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发展战略专家研讨会意见摘要_政府审计论文

审计发展战略专家研讨会意见摘要_政府审计论文

审计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观点摘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座谈会论文,发展战略论文,摘要论文,观点论文,专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石爱中(审计署副审计长):

广角、动态、开放 研究审计理论过去、现在、将来 把握审计方向

审计研究,首先应是开放式,不是封闭式;其次,审计研究必须多角度;第三,审计研究应该重视审计所处的大环境,大环境的研究应该是研究发展战略和前沿问题的重要内容;第四,审计研究应该是动态有序的;最后,审计的研究应该是百家之言,争鸣之言。

审计的大环境是审计研究重点之一。我们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虽说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离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还很遥远,如公共财政框架。经济体制改革既要完成工业化任务,也要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两个过程的重叠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经历过。在这个变动中,各种课本上找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和新事物都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审计向什么方向发展?这个问题确实需要超前研究,超前研究就是研究审计环境。不把审计所处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环境研究清楚,我们就很难发现战略性的思路,很难找到最符合现代要求的前沿课题。

在审计署制定的2003至2007年五年规划中,我们提出了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观点,如财政审计是一个永恒主题。这种观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计划经济环境中是不可能提出来的,因为那时整个经济运行的中心是国有企业;再如从财政收支审计向以支出为重点的审计转变、大力开展绩效审计等,都是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而提出来的。

苏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总结审计工作 分析审计环境探讨审计局限 提出审计建议

第一个问题,审计监督的内容、范围在不断地拓宽,审计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审计部门靠自身的工作赢得了社会的尊重,赢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我认为,国家审计至少在三方面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第一,为国家挽回了一些重大的经济损失。第二,规范了社会财经秩序。虽然总体上财经秩序还是比较混乱,没有审计监督秩序会更乱。第三,推进了财政改革。如部门预算改革。

第二个问题,审计所处的环境。审计的大环境是转型期,这个转型首先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化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其次是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必然引起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第三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势不可当,我们已经加入WTO,中国全球化的进程要进一步加快。WTO对我们是双刃剑,一方面给发展带来很多机遇,同时也会带来很大的冲击。过渡期过后,WTO对中国的就业、产业、企业的影响确实不可低估。我们要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必须利用外资,但要防止被外资所利用。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是我国政治经济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就会出现一些新的东西、新的事物、新的变化,如市场行为、企业行为、个人行为的变化。这就需要根据新的环境建立和健全政策、法规,规范社会运行。此外,中国是一个很大的人情社会,存在官本位思想,这跟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社会运行的规则是权大于法,人情大于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管理和监督的任务非常艰巨,非常繁重,越是不健全,越是不规范,越需要国家监督。尽管过去二十年审计监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下一步任务更加繁重。审计监督的重点主要是公共权力、公共部门和公共资金。审计应以财政资金的审计为主体,以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财务审计为两翼。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审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通过审计防止权力滥用、规范公共部门运行和提高公用资金的效率。

第三个问题,审计监督局限性与整合监督资源。审计监督的局限性至少表现在三方面,审计监督的事后性、审计资源的有限性和审计信息的非对称性。审计监督的局限性要靠各种监督资源的整合来弥补,如人大监督、法律监督、财政监督、税务监督、舆论监督、内审监督等。要注意发挥审计监督的经常性、综合性和独立性的特点。

第四个问题,对审计监督提几条具体建议。第一,要加强对财政转移支付的审计,包括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也包括省本级对下的转移支付审计。重点关注规范问题、挪用问题、及时性问题和使用的有效性问题。第二,开展对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的审计。第三,继续加大对部门预算的审计。第四,加强对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以及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的审计,加强对股份制改造的审计,加强对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的审计。最后一点,加强对银行的审计,积极研究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后的审计监督问题。

周新生(陕西省审计厅副厅长):

管理监督并用 杜绝屡查屡犯

一般认为审计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审计机关被称为监督机关。实际上,审计的职责不仅是监督,还有管理。应当把审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的监督与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预防和教育以及必要的管理相结合。审计监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屡查屡犯的问题仍然存在,根本原因是教育管理不到位。审计监督应当借鉴纪检委的做法,预防、教育和监督并重。这样可以把事后的监督与事前的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被审计单位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预防。要研究被审计单位的职责范围和业务流程,研究体制和政策的漏洞,建立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对大的监督对象,如财政领域、工程领域、税务领域,要建立预警机制,提高审计计划的针对性和连续性。

管理。对审计监督的对象要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借鉴工商、税务等其他监督部门的经验,按照资金量、业务性质、管理水平、诚信和风险水平等指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分类,重点审计那些管理水平低、风险水平高的单位或资金,进一步提高审计的针对性,提高监督的效率和效果。

杨肃昌(兰州商学院教授):

审计体制受到广泛关注应重视对体制的研究

第一,关于审计的职能定位。我国审计的职能定位应该适应我国的人大制度和财政制度,人大制度作为中国的根本制度制约和影响我国的财政制度,财政预算权是人大的基本权力之一,预算监督权也应当属于人大,而把财政审计作为审计主体的国家审计,其职能定位自然是配合和强化人大的预算监督,配合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上。只有这样,国家审计的发展才能与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相联系,审计资源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用。

第二,从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代表的提案看审计的政治环境。从2001年到2005年,两会代表关于审计的提案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是两会代表和委员对审计体制问题日益关注,提出建议的数量和人数逐年增加。第二是审计理论界讨论的几种审计体制都在建议上有所反映,理论研究通过代表建议而政策化。第三是许多建议提到要修改宪法。第四是建议把提高审计独立性、加强财政预算监督作为重点。第五是提出建议的代表和委员基本上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从这些建议中我得出几点思考:一是应结合我国政治体制发展方向、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角度思考审计体制问题。二是应结合构建权力监督机制来完善和改革现有体制。三是应结合审计独立性和加强人大预算监督来构建审计体制改革。四是民主党派代表和委员对审计的关注是民主党派履行其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具体体现。

第三,加强审计体制理论研究,推进政治制度建设。审计理论研究为两会建议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影响两会代表提案质量,两会代表建议的提出反过来强化对理论的需求。深化审计体制的研究,首先,要把审计理论研究的视野拓展到更多的领域,只有把审计学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起来,众多学科共同参与才会产生有意义有深度的成果。其次,理论研究一定要联系实践,依托现实政治经济环境及其发展环境。研究成果及观点只有走出审计圈,特别是引起政治层面的关注,研究和争论才更具有意义。

耿建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企业审计不能民进国退民生民愿更应引起关注

对民主政治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审计部门的定位和作用这方面的内容可以从两方面来论述,第一是民主政治建设与市场经济的环境。第二是政府审计职能定位和作用如何从老的议题传下来,如何实现社会审计与政府审计的有效结合,更充分地发挥政府审计的作用。

第一,政府审计所处的环境。随着合资企业、上市公司的设立,特别是1997年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许多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由社会审计机构承担,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出现了明显的民进国退。但这种做法与传统审计教义是不一致的。民主政治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腐败现象及后果的认识更加清楚,依法治国更加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呼唤审计监督、呼唤审计风暴。

第二,政府审计的职能定位与作用发挥。审计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审计范围准确界定和对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资源的整合。我国的政府审计不能仅仅限制在公共财政领域,在社会审计诚信需要建立、审计市场恶性竞争、国有企业代理人道德风险普遍存在的条件下,简单地把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是不可取的。政府审计至少可以从四方面来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第一通过深化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第二通过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监督。第三通过建设和强化内部审计制度。第四通过整合各种监督资源,如财政监督、税务监督、金融监督等。

环境监督和农村发展也是影响我国发展的重要方面,政府审计也应当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政府审计应当加大社会责任审计力度,如对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福利制度等的审计评价。许多事情如果从两权分离角度看,国家审计是不能介入的,但从国家政府机关发挥管理权、从管理职能上看审计是应当发挥作用的。对民生给予足够的关注,能够树立政府审计的权威。

张立民(中山大学教授):

以独立性为根本 以透明度为目标

关于国家审计发展战略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有几点想法跟大家交流。

第一,对发展战略的研究必须从环境分析来入手,或者现在时髦的说法就是需求研究。就审计环境来看,一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国际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不可逆转。二是“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如控制贫富悬殊、可持续发展和政府改革的方向。三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从创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定位审计目标。市场经济必然产生利益主体多元化,必然导致贫富分化,所谓创建和谐社会就是怎样使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得到协调。各个利益主体在维护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信息。而国家审计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信息的非对称性,降低信息风险。虽然审计对行为责任的追究作用有限,但通过对审计信息报告责任的履行,审计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审计体制问题。审计体制问题从技术上讲应该是审计独立性的问题,过程独立是独立性的重要方面,如计划的独立性、调查的独立性和报告的独立性。在审计体制既定的情况下,这三方面仍然可以做一些工作。如对审计公开报告的权力,可以通过法律做一个必须公开更强制性的具体规定。另外立项的独立性,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审计立项很容易受政府的干预,许多审计机关忙于政府交办的审计任务,致使有的纳入审计范围的对象没有被监督,审计的公正性受到质疑。这种质疑表面上是技术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审计立项或者计划的独立性问题。

第四,关于垂直领导问题。由于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对审计的需求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对审计的需求就大,因此,审计领导还是应该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不能实行垂直领导的一刀切。从微观讲,审计的价值在于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增加;从宏观讲,能够促进公共资源使用价值提高,或者社会财富总量增加。审计监督的目标必须根据当地政府需要、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来确定,而不能够全国一个目标。

很多人把审计看成是完善公司组织治理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审计是提供信息的基础性工作。从契约安排看,审计不是契约当事人,审计通过提供信息,促使契约当事人完善契约,从而促使经济发展,促使公司管理水平提高,促使政府管理水平提高。审计应当促使各个部门从程序到制度上不断完善自己的契约安排、激励和监督机制。屡审屡犯不是审计的责任,审计通过信息的披露所履行的报告责任促使政府透明度不断增加和政府问责制的不断完善。审计既要查处大案要案,也要关注民生。

张继勋(南开大学教授):

目的是信息增值 重点是效益审计

审计职能本身是它本身固有的,实际定位问题是说根据社会需要把它限定在什么位置上。审计战略研究就是在弄明白审计的本质和审计的社会需求基础上,考虑审计定位问题。

关于审计的职能问题。审计本身是一种价值增加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信息风险降低活动。因此,审计最重要的是提供信息,我们在审计过程当中,可能更重要的是评价事而不是评价人。比如经济责任审计重点是评价整体的状况,而不是具体的人。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过渡期,或者说处于经济转型期,合法性审计和微观审计应当占很大比重,但是绩效审计应该是我国审计的发展方向。在开展绩效审计过程当中可以适当开展制度遵循情况的审计。因为这样等于为信息提供了一个保障,对于改善管理、提高审计的效率是十分有益的。经济效益审计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们进行的可能更多的偏重于合法性审计和合规性审计,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大量的是财务审计的内容,这样评价经济效益是不完整的。经济效益审计应在基本具备评价综合经济能力的时候再去开展。国外的经济效益审计往往对某个方面进行评价,与此不同,我们的经济效益审计则强调综合性和整体性,使得评价不那么确切,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关于国家审计的公平和公正问题。现在审计风暴引起了很大社会反响,其实这就是审计的作用,审计机关不要过分强调处理处罚权。现在市场经济讲究公平、公正和效率,审计机关应在这些方面下工夫,在审计立项、审计实施和审计信息披露方面做到公平、公正和有效。

张龙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审计公开公正透明信息真实可靠增值

国家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相比,应该说注册会计师审计在规则、准则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程度比国家审计要高。

我国从总体上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虽然某些方面具备了发达国家的特征,但你的底蕴——人权、法制、情感等许多方面是欠发达甚至是落后的底蕴。审计体制改革必须结合预算管理和民主政治改革进行。在预算没有细化、预算软化及会计管理弱化的情况下,审计体制无论怎么改都是没有意义的;在民主政治建设水平很低的条件下,审计机关隶属于人大和隶属于政府没有本质的区别。

关于国家审计的职能、作用与对象。审计是做什么的。国家审计从1983年成立以来,国家审计经历了以企业审计为主到以财政审计为主的转变。最本质的特征是信息的鉴证功能,就是保证信息质量。鉴证就是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对被鉴证的对象提出结论,其目的是为了增强除责任方以外的预期使用者对被鉴证对象信息的可信任程度。传统审计理论认为,财产所有者授权经营者经营其财产,审计机关受所有者委托对经营者进行审计,审计的主要职能是经济监督。股份公司的出现,导致财产所有者的分散性和不稳定性,审计的职能主要为预期使用者提供信息。国家审计的最终委托人是人民,各级政府部门是责任人,是审计监督的对象,审计信息的预期使用者是广大公众。国家审计应当对人民负责,而不是对政府负责。如果把国家审计的职能界定为提高信息质量,那么国家审计应当放弃处理处罚权。在实际工作中,审计的处理处罚权容易与其他部门的处理处罚权相重叠,从而带来执法标准不一致的摩擦。国家审计的对象是各级政府机关、政府部门的公共责任的履行情况。国有企业是由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管理的企业,是政府部门的衍生物,自然也是国家审计的对象。国家审计是对权力的监督,国家审计应促进问责制的完善。国家审计应当专司自己的审计业务,不应干涉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因为那是财政部和各个单位的事。

关于审计责任。一是我国审计机关和人员的工作责任。对工作责任,我们制定了许多规章,但操作性差。二是法律责任。《审计法》第六章有九条规定,只有一条是对审计人员的。这么一个法律责任条款的约束是无法使国家审计达到目的的。

关于国家审计的规范化和审计质量问题。国家审计规范应当借鉴美国的做法,直接利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规范,不要另搞一套。提高审计质量一要加强对审计对象的研究,建立完备的被审计单位资料库;二要改变审计方法,探索风险导向审计。

关于审计的透明度。审计机关应当把审计计划、审计实施过程、审计结果等审计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提高审计自身的透明度。这样既有利于审计机关接受社会的监督,同时也有利于审计机关获取必要的信息。

审计署应当加强对地方审计机关的指导和支持,减少地方政府对地方审计的干预。审计机关应继续加强作风和廉政建设,严格审计纪律“八不准”,维护审计尊严和独立性。

冯均科(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全面整合各项工作重点推进问责政府

首先,怎么看审计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必须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但是从产权角度来看,公权所涉及的领域应该是国家审计的范围,私权则由民间审计实施。既然国有企业的产权属于公产权,在企业审计领域,不管哪个层面的企业审计,国家审计就不应该考虑退出问题。

第二,关于审计资源的整合。虽然我们审计资源极为有限,但在现实当中审计资源的浪费也比较严重。由于计划、协调和政策导向的问题,使得那些资金量大、容易出成果的被审计单位频繁地接受不同方面的审计,如外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

第三,应该很好地解决审计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设。目前基层审计机关人员素质和人员构成不尽合理,进入审计机关门槛低、退出难,人员结构难以优化。审计机关应当提高准入标准,并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

第四,在当前环境下应当考虑审计机关垂直领导体制问题。近年来,地方审计机关受地方政府的干预越来越大,在当前归人大领导还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审计机关实行垂直领导体制可以割断地方审计机关与地方政府的联系。

第五,关于审计的阳光工程。到2007年审计署将全面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实际上,审计机关可以走得更远些,实行全程的阳光工程。审计立项、审计查证的内容、审计参加人员、联系方式、审计结果等全部向社会公开。

第六,审计项目的重点突破问题。过去审计影响比较小,就是没有被人民群众所关注的审计风暴。之所以出现审计风暴,一是审计结果的公开透明,二是公告的内容为人民群众所关注。从这点看,审计项目应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上重点突破,在当前大家特别关注吏治的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不失为一种选择。

第七,审计层次的提高和深化问题。目前审计工作主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合规性审计为重点。实际上,运行机制和宏观政策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如财政资金的绩效、外资和国债使用情况、精英教育与基础教育等。

第八,探索以问责政府为导向的审计制度。从公共选择理论为出发点,人民才是审计的终极委托人,政府不过是代理人,审计应当对人民负责。从这些意义上来讲,我们未来审计要以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为基础,强化对公共责任的审计,问责政府以经济责任为基础的财政责任和行政管理责任等政府责任。

王羚(安徽省审计科研所副所长):

人大弱审计难适应需求多审计难满足

就人大的实际权力和人大对审计的了解而言,审计隶属于人大不利于发挥审计的作用。根据需求来确定审计机关的供给也不一定好,审计机关当前的职责都很难全面履行,老百姓需求很多,审计机关完全满足这些需求是有困难的。

姜洪(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长):

多维社会 公共服务提供多元化财政为主 公共资金审计广视角

现在党中央提出来构建和谐社会,过去我们经济落后,主要精力是搞经济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现在又加上和谐社会建设。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指引下,过分强调经济建设,结果很多地方经济搞上去了,但社会建设落后,社会不和谐。

第一,审计是社会治理的前提和保证。从政府观念上来说政府是主体,其他是执行,社会是一维结构。从社会治理角度来看政府更多的是平等的参与者,是规则制定和监督机构,社会各个主体是平等的,社会是多维结构。一维社会结构强调保密和执行,多维社会结构则强调透明和互动。审计在社会信息透明度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审计的功能应该是中立的信息披露者。审计不是简单地帮助政府哪一个部门去干一件事,应该注意到社会生活参与者不仅是政府部门,还有很多的所谓非政府组织、自治组织、行业协会。随着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国家审计应当研究对非政府组织的监督。

第二,拓展审计思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公共事务由非政府组织承担,从审计对公共事务的监督来看,这些部门也是审计监督的对象,克服国家审计只监督政府的观点。许多资金不是财政资金,但是公共资金,如社会保障资金、希望工程等,国家审计也应当监督,克服国家审计只监督财政资金的观点。再一个也要破除处罚为主的观念,审计机关与其他部门是有分工的,审计主要是揭露决策和执行中的问题,处罚应由相关的部门实施。

第三,拓展审计领域,凡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大部分准公共产品的组织国家审计都有责任监督。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呈现多元化趋势,许多非国有组织也提供公共产品,国家审计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对这些非国有组织进行监督,如美国GAO对机场的监督。随着法治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公共管理的绩效是比公共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国家审计应当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

最后,要进一步重视信息披露。通过最近几年的审计结果公告看,信息披露比处罚的威力大得多。信息披露促进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促进了规章制度的完善,也促进了人民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关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王会金(南京审计学院教授):

构建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审计呼之欲出 探讨环境性制约 立法型审计仍需等待

第一,关于政府审计职能定位和工作重点转移问题。政府审计应该与政府职能的转变相适应,现在我们构建服务型政府,审计的职能定位只能是服务,监督只是一种手段。审计机关本身也是一个行政机关,应该起到服务作用。我国加入WTO后,政府的执政理念正在向法制政府、高效政府、职能政府和透明政府转变。法制政府要求审计强化对公共财政的监督;高效政府要求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职能政府要求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职能审计;透明政府要求深化审计结果的公告制度。

第二,关于审计环境问题。审计环境不仅是审计理论研究的起点,同时也是审计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入WTO以后,审计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环境等等都发生很大的变化,文化环境的变化也应当引起重视,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审计环境发生变化以后,对审计的理论、观念、目标、准则、方式方法、体制、管理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社保资金审计、人力资源的审计、有关维权市场的审计等可以作为战略性课题进行研究。

第三,关于体制的问题。审计体制问题的研究很有意义,特别是随着加入WTO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政府职能转变的转变,以及社会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化等,审计体制应当进行改革,但我不太赞成审计隶属于立法的观点。从人大常委会的机构性质来看,隶属于立法机构,不能解决审计的独立性的问题。行政型审计体制尽管有弊端,但还是与我们的国情相适应的,包括审计结果的报告、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职责履行所需经费的保障、审计结果的公告、审计队伍的建设等。至于地方审计机关独立性不强,可以考虑省以下实行垂直领导。

卢家辉(审计署武汉特派办副特派员):

借外力弥补审计资源短缺 巧安排确保审计成果质量

作为实际工作者,我们认为国家审计资源严重不足,审计人员超负荷工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特派办积极探索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相结合的资源整合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整合的有利条件。第一,他们的审计对象一致,都是相同的被审计单位和相同的经济活动,审计目标都是真实合法效益。第二,技术手段上具有同质性,而且可以把国家审计的权威性、社会审计的规范和技术性和内部审计的信息性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

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整合的不利因素。第一,整合的法律基础不健全。目前的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规定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业务有指导和监督作用,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没有规定。第二,社会审计的经费没有着落。国家审计经费由国家财政保证,内部审计的经费由被审计单位支付。社会审计应当由被审计单位聘请并支付费用,但在国家审计聘请时,被审计单位就不愿意支付费用。而在国家审计经费中没有聘请社会审计的预算。

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整合的技术方法。国家审计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资源一定要对他们进行规范指导,协调各种审计的不同目标要求,加强质量控制。在实现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既做到满足公共目标,又能满足社会审计的需要和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

胡宁生(南京审计学院教授):

环境决定审计 素质决定质量

研究国家审计的发展战略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国家审计。审计机关是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而诞生的政府职能机构,同时它又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向前迈进,认真履行政府交给的各项职责。国家审计必须与中国的政治大环境相吻合,这样他才能成为民主与法制的一个工具,要改变目前国家审计的这种体制结构既不可能,也没必要。重要的是我国国家审计应该做些什么,国家审计职责是什么。近几年的审计风暴表明,国家审计就是帮老百姓看好口袋里面的钱,管理好口袋里面的钱,也就是管好国家的财政资金。国家审计规范自己的行为和职责,职责规范就是界定国家审计的范围。

审计资源不足,不仅是队伍数量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人员素质的问题,审计队伍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高素质人才奇缺。所以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管理上,如何造就一支有思想、有思维,有超前意识的审计工作者是一个战略性课题。

根据国家审计的目标和职责,国家审计机关应该不断进行机构改革,以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通过机构改革,实现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有效配合,实现资金技术的有效利用。

王树谦(审计署沈阳特派办处长):

遏止腐败完善内部控制 职责定位推进民主进程

无论从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披露的数据,还是从其他方面了解的情况,由于民主法制建设跟不上改革开放的步伐,贪污腐败呈上升趋势。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国家审计必须围绕党和政府的这个中心去开展工作。根据审计自身的特点,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应当是一个重点。

中国人民银行较早借鉴国外经验,为商业银行制定了比较规范的内部控制指导原则,即便如此,银行系统发案率却最高,这表明内部控制制度在实践上的失败。对内部控制制度,我们知道的并不多,也缺乏一个科学的马列主义的研究方法。实际上,内部控制就是对权力进行制约,其核心是推进民主制度建设。国家审计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核心是推进民主制度。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审计发展战略专家研讨会意见摘要_政府审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