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妇女参政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蒙古论文,妇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 (2000)02-0067-05
妇女参政是指妇女有意识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动,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高层次权力参与,主要指妇女担任领导干部,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物的决策;二是民主参与,指妇女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妇女参政的基础层面。现代意义上的妇女参政还包括第三层含义,即妇女的参政意识,表现为妇女对政治生活的普遍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以及从政妇女自觉代表妇女的整体利益,反映妇女正当的合法利益。
1985年联合国在《内罗毕战略》这个国际社会公认的纲领性文件中,对各国妇女的参政规定了到2000 年的工作目标和举措。 中国政府在1994年向联合国提交的中国执行《内罗毕战略》国家报告中,提出了到2000年中国的行动目标。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在立法机构和决策职位中“实现女性占30%”的目标。21世纪即将来临,内蒙古妇女的参政水平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内蒙古妇女的参政现状
1.从政妇女的比例。
妇女在国家权力机关的比例及妇女领导干部的比例,是妇女从政的集中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妇女代表的比例是我国妇女参政状况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妇女政治权利保障程度的重要标志。内蒙古自治区历届人民代表大会女代表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妇女代表比例(%)
年份届次女代表年份届次女代表
1954 1
15.081983 6 21.72
1958 2
19.811988 7 21.67
1964 3
19.201993 8 23.34
1997 5
21.411998 9 24.77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历届人民代表大会统计资料(内部资料)。
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女常委比例占8.06%。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女常委比例占10.17%。
表1显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妇女代表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但与宪法和法律赋予占人口半数的广大妇女与男子平等的政治权利仍不相适应。
参加政府工作是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途径。妇女在自治区各级领导中所占的比例见表2、表3、表4。
表2
女性在国家机关及其工作机构负责人中所占比例(1990年)
女性% 中央级 省级 地、市级 县级
内蒙古# 11.11 9.67 12.49
7.68
全国* 18.72 10.42 11.25
6.68
女性% 乡、镇、街道
合计
内蒙古# 4.58
8.4
全国*
5.77
7.89
#《内蒙古自治区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2年。
*《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
表3 内蒙古女性在党群组织负责人中所占的比例(%)(1990 年)
中央及地方
其青团\工 政协\民主
县级以上基层组织 会\妇联 党派\人民团体
9.12 7.4 34.69
11.02
居委会\合计
32.9 19.41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
表4 内蒙古自治区行政机关各级妇女干部比例(%)
年份 妇女干部比例 厅、局级 县(处)级
199823.558.71 13.99
199725.058.24 13.25
199521.376.88 10.89
199421.066.22 9.48
199320.786.4
8.42
年份 科(局)级 处级以上合计科级以下合计
1998 18.35 13.52 24.62
1997 17.91 12.82 23.75
1995 17.18 10.54 22.08
1994 16.34 9.19 22.01
1993 15.51 8.25 21.53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干部统计资料(内部资料)。
表2、3、4显示,内蒙古女性已参与到政治生活的各个层次, 在各级政府领导层都有妇女干部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物的决策,而且各级妇女干部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但参政妇女的总体比例和层次低,而且妇女干部大多集中在群众团体组织中。
2.从政妇女的文化特征。
参与国家和社会事物的管理,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妇女参政的最基本条件,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内蒙古从政妇女的文化程度分布如表5所示。
表5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机构负责人文化程度分布(%)(1990年)
大学大专中专高中
内蒙古#
女
12.35
27.47
26.29
13.01
男
10.73
22.32
21.84
16.66
全国*
女
13.69
28.52
21.70
17.05
男
10.39
22.12
19.02
19.50
初中小学文盲半文盲
内蒙古#
女
18.402.03
0.13
男
25.442.98
0.01
全国*
女
16.132.79
0.13
男
24.444.48
0.05
#《内蒙古自治区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2年。
*《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
表5显示,参政妇女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这一方面说明, 社会对女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女子需比男子更优秀,才能进入国家决策层;另一方面表明,知识女性自主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参政程度明显上升。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事业、企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妇女比例分别为45.79%、37.50%。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妇女比例28.66%,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妇女比例40.35%,这为妇女参政提供了优质的后备力量。
3.从政妇女的年龄特征。
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内蒙古自治区妇女干部的年龄相对集中在30—54岁这一年龄段,而且35—49岁这一年龄段从政妇女的比例更高,与全国情况相似,见表6。
表6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中妇女干部年龄分布(1990年)
年龄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内蒙古#
0.252.82
7.29 12.53
21.50
19.82
全国* 0.262.80
7.06 10.96
20.15
20.16
年龄 45-49
50-54 55-59 60-64
65以上
内蒙古#
17.84
13.92
3.16
0.670.25
全国*17.20
13.58
5.23
1.800.82
#《内蒙古自治区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
*《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
二、内蒙古妇女参政特征
1.内蒙古妇女参政呈上升趋势。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妇女代表的比例是中国妇女参政状况的重要标志。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到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妇女代表的比例逐届上升,由第一届的15.08%,发展到第九届的24.77%。从近两届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女常委比例看,第九届比第八届女常委增加了2.11个百分点,这反映了内蒙古妇女的参政表现出很好的上升发展趋势。而且从1993年到1998年自治区行政机关中各级妇女干部的比例看,不同层次领导岗位中妇女干部的比例都呈上升趋势。厅局级妇女干部从1993年的6.4%,上升为1998年的8.71%; 县处级妇女干部的比例从1993年的8.42%,上升为1998年的13.99%。
2.知识界女性参政群体的出现。
进入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知识界女性参政群体的出现,成为中国妇女参政队伍中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一些在领导岗位的知识女性被提拔重用,一大批大学讲师、教授、研究人员、工厂企业的科技人员走向领导岗位。80年代末,全国一半以上的省、直辖市、自治区选拔了女高级知识分子进入领导班子。到了90年代,更多的女博士、女专家相继走向高层领导岗位。内蒙古妇女的参政也表现出与全国妇女参政相同的发展趋势。
3.参政妇女的比例和层次低。
内蒙古妇女参政比例与她们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以及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不相适应。内蒙古女性人口占自治区总人口48.01%, 妇女在业人口占总在业人口的40.64%, 而在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中只占12.59%,1998年全区处级以上干部妇女比例仅为13.52%。参政妇女比例小,较高层领导中参政妇女比例更小。1998年自治区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女常委比例仅为10.17%。1998 年内蒙古妇女干部在省级干部中占6.35%,在厅局级干部中占8.71%,在县处级干部中占13.99%,在科级以下干部中占24.62%。参政妇女大部分集中在低层次岗位上,领导层越高,参政妇女的比例越低。而且,对于参政妇女,不仅要看她们在领导层中的比例,也要注意这些妇女干部在各级领导层中的职务,看她们的权力和作用有多大。表3显示, 女性在党群组织负责人中占19.41%,其中34.69%是共青团、工会、妇联的负责人,32.9%是居委会、村委会负责人。妇女干部大多数集中在群众团体组织,妇女参政更多地表现为非权力领域的参政。内蒙古妇女参政出现的另一问题是妇女干部担任正职的少。1998年自治区盟市级党政领导班子中,担任正职的领导干部中妇女比例为4.17%;旗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中,担任正职的领导干部女性仅占3.96%;苏木、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中,女性仅占1.32%。
4.基层妇女干部缺少。
表2显示,基层妇女干部的比例相当低,最基层的乡、镇、 街道领导中妇女只占了4.58%,比中央级低6.53个百分点,比省级低5.09个百分点,比地、市级低7.91个百分点。据统计,1990年苏木(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中,妇女干部比例仅为2.81%。基层妇女干部缺少与基层妇女文化素质低有关。1990年人口普查显示,县辖乡女性人口的文盲率为37.44%。提高农村牧区妇女的文化素质, 是培养基层妇女干部的首要条件。
三、促进妇女参政的因素
影响妇女参政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妇女自身的原因,如妇女自身素质问题,参政意识问题等。外部因素有社会传统观念对女性的偏见;经济发展的水平等。因此,促进内蒙古妇女参政水平,一方面要提高妇女自身素质,尤其是妇女的文化素质,增强妇女参政意识;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快内蒙古的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进程,消除社会对女性的偏见。
1.提高妇女自身素质。
妇女素质包括文化的、政治的、体能的、心理的等多方面内容,但最重要的是文化素质。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是现代社会妇女参政的重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妇女要同男子竞争,妇女必须显示出她们拥有比男子更高的修养,而修养来自于文化素质的提高。妇女文化素质既是影响妇女参政的主要因素,也是提高妇女参政的条件。第四次人口普查显示,内蒙古女性人口文盲率是男性文盲率的两倍,女性人口识字率为64.59%。1996年小学在校女生辍学率为1.69%, 普通初中在校女生辍学率4.41%。所以,普及初等教育,让所有的适龄女童入学,是提高内蒙古妇女整体素质的基本条件。
2.增强妇女参政意识。
参政意识是现代妇女参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妇女参政的主观条件。内蒙古妇女的参政意识淡薄,政治参与的主动性不强,大多数妇女处于“要我参政”阶段,而非“我要参政”阶段。许多妇女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动中应行使的权利还未达到一个普遍的清醒认识,对怎样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利以及如何提高自身参政能力的认识不够;从政妇女不能自觉代表妇女的自身利益等,这是妇女参政的一大障碍。培养广大妇女对政治生活的普遍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增强妇女的参政意识与主人翁意识,以及坚定的政治责任心,是提高妇女权力参与的内在根本因素。
3.消除社会对妇女的偏见。
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模型,而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至今在社会中仍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传统文化对妇女的社会作用是贬斥的,更多地强调妇女的家庭功能和作用。男性社会不倡导妇女介入权力机构,妇女缺乏平等机会进入权力机构,参预改造社会。在所有的机构中,政治机构是最男性化机构之一,妇女最不容易成为它的一部分。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为妇女参政设置了无形的障碍。因此,提高妇女参政水平,不仅仅与女性自身素质有关,而且需要得到社会、特别是男性的配合与支持。对男性而言,首先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女性、女性作用及社会家庭角色问题;其次是在行动上对女性参预发展、提高自身素质的努力给以支持和认同,而不是站在传统男性对女性的需要和偏见的立场上进行阻碍和反对。所以,社会在接受妇女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应以平等的心态保证妇女参政,男性应以平等的心态支持妇女参政,使妇女参政形成良好的参政氛围。
4.发展经济,为妇女参政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妇女参政水平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妇女的经济参预是女性高质量参政的一个前提。只有生产的社会化和工业化程度高,妇女才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独立和政治人格的自立。也只有社会服务功能日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高度发达,家务劳动走向社会化,才能为妇女平等参预社会提供便利,使妇女得以有时间和精力广泛参预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从政妇女的政治——家庭双重角色冲突,促使妇女不断走向政治前台。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加快内蒙古的现代化进程,促进政治的民主化和现代化,才能为内蒙古妇女参政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收稿日期〕199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