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市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地域论文,区为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卫生城市、健康城市、花园城市、适宜居住的城市及具有可持续性的城市等就是针对常规城市发展设计出的不同替代模式。其中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卫生城市的共同特点:第一,清洁、安全、高质量的自然环境和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第二,一个强大的、支持的、参与性的社会;第三,提供基本需求;第四,历史、生物和文化相关联的意识;第五,使以上成为可能的城市空间结构;第六,良好的卫生状况,合理的、高质量的、 大众都能享受的卫生和疾病护理服务(世界卫生组织, 1988)。适宜居住的城市,与卫生城市的概念相近,其主要目标是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它需要一个安静、友善的环境及满足居民日常需求的绿地、城市空地和具有个性的街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既是一种目标,也包括实现该目标的特殊城市建设实践。替代性管理、人类智慧以及对当今自然环境的封闭式保护等能够促进可持续性,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空地和绿地的保存、城市风景旅游业发展、无污染工业技术、水资源保护技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技术等,显然可归入可持续城市建设实践中。当然,理想可持续城市建设实践的实现还需依靠更新更充实的技术信息。
常规城市发展造就的种种弊端,是可持续城市发展提出的背景前提和试图研究的重点。这些弊端的导因,部分来自于城市建设实践中的不善管理,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加以解决。更主要的是由于常规城市发展就本质而言,只是强调各类资源的集聚和集约利用才是城市发展的基本需求,高效的经济利益才是城市活动的目标。在这里,单纯从技术上下功夫就可能使实践步入误区。因此,为常规城市发展构建理想的替代模式,即城市可持续性的实现,首先应进行整体思路上的改观,同时要作技术方面的探索。
2 城市地域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基本思路
实现城市地域可持续发展必须体现“生态整体论—地域结构论—时序和谐论”三方面的结合。其中生态整体论主要体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和宏观目标,即社会公正、经济高效、生态环境优美三者的统一;地域结构论,主要反映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途径,与“着眼于全球,着手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原理相一致;时序和谐论是强调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实施的过程,可概括为近期的可操作性措施、中期的可行性论证与远期的超前性预测三方面。
城市环境污染,显然有悖于生态环境优美的可持续目标,同时与社会公正格格不入,即部分人的经济利益以多数居民的生存环境包括后代人的发展机会为代价。理想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主要目标是满足居民的生态环境目标需求,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保护性开发,兼顾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体现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主义的本质区别。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分室,即使不同地段分别体现生态环境景观、农业景观、建成景观、交通道路景观及其相互关联是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途径。另外,规范的社会管理体制既是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表现,又是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保证。
3 宝安区可持续发展研究:问题与对策
3.1 地理背景
宝安区位于深圳市西部。南接深圳经济特区,东临深圳市龙岗区,北靠东莞市,西临珠江口内伶仃洋。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光热充足,雨量充沛, 干湿季分明。 年平均降雨量为1519.2~2206.5mm,年平均降雨天数149.9 d,降雨分配季节不均, 夏多冬少。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台风、寒潮、龙舟水、寒露风和干旱等。宝安区地质构造属华南活动台地一部分, 丘陵台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0%。植被资源主要有亚热带常绿季雨林,主要分布在羊台山的一些剖面和山谷中。低丘和沿海滩涂上多为灌木植物群落。果园植物种类主要有荔枝、龙眼、柑橘、菠萝、梨等分布在缓丘坡地和林边。农作物主要有水稻、花生、黄豆、木薯、甘蔗、香薯等。宝安区地势表现为中部高、两边低。河流分属两个不同水系,即珠江水系和东江水系。宝安区的河流均属于雨源型,径流量与降水量密切相关,易在雨季出现洪峰,而在冬季枯竭,甚至断流。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沿海淤泥滩涂营养物质丰富,适于牡蛎、蚝和贝类养殖。
3.2 宝安区城市地域发展现状与特点
3.2.1 快速的经济增长区域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1992年原宝安县撤县建区以来,该区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总体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宝安区已在交通通讯、城市基础设施、经济体制和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总体上看,宝安区的经济增长属于粗放型的,未能摆脱传统经济发展的模式,经济高速增长中隐藏着一些根本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主要靠土地或厂房出租,每平方公里的产出率较低;工业厂房遍地开花,规模效益较差,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压力;城市建设用地摊子铺的过大,一些基础设施跟不上去,并加大了资金缺口;经济的粗放式经营方式近期难以转型;农业对第二、第三产业的支持作用越来越小,导致整个深圳市以及香港对外的依赖性增大;每平方公里建成区的产出效率远远低于深圳特区,与特区中的华侨城相比差距就更大。
3.2.2具有乡土气息的都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特色
规划中的宝安、龙岗是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都市化、现代化城市区域。其特色又是传统农业向工业迅速转变、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的迅速转变。具体特点有如:结构上的离散布局、目标上的短视实效、规划上的盲目平衡等。
宝安区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本地农民大多是前脚拔出农田,后脚就跨进工厂,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较少。外来的劳动力基本上都是农村人,对现代高科技了解极少,更不用说具有先进的科技管理能力。技术上的限制,思想观念上的落后,使得宝安区目前只能发展落后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自营企业所占比重极为有限。这样,就迫使宝安区的企业两头在外,起不到以企业带动人口素质和思想观念提高的应有功效,对其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3.2.3 特殊的土地所有制
城市建设用地的集体所有制、农业用地的国家所有制的特点,是导致城市建设无序化特征的深层次原因。宝安区自8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的城区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土地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主要是开发审批不严,国家、村、镇及农民个体多级开发,工业用地遍地开花,土地利用方式混乱。许多污染严重的项目选址不合理,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环境问题相当突出。直接导致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失衡,水资源污染严重,全区面临水资源缺乏与退化问题,城市固体废弃物泛滥成灾。
3.2.4 城市建设规模与空间布局
宝安区已初步建设成围绕两条轴线(西部轴线:新安—西乡—航空城—福永—沙井—松岗—东莞,中部轴线:龙华—观澜)、两个核心(宝安新城和龙华二个核心区)、四大组团(新安—福永组团、沙井—松岗组团、龙华—观澜组团、石岩—光明—公明组团)的城市区。
但就城市空间布局来讲,还存在许多问题。工业厂房遍地开花,缺少规模较大、专业化协作较好,以及高新技术研制、开发、生产的重点工业区,这不利于区域专业化工业基地的形成。另外,工业用地过于集中在交通干线的两侧,构成了“马路城市”的空间形态。各工业规模偏小,散布于各镇、村之中,缺乏聚集效益,延缓了农村城市化的空间聚集过程,从结构上抑制了工业转型的提高。同时,各村镇也缺乏适应集约化发展的工业布局规划,用地浪费严重。港口开发与经济开发缺乏必要的联系,不利于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经济的形成。
3.2.5 资源稀缺与环境问题形势严峻
深圳市宝安区近些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城市建设和经济增长都十分迅速,资源和环境问题在局部地区趋于恶化。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耕地损失较为严重,几年时间就占用近30km[2];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限制性因素;生态景观破坏较为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和生物、景观多样性的减少;在环境污染方面,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固体废弃物倾倒、流动源大气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从整体上来看,已经出现了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的趋势;环境保护不是以预防为主,而是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非可持续性运作方式;投入到环境治理的费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水、空气、噪音污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应当承认,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飞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环境质量的消耗而取得的,当然生态环境质量将更明显地制约下一步的发展。宝安区已经制订了未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宏伟蓝图,为实现既定的经济和城建目标,各方面的经济社会活动强度必将继续加大,而这将给宝安区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可以认为,宝安区的生态环境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将防碍其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而如果任其恶化下去,终将形成毁灭性局面。
3.3 城市地域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基本对策
3.3.1 环境污染治理与资源稀缺矛盾的缓解
由于宝安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因此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体系的建设也要力求向国际惯例靠拢。要分区鼓励不同类型项目的发展,对现有和新污染源根据规划要求和功能区划,分别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在非水源保护区和水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可以适当发展虽有污染,但成熟的工艺技术治理能基本达标,且处于排污纳污条件较好地区的项目。可酌情考虑发展有少量污染,但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关键作用的项目。水源保护区内限制发展任何可能造成水源污染的行业。目前处理环境问题的职责应主要放在环境保护部门,而不是那些能够引起环境破坏和污染的工业、农业、交通、城建等部门。环境部门对于上述部门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常常不能给予有力的控制。因此,环境因素不仅应体现在宝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也应纳入工业、农业、交通、城建等可能造成环境问题的部门的发展计划中,变外因防止为内因防治。排水应逐步实行分流制,规划并建造完善的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系统。根据本区水源保护地多,河流水质自净能力差等特点,适当兴建污水截流工程。采取污水排海和建立污水处理厂等措施集中解决水污染问题。
土地资源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的,但行政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无疑是根本原因之一。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现阶段,行政体制与经济体制严重错位的情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区、镇、村各级政府和人民的土地观念差别很大,土地国有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句空话。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这种现象的存在无疑是十分危险的,后患无穷,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革现行行政体制,加强土地管理,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开发,不适合开发的地区应当还耕、还林,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宝安也是生产用水严重短缺的地区,必须通过开源节流、减少河湖污染等措施增加水的供应量。狠抓水源保护,提高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进而实行计划用水、分质供水,鼓励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等措施,保障宝安区未来水资源的持续、稳定供应。
3.3.2 建设理想的自然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宝安区土地利用方式日趋多样化。同时,大量开发区建设使自然植被和农业土地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很难恢复。必须加强管理,以实现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措施有: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减少水土流失,大力种植树木和草,对一切可利用的宜林荒地进行绿化;新城区开发必须留有足够的绿地,与周围地区相协调,采用城市公园、中心绿地、厂间绿地、隔离绿地、河网道路防护林、宅旁绿地和高楼屋顶、墙壁垂直绿化等多种形式,各类设施配套标准比例的绿化面积,使全区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重点发展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和花卉等鲜活商品生产,建立鲜活产品生产基地和粮油生产供应基地,重视生态农业、创汇农业、郊野观光农业的发展;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建设自然风景保护区、郊野公园和市区公园。
3.3.3 适应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分室
宝安区已经确定了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并将形成功能组团、轴向开拓的城市空间结构框架。必须加强体制改革,减少区、镇、村以及各种经济实体的发展目标存在的盲目性,实现区域内部包括经济发展目标以及资金利用、产业结构、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一致性,制订有效的政策和规划,减弱区域同构化趋势,加强专业分化分工合作和互补,加强整体竞争实力;加强与特区、珠江三角洲以及其它地区的全方位联系以及与港澳地区的有效衔接。
拿观澜、石岩等镇来说,作为宝安区水源保护区,土地开发限制较严厉,经济发展与沙井、西乡工业发展限制较小等镇相比,经济相对落后。光明农场发展的方向主要为现代农业,工业也属于限制性产业,经济整体水平也是相对较低的。这些经济相对落后的镇区却对整个区域环境的保护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区域建立吸引外资的理想环境功不可没,理应得到经济发达区域的补偿。只有如此,才能体现区际之间的公平。如果不及时缩小宝安区各镇之间的差距,将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会给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形成观澜—石岩水源保护与近自然生态环境区、光明—公明农业生态或半自然生态环境区以及建成区为特色的人工生态环境区。真正意义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定是区域之间的公平发展。
3.3.4 规划管理问题
区域管理与决策已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区域经济学家和管理者日益关注的焦点之一。同样,城市地域的国土管理与利用决策对其可持续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宝安区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科学合理的国土管理与决策。就当前来说就是对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尤其是对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率,切实做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政府管理与决策部门首先必须克服自身的短视观念,不要只注重区域眼前的经济利益,要彻底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在管理决策部门的思想意识中,必须树立起“土地储备是财富,集中开发建设是财富,良好的环境条件是财富”的思想,并把这种思想灌输于民,通过宣传使农民意识到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在国土管理的机构建设与其职能确定中,需要遵循“等级体系—层次分权—协调管理”的原则。即深圳市国土规划局、包括宝安区的各国土分局、各镇或街道办事处的国土所,既要保持行政机构管理形式的等级明确性,更要保证各级机构具体职能的权属明确性,进而表现出整体国土管理的协调和有效性。
正确协调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手段,包括法律、行政、经济和宣传教育等。这些管理手段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的。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通过国家和地方的立法措施而进行的。
收稿日期:1998—10—28 收到修改稿日期:199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