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四省区农民收入状况调查_农民论文

西南四省区农民收入状况调查_农民论文

对西南四省区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民收入论文,四省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目前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2004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增加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按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了解近年来西南四省区农民收入状况及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对川、云、贵、藏四省区进行了专项调查,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一、近年来西南四省区农民收支状况

(一)近五年来农民收入状况

1.总收入增长情况

2003年,西南四省区农民人均总收入达到2792.09元(见表一),比1999年增长428.91元,增幅为18.15%,年增长率分别为3.98%、3.56%、5.80%、3.72%。总的来看,西南地区农民收入状况与全国相比仍然处于中下水平,收入绝对数和增长幅度都不高,且区域差距较大。四省区中四川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最高,达到2230元(见表二),比上年增加122元,增长5.8%,但绝对数仍然比全国低近400元。其他三省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比全国低近千元,比四川低600元左右,其中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64.66元,比1999年增长14.79%,位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倒数第一,比四川省低665.3元。

表一 1999~2003年西南四省区农民人均总收入情况单位:元

┌──────────────┬─────┬─────┬─────┬─────┬─────┐

│项目│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

├──────────────┼─────┼─────┼─────┼─────┼─────┤

│四川农民人均总收入 │ 2696.9 │ 2829.8 │ 2946.5 │ 3121.8 │ 3256.0 │

├──────────────┼─────┼─────┼─────┼─────┼─────┤

│ 云南农民人均总收入 │ 2209.6 │ 2246.9 │ 2331.0 │ 2491.6 │ 2554.4 │

├──────────────┼─────┼─────┼─────┼─────┼─────┤

│贵州农民人均总收入 │ 1860.8 │ 1947.5 │ 1987.5 │ 2072.1 │ 2147.3 │

├──────────────┼─────┼─────┼─────┼─────┼─────┤

│西藏农民人均总收入 │ 1699.0 │ 1727.0 │ 1809.0 │ 1976.0 │ 2318.0 │

├──────────────┼─────┼─────┼─────┼─────┼─────┤

│西南四省区农民人均总收入│ 2363.2 │ 2457.2 │ 2544.4 │ 2692.1 │ 2792.1 │

└──────────────┴─────┴─────┴─────┴─────┴─────┘

表二 1999~2003年西南四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单位:元

┌─────────────┬─────┬─────┬─────┬─────┬─────┐

│项目 │1999 │ 2000│ 2001│ 2002│ 2003│

├─────────────┼─────┼─────┼─────┼─────┼─────┤

│ 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 │ 1843.5 │ 1903.6 │ 1987.0 │ 2107.6 │ 2230.0 │

├─────────────┼─────┼─────┼─────┼─────┼─────┤

│ 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 │ 1437.6 │ 1478.6 │ 1533.8 │ 1608.8 │ 1697.1 │

├─────────────┼─────┼─────┼─────┼─────┼─────┤

│ 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 │ 1363.1 │ 1374.2 │ 1411.7 │ 1489.9 │ 1564.7 │

├─────────────┼─────┼─────┼─────┼─────┼─────┤

│ 西藏农民人均纯收入 │ 1258.0 │ 1331.0 │ 1404.0 │ 1521.0 │ 1691.0 │

├─────────────┼─────┼─────┼─────┼─────┼─────┤

│ 西南四省区农人均纯收入 │ 1619.1 │ 1661.9 │ 1725.5 │ 1822.7 │ 1922.5 │

├─────────────┼─────┼─────┼─────┼─────┼─────┤

│ 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 │ 2210.0 │ 2253.0 │ 2366.0 │ 2476.0 │ 2622.0 │

└─────────────┴─────┴─────┴─────┴─────┴─────┘

从近五年的情况分析,西南四省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大都低于同期GDP增长速度,且差距较大。如四川省2003年经济增长11.8%,而农民人均收入仅增长4.3%;贵州省1999年~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9%,而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仅为4.6%。这说明农民增收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农民未能从GDP增长中得到应有的份额,因而农民收入也不可能随经济增长而同步上涨。

2.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1)家庭经营收入仍是主要来源

2003年,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分别为2330元、2067.8元、957.6元、1673元,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1.56%、80.95%、44.50%、72.17%,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除贵州省以外,其他三省区的家庭经营收入均比1999年有10%左右的上升。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粮食收入所占比重较低,约20%~30%。在农民收入结构中,纯农业比重下降,牧业、渔业等比重上升,来自养殖业的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

从近五年四省区的情况看,传统的家庭种养殖业难以带动农民收入的实质性增长,而工资性收入呈不断增长的态势。四川、云南、贵州、西藏2003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分别比1999年增长44.4%、47.8%、74.13%、388.8%,远远高于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总收入的增长幅度。

(二)近五年来农民支出状况

1.总支出情况

2003年四省区农民人均支出为2440.4元(见表三),比1999年增长408.3元,增长幅度为20.1%,略高于人均总收入增长幅度,说明收入状况是制约农民消费支出的最主要因素。

表三 1999~2003年西南四省区农民人均总支出情况单位:元

┌──────────────┬─────┬─────┬─────┬──────┬──────┐

│项目│1999 │2000 │2001 │2002│2003│

├──────────────┼─────┼─────┼─────┼──────┼──────┤

│四川农民人均总支出 │ 2258.34 │ 2436.7 │ 2494.1 │ 2654.0│ 2828.43

├──────────────┼─────┼─────┼─────┼──────┼──────┤

│ 云南农民人均总支出│ 2045.5 │ 2066.4 │ 2264.6 │2302.4 │2320.4 │

├──────────────┼─────┼─────┼─────┼──────┼──────┤

│贵州农民人均总支出 │1589.0│1717.5│1709.9│1777.1 │1840.5 │

├──────────────┼─────┼─────┼─────┼──────┼──────┤

│西藏农民人均总支出 │1157.0│1478.0│1533.0│1395.0 │1645.0 │

├──────────────┼─────┼─────┼─────┼──────┼──────┤

│西南四省区农民人均总收入│2032.1│2159.2│2235.9│2335.9 │2440.4 │

└──────────────┴─────┴─────┴─────┴──────┴──────┘

2.农民支出结构分析

(1)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调查显示,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农民人均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分别由2002年59.0%、64.3%、67.5%、69.2%下降到2003年53.9%、49.1%、56.9%、65.1%,同时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标志着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更加关注生活质量。根据国际标准,恩格尔系数50%~60%为温饱,60%以上为生活贫困,说明西南四省区农民生活仍处于温饱与贫困的边缘。

(2)农业经营成本增幅过快。2003年下半年粮油全面上涨,伴随着粮价的上涨,全国各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快速上涨。贵州省化肥、农药、农机用油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7.4%、4.6%和14.0%;四川省部分地区农用薄膜上涨约4.1%,种子上涨12%~20%,农资大幅增长使种粮成本提高,进而推动出售价格上升。根据四川省南充市对地膜、种子、农药批发市场的调查,地膜每公斤上涨0.60元~0.80元,成单21好玉米种每公斤上涨1.00元,农大3138玉米种每公斤上涨0.40元,绿优1号杂交水稻种每公斤上涨2.00元。

(3)农民税费负担有所减少。几年来农民在集体提留摊派、承包费用和税费方面有所降低。1999~2003年,四川、云南、贵州的税费支出降低幅度大约为28%~38%。2003年,四川省全面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了村提留乡统筹等三提五统项目,实施停止征收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停止收取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开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三大政策,农民负担较税改前大大减轻。全年农民人均税费支出(农民负担总额)56.71元,比2002年人均减少19.21元,减幅达25.3%。若按全省7000万农民匡算,全省全年共减负134.5亿元,相当于1370万外出务工收入474亿元的28.4%,减负增收的直接贡献率达到15.3%。

(4)教育、医疗费用依然沉重。农村医疗及教育水平低,费用却不断增加。由于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因病返贫、因支付子女教育费用返贫、因灾返贫”在农村表现得尤其突出。据调查,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高达56%以上,教育医疗费用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呈迅速上升之势。2003年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的医疗、文教支出分别是1999年的1.48、1.31、1.63和2.16倍。

(三)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1.农民纯收入绝对水平低且增长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1)与全国相比,西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处于中低水平。1999年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3.4%、65.1%、61.68%、56.9%;2003年这一比例则分别为85.0%、64.7%、59.7%、64.5%,说明西南四省区农民纯收入水平较低且五年来增长缓慢。

(2)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人均收入低下,且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根据对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调查(见表四),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仅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3.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9年的3.62∶1扩大到2003年的4.20∶1,远高于全国水平(3.24∶1)。城乡居民不仅名义收入上存在较大差距,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也有很大差别。城乡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越是落后的地方,城乡收入差距就越大,发达地区的农村相对发达,城乡差距就不大。这也反映了西南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仍然不高,难以带动农民收入实现有效增长。

表四 1999~2003年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单位:元(%)

项目1999年2000年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农民人均

数额 1363.07

1374.16

1411.73 1489.91 1564.66

纯收入 同比增长2.14 0.81 2.735.545.02

城镇居民人 数额 4934.02

5122.21

5451.91 5944.02 6568.91

均可支配收入

同比增长8.07 3.81 6.449.03

10.51

城乡居民收入比 3.62∶1

3.73∶1

3.86∶1 3.99∶1 4.20∶1

2.来源渠道增多

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显示出农民收入从以粮食为主的单一型传统农业向多元型大农业的发展转变。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养殖业收入呈持续上升趋势;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发展较快;劳务经济的发展使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旅游业以及城郊“农家乐”的兴起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增收机会。农村专业组织和公司+农户项目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目前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有1万多个,有近100个专业协会的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

3.工资性收入呈增长趋势,但区域差异较大

根据2002年底农业部对全国31个省(区、市)进行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情况的问卷调查,西部12省(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外出务工收入最低,西部外出农村劳动力平均年收入4014元,分别比东、中部外出务工者少3817元和201元。以浙江和四川为例,2001年四川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987元,其中工资性收入651.8元,占32.8%;而同期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20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000.1元。仅工资性收入一项两地就相差1348.3元。从西南四省区的情况看,农民收入结构的地域差异也很明显。2003年四川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765.8元,而云南、贵州、西藏则分别为318.2元、458.8元、479.0元。总的来说,条件较好的地区,农民商品意识强,收入结构多样化;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差,农民的商品意识仍然薄弱,农产品和劳动力的商品率都很低,农民仍然处于温饱状态,收入较城郊农民有较大差距。

4.粮食价格变动对农民收入有一定影响

2003年秋以来,西南四省区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四川省大米价格上涨约10.3%,贵州省大米价格上涨约6.1%。粮价上涨是多重因素推动所致。首先是我国粮食产量和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自1999年起连续3年全国粮食减产,其供需缺口依靠粮食储备补充。同时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已经连续3年减少,自1998年以来每年平均减少200万公顷。以四川省为例,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比2002年减少33.8万公顷,粮食总产量3183.3万吨,比上年减少91.9万吨,减产2.8%。其次,从国际粮食市场看,粮食供给也呈下降趋势,全球的粮食库存占当年消费比例,从2001年的19.6%降到2003年13.9%,下降了6个百分点。

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预测,粮食价格每年上涨1分钱,农民可以增收10元。但调查数据显示,四川、云南、贵州的农民粮食收入分别比上年增加32.8元、7.4元、7.5元;增长4.3%、1.47%、1.8%,远低于粮价增长幅度。可见,2003年秋以来的粮食价格上涨对于西南地区农民总体增收的影响并不大。这是因为:第一,粮食收购价格涨幅低于粮食零售价格涨幅。西南四省区大多数地区的粮食零售价格涨幅比收购价格涨幅高出2~3个百分点。四川部分地区甚至在稻谷和小麦的收购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大米和面粉的零售价上涨约12%,农民粮食收入反而比上年同期下降9.6%。因此,虽然农民在粮价上涨中有所获利,但粮价上涨的最大获利者是粮食流通系统里的中间渠道。第二,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涨。2003年在农产品价格上涨10%的同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迅速上涨了20%左右。据推算,农资价格海上涨10%,农民的种粮成本就要提高3.5%~5.5%。农资上涨很可能轻易“吃”掉粮价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微薄增收,甚至使农民亏本。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除了农业生资价格上涨的因素外,还有以下原因:

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缓慢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农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2002年四川水稻播种面积3030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0%左右,水稻总产量1540万吨左右,而全国标二级以上的优质稻面积却不到10%,农民种植水稻每亩毛收入仅550~600元,经济效益低下。二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农业收入仍占较大比重。二、三产业对农民家庭经济收入贡献小,涉农企业经营规模小,农产品加工效益不明显。三是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影响了农民增收。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取得很大成绩,建设各类农产品基地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作物带。但总的来说农业产业化水平还较低,集中体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政府主导而不是由市场驱动;基地建设中同质化程度严重;龙头企业的规模小,对农产品的消化能力弱,市场竞争力差,辐射和带动性不强;产业链短,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增收困难。

2.农业经营规模不足

粮价上涨实现农民有效增收的前提是农民有余粮可卖且数量较多。但由于西南地区为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普遍为人多地少,农业经营规模小,即使有余粮也不可能大量出售。种粮农民的粮食除留做口粮外,还有相当部分要用来饲养畜禽,剩下来可出售的余粮并不多。因此,虽然2003年粮食价格有所上涨,但对于缺乏规模效应的“散户”农民而言,粮价上涨所带来的收入增长仍然十分有限。对于非粮食主产区的地区更是如此。以云南省为例,农民粮食产量较少,属于粮食的纯消费者,因而粮食谷物价格上升对云南省农民收入增加的效果微乎其微,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这也是与粮食主产区不同的特征。

3.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不够

一是农业贷款增幅不足。由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吸纳信贷的能力有所下降。2003年末,西南四省区各项贷款余额10724.64亿元,同比增长17.73%,新增贷款1628.68亿元;农业和乡镇企业贷款累计新增170.54亿元,其中农业贷款增幅为10.58%。农业贷款增幅虽高于农业增速5.3个百分点,但仍然落后于整体信贷投放增速。2003年四川省金融机构新增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100.32亿元(含短期和中长期),同比多增4.90亿元;农业和农村经济吸纳的信贷增量占全部信贷增量的比重为13.18%,占比较2002年下降1.65个百分点。二是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不能满足“三农”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纷纷撤并或上收权限,造成支农金融机构主体缺位,人员不足,农村金融体系实际已经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三是农村资金流向大城市、大企业和大项目,使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资金支持遇到严重障碍。邮政储蓄只吸储不放贷,加大了县域金融的资金存差矛盾。农民贷款难、乡镇企业贷款难、农业贷款担保难现象普遍存在,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四是农村金融业务和服务品种创新滞后,支农信贷政策在金额、期限和结构等方面限制太多,明显影响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已难以适应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

三、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

1.保护耕地,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受去年粮食价格上涨、效益回升的影响,加之有关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逐步到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比往年有所回升。要千方百计保护农民的耕地,储粮于仓不如储粮于地。继续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做好优质品种的推广和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2.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政府要切实把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费用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各项权益。

3.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1)人民银行要引导农村信用社把对农户、个体工商户、产权清晰的乡镇企业作为信贷投放重点,继续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户联保贷款、客户经理制、信用约定贷款,努力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贷款的新的信贷方式,努力做好支农工作。

(2)各金融机构要把资金优先配置在区域主导产业上,形成产业链。要优先支持农业实现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重点扶持“公司+农户”、产权明晰的经济联合体。培植一大批专业乡镇、专业村、专业户和富有地方特色的生产基地,建立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基地,把分散、零星的区域经济组成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把资金优先配置在龙头企业上,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生产体系。

(3)对从事农业产品加工的企业在信贷与融资方面给予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在融资方面,对于季节性收购农产品需要的流动资金,商业银行要及时发放;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固定资产贷款,则将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简化审批手续。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建立金融机构对农村社区服务的机制。

(4)放宽支农再贷款使用范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已不是过去以单纯的种养业为主的经济模式,而是逐步向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产品流通方面发展。因此支农再贷款的使用范围应扩大到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等农业企业方面,以适应城乡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在支持传统农业发展的同时,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5)合理确定支农再贷款使用期限、限额。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的资金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同时也对使用信贷资金的时间及额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议对支农再贷款使用管理情况好的地区在严格执行《贷款通则》相关规定的同时,合理确定支农贷款的期限、额度。结合市场容量和贷款户的从业特点确定贷款金额。

4.建立和完善农村和农业保险体系,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二是大力发展农业商业保险。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通过政府对农业直接给予补贴、开办农业保险等保护措施,降低和减少由于受自然灾害等的影响对农业信贷资金带来的损失。为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可建立全国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业务实行再保险,中央财政每年根据保费理赔情况,按一定比例拨付资金建立国家农业保险基金。

5.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要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加快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对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民营企业,要在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免于工商登记和免收有关税费。

标签:;  ;  ;  ;  ;  ;  ;  ;  

西南四省区农民收入状况调查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