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ABC-X理论模型在企业员工危机干预中的应用_压力管理论文

双重ABC-X理论模型在企业员工危机干预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型论文,危机论文,员工论文,理论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社会正处于重大变革期,企业的发展方式面临着升级转型的巨大压力,员工对职场适应和生涯发展充满了困惑和迷茫,企业员工危机事件时有发生,需要社会予以关注。社会工作者介入企业员工危机事件,将社会工作专业手法运用到企业EAP(企业员工援助计划)中去,有助于提高员工身心健康及福利水平,提升企业效率。

作为一个十分强调使命、价值观和资源整合的职业,社会工作在运用常规的EAP工作方法的同时,也需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理念和工作手法。笔者比较倾向于运用整合的、多维度的理论和方法。“双重 ABC-X模型”就是一个例子。它对环境、资源和时间因素的综合考量就比较契合社工的理念。本文即以笔者曾处理的一个个案为例,与大家分享如何在企业EAP服务中运用双重ABC-X模型。

渐次改进的三个理论模型

(一)ABC理论

心理学家Albert Ellis创建了ABC理论,他认为激发事件 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也就是说,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非理性信念(B)所直接引起的。

图1-ABC理论模型示意图

如图1所示,同一情境(A)之下,不同的人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便会产生不同的结果(C1和C2)。因此,Ellis认为,正是由于案主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使案主产生情绪困扰。

Ellis的ABC理论从个人认知及行为的角度对案主的问题成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通过改变案主的信念及评价系统来获得正面的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应对方法。该理论强调个人通过自己的改变来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它一味强调改变认知来适应环境,而忽略了客观环境的决定因素,没有体现个人主动与外在资源的互动,这是其不足之处。

(二)ABC-X理论

Reuben Hill在家庭压力理论中提出的ABC-X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正好弥补了ABC理论的不足。

图2-ABC-X理论模型示意图

在ABC-X理论模型中,a代表压力源或产生压力的事件;b代表事件发生时已有的资源或力量;c代表案主对事件赋予的意义或对事件的认知;x代表压力程度,即a与b、c互动之后所产生的压力程度或危机。

ABC-X理论除关注案主个人内在的改变外,还非常关注案主与环境的互动和资源的整合,在体现案主与外部资源的互动上前进了一大步。

(三)双重ABC-X理论

社会学家McCubbin和 Patterson以Hill的ABC-X模型为基础,加入“时间序列”的概念,将压力理论进行扩展,提出“双重ABC-X模型”(如图3所示),更加接近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的理念。

在双重ABC-X模型中,Aa因素代表累积性的压力或需求;Bb因素代表调适性资源,即当压力出现时可提供协助的资源;Cc因素代表评估压力的状况与选择反应的策略,可能来自于成员认知后的主观评定,也可能是来自于生活形态的调整; Xx因素代表调节与适应的结果。其中,Aa、Bb、Cc三个因素在案主的生活中反复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流动而产生累积作用。案主的调适是否良好,就看这三个因素彼此调适的状况。

图3-双重ABC-X理论模型示意图

应用双重ABC-X理论模型的案例示范

下面是笔者应用“双重ABC-X理论”模型介入某大型企业员工危机事件的一个案例。

(一)案主情况自述

案主小周,男,22岁,大专毕业后与30名同学一起到深圳某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工作。以下是面谈时他的自述:

“我在生产线上工作3个多月了,每天的工作就是把一个零件安插到另一个部件上去,这个简单的动作每天要重复成千上万次。通常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天下来大脑里一片空白,然后就回宿舍睡觉,第二天再重复同样的过程,循环反复,非常枯燥乏味。流水线的工作节奏非常快,以秒为单位,它是经过科学计算的,几乎是人所能承受的极限。所以,我的神经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稍有松懈零件就会堆积起来,就该听到线长的怒吼声了。

“工作以外的其他时间也很单调,渐渐地都融入这个节奏中了,工作、吃饭、睡觉,再工作……我就成了这个流水线上的一个机器人。我在这里人生地不熟,下班后想找个聊天的人都没有,同宿舍的人都十分冷漠。与我一同来这里的同学都被分在不同的宿舍,离得比较远,甚至分开倒班,根本见不到人。

“流水线上的许多同事已经这样干了两三年了,加薪和升职的机会非常小。我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以前父母也曾来南方打过工,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很少与其他人交往。

“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我也是父母手心里的宝。他们含辛茹苦地把我培养出来,对我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我也想回报他们。但现在我这样辛苦也赚不了几个钱,感觉进退两难,十分迷茫,看不到希望,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哪里。

“几天前,突然身体不舒服,在流水线上操作时动作有些迟钝,影响了进度,被线长骂了一顿,还被扣了钱。我感到非常郁闷,这样活着真没意思!”

(二)运用双重ABC-X模型

根据小周叙述的状况,笔者为其建立“双重ABC-X压力模型”,并对他的压力模型因素进行分析。

a因素(压力源):案主每天在流水线上重复成千上万次简单的操作,枯燥乏味;工作时间长,工资低。

b因素(已有的抗压资源):

(1)个人资源:如个人的能力、教育背景和健康状态。案主的生理健康状态良好,但心理抗压素质有所欠缺。

(2)家庭支持系统:案主的父母远在千里之外,案主通常与父母没有联系。

(3)社会支持系统:企业的基层干部管理不够人性化,不能对员工提供支持;案主与同在这个企业工作的同学联系不上。

c因素(对压力事件的认知):案主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机器人,看不到希望,觉得人生没有价值。

x因素(危机的出现):案主感受到明显的压力,出现工作倦怠,如遇新的刺激容易引起心理状态严重失衡。

随着时间的延续,又发生了新的刺激事件,产生了新的压力源。此外,由于工作员介入,对压力源、环境资源和案主个人对事件的认知三个方面产生影响,案主的抗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于是产生了下列新的因素:

Aa因素(累积性压力事件):案主突遇身体不适;因工作疏忽被线长训斥,还被扣了钱,心理压力倍增,产生轻生的念头。对此,工作员及时干预,疏解案主的心理压力。同时,经过各方面的共同推动,企业的加班时间得到了控制,还有望为员工加薪。工作员后续还准备与企业进一步沟通,使流水线上的员工有序轮岗,以应对员工工作倦怠的情况,并提升员工对各个工序重要性的认识。

Bb因素(原有资源及新开发的资源):

(1)个人资源:工作员及时为案主提供心理辅导,案主向工作员倾诉了自己的烦恼和苦闷。工作员倾听、接纳、共情、不批判和积极关注等专业态度,使案主感到非常温暖和舒畅。工作员接着又向案主传授了简便实用的身心放松技巧,使他的负性情绪得到了疏导,同时使他领悟到自己的抗压能力明显不足,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历练。通过辅导,案主的心理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2)家庭支持系统:在工作员的支持下,案主打电话给父母,向他们诉说了自己的情况,得到了父母的安慰和鼓励。

(3)社会支持系统:在工作员的提议和推动下,企业对基层管理干部进行了专门的培训和考核,增进了管理的人性化。工作员还积极与企业沟通,并鼓励案主的同学有序地调整宿舍,尽量安排住在一起。此外,工作员通过组织专门的员工沟通小组、开展各类讲座和工作坊,为员工的沟通和交往提供平台,并对他们进行沟通和交往技能的培训。

Cc因素(对压力事件的新认知):危机事件x、累积性压力事件Aa、原有资源及新开发资源Bb这几个因素的影响叠加在一起,产生了综合效应,使案主对所承受的压力有了新的认知Cc。虽然有新的压力事件刺激,案主的情绪一时有些波动,但是他觉得现在的处境已在逐渐改善,使他看到了希望。

同时,案主感觉获得了很多支持,自己并不是孤立无援的。特别是工作员为他提供的心理辅导,使他了解到有困惑可以去找社工。另外,他也意识到自己可以经常与家人联系,寻求他们的支持;在企业内有困难还可以向有关领导、同事求助,尤其是同在该企业工作的同学们更是他的支持者和情感联系的资源。

Xx因素(调节与适应的结果):经过工作员在上述各个不同环节的介入和不断地跟进,所产生的综合效应使案主从压力危机中解脱出来。其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情绪稳定,开朗乐观。其应对压力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他还学会了如何主动寻求别人的支持,掌握了很多与人沟通的技巧,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最终实现了对环境的适应和与环境的和谐互动。另外,通过这个过程,企业文化尤其是企业管理层的管理理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努力营造企业和员工共赢的局面。

社会工作强调“人在情境中”的理念,社会工作者不但要注重服务对象个人的心理问题,还要始终把服务对象的问题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观察,牢记服务对象是“环境中的人”,协助其更好地与环境互动。上述案例中运用的双重 ABC-X理论模型对环境、资源和时间因素的综合考量就比较契合这一理念。从案例中可以看到,社工除了作为咨询辅导者的角色外,还承担了资源链接者、政策倡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身份角色、介入维度的多元化,以及工作手法上的多样化,将是社工在企业EAP服务中的特色和亮点。

标签:;  

双重ABC-X理论模型在企业员工危机干预中的应用_压力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