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积累的经济特征研究_人力资本论文

中国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积累的经济特征研究_人力资本论文

人口质量的经济学特征与中国人力资本积累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人力资本论文,经济学论文,特征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0)01—0109—07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正在经历“从金融资本到人力资本”的转变,“人力资本已取代美元资本而成为一种战略资源[1](P2)。 物质资本依托型的经济,正在让位于人力资本依托型的经济,人力资本成为最具有活力、最能创造经济奇迹的资本。中国是一个人口数量众多、人口质量不高、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发展中国家,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强化人力资本积累,对于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一、提高人口质量必须花费一定的费用

提高人口质量,其实质就是优化人类自身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提高这种能力。而这种条件和能力的优化、提高,并不是人主观随意的产物。在它们的生产上,要耗费人力劳动力,积累人类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耗费和人类劳动的积累,是以费用的形式出现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而这就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2](P195)

1.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必须花费一定的费用

较好的身体素质,既要有先天的优良素质为基础,又要重视后天的培养和开发。

从先天来看,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基础是优生。实行优生,必须采取具体措施,花费一定费用。如宣传教育费用、婚前检查费用、咨询费用、孕期保健与改善营养的费用、产前诊断费用和围产期保健费用。另一方面,妇女怀孕和分娩期间,为了保证母婴健康,国家要为母亲支付一定的产假工资,负担一部分医疗和保健费用,妇女本人也要放弃工资、津贴和奖金的一部分或全部。丈夫为了照顾孕妇,也要减少一些市场活动时间,从而减少一些收入。由此可见,提高先天素质的费用,不仅包括直接费用,也包括由此而失去的机会收入,即机会成本或间接费用。大量事实证明,这些费用,是实行优生、提高先天素质的必要条件。而且这种投入或花费越大,提高先天素质越有保证,其先天素质相对越高。

日本是世界上比较重视优生的国家。1940年曾公布国民优生法,1948年又公布了优生保护法。日本法律规定,结婚双方除交换健康证明外,还要交换血型相合证明和无遗传病的证明,同时从中学起就讲授遗传学基础知识和日本民族法的内容,对优生的重视,保证了日本民族先天素质的优良。日本的婴儿死亡率是世界上最低的,为4‰, 出生时重量不足的婴儿所占比重仅为5%, 而这两项指标在一些低收入国家则高达168‰和39%。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在很长的时期里, 对优生重视不够,婚前检查、遗传咨询、产前诊断、预防性人工流产等并未被广泛重视,绝大部分人的生育处于只管生而不管优生与否的自然状态。专家估计,80年代中国受遗传病危害的人在1.5~2.2亿之间。婴儿死亡率、出生时重量不足婴儿的百分比都大大高于日本。

从后天来看,发育健全、智力完好、体质强健、耐力良好都需要后天的培养、锻炼,需要有良好的营养条件的配合,需要有保证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文教、卫生、体育等方面的投入与设施。否则,很难形成较高的素质。身体素质同医疗卫生和营养状况有直接的联系,医疗卫生与营养条件好,身体素质一般较好,反之,则较差。也就是说,为了健康,购买各种物质和服务的支出也是必须的,提高身体素质,必须有相应投资和花费。

2.人的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是通过投资获得的

教育和培训是高质量人力资源的主要生产手段。因此,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提高,必须有教育和培训的投资。这种投资主要包括正规教育投资和在职教育投资。正规教育投资也就是正规学校教育投资,包括小学教育投资、初中教育投资、高中教育投资、高等教育投资及研究生教育投资等。在职教育投资,包括文化教育投资、职业培训投资和新技术、新工艺培训的投资三种形式。投资的多少,随着教育程度的高低而不同,受教育年限越长,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越大,所支付的费用或成本越高,要求的投资就越多。1973—1976年,英、法、日、韩四国,中小学单位学生成本比分别为1.5、1.4、1.4和2.2,大学生与小学之比为3.4、3.3、3.9和5.0[3](P70), 反映出单位学生成本随学历层次的提高而提高。另据周天勇博士对我国不同知识层次人力投资的考察,所得结论也是相似的,即各层次文化程度的人力形成中,培养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力,成本越高、投资越大。以1988年为例,培养各知识层次所需要的人力投资分别为:小学生1920元,初中生3447元,大学生34426元, 硕士生54706元,博士生为820966元。如以小学生所需投资为1,则初中生是1.79,高中生是5.04,大学生是17.9[4](P152)。

西方人口经济学家认为,人口质量是一种稀缺资源。从人们无限的欲望来说,人口质量总是不能满足需要,是有一定限制的。人们为了获得较高的质量,要花一定的代价。舒尔茨强调,“自人类社会产生时起,人的质量的每一点提高都需要一些费用”。[5](P18)“我们的知识是通过就学、接受高等教育、在职培训、工作经历、身体状况等有形的内在作用中学到的。正如人们细小的行为所显露出来的那样,我们的知识也是从个人或家庭的经济力、工资与福利等多种形式的有用信息中获得的。”[6](P8)

提高人口质量必须花费一定的费用,只有通过对人的投资,才能产生人力资本,这是人口质量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常常困扰个人和社会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人口质量投资是效益最好的投资之一

人口质量的提高给个人带来的利益,可以刺激许多家庭和个人投资于他们自己的人口质量或人力资本。而人口质量的提高给社会带来的利益,则可以刺激整个社会对人口质量或人力资本的投资。人具有投资于质量改进质量的动机。因为承担这笔开支是值得的,人口质量投资是十分有利的投资,是效益最好的投资之一。

1.从家庭收益看人口质量投资

人口质量的提高可以使个人和家庭得到精神上、物质上的更多满足。撇开人们在精神方面的收益不说,仅是经济方面的收益,就会使人们愿意付出大量投资。其一,受教育多的人,其未来收入高于受教育较少的人。其次,寻求未来支出的合理化,受过教育的人与未受过教育的人在安排支出方面更加合理,使得支出结构、方向、效益更为合理和有意义,这本身就意味着增加了收入。再次,可以获得未来较健康的身体。受过教育的人比未受过教育的人,在知识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均具有优势,从而能较好地注意保护自己和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这样就能提高劳动力质量,增加未来收入。最后获得职业选择上更大的余地,以取得更多的收入。深圳市统计信息局的调查表明,文化程度高低已成为影响人们收入高低的根本因素。中专以上文化程度阶层的收入相当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3.42倍。长沙市的调查显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者的收入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者的1.9倍。[7]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劳动者的教育与其收入是紧密相联的。从最发达的国家到欠发达国家,两者的相关性都是非常明显的。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越高,他们通常获得的收入就越高。据美国商务院统计局1992—1993年3月的统计, 拥有专业学位即医学博士、法学博士、企业管理硕士的美国人一生收入最高,人均为300万美元。其次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人均一生收入210万美元。以下依次为拥有硕士学位160万美元;拥有学士学位的140万美元;拥有副学士学位(指两年制的社区大专毕业生)100万美元; 修过部分大学课程者99万美元;高中毕业生82万美元,高中未毕业60万美元。

关于教育与生产率或收入水平的相互关系,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教育投资对私人和社会的回报率都是很高的。而且私人回报率又高于同一层次的社会回报率。比如,教育投资的私人回报率,初等教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分别为34%、45%和61%。分别比同一层次的社会回报率高1个百分点(亚洲)和9个百分点(非洲和拉丁美洲);高等教育的回报率分别为18%、33%和26%,比社会回报率分别高6、19和10 个百分点。

关于营养、健康等身体素质与生产率或收入水平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该方面人口质量投资收益的信息。人口身体素质的好环,往往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方面投资的经济含义是积极的:首先,身体素质好的劳动力往往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劳动成果,并减少看病、治病和护理时间,直接导致劳动参与时间的延长;其次,在提高生命质量的同时并延长寿命,人们从中可得到满足和效用,并产生接受教育等更多人力资本投资的额外动力和激励,使投资者在将来取得更多的收入。有人在塞拉利昂农村,针对农户劳动力所作的研究发现:农户劳动力摄取的卡路里水平每提高10%,家庭农产品产量就增加3.3%。

2.国家用于人口质量的投资也是效益最好的投资之一

实践证明,重视人力投资、开发人力资源是各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验。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起着决定作用。舒尔茨认为,现代生产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人力资本大幅度增长的结果。战后日本、德国在战争的废墟上重新崛起而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正是由于重视人力资本。美国政府认为,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因而把发展科技放在首要地位。美国的研究与开发投入是世界上最高的。1990年,经费投入达148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2.7%,1992年的投入大于日、德、英、法四国之和。美国一向重视教育事业,是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二战后,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7 %的水平上,在发达国家处于前列;从受教育程度看,没有高中文凭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7%,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占36%,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居首位。其次是培养了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再次是培养了大批科学家和发明家,是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的一半以上[8]。 据世界银行的研究,增加教育投资,从而每使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这是指头三年的教育,即受三年教育与不受三年教育相比,能使GDP提高27%。尔后增加的每年收益衰减为每年使GDP增加4%,或者说,其后三年教育总共可使GDP提高12%。从《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看,1994年低收入国家人均GNP为380美元,成人文盲率为34%;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NP为1090美元,成人文盲率为29%; 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人均GNP为23420美元,成人文盲率为3.3%。可见, 受教育程度高低,对一国人均GNP多少有直接的联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报告指出,在占有知识上的差距,最终导致国与国之间在竞争力方面的差别。由于知识占有方面的优势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国土条件极其恶劣、资源贫乏的人口小国以色列跨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长期以来,以色列推行“教育立国”、“科技立国”的方针。受过高等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居世界之首,平均每1000个劳动力就有77名大学生。在每万人口中就有140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大大高于日本的75 人和美国的80人[9]。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也表明,人口质量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大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实施改革前后相比,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略有下降(从2.54降为2.46,下降了0.08个百分点),但教育投资的贡献份额却大幅上升(从改革前的14.8上升为改革后的17.5,上升了2.7个百分点)。[10]另据对我国1982年28 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生命素质指数与人均GNP的相关分析, 二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913。说明提高人口质量对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一岁时预期寿命与人均国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63,识字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7291,这说明,提高识字率,将会使人均GNP提高的幅度更大[11]。

提高人口质量具有巨大的收益。投资于民,其收益超过了其他各类投资的收益,其回报率超过了任何物质资本。加强人口质量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增长极具重要意义,它是经济发展不竭的源泉所在。

人口质量投资是收益最大、效果最好的投资。这一特征,是人口质量得以提高的动力,是人力资本持续积累的重要保证。

三、中国人力资本积累面临的问题

1.人力投资严重不足

国家、企业、个人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从国家的投资看,由于经济落后,财力不足,用于卫生、教育等人力资本的投入非常有限。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中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平均为4%, 发达国家为6—7%。我国教育经费的增长长期以来赶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情况虽有改观,但占GDP的比一直徘徊在3%左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1年世界教育报告》的统计数据,1988年,我国的教育经费占世界的1.18%,而培养的学生却占世界的18.45%。其中, 基础教育经费占世界教育经费的0.78 %, 培养的世界中小学生人数占世界的19.81%。企业的人力资本投入同世界的差距更大。美国1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用于科技人员更新、拓宽及深化专业知识的经费每年增长25%,其中IBM、GM、德州仪器公司、麦道飞机公司、西屋电器公司、 杜邦化工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在这方面的开支年均增长40%。美国工商企业用于职工培训的经费已达2100亿美元,全美97%的企业为职工制定了培训计划,另外选送5%的职工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 而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本状况则非常令人忧虑,赵曙明教授对40多家国企人力资本状况的调查发现,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输入大幅度减少。30%以上的企业只是象征地拨一点教育、培训费,年人均在10元以下;20%左右的企业教育、培训费人均在10~30元之间;仅5 %以下的企业加速了人力资本的投资。大多数亏损企业已基本停止了人力资本投资,部分尚有能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已放弃或准备放弃岗前或中、 长期培训。 国有企业约有20%的员工的人力资本存量低于“临界点”,30%员工的人力资本存量的产出与人力资本处于“平衡点”附近。国际上著名的跨国公司在我国重点高校设置了巨额的奖学金,而国内企业问津的却很少。从个人来看,面对国内的就业压力和就业竞争,个人和家庭的人力投资大幅度增加,特别是投资高等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但由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投资难于介入,人力资本积累严重受阻。

2.人力资本存量偏低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下一代人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高低依赖于上一代人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人力资本既提高物质资本,又提高人力资本的生产率。1996年,中国就业人口的受教育年限为7.297年, 虽然较以往有很大增长,但仍达不到美国1900年8.1年的水平。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960~1985年期间,日本为9.30%,韩国为6.55%,新加坡为2.17%,我国1990年才只有1.38%,1995年才达到2%。文盲比率, 发达国家在六七十年代就降到1%,而我国1990年为15.88%,1995年为12.01%。 这种较低的人力资本存量不仅影响物质资本的生产率,同时也影响到下一代人力资本的生产率。

3.分配不公使人力资本的投资和收益扭曲

1995年国有经济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中,最高为电力、煤气和水生产供应业7739元,其次为金融、保险业7595元,第三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7572元,第四为房地产业6884元,第五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6835元,第六为建筑业6512元,第七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6009元,而脑力劳动者比较集中的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只能排在第十一和第十二位,低于平均工资一截。就个人和家庭进行人口智力投资来看,1994年平均工资企业具有硕士学历者与初中以下劳动者相差2972元,机关仅相差417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第六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初中以下企业经营者年平均收入最高为8.23万元,以下依次为研究生6.60万元;大专4.90万元;大学本科4.79万元;高中或中专为3.61万元[12]。高学历的企业经营者收入较高,中间学历者收入较低。这种状况不能不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

4.人力资源的大量闲置

人力资本积累的另一种方式是“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 )和在职培训,即不通过学校教育、不离开生产岗位,凭工作中的实际训练和经验积累以增加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源的大量闲置则从根本上阻断了这种形式的人力资本积累。目前,我国城乡都存在着人力资源不充分利用的问题。以城镇为例,1993年以来下岗职工激增,出现突发性失业高潮,1997年底实际失业人口达1100—1300万人,真实失业率在6 %左右,创50年来的最高记录。[13]失业问题的突出,已成为制约人力资本持续积累的重要因素。

5.用人标准障碍

只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调动人们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但是,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论资排辈的用人标准难以做到这一点。特别是干部任免、晋升中的不正之风,不凭能力凭关系,甚至跑官、买官之风在一些地方的盛行,极大地遏制了人力资本投资。

6.人口流动障碍

人口流动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质量的有效形式。然而,我国的人口流动存在诸如户籍制度、公费医疗、住房分配、就业等方面的歧视或障碍。建国40多年来,我国基本上是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自由流动的。近年来,随着城镇就业压力的增大,一些城市推出清退外来民工、腾出位置安排城市下岗职工的政策,把解决再就业的“宝”押在“腾笼换鸟”上。这一做法,表面上看很有道理,实则是拆东墙补西墙,违背经济规律。它不仅把大批农民排斥在现代生活方式之外,人为割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通道,而且也不利于发挥“杂交”优势,提高城乡居民的素质。在城镇内部,部门之间、单位之间,也存在劳动力流动的障碍。这就使借助人口流动形式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难于实现。

另外,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结构不适应,人口数量庞大、婚育行为不规范、生育政策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14],也是影响人力资本持续有效积累的重要因素。

四、中国人力资本积累的对策措施

1.拓展资本视野,牢固确立人力资本也是资本的观念

传统的资本概念是仅就有形的物质资本而言的。本世纪60年代早期,人力资本的概念得以确立,并从美国风靡世界各地,至此,资本不仅指物质资本,也包括人力资本。但当时,人力资本的概念仅仅是学术上的用语。90年代,美国总统竞选时,首次把人力资本作为竞选纲领中一个问题提了出来。在我国,这一概念多在学术讨论时使用,近来在新闻和报刊上也不时出现。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把资本从传统的、狭隘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正当其时。如同体现在物质身上的资本是物质资本一样,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则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本是更为重要的资本,它不仅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更大的价值。

确立人力也是资本的观念,就要求既要承认它与物质资本的异质性,更要承认它们的共同性。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有了适当的利润,资本才能活跃起来。物质资本的经营、扩张是有规律的,人力资本的经营、扩张也有规律可循。既然人力资本是一种更加重要的资本形态,那么,既重视物质资本的经营,又重视人力资本的经营,既懂得“物质资本经营论,”又懂得“人力资本经营论”,是现代社会经营管理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盘活资本存量,即包括物质资本存量的盘活,也包括人力资本存量的盘活;建立资本经营机制,既要建立物质资本的经营机制,更要建立人力资本的经营机制。

2.实现资本积累战略重点的根本转移

物质资本依托型的经济向人力资本依托型经济转变,是历史的大趋势,而资本积累的重点由物质资本优先转向人力资本优先,则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一项国际调查表明:1960—1978年近20年间,注重人力资本积累优先战略的国家和地区仅为3.86%,前者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发展,而后者则出现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从我国的现实来看,实现资本积累的根本转移,不仅仅是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且也是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3.抓住机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低,积累速度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在于社会生产力所设定的社会生产条件的限制,在于为人力资本的发展所提供的推力和拉力有限。因此,抓住知识经济兴起的历史机遇,抓住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力资源丰富、社会负担较轻、人口年龄结构处于“黄金时代”的大好时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改善发展的质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注意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继续开辟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适合于吸收较多劳动力就业的产业部门得到较大发展,有效缓解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以减少人力资源闲置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利影响。

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逐步解决脑体收入倒挂问题

分配制度合理与否,直接制约着人力资本收益率的高低。分配制度不合理的突出表现就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在收入上差别不大甚至严重倒挂。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就是要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大幅度提高高技能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真正解决脑体倒挂问题,创造一个有利于复杂劳动者先富的社会经济环境。

资本唯利是图,资本存量的盘活,资本的经营和运作,都必须保证适当的利润。人力资本作为特殊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运作和积累也需要同样的条件。这是人力资本积累强化的关键,也是人力资本存量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关键。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高,效益最大时,国家、企业、个人的人力投资才会持续高涨,人力资本的扩张和增值才能实现。当追加的收益小于投资时,或与其他投资的收益相比较少时,在经济人看来,这种投资就是一种“傻”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人力投资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人口质量再生产的条件破坏,人力资本的积累将无法进行。

5.积极发展劳动力市场,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

资本是运动的,在运动中增殖是资本的本质。同样,人力资本也应该是一种不断运动的资本形态。因此,积极发展劳动市场,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是进行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虽然有所发展,但在促进人力素质提高,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方面发挥的作用还比较有限。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取消限制人口流动的各种政策和规定,彻底改革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户籍、晋升、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打破城乡劳动力分隔壁垒,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合理转移,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在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产业内部与产业之间、地区内部与地区之间的优化组合,使人力资本在流动中实现价值、增殖价值。

6.增加教育供给,扩大教育消费,以吸收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

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基本途径。在当今科技进步的时代,对具有特殊技能和高科技知识的专门人才,需求尤为迫切。专门技术人才和高科技人才出自于中高等专业技术教育,特别是现代高等教育。要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开放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市场,增加教育的供给,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供给,降低消费者对这一市场的准入条件。同时,以优惠利率,向教育消费者提供信贷支持。这样,既可满足广大居民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强烈渴求,又为人力资本积累注入了大量资金。

7.对人口政策作战略性调整

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形成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多年来变化不大。提高人口质量尽管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分量太轻。比如: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有目标、有措施,并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的考核体系;而在人口质量方面,则极其薄弱,泛泛而谈,可操作性差。人口政策成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质量形同虚设,人口政策未能在提高人口质量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面对21世纪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挑战,面对人力资本竞争时代的到来,重新审视我国的人口政策,用知识经济的观点对其进行战略性调整,使其不仅仅是“计划生育”政策,而且也是一项促进人力资本积累、适应新世纪、新机制,迎接新挑战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收稿日期1999—08—20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积累的经济特征研究_人力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