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书”理解先进管理哲学_道德经论文

读“德书”理解先进管理哲学_道德经论文

品读《道德经》领悟超前管理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经论文,超前论文,哲学论文,品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关“超前管理”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很早就以哲理的形式提出过。《易经·既济·象》指出:“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管子·山至数》指出:“乘时进退。故曰:王者乘时,圣人乘易。”《礼记·中庸》指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古人在长期实践中,虽无明确的“超前管理”的概念,但已有很多相关思想,特别是对其重要性、必要性早有充分认识和肯定。相比之下,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在这方面的思想更为丰富。

总的来说,《道德经》是一部探讨天地万物根源、规律和人生哲理的著作。但其中包含许多关于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思想,重视掌握社会实践的主动权,主张针对实践对象未来的发展状态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也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超前管理思想。这方面的思想,在老子《道德经》中有许多精辟的表述值得我们借鉴、继承和发扬。

一、“循道依法”——从混乱的现象世界中超脱出来的大智慧

在老子《道德经》中,讲得最多的是“道”这个范畴。在当代中国文化里,“道”和“道理”、“道德”联系在一起,也有“高超的方法”的含义,其历史渊源即来自于《道德经》中。在老子这本著作里,“道”具有多重涵义和形态,但最基本的有两种:其一,“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本质。《道德经》第25章讲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合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道”的存在是先于天地万物的,而且是超于人们的视听感觉以外、独立运行的。天下万物和“道”的关系,是“一”与“多”,即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其二,“道”又是万事万物存在、发展的规则。老子称之为“众妙之门,”“玄德,”并且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超前管理活动过程中,预测、分析、决断、执行,都需要有根据。预测不仅需要经验,也需要掌握规律的知识,分析不仅需要掌握足够的信息,也要掌握相应的方法。根据《道德经》的思想,既然“道”是万物之本和万物的规律,那么了解和掌握这个根本,依据“道”行事,则能够把握正确方向。“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根据客观的规律来支配当前的具体事物,来控制现在和未来,就是符合“道”的规律。因为在老子看来,“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在现象上虽然繁杂纷纭,但其背后有可循之规,掌握了规律也就掌握了主动。否则就会陷入混乱,“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综观《道德经》全书,有一个总的宗旨,就是要人们“循道依法,”就是坚持按照已知的规律,来应对未来。虽然未来相对于现实而言是不可预测的,不确定的,但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只要其领导人能够按照规律行事,就不至于陷入大的挫折。

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循道依法”依然是指导人们实践成功的大智慧。在管理活动中,不管所面对的形势如何复杂,环境如何恶劣,五光十色的诱惑如何多,但最基本的规则仍然是“循道依法”,这是一种保持住自己的根本,使自己保持正确方向的基本原则。而要“循道”首先要认识“道”,即掌握规律,这并不是很容易的,因为“道”是无形、无象、无体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摸之不着。要通过两个层次:学习和思考(涤除玄览),加上实践积累,才能达到“道”的境界。

二、“图难于其易,为大干其细”——超前管理思想的经典表述

1.“有无相生”——对人的思维界域的极大拓展。老子认为,“道”生万物,但“道”是一种无形的主宰,不是具体的有形之物,因而可以说是一种“无”,但这个“无”却是具体事物“有”的来源。“无”中可以生“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并且“有无相生”。具体之物也要死亡,复归于“无”。这一深刻的思想的启示是,人不要拘泥于眼前的现实,而要着眼于超越现实的新发展。眼前的一帆风顺,并不代表以后不会产生新的矛盾。一个产销两旺的企业,如果忽视市场变化和技术的进步,明天可能就陷入绝境。中外都有不少这样的实例。所以要居安思危,常怀忧患之心。“生于忧患,死于安逸。”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还包含了发展和创新的思想。现在没有的东西,可以按照规律创造出来。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都是从无到有的。企业的诞生、成长,从单一产品到系列产品,到多元化经营,也是从无到有的转化。所以,人要勇于、善于打破“无”和“有”的界限,在“无”和“有”的转化中思维。在当前国内市场上,中外企业在家电、手机、电脑等产品上竞争激烈,中资企业利用本土优势、人力、物力资源优势大打价格战。而外资企业虽没有这些优势,但却以技术创新取胜,从无中生出有来,也是很高明的策略,是中国企业必须学习的经营之道。

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对超前管理精髓的哲理表述。老子主张,王者必须要掌握事物的趋势,把握先机,“不为大而成其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而能成其大”。道出了超前管理的精髓之所在。做事要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就要把握最佳的时机。这一思想非常具有战略眼光,如果管理者能够这样做,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许多成功者在别人看来,其所做之事都很简单,但却获得很大成功的原因。正因为其具有超前的眼光,为常人所不及,竞争的对手很少,所以成功。而后来者往往眼光很近,看到利益所在,大家一拥而上,形成激烈竞争局面,因而事倍功半。当然,在激烈竞争中的胜出者,也是卓越的,但这只是战术上的获胜者,终不如具有战略眼光、能够不战而胜的管理者。

3.“未兆易谋”——掌握先机的重要性。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过程,由小到大,由积累而形成大势。“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在事物处于新生、弱小的阶段,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事物还稳定时,它的稳定容易维持;事物还没有变化的征兆时,正是运筹最容易的时机;刚出现的苗头很容易处理。所以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防患于未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趁敌人还弱小时消灭之,趁灾祸刚起而补救之,往往是最省力的方法。火在刚刚燃起时,最容易被熄灭,而一旦形成燎原之势,就难以扑灭了,所造成的损失也就很大了。所以最高超的策略是连火种都控制住,根本不让火有烧起来的可能。另一方面,从建设的角度讲,先行较易,后追较难;新产品结构简单就能打开市场,老产品则需不断更新换代才能维持销售;无人占领的地区我去开拓较为容易,已经被占的地区要打开局面则较为困难。所以作为管理者务必要有“终不为大,方能成其大”,从效果上看,则能够达到“易、省、快”的目的。

三、“祸福相倚”——把握趋势的重要原则

超前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管理对象的不确定性。它的对象是事物的未来状态,而事物的未来状态,相对于现状而言,是一种“可能性”。可能性在成为现实性的过程中,既受事物本身内部矛盾的影响,又受外部条件变化的制约。因此,往往是比较难以确定的。好的可能、坏的可能,真的可能、假的可能,当前的可能、未来的可能,成功的可能、失败的可能,等等,都依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决策者必须认识这种发展的多向性、复杂性,做出的对策必须是与这种多向性、复杂性相对称的。

在《道德经》中,论述事物的“相反相成”的思想很多,强调对立的两种趋势、方面的相互转化。如“有”与“无”,“善”与“恶”,“美与丑”,“难”与“易”,“先”与“后”,“争”与“不争”等等。老子说道:“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在社会失范、道德混乱的局面里,坚持原则的人能够起到示范的作用;在靠智慧取胜的社会里,要防范欺诈蒙骗的事的屡屡发生。在市场规则混乱的情况下,卓尔不群的经营者能够始终以诚信为本,追求信誉、品牌。他们的努力必然得到极大的回报。例如海尔集团,在冰箱市场“萝卜快了不洗泥”的销售形势中,坚守质量和创新的方针,所以能够在市场变冷后站稳脚跟。老子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卑下反能充盈,陈旧反能新奇,少而精胜过多而乱。老子主张这些对立的事物彼此有内在关联,是互相转化的,彼此包含对方的因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灾祸的旁边可能是转机的产生,而幸福之中也会酝酿祸乱。我军的一位名将曾有一句警言:“危机往往是在胜利之后产生的。”决策者要从不利中看到有利,从有利中看到祸患;从困难中看到希望.从成功中看到危机;从优点中看到缺点,从不足中看到长处。做两手、多手准备,方能达到有备无患的境界。而绝不能囿于一己之利,以一厢情愿的执著来下决断。

四、谨慎决策,低调做人——正确决策的品质要求

决策态度和风格是影响决策成败的重要因素。往往轻率作出的决策,会葬送掉到手的胜利。即使是常胜将军,因决策不慎.也会“败走麦城”。而一个超前的领导者具有什么样的决策态度和风格,又和其自身修养程度密切相关。在两千多年前的《道德经》中,老子从其道家哲学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其一,谨慎细致的决策态度。老子提出:“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测。”所谓“微妙玄通”,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细致、深远而通达。掌握了“道”的人,决策时仍然要万分谨慎,考虑周全长远。决策者,尤其是超前管理的决策者,因为是对非现实的对象进行预测,难度更大,所以要能够“知人所不知,见人所不见,虑人所不虑。”决策要做到远、细、秘、全、高。老子用很形象的比喻说明这个问题,“预焉,如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意思是说,事先谨慎,要像冬天过冰河那样小心翼翼;反复思考,像四面临敌;恭敬严肃,要如做宾客;务求做到谨慎、周全、庄重、权变、朴实,杂以利害。

其二,保持低调的做人原则。在《道德经》中讲人生哲学的内容很多,其中做人要低调保守的思想十分典型。和中国古代儒家哲学提倡的“直道而行”的处事原则和“养浩然之气”的人格结构相比,老子的思想相对保守,甚至有些消极。其可取之处在于对自身的修养问题上。有许多篇幅都谈到做人要“卑下”,要像“水”一样居于下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幾于道。”“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而且要“不争”,“不敢为天下先,”也不居功自傲,“功成而弗居。”这不是一般的谦虚,而是达到了“坚忍”程度的谦虚。但低调做人并不意味着总是吃亏,相反往往是“吃小亏得大利”,因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是老子《道德经》反复论述的道理,其中有很深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还反复说明一个合格的领导者要“慈”、“俭”、“嗇”。即宽容、节俭、吝啬。第19章提到:“治人、事天,莫若啬。”因为这样才能有积累,逐渐做到“根深、柢固、长生、久视。”在21世纪,老子的思想仍有长远的警世之价值。

标签:;  ;  

读“德书”理解先进管理哲学_道德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