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财政预算实施审计的途径探讨_财政预算论文

深化财政预算实施审计的途径探讨_财政预算论文

探索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预算执行论文,财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单一事后审计的不足

目前,我国审计机关实施的大多是事后审计,没有真正做到对预算从编制、批复、调整、执行、效益整个过程的全面审计监督,事后审计的局限性决定了审计的预防性作用难于发挥,开展全程审计将会弥补这一缺陷。从理论上来说,既然事物的发生及其结果的形成是一定过程的产物,监督的有效性必须从其形成的过程入手。审计作为一项监督工作,应从目前主要采用的事后审计向全程审计转变,使财经领域乱用权力、滥用权力等不合法、不合规、不恰当行为在萌芽状态或发生初期便得到有力的制约和监督,避免公有资源的损失浪费或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当前事后审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事后的审计监督,在预防问题的产生、化解风险上存在职能的缺失,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审计偏向于对事后的结果进行处理,没有进行事中控制或者事前预防,这种审计方式,不利于审计职能的发挥。三是对事后审计发现的问题,大部分是无法在财政决算中予以纠正,如:审计发现预算内收入在预算外列收列支的问题,因财政资金已被使用而无法纠正,也失去纠正的意义。四是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缺乏整体性、宏观性和前瞻性。因此,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事前、事中的跟踪审计监督势在必行。

二、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的有效途径

(一)以事前审计为切入点,加强预算编制环节的审计。

随着部门预算的推广,审计机关要争取人大的支持介入预算编制的初审环节,以事前审计为切入点,加强预算编制环节的审计。财政预算是以部门预算为基础,财政预算的执行是通过部门预算的执行来完成的,细化部门预算,也丰富了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内容,而且经批准的部门预算是审计的主要依据。部门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已成为深化财政审计重中之重的内容。一是看预算编制依据是否合法,是否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和预算编制有无细化到明细科目、具体部门,人员经费标准、公共经费定额是否合理,专项经费是否有政策依据,重大项目支出是否经过科学论证。二是看预算编制方法是否正确,是否按照零基预算方法编制,彻底改变基数加增长的做法。三是看预算支出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按照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基础上,围绕政府中心工作,按轻重缓急合理安排重点项目支出。四是部门上年项目结余或净结余是否作为本年度的结余收入纳入本年度的部门预算重新安排支出。审计重点由盯住决算转到预算上来,监督前置,增加透明度,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公共财政导向下的预算编制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二)以事中审计为重点,运用计算机实施联网审计。

事中审计也可以称之为跟踪审计,其贯穿于财政资金流向的每一个阶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源头上制止决策失误、在事中控制违规操作。运用网络实时的采集数据,进行数据监控,从而达到事中审计或者事中控制的目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水平的提高,为了避免“事后诸葛亮”,克服基层审计机关一线审计人员少,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时间紧的问题,积极争取搭建联网审计平台,运用AO审计软件开展审计,充分发挥计算机在审计查证、分析性复核、审计信息的收集、筛选等方面作用。改变单一的事后审计监督方式,变事后审计为事中审计,变就地审计为远程审计,逐步形成事前预警、事中监管相结合的监督机制,顺应财政体制改革方向,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将转移支付资金与民生资金及往年审计中常出现的问题作为审计重点,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达到深化财政预算审计的目的。

(三)以事后审计为落脚点,扩大审计的内涵和外延。

扩大事后审计的内涵和外延,注重效益审计、分析研究及审计成果的开发利用。

1、注重效益审计。随着财政职能的转变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今后财政资金主要是满足社会公共产品(服务)、重点产业(领域)和社会保障的需要,社会公众更加关注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就迫切需要对财政资金投向的正确性、使用的效益性和管理的规范性进行审计监督与评价。因此,预算执行审计既要关注财政资金筹得和用得“对不对”、“实不实”,更要关注用得“好不好”,目标取向上要从传统的侧重于评价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上,转变到重点评价财政资金的效益上,将效益性审计和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一条切合实际的效益审计路子。在人力支配上,以全面推进效益审计为主要方向,每年投入效益审计的力量要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定比例,把效益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探索;在审计方式上,以专项审计调查为主要方式,每年开展的专项审计调查项目要占整个项目的一定比例,把专项审计调查作为一种特殊的效益审计方法进行实践;在审计范围上,以政府性资金为主要对象,每年安排审计或专项调查的资金总额要占政府性资金的一定比例,把重点揭露严重损失浪费或效益低下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作为效益审计的重点;在审计目标上,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为目标,每年安排的效益审计项目要向社会公布,把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使用作为效益审计的突破口。

2、注重分析研究。由微观的就事论事向宏观的审计效应转变,过去我们实施预算执行审计,一般是以审计本级财政部门为主,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都是延伸审计,即使是一些专题审计调查,也往往是就事论事,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因而审计揭示的一些问题年年都是“老面孔”,所提建议也是微观的、一般性的,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宏观管理中的作用,注重从政策措施以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现问题,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深化改革,加强宏观管理。一是注重整体性。对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审计评价得当。二是注重效益性。对财政资金的效益情况要进行对比分析,审计评判准确。三是注重宏观性。对宏观政策的执行情况要组织调查研究,审计意见恰当。四是注重建设性。对关系财政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要提出建设性意见。如通过对财税部门的审计,不仅要揭露问题还应对财政政策执行和收支结构进行审计分析,对税收征管的有效性、税收结构的合理性做出评价,进一步完善财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促进各部门依法履行职责,规范管理。

3、注重审计成果的开发应用。为进一步履行审计职责,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努力实现审计成果的利用及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切实做好审计成果的开发应用工作。一要做好要情专报工作。针对审计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重点事项,以审计要情专报或呈阅件等形式向领导报告,让领导了解审计情况及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有力地促进审计问题的整改。二要做好后续审计工作。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在依法给予处理处罚基础上,加大后续审计工作力度,跟踪检查审计决定的执行落实情况,审计意见建议的采纳情况。三要做好审计信息宣传工作。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加强审计宣传力度让领导及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审计动态,提高审计的影响力。

三、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的有机结合,促进审计职能的全面发挥

对财政资金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和全过程跟踪审计转变,变阶段性审计为全程审计,变被动为主动,将审计的侧重点放在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上,这种审计能够最大限度地预防违法违规行为发生,比事后揭示问题、纠正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与服务职能。运用事前、事中与事后审计相结合的监督方式对重点事项实行“双向审计”,即资金流向和项目程序审计。一是顺着资金走。按照资金流向进行延伸审计,弄清资金的真实用途和使用效益情况,注意发现重大违纪违规案件的线索,将资金的最后使用者与部门及直属单位的审计结合起来,将有关问题查深、查透。二是顺着项目走。从项目立项审批、年度预算、资金收付、项目评价等各个环节着手,从程序合规性的审查到项目效益性的审计,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效益审计融合起来。除了顺向审查外,还应当采取逆向程序深查,选择已完成的项目,从项目的使用现状和效果出发,进而追逆到项目的立项,判断项目决策程序是否合规合理,达到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

标签:;  ;  ;  ;  ;  ;  

深化财政预算实施审计的途径探讨_财政预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