但疑亲之出亡耳。”其他如“逝”“徂”“往”,也常用作人去世的婉称。这三个词实际上是一组同义词。《说文》:“逝,往也。”“徂,往也。”“徂”引申出去世义后,又新造一个今字“殂”,专职表示去世义。“亡”“逝”“徂”“往”等词,可与相关的词搭配构成表示人去世的婉称。如:亡没、亡泯、亡化、亡故、亡逝,逝世、逝没、逝殂、长逝、溘逝、奄逝,徂背、徂逝、徂落、徂谢、徂迁,往化、往逝等。

(二)仙升而去

这反映了生者对已故亲友的良好祝愿。这一组婉词主要由“仙”“升”“迁(迁有升义)”“登”“上”等词构成。如:

由“仙”构成的有:仙化、仙去、仙逝、仙游等;

由“升”构成的有:升天、升仙、升遐等;

由“迁”构成的有:迁化、迁逝、迁形、迁神等;

由“登”构成的有:登仙、登真、登遐等;

由“上”构成的有:上仙、上天、上西天等;

(三)捐弃人生

这一类婉称主要由“捐”“弃”“委”“谢”“背”等词构成。如:

由“捐”构成的有:捐身、捐躯、捐骸、捐客、捐生、捐世、捐背、捐馆、捐舍、捐馆舍、捐宾客等;

由“弃”构成的有:弃世、弃代、弃身、弃躯、弃捐、弃背、弃禄、弃养、弃天下、弃群臣等;

由“委”构成的有:委世、委离等;

由“谢”构成的有:谢世、谢时、谢事、谢宾客、谢臣缘等;

由“背”构成的有:背世、背弃等。

(四)泯没于世

这一类词由从“水”的“没”“泯”“沦”“灭”等词表示或构成。意思是人去世,就像沉没于水中一样,从世上消失了。王力《同源词典》:“按,古文以沉没比喻死亡,‘没’是死亡的委婉语。”后来,又改“没”的偏旁“氵”为“歹”,另造一个“殁”字,专职表示死亡。

“没”“殁”“泯”“灭”,既可单独表示死亡,也可与其他词搭配婉称人去世。如:没世、殁世、没化、没地、没陈,泯没、沦没、沦逝,灭化、灭没、灭度、灭陨等。

(五)山崩星陨

这一类词是以重大的自然现象比拟人的去世。如“崩”“薨”就是以山的轰然崩塌比拟帝王的死亡。《说文》:“崩,山坏也。”段玉裁注:“引申之,天子死曰崩。”由“崩”构成的婉词有:崩徂、崩背、崩薨、崩逝等。古人认为,“崩”是山体崩塌所造成的壮观气势比拟帝王的死亡,“薨”是山体崩塌的巨大声音比拟诸侯的死亡。《释名·释丧制》:“诸侯曰薨。薨,(山)坏之声。”由“薨”构成的婉称有:薨殂、薨落、薨陨、薨殁、薨逝、薨谢、薨奄、薨背等。

“陨”,天体从太空陨落。用以比拟重要人物死亡,犹如星辰陨落,并从太空中消失。“陨”引申出死的婉称义后,又另造一个“殒”字,专职表示死亡。《同源词典》:“‘陨’和‘殒’的关系,跟‘没’和‘殁’的关系是一致的。‘殁’和‘殒’都是死的委婉语。”由“陨”或“殒”构成,表示死的婉称的有:星陨、陨仆、陨世、陨身、陨没、陨命、陨背、殒缺、陨队、陨隧、陨越、陨落、陨丧、陨零、殒没、殒逝、殒谢等。

(六)事感突然

人有着丰富的感情世界。一旦听到亲友中有人去世的噩耗,即使是寿终正寝,享尽天年,也会令人感到突然。如婉称人去世为“溘然长逝”“奄然登遐”,其中的“溘然”“奄然”,就是突然的意思。由于“溘然”“奄然”经常用于修饰表死亡的动词,以表示在心理上突然受到刺激的心情,后来渐渐产生以“溘”“奄”构成的婉称。如:

由“溘”构成的有:溘然、溘逝、溘丧、溘尽、溘谢、溘死等。

由“奄”构成的有:奄然、奄忽、奄沦、奄弃、奄隔等。

表示死的婉称,多数是双音词。以上的分类是按主要词素的意义划分的,比较粗略。除此以外,有的一时还难以归类,如物故、故世、就木、过背、作古、早世、即世、呜呼等等。不过,以上粗略的分类,也可以反映出汉民族对死亡这一人生大事的文化视角和心理视角。

从死的婉称的用途来看,除一般用途,如逝世、仙逝、长辞、溘谢等外,还有一些专称。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对王侯去世的婉称

除上面介绍的“崩”“薨”和由“崩”“薨”构成的以外,还有晏驾、晏归、晚驾、驾崩、驾薨、晚出、弃朝、弃天下、弃群臣、大讳、升遐、厌代、尤讳、万世之后、千秋之后、千秋万世之后、百岁后、百年等。

“百岁之后”“百年之后”后演变为泛指死的婉称。

(二)对官员、士大夫或贤者去世的婉称

官员、士大夫都有一定的俸禄或社会地位,婉称官员去世有弃禄、不禄、捐馆舍、捐馆、捐宾客、捐宾、弃堂帐等;旧时常以玉、兰喻贤者行为高洁,婉称贤者去世有玉折、玉摧、玉碎、兰摧玉折等。

(三)对僧、道去世的婉称

佛教、道教对人生的看法有着自己不同于世俗的理解。他们认为,人去世以后将会到达另一个世界,因此对人的死亡看得比较超然,反映在对死亡的称谓上也不同于世俗。当然,他们关于死亡的称谓也是避免直接说出“死”这个不吉利的词眼。

僧尼对于去世的婉称,一般有涅槃、圆寂、灭度、灭化、就化、寂灭、示灭、示寂、迁化、迁形、迁神、顺世、归真等。其中,涅槃是佛教修行所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这个境界是一个去除一切烦恼,渡越茫茫苦海的境界,是一种极乐世界。示灭、示寂,是指高僧坐化而死。意思是,寂、灭只是视觉所示现的现象,而并非真寂、真灭。

道教认为,道徒去世,只是躯壳留在人间,而其神则已仙化而去。因此,道教对死的婉称有别于僧尼,一般有蜕、蜕化、遁化、解形、尸解、水解、兵解、木解、解首、遗世、遗形、羽化、登仙、仙化等。

(四)对未成年去世的婉称

人生一世,享尽天年而离开世界,这是人们所共同具有的愿望。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在成长过程中夭折而死的情况,即使在当今科技先进,医疗发达的时代,也是不能完全避免的。古人对未成年而死,用一个很形象的“夭”字表示。“夭”的本义是夭屈。《说文》:“夭,屈也。”段玉裁注:“像首夭屈之形。”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屈而折之,就夭折而枯死,故用以喻人未成年而死为夭。一般说,古书中用“夭”构成表示死亡的词,都是指未成年而死。如夭亡、夭折、夭没、夭殂、夭枉、夭促、夭昏、夭疾、夭疫、夭瘥、夭丧、夭短、夭绝、夭寿、夭遽、夭遏、夭谢、夭札、夭殇等。

古汉语中还有一个专职表示未成年而死的词是“殇”。《说文》中有非常具体的解释。《说文》:“殇,不成人也。人年十六至十九死为长殇,十五至十二死为中殇,十一至八岁死为下殇。”“殇”和“伤”是同源词。因未成年而死,令人哀伤,所以利用哀伤义的“伤”,另造一个与“伤”同音的“殇”字。《释名·释丧制》:“未二十而死曰殇。殇,伤也,可哀伤也。”《仪礼·丧服》“长殇、中殇”下郑玄注:“男女未成年而死,可哀伤者。”

(五)对年轻女子去世的婉称

一般以“香”“玉”“珠”等常喻女子的词构成。如香消玉碎、香消玉损、香消玉殒、玉碎香销、玉碎珠沉、珠沉玉陨、珠沉玉碎、瑶台倾等。

(六)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婉称

从事正义事业,一般都具有崇高的理想或信念,而且有牺牲身家性命的思想准备。一旦需要,便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常用的婉称有捐身、捐躯、捐骸、成仁、牺牲、就义、阵亡、取义等。这些词前,常常有含有褒义的修饰词语。如英勇就义,壮烈牺牲,杀身成仁,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等。

(七)其他

享尽天年而死的,如终、终没、寿终、老、老去等。

饥饿而死的,如捐瘠、殍、殍殕、殍馑等。

谦词、敬词、婉词因属于礼貌语言,还与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有着密切联系。深入研究并普及谦、敬词和婉词,不仅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促进社会的文明礼貌,而且还有助于了解汉民族的文化观、生死观和心理禁忌,并为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和线索。

标签:;  ;  ;  ;  

谦逊词、荣誉词和委婉词概论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