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基[1]2006年在《髋关节表面置换的系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试图验阐明表面置换术对股骨近段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2)试图验证表面置换术能否有效避免类似于全髋置换术所出现的股骨侧应力遮挡并发症。(3)试图阐明股骨头表面置换假体匹配度对关节负重面积、接触压力以及接触应力的影响。(4)通过表面置换和全髋置换术后股骨近端骨密度的比较,来评估表面置换对股骨近段骨密度的影响。(5)探讨采用表面置换术治疗中青年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1)采集8具青年正常新鲜髋关节标本,选择静止单腿站立位股骨头受力模型,WD-5生物力学测试机测试1000N载荷下股骨头表面置换前、后的载荷-应变关系,近段股骨应力分布,刚度,扭转力学性能。(2)采集8具青年正常新鲜髋关节标本,选择静止单腿站立的股骨头受力模型。依次测8根正常股骨在1000N载荷下股骨头表面置换前、后的应力值,以及全髋股骨柄假体置换后的应力值,根据公式η=(1-δ全板/δ未板)×100%(η为应力遮挡率),计算两种不同假体在各点的应力遮挡率。(3)采集6具青年正常新鲜髋关节标本。选择静止单腿站立股骨头受力模型。将标本分为正常组和模拟手术组(A,B)。采用压敏片法测量压力信息。计算平均接触压力、平均接触应力、平均接触面积。(4)分别对17例表面置换患者(A组)及16例全髋置换患者(B组)的术前、术后6个月、24个月关节功能,按Harris标准评分,对这些病例的骨密度用DEXA分别在术后3周、12个月、24个月时进行测定。(5)对11例(14髋)Ficat分期为Ⅲ期或早Ⅳ期的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股骨头表面置换术,对31例37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关节炎、髋发育不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术后进行定期随访。结果(1)载荷为1000N时置换前、后的均应变、最大均应力、刚度统计显示两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面置换前、后最大扭矩相差19%,统计显示有显着差异(p<0.05)。(2)全髋股骨柄置换后的股骨张力侧(外侧)应力遮挡率在1
王禹基[2]2003年在《股骨头表面置换术的系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股骨头坏死ARCOⅡ期、Ⅲ期患者髋臼软骨病理学观察,对股骨头表面术的时机提出建议。方法:13例15髋ARCOⅡ期、Ⅲ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行全髋置换术时,对其髋臼大体观进行评估,并从髋臼负重区及非负重区取软骨进行病理学观察并评分。测量股骨头塌陷程度。结果:髋臼大体观,0—Ⅰ级2髋,Ⅰ级1髋,Ⅱ级9髋,Ⅲ级3髋,病理学评分4—14分,股骨头塌陷程度0—4.3mm,患髋疼痛时间跨度2—23月不等。结论:股骨头塌陷程度、术前疼痛时间与病理学评分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股骨头坏死面积较大的Ⅱc期患者行表面置换术最为合适,SRHA的手术指征除影像学分期外,术前疼痛时间也是重要的参考指征。 目的:探讨半置换术后髋臼软骨退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14例14髋,所有14髋行全髋置换术时对髋臼大体观进行评估,并从髋臼负重区取标本进行镜下观察。对10例13髋股骨头表面置换术后患者及14例14髋人工股骨头患者X线平片进行评估。结果:14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患者髋臼软骨病理学评分6-14分。X线评估结果:股骨头表面置换组匹配良好;人工股骨头置换组7髋良好,7髋匹配不良。结论:头-臼匹配与髋臼软骨磨损出现的时间密切相关,与软骨的磨损量无关。使用1mm递增的金属帽假体以改善头-臼匹配度可提高疗效。 目的:探讨股骨头表面置换术治疗年轻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方法和疗效影响因素。方法:对FicatⅢ期、早Ⅳ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10例股骨头表面置换术的系列研究中文提要疗效影响因素。方法:对Ficatm期、早W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10例13个髓关节施行了股骨头表面置换术,并进行随访。结果:无一例伤口感染、脱位和神经、血管损伤等手术并发症。随访9~47个月,显示全部患者的骸关节功能H印比15评分平均从术前的39分(28~62分)改善至术后的91分(85一%分)。结论:股骨头表面置换术作为年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过渡性治疗,能有效延缓全髓置换术的手术时间,是治疗Ficatm期及早W期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肖增明, 詹新立, 李世德[3]2005年在《半髋表面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中期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半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中期疗效与股骨假体的柄干角和下沉的关系。方法41例(48髋)金属半髋表面置换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36.7岁,随访至少3年。均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icatⅢ期35髋、Ⅳ期13髋;其髋臼相对正常。在术后骨盆X线片上测量股骨假体的柄干角,观察其下沉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5.2年(3~8年)。平均的UCLA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改善(P=0.001),5年生存率为83%。按UCLA评分标准,FicatⅢ期35髋术后的满意率为88.6%;Ⅳ期13髋术后的满意率为69.2%(P<0.05)。8髋(FicatⅢ期、Ⅳ期各4髋)疗效差,归为失败组。计算机辅助的X线片分析显示6髋的股骨假体有明显下沉(其柄干角小于130°),2髋的髋臼有破坏(1髋柄干角为128°,1髋为136°)。疗效好的40髋(成功组)的平均柄干角为139°,而失败组的平均柄干角为127°(P<0.05)。失败组中,6髋假体头中心和假体柄尖的下沉分别为5.02mm和4.85mm,其柄干角均小于130°;而成功组假体头中心和假体柄尖的下沉仅为1.48mm和1.04mm(P<0.05)。柄干角小于130°者其发生不良后果的机会增加7.1倍。计算机辅助的X线片分析显示股骨假体超过2mm下沉的时间为19.5个月,临床出现症状的时间为35.6个月(P<0.01)。结论金属半髋表面置换术的近、中期疗效满意。较大的股骨假体的柄干角可以减少股骨头颈区域的压力,从而可以减少下沉,提高存活率。运用计算机辅助的X线片分析可以预测假体的失败。
陈伟义[4]2009年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是一种保留股骨头、颈骨量的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术式,发展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第一代表面置换假体采用骨水泥固定技术和金属对聚乙烯的关节表面组合。由于松动率比较高,随后的第二代表面置换假体便采用了非骨水泥固定,或在髋臼侧使用非骨水泥固定的混合型固定技术,同时还发展了陶瓷对聚乙烯的关节表面组合。髋关节表面置换的优点非常明显:①最大限度地保留髋关节的骨量;②较少发生肢体不等长情况;③术后稳定性高,极少脱位;④翻修手术难度降低;⑤表面置换并不会破坏股骨头、颈的血运。但是在过去的30年中,表面置换非但没有得到普遍应用,反而逐渐消亡,究其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点:①股骨颈骨折引起的早期假体失败;②股骨头比较大,产生的聚乙烯磨损颗粒比常规全髋假体的多,这些颗粒诱导溶骨反应,引起假体早期松动;③在早期使用骨水泥髋臼假体的病人中出现广泛的骨缺损。根据前两代表面置换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到股骨的固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由于固定的面积小,股骨头要是太小就容易造成股骨假体松动,而采用较大的股骨头配较大的股骨假体,就能延长假体的生存率;应用非骨水泥技术使髋臼假体的松动率显着降低,其中以珍珠面微孔表面的假体固定最为可靠;由于髋关节病变造成股骨头局部血运改变,在行髋表面置换时并不会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新一代Conserve plus表面置换假体的设计在5个方面做了改进:①减少磨损颗粒及由其诱导的溶骨反应;②尽量保留股骨和髋臼侧的骨量;③改进工具,使之能适应不经大粗隆的入路;④改进股骨截骨精度,避免损伤股骨颈;⑤改进假体固定方法。改进后的假体的特点:①金属对金属关节表面,磨损颗粒明显减少,比传统金属对聚乙烯关节少80%,而且股骨头越大磨损越少。磨损主要发生在股骨假体的一侧,髋臼侧的磨损少而均匀,因此在股骨松动时可仅翻修股骨一侧。②髋臼假体厚度仅为3~5mm,可最大限度保留髋关节骨量。③髋臼假体不是半圆(180°),而是略小于半圆(170°),可减少髋关节活动时撞击,增加关节活动度。④混合型固定,髋臼侧采用珍珠面微孔表面压配固定,股骨侧采用骨水泥固定,股骨假体柄可根据情况采用压配或骨水泥固定。股骨假体的设计允许假体植入时多余骨水泥顺利排出。⑤改进器械使假体植入更为方便。⑥新设计的截骨导针瞄准器允许微调导针位置,保证正确截骨,防止股骨颈损伤。新一代髋表面置换术,由于以上技术的改进和假体的特点,在临床上作为髋关节病变的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治疗方案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新鲜尸体标本是最理想的生物力学试验材料,它的各项生物力学指标近似于活体,新鲜冰冻尸体标本也是较好的生物力学试验材料,但二者均有缺点,一是获得困难,二是不易保存,在常温下很快发生变质,冰冻的标本解冻后需很快用完,不宜再进行冷冻,多次冷冻也影响生物学特性,叁是新鲜标本未经消毒处理,可能会传染某些疾病。另外,由于人股骨标本结构的特异性,不能用动物的股骨标本进行替代。国内已有学者用防腐的股骨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但是未能比较新鲜跟防腐股骨标本的相同和差异。与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相关的术后并发症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血中金属离子水平升高和长期的固定问题等。其中,术后股骨颈骨折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表面置换术后由于保留了股骨颈使患者术后必然面临股骨颈骨折的危险,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危险性增加。第一部分新鲜与防腐股骨近段标本生物力学差异性的试验研究背景:由于新鲜标本的缺乏,防腐标本用于实验研究增多。另外由于人股骨标本结构的特异性,不能用动物的股骨标本进行替代。目的:比较新鲜与防腐标本的载荷-应变关系、股骨头的载荷-位移关系和股骨头的轴向刚度,探讨新鲜与防腐股骨标本之间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差异,为骨科实验研究的标本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择地区、种族、性别相同的青壮年新鲜和福尔马林浸泡1年内的防腐股骨标本各6个,X线摄片排除骨折、肿瘤、结核及先天畸形,建立静止单腿站立位股骨头受力模型,MTS生物力学测试机测试800N载荷下的股骨近段的载荷-应变关系、垂直位移和刚度。统计学分析:将垂直位移、轴向刚度等相关物理量的新鲜跟防腐标本的测量值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并绘制统计图,全部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显着性水平(α)设在0.05水平。结果:新鲜和防腐标本在正常生理载荷下的载荷-应变关系都基本呈线性变化;新鲜标本与防腐标本在正常生理载荷条件的载荷-垂直位移关系都基本呈线性变化,但在相同的载荷条件下,防腐标本的位移显着大于新鲜标本的位移,统计学显示有显着性差异(t=-11.96,-12.04,-11.21,-11.01,P=0.000,0.000,0.000,0.000,0.000)。载荷800N时,新鲜标本的轴向刚度EF为(565.01±14.49)N/mm,防腐标本的为(410.23±21.91)N/mm,经统计学分析EF存在显着性差异(t=14.43,P<0.001)。结论:防腐股骨标本虽然在生物力学性能上都跟新鲜股骨标本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防腐标本的载荷-应变关系及载荷-垂直位移关系,均跟新鲜标本有一共同特点,两种标本的载荷-应变关系及载荷-垂直位移关系都基本呈线性变化,防腐股骨标本能反应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能有效维持近段股骨的正常力学传递,在新鲜股骨标本日益缺乏的情况下,由于人股骨标本结构的特异性,不像椎体标本可以用动物的标本进行代替,因此,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考虑用防腐标本替代新鲜标本进行股骨生物力学试验研究。第二部分不同股骨假体位置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生物力学试验研究第一章不同股骨假体位置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前后股骨近段生物力学的试验研究目的:在尸体标本上,建立不同股骨侧假体位置的髋关节表面置换模型,以研究表面置换前和不同假体位置表面置换术后股骨近端生物力学指标的改变及差异,为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假体位置的放置和手术技术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择地区、种族、性别相同的青壮年福尔马林浸泡1年内的防腐股骨标本24个,X线摄片排除骨折、肿瘤、结核及先天畸形,随机分为3组,即中立位组、内偏组、外偏组,建立静止单腿站立位股骨头受力模型,MTS生物力学测试机测试800N载荷下标本在髋关节表面置换前后股骨近段的载荷-应变关系、垂直位移和刚度。统计学分析:将垂直位移、轴向刚度等相关物理量的不同实验组的测量值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方差分析,并绘制统计图,全部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显着性水平(α)设在0.05水平。结果:不同的实验组,在正常生理载荷下的载荷-应变关系都基本呈线性变化;而中立位组的载荷-应变关系跟置换术前的载荷-应变关系更接近平行。表面置换术前和不同实验组表面置换术后的股骨标本在正常生理载荷条件的载荷-垂直位移关系都基本呈线性变化,在相同的载荷条件下,表面置换术前的位移显着大于不同实验组表面置换术后的位移,存在显着性差异(F=895.25,806.48,565.15,635.50,P=0.000,0.000,0.000,0.000);而在表面置换术后,中立位组的股骨标本的位移显着大于内偏组和外偏组的股骨标本的位移,有显着性差异(P<0.001)。载荷为800N时,表面置换前的股骨标本的轴向刚度和不同实验组的的股骨标本的轴向刚度都存在显着性差异(F=374.36,P=0.000)。而不同实验组的股骨假体标本之间的轴向刚度间也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中立位组的表面置换术后的股骨颈及近段股骨的应力传递较内偏组及外偏组更接近生理状态,未发现股骨颈及股骨近段的应力遮挡,因此我们认为中立位组的表面置换较内偏位及外偏位的假体位置更优,在表面置换术中应尽量避免股骨侧假体的内外侧移位。第二章不同股骨假体位置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试验研究目的:在尸体标本上,建立不同股骨侧假体位置的髋关节表面置换模型,以研究不同假体位置表面置换后股骨近端垂直位移和刚度的改变及差异,及股骨颈骨折时的最大载荷的差异,为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假体位置的放置和手术技术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减低术后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方法:随机选择地区、种族、性别相同的青壮年福尔马林浸泡1年内的防腐股骨标本24个,X线摄片排除骨折、肿瘤、结核及先天畸形,随机分为3组,即中立位组、内偏组、外偏组,建立静止单腿站立位股骨头受力模型,MTS生物力学测试机测试800N载荷下标本在髋关节表面置换前后股骨近段的垂直位移和刚度,并测试造成股骨颈骨折的最大载荷。统计学分析:将垂直位移、轴向刚度、最大载荷等相关物理量的不同实验组的测量值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方差分析,并绘制统计图,全部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显着性水平(α)设在0.05水平。结果:在载荷为800N时,不同实验组的表面置换术前后的股骨头的最大垂直位移、刚度等指标的测试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着性差异(F=635.504,374.36,P=0.000,0.000)。而股骨颈骨折时的最大载荷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F=0.058,P=0.944),各实验组的股骨颈骨折的最大载荷均达到6500N左右,约为正常成人体重(75Kg)的9倍。结论:表面置换术后,股骨侧假体的不同位置不是股骨颈骨折的主要原因,可能与术后股骨颈及股骨近端的骨的重建或与术中股骨头颈血供的破坏引起术后缺血性坏死有关。股骨颈骨折的骨折线基本都是从外上方到内下方,在股骨颈周围可能存在应力集中。中立位组的表面置换术后的股骨颈及近段股骨的应力传递较内偏组及外偏组更接近生理状态,因此在表面置换术中应尽量避免股骨侧假体的内外侧移位。
于德刚[5]2008年在《股骨头骨坏死范围对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力学分布的影响》文中认为目前,股骨头骨坏死(ONFH)晚期行髋关节置换术是唯一彻底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对于中青年ONFH患者,全髋关节置术(THA)亦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假体的使用寿命相对不足,一旦失败二次手术的选择局限、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增加等。对于这一问题,全髋关节表面置换(HRA)有独特的优势,能够保存股骨近端骨量、容易翻修,增加关节稳定性、术后活动范围大、功能佳等,为中青年ONFH患者提供了更好的选择;目前HRA主要作为需要最终行THA的一种有效的过渡性手术。临床应用后的随访显示股骨颈骨折与股骨假体松动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尽管目前对于失败的机制已有不少研究报道,但对ONFH患者头部负重区出现骨坏死缺损时,缺损程度对于假体松动或骨折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应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模拟不同程度的股骨头骨坏死行髋关节表面置换的情形,对股骨头部负重区不同程度的骨缺损对术后股骨近端应力分布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目的观察股骨头负重区不同程度的骨坏死缺损对表面置换后股骨颈、骨水泥界面、头颈交界以及头内部骨质中的与假体松动或骨折相关的应力分布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一、计算机叁维模型的建立:应用制图设备与软件分别建立股骨近段模型,表面假体模型,骨水泥壳模型,不同的骨缺损区模型,股骨头部完整的表面置换模型和负重区有不同程度骨缺损的表面置换模型。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力学分析: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单腿负重时的情形对各置换模型(完整模型、骨缺损/坏死骨模型、骨缺损/填充骨水泥模型)进行受力分析,观察不同程度(坏死角度分别为60°、80°、100°、120°和140°)的骨缺损对股骨颈、水泥界面和股骨头颈交界处骨质中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一、建立了股骨头部完整的表面置换模型和负重区有不同程度骨缺损的表面置换后股骨近段的有限元模型。二、表面假体植入后股骨近端整体的应力分布表面假体植入后,股骨近端的Von Mises等效应力峰值集中于股骨颈的上下方;不管负重区是否有骨缺损,所有模型股骨颈上下方的应力峰值最大差值仅为2.7%,骨缺损对股骨颈部的应力分布影响微小;假体下负重区骨质内的应力为2.88~16.4 KPa,仅约为远侧部分的1/10~1/100,股骨头近端发生明显的应力遮挡;负荷基本上由假体,水泥,经股骨头远侧部分,传至股骨颈。叁、表面假体植入后股骨头、颈部的应力分布表面假体植入后,骨水泥界面中的应力主要集中于外上缘、顶端与内上区;假体下骨质中的应力主要集中在股骨头远侧部分和中央槽周围,尤以股骨头颈交界外上缘明显;负重区的骨缺损明显的影响了与假体松动或骨折相关的水泥界面和头颈交界处的应力分布。骨缺损区为坏死骨时,随着坏死角度的增加,骨水泥壳和头颈交界处骨质中的Von Mises等效应力峰值明显增大。与无缺损模型相比,水泥壳外上缘的等效应力峰值增幅分别为22.3%(坏死角为120°时)和27.3%(坏死角为140°时);内下缘的应力峰值增幅分别达28.7%、45.2%、77.4%(坏死角分别为100°、120°、140°时);内上区的应力峰值增幅分别为20%和27.2%(坏死角分别为120°和140°时)。头颈交界外上缘骨质内的等效应力峰值增幅分别为13.2%、28.3%和53.3%(坏死角分别为100°、120°和140°时),坏死角度≤80°时,增幅仅为4.6%和7.2%。缺损区填充骨水泥时,随着坏死角度的增加,主要应力集中区的VonMises等效应力峰值逐渐减小或增加不明显。整体上,坏死角度≤80°时,骨水泥界面和股骨头颈交界骨质中的VonMises等效应力峰值变化不明显;坏死角度≥80°时,应力集中区的应力峰值变化明显。结论一、髋关节表面置换改变了正常股骨头内的负荷传递和应力分布,导致股骨头近端出现明显的应力遮挡。二、负重区不同程度的骨缺损将影响与假体松动骨折相关的水泥界面和头颈交界处的应力分布,当坏死角度≤80°时,骨水泥界面和头颈交界处骨质中的Von Mises等效应力峰值变化较小,而当坏死角度≥100°时,应力峰值变化明显。叁、假体下骨质内的应力明显降低,出现不同程度的应力遮挡,这可能有利于坏死骨质的修复;此时允许股骨头负重区出现小的骨缺损(坏死角度≤80°),并且此时保留坏死骨质或清除以骨水泥填充,对股骨近端的应力分布无明显影响;四、坏死角度≥100°的骨坏死缺损,骨水泥界面和股骨头颈交界骨质中的应力明显增加,可能是导致股骨颈骨折或假体松动的原因之一,这时将坏死骨质完全刮除,填充以骨水泥有利于股骨头内的应力分布恢复正常,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否会引起其它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肖增明, 詹新立, 李世德, 陈前芬, 王国照[6]2006年在《精确匹配的半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精确匹配的半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48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11例;年龄29~49岁,平均37岁。其中FicatⅢ期35髋,FicatⅣ期13髋,髋臼相对正常。41例患者(48髋)均采用金属半髋表面置换术。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2年。平均UCLA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改善(P=0.001),疼痛由术前的3.1分提高到9.1分;步行由4.4分提高到9.2分;活动由5.5分提高到7.1分。按UCLA评分标准,FicatⅢ期35髋术后的满意率为88.6%;FicatⅣ期13髋术后的满意率为69.2%(P=0.25)。8髋疗效差,UCLA髋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改善,术后X线检查发现7髋呈髋内翻植入了假体(插入的短柄与股骨轴线的夹角均小于130°)。假体的5年生存率为83.0%。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术的前提下,精确匹配的半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满意。
刘建全[7]2008年在《基于X线片测量的股骨头中心和股骨颈轴线的偏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正常髋关节X线片的测量以研究股骨头中心和股骨颈轴线的偏距,有助于了解股骨头、颈的形态学特征,为股骨头、颈损伤后的治疗与康复,施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等提供参考数据,也可以为人类研究积累资料。方法应用X线摄片系统采集99名健康大学生右髋关节正侧位平片,其中有12人因摄片模糊不清或者异物遮挡无法准确测量予以放弃,剩余87例计174张;分别应用游标卡尺和软件测量股骨头中心和股骨颈轴线的偏距以及股骨头半径,求出每组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结果测量结果记录时,正位片上以头心在颈轴的外上方为正,内下方为负;侧位片上以头心在颈轴的后侧为正,前侧为负(见附录二);分析结果采用平均值加减标准差方式表示。利用游标卡尺手工测量值:正位片偏距为1.30±2.12mm,侧位片偏距1.11±2.34mm,正位片头半径为26.20±2.16mm,侧位片头半径为26.02±2.16mm,正侧位头半径差0.18±0.23mm。利用Photoshop7.0软件中绘图测量功能测量值:正位片偏距为1.30±2.09mm,侧位片偏距为1.12±2.35mm,正位片头半径为26.18±2.13mm,侧位片头半径为26.00±2.16mm,正侧位头半径差为0.19±0.18mm。同时应用SPSS12.0 for Windows软件对结果进行方差齐性检验以及方差分析,方差均齐,且两种测量方法无显着差异。讨论通过对测量结果分析可以看到,头心颈轴偏距个体差异较大,股骨头的左右径与前后径相比略大。本研究通过对X线片上股骨头心与股骨颈轴线偏距的测量,发现股骨头颈形态的复杂性,尽管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如何更合理的对此进行描述需要有大量的相应参数,如何更合理地设计研究方法,更准确的进行测量,更有效的利用该指标指导临床工作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洪荣华[8]2010年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中青年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3月至2009年9月,我院共对16例(18髋)诊断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患者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按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程度按照Ficat分期:Ⅲ期14例(15髋),Ⅳ期2例(3髋),手术时的平均年龄是47岁(41~55岁),其中男患者6例(37.5%),女患者10例(62.5%)。术后随访内容包括所有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37个月(6-72个月),在随访期内未发生髋关节脱位、深静脉栓塞、感染、股骨颈骨折等并发症。临床结果显示,Harris髋关节评分较术前显着提高,术后平均Harris评分为91.1分,术前平均Harris评分为44.5分。其中优17髋,良1髋,优良率100%。影像学资料显示所有假体在位,术前股骨颈干角平均134.1°(125°~150°),术后平均柄干角141.2°(128°~149°)。股骨前倾角术前平均34.5°(28°~55°)。术后x线显示髋臼外展角平均42°(35°~55°)。双侧肢体长度差别术前0~2 cm(平均1.3cm),术后0~1.2 cm(平均0.5cm)。所有患者疼痛解除,髋关节活动度也明显改善,术后早期活动无任何受限。【结论】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是治疗中青年患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较佳选择,临床效果满意。
熊超[9]2014年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RSAH组患者29例37髋(2006年5月-2011年6月),男12例,女17例,平均年龄47.8岁(18-64岁);单侧21例,双侧8例。术前诊断髋臼发育不良12例16髋;股骨头坏死5例6髋;强直性脊柱炎5例7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4髋,骨性关节炎1例1髋,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2例2髋,髋关节内陷症1例1髋。THR组患者32例39髋(2007年10月-2011年8月),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龄56.1岁(25-88岁);单侧25例,双7例。术前诊断髋臼发育不良15例18髋;股骨头坏死13例15髋;骨性关节炎4例6髋。将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前与术后WOMAC疼痛评分差值、术后关节活动范围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通过统计分析表明,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t=0.985,P>0.05);前者术中出血量较后者少(t-=4.794,P<0.05);前者手术切口长度较后者长(t=11.388,P<0.05);前者术后住院时间较后者短(t=4.077,P<0.05);二者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均显着高于术前(t=14.905,P<0.01及t=35.208,P<0.01),二者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无统计学差异(t=1.552,P>0.05);二者术前与术后WOMAC疼痛评分差值无统计学差异(t=1.475,P>0.05): RSAH较THR术后屈髋活动范围更大(t=4.862,P<0.01)。两组手术前后AMA/BMA比值及两种手术后的AMA/BMA比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配合精确的手术技术,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王禹基, 孙俊英, 董天华, 王以进[10]2008年在《表面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股骨近段应力遮挡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试图验证表面置换术能否有效避免类似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所出现的股骨侧应力遮挡并发症。方法采集8具青年正常新鲜髋关节标本,选择静止单腿站立的股骨头受力模型。依次测16根正常股骨在1000N载荷下股骨头表面置换前、后的应力值,以及全髋关节假体置换后的应力值,根据公式η=(1-δ全板/δ未板)×100%(η为应力遮挡率),计算两种不同假体在各点的应力遮挡率。结果全髋关节置换后的股骨张力侧(外侧)应力遮挡率在15%~17%之间变化。压力侧应力遮挡率在30%~34%之间变化。表面置换后的股骨颈应力遮挡最大为3%~5%,股骨近段和中部应力遮挡为0·1%~0·6%。结论表面置换能有效维持近段股骨的正常应力传递,能有效避免类似于全髋关节置换后的股骨近段应力遮挡性骨吸收,从而能有效保留近段股骨的骨量,为日后翻修提供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 髋关节表面置换的系列研究[D]. 王禹基. 苏州大学. 2006
[2]. 股骨头表面置换术的系列研究[D]. 王禹基. 苏州大学. 2003
[3]. 半髋表面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中期疗效分析[J]. 肖增明, 詹新立, 李世德. 中华骨科杂志. 2005
[4].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D]. 陈伟义. 南方医科大学. 2009
[5]. 股骨头骨坏死范围对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力学分布的影响[D]. 于德刚.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8
[6]. 精确匹配的半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J]. 肖增明, 詹新立, 李世德, 陈前芬, 王国照. 中华外科杂志. 2006
[7]. 基于X线片测量的股骨头中心和股骨颈轴线的偏距[D]. 刘建全. 山西医科大学. 2008
[8].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中青年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分析[D]. 洪荣华. 浙江大学. 2010
[9].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对比研究[D]. 熊超. 天津医科大学. 2014
[10]. 表面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股骨近段应力遮挡的比较[J]. 王禹基, 孙俊英, 董天华, 王以进.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
标签:外科学论文; 股骨头论文; 生物力学论文; 全髋关节置换术论文;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论文; 髋关节疼痛的原因论文; 髋关节滑膜炎的症状论文; 髋关节发育不良论文; 骨缺损论文; 骨关节疾病论文; 股骨颈论文; 骨水泥论文; 髋关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