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之核——上海率先构建义务教育学业质量评价体系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义务教育论文,上海论文,学业论文,评价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评价改革:挑战传统文化观念的艰难历程
今天,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变革问题的焦点并非改还是不改,而在于为什么改和怎样改?来自不同利益群体的各种改革方案让人眼花缭乱,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改革却依然处在十字路口。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是如何演变的?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认为,我国评价变革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试图通过不断完善选拔、甄别功能的单一考试的变革来驱动“整个评价体系”变革的历史。以选拔或甄别为目的的考试,如高考、中考等长期占据了评价政策的核心,而基础教育体系内的评价变革往往是对这些变革的不断重演。
与高考、中考变革的深度、频度、幅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的国家政策中,关于基础教育体系内部的评价变革,在性质、功能、程序和体系构成上从未有过实质性的规定。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评价政策中,强调的是“考试次数的减少,出题的要求”等,所有政策的关注点都放在回应由于选拔、甄别性的考试过度膨胀而产生的对学校、课堂层面的“评价回波”,诸如“减负”、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等,几乎没有提出任何前瞻性的评价政策。
“单一考试的完善取代了对健全的评价体系的追求,中小学校或课堂层面的评价都成了这类高利害考试的‘练兵场’。”崔允漷感慨地说。的确,由于这类考试的特性,必然有相当一部分学习结果是无法测量的,比如身心健康、人格完善、高品质的思维能力、对未知世界充满探究的兴趣等。这样,如果评价体系不改变,这些将在学生未来人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学习结果必然是无法得到的,这既无益于基础教育的自身发展,也对教师、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造成危害。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业质量信息主要是从结果影响到过程的,这些结果包括分数、等级、排名,却不是关于学习的分析数据。由于国家、地方层面的统考大多集中在学期结束之前,因此这些质量信息往往只起到测量的作用,并不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更厉害的是这些信息又直接与奖惩挂钩,对学生、学校和区域都形成弥散而持久的压力。很多研究与实践都表明,单一考试的完善从来不可能支撑起一个真正健康的教育体系,任何一种评价方式,其功能都有所侧重,依靠单一考试的完善来促进整个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这将是千钧系于一发的高危害行为。
那么,为什么撬动评价改革会变得那么难呢?市教科院普教所夏雪梅博士说,要撬动评价这颗最重的砝码就要挑战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用结果制约过程”一直是我们思考、运作评价变革的惯例,终点的评价变革成为绝对的关注点。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历史上,我们几乎未曾有过国家层面上的对完善的产生“过程”信息的评价体系规定。直到新课改开始,以2003年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为政策层面的标志,才开始真正在国家层面上关注评价变革。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和教育改革越来越走向内涵,如何在变革中关注过程和结果互为补充?如何从单一考试的变革转移到对整个评价领域的系统变革?如何建立基于实证的数据分析,既促进学生的学习,又提高整个体系的问责能力?这些原本被边缘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并成为评价改革必须攻克的“堡垒”。
基于标准:落实和丰富课改内涵的必然选择
毋庸置疑,上海二期课改的纵深推进对处于十字路口的评价改革走向产生巨大的力量。撇开新课改本身所倡导的评价理念,能够在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改革中产生最大引导和规范作用的或许就是课程标准的出台。
当我们以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了学生在完成一定时期的学业之后应达到的目标时,课程标准能否在实践中发生作用就取决于评价与课程标准之间建立的关系了。如果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间不能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必然导致课程标准无从落实。因此,基于标准的学业质量评价就是一种必然选择。近年来,上海部分学校和区域的评价改革实践已经对日常教学改进和质量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比如,原卢湾区瞿溪路小学开展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项目,就是对评价与课程相互促进的关注。
2006年,就在社会上对小学语文教材“厚了还是薄了、深了还是浅了”的讨论比较激烈的时候,瞿溪路小学参与了市教研室主持的课题“小学语文课程有效性实证研究”,其中最重要的试点内容就是从一年级入学开始严格基于课标“零起点”教学。孙鸣军校长要求教师们严格做到“不随意拔高教学目标、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该两会的绝不四会,该四会的必须教扎实”,腾出来的教育时间、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会一定的学习方法,并逐渐丰富可供学生选择的拓展型课程。其实这样的要求说说容易,但真的要坚持做五年,则需要校长不断坚定教师团队的信念,耐心细致地按规律和标准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有过怀疑,甚至不相信、打退堂鼓。尤其是刚开始第一年的时候,教师们悄悄地拿来其他学校的试题让学生测试,结果成绩很不理想,许多教师怀疑这样下去,自己的学生不就吃亏了吗?但校长非常坚定地推进这样的改革,一年级、二年级都看不到太大的效果,直到四年级在全区的一次统测中,学校语文成绩从以往的垫底位置飞速提升到良好,这让大家为之一惊。经过这四五年的实践又看到了成效之后,教师们才有了深切的体会,“原来教育和学生的学习的确是有规律的,对于语文的识字来说,真正常用的汉字也就1400个,无论怎么抢跑,到了四年级时学生的识字水平基本都可以达到差不多水平的,原来并不需要抢跑的”“而对于阅读与理解,只要培养了兴趣、掌握了方法、养成了习惯,并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让他们有更多的生活体验,就会提高理解水平的”。
严格按课程标准实行“零起点教学”,给教师们真正增添信心的就是基于标准的学业质量监测。2009年该校参加教育部教育质量监测获得的数据很有说服力。这个监测涉及多门学科,瞿溪路小学参加的学生正好是经过一轮试点的学生,结果,从以往没有A级别的学生到现在A级别30%,B级别70%,消灭了C和D两个级别,而且还为区域内轻负担的指数贡献了多个百分点。这说明语文严格按照课标教学之后,形慢实快,因为有了时间后,教师更加关注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方法的掌握,这种从语文成效迁移到其他学科的结果,恰恰说明教师们已经不是仅仅在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转化为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把三维目标落实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而这样的能力一旦形成,是自然会从一门学科迁移到其他学科上来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这届学生的数学和英语成绩都明显提升。评价得出的数据让校长和团队都有了改革的底气,“对于我们这所农民工子女比例占70%的普通学校来说,有了30%的优秀率和70%的良好率已经说明了教学质量的高水准。我们不能去一味追求优秀率的提升,而应该坚定信心,在继续严格按课标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更多个性化教育的空间,发展能力,激发潜能。”孙鸣军说。
这就是基于标准的评价为学校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样,在静安区,连续多年的全样本的参与监测,不仅获得了大量的学生学业状况数据,更重要的是有效改进了课堂教学行为。该区教研室主任黄根初认为,我们要明智地运用数据来驱动教学,实现教学的针对性;要形成“检测依靠技术,结论源自证据,分析产生行动”的行动步骤;同时还要完善区域学业质量检测分析与反馈改进系统。如今,在静安区的学校里,正在悄悄地发生着这样的变化:教学、检测、分析、改进四环节成为学校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能明智地运用数据来改进教学,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学校内部已建立或正在建立起基于数据驱动的运行于日常教学活动之中的从检测到分析再到改进的循环。
这些学校和区域的质量变化都是评价指挥棒“变脸”的结果。这样就为我们推进基于标准的“绿色评价”体系带来了信心。实际上,我们的教学需要弄清楚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学生应当到哪里?即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应知和能做的是什么。二是学生在哪里?这就是学生相对于课标的要求所处的当前的未知,即过程中的状态。三是学生当前的状态与课标所要求的目标状态存在什么差距。考虑这些问题就使得建立在标准之上的评价成为可能,而且评价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绿色指标:着眼学生健康成长的上海创造
传统教育习惯于把学业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评价校长和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造成了教育质量观的误导,对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2009年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和历时八年的“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实践,给上海的教育行政决策者们带来很大的冲击,虽然测试证明上海基础教育的学业水平已达到一个高峰,但也显示上海学生的学业压力和课业负担仍然偏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教育质量的片面理解和缺乏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是关键所在。由于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品质的多样性,教育要在人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实现有效“对接”,必须追求基于多元标准、更加多元化、更加人本化的教育质量,为此就必须建立一套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发展的全面质量标准,以科学的“指挥棒”引导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从而为素质教育的纵深推进提供可靠保障。
此时,上海市教委在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充分沟通协商后,决定探索建立全国首个地方版“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此次合作借鉴了多方面的成果,是一次积极大胆的创新探索,它直接指向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包含了素质教育的诸多要素,对于实现教育内涵发展和教育公平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对于“绿色指标”推行的预期,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概括为三点。一是非常直观地看到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水平达成度及其教育均衡程度,为政府决策及督政提供依据。督促政府,不仅仅是以学业成绩为衡量学业质量的唯一标准,而是通过综合评价及绿色指标来衡量学业质量。
二是非常直观地看到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水平,包括学业成绩,还包括影响学生学业与身心健康的,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出努力的方向。
三是在全国常模及同类地区常模中看上海的义务教育学业质量,发现自身的不足,为进一步改进教学和调整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办出公平、高质量的义务教育是政府的基本公共职能。2011年上半年,市政府与教育部签订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备忘录,提出了到2012年实现本市区(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目标。上海要实现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高质量的教育公平,是建立在科学质量评价标准上的优质均衡。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切实转变教学管理职能,强化课程教学宏观指导,注重测评结果的分析、监测和反馈,推动课程教学和教育管理的积极改进,从根本上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上海的探索责无旁贷。
附:绿色指标热点问题面对面
问:上海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的“绿色”体现在哪里?
答:“绿色”,原意环保,无公害、无污染;教育“绿色”是指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促进师生健康、全面发展的状态;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的绿色意味着全面、正确的学业质量观,它由学业水平及影响学业水平的相关因素所构成;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将引导我们既关注学生的学业,又关注学生为学业水平所付出的各种代价,从而创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良好环境。
问:提炼出这些指标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答:指标的提炼不是一蹴而就的。提炼指标通常有两种思维方式:其一,通过学业质量的内涵分析,逐步演绎,不断分解,从而形成指标;其二,通过学业测试、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逐步归纳,不断聚类,从而形成指标。凭借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不可能形成既合理又可行的指标。上海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的提炼,首先是基于大规模测试调查的实证,然后是结合上海教育、上海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质量内涵分析所形成的。当然,任何的指标体系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所以,指标不推出,就永远无法完善。全面而完美的指标体系是不存在的。
问: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是通过测试的方式进行的,多一次测试是否增加学生的负担?
答:的确,学业质量的监测要进行测试。没有测试的监测是缺乏数据支撑的。但是,质量监测的测试,是严格基于课程标准的,是针对教学内容的,同时又是抽样进行的,其性质是基于标准的水平测试。因此,不需要学校、师生展开针对性的训练。所以,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
问:测试对象为什么锁定在四年级和九年级?
答:许多研究表明:四年级、九年级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年龄,国内外很多研究都是针对11岁、15岁学生进行的;国际上,许多学生成就评价项目的评价对象也是对四、九年级的学生。
问:上海学业质量监测与PISA测试有什么区别?
答:关于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测试,它是针对15岁学生,考察学生的几方面“素养”;不是评价学生掌握学校课程内容的程度,而是评价学生能否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只需理解基本概念,但需要学生灵活运用。PISA测评结合了实际生活内容,与学校课程很不一样,一般有三分之一内容学生不大接触;PISA测试的结果是相对参照的,对教学改进的直接指导力度不够。
关于上海学业质量监测,是严格基于课程标准的,是针对教学内容的,其性质是基于标准的水平测试,对教学改进的直接指导性强。它是在教育教学内部建立的“标准—教学—评价”循环系统。
问:上海学业质量监测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什么关系?这一结果是否会对小升初或中考提供依据?
答:从性质上讲,上海学业质量监测与上海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都是基于标准的学业评价,两者的测试科目不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是除中考(升学考试)科目以外的一些相关学科,考试结果是学生初中毕业的主要依据之一。学业质量监测的考试科目是八年级的数学、语文、外语、科学,监测是教学内部循环系统的一个环节,旨在落实课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考试结果与学生是否毕业、能否升学不挂钩。
问:对质量监测的结果会如何使用?
答:质量监测的结果旨在反映区域学生的学业质量,诊断区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监测结果将以区县为单位,以学业质量白皮书的形式向区县反馈。
问:学业质量监测的命题科学性如何保证?怎样确保区县和学校不出现新的应试现象?
答:可以说,学业质量监测的命题科学性是充分保证的。首先,严格基于课程标准,然后编制项目,小范围(几十人)测试,分析后筛选项目,较大范围(数百人)试测,再筛选、调整项目,组成试卷。命题的双向细目表、题型、题量、题序、题值都经过充分的论证,并经过试测予以调整。
基于质量监测的性质、特点,不需要特殊的针对性训练,因此不会导致区县、学校出现新的应试现象。
项目概览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合作,历经五年探索,共同研究、提炼出了一系列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关键因素,构建了以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价值追求的绿色指标体系。
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
学生学习动力指数
学生学习动力指数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为学生学习自信心、学习动机、学习压力和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
其中学习自信心主要通过调查学生对个人学习能力的评价、尝试解决困难问题的意愿以及对取得优异学习成绩和完成学习目标的预期等问题,采集学生问卷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
学习动机的测量包含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对于学习目的和意义的认识等问题。
学习压力主要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负担和焦虑,通过询问学生做作业量的多少及难易、考试次数的数量以及学校公布成绩、考试之前的感受来调查学生所承受的学习压力的情况。
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主要指学生对学校的认可程度,包括学生的同学关系、是否愿意参加学校集体活动、是否喜欢学校以及在学校是否会感到孤独等问题。
学生学业水平指数
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包含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达成度、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指数以及学生学业成绩均衡度。
其中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达成度指的是学生在各学科达到合格水平以上的人数比例。
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指数主要包括知识迁移的能力,预测、观察和解释能力,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学生学业成绩均衡度包括总体均衡度、区县间均衡度和学校间均衡度三个方面。
学生学业负担指数
学业负担综合指数通过对大规模测试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学业负担的增加并不是提高学习成绩的简单办法,学生学习时间的增加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没有明了、简单的关系,更多的学习时间并不一定带来学生更好的学习成绩。
学业负担分项指数包括睡眠时间、作业时间、补课时间。
师生关系指数
历年大规模测试数据结果显示,师生关系与学生学业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业成绩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
师生关系的调查主要包含了教师是否尊重学生,是否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是否信任学生等。师生关系指数是通过采集学生问卷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
教师教学方式指数
通过对大规模测试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业成绩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良好的教学方式能够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教师教学方式分为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两个方面。
其中教师对教学方式的自评主要有三个指标,分别为因材施教、互动教学和探究与发展能力。
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是通过采集学生问卷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得到的结果。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是否进行情境教学,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等问题。
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
历年大规模测试数据结果显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调查分析包含三个方面,分别为课程决策与计划、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是通过采集教师问卷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
品德行为指数
良好的品德是个人成长、终身发展的基础,更是其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品德塑造是否成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良好的品德包括热爱祖国、自尊自爱、尊重他人、有诚信和责任心、遵守公德以及拥有关怀之心和公正之心。品德行为指数是通过采集学生问卷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
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指数
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家庭文化资源等综合为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学生社会经济背景与学生学业成绩结合起来,分析家庭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支撑指数,反映学校教育的作为。该指数是通过采集学生问卷数据、运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
进步指数
通过对大规模测试中部分省市历年数据的纵向比较,我们发现许多地区不仅学生的学业质量有所提高,而且影响学业质量的一些关键因素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进步指数包括学习动力进步指数、师生关系进步指数、学业负担进步指数等。
身心健康指数
学生的身心是否健康,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能否提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与兴衰。学生的身心健康主要通过调查学生近视率、肥胖率、身体素质及幸福感等指标来反映。身心健康指数是通过采集学生问卷数据和学校行政部门的调查,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
标签:课程标准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上海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学业水平测试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义务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