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前状态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探讨论文_陈百坚,王晶(通讯作者),吴雪洵,丁邦晗

陈百坚 王晶(通讯作者) 吴雪洵 丁邦晗

(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 广东 广州 510120)

【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PTS)与中医证候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K类中心聚类法对154例血栓前状态病例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聚类分析;对中医证候中血瘀证形成有诊断意义的、合并其他脏器受损有鉴别意义的实验室指标的以上27项进行主成分判别分析。结果:聚类分析发现,耳鸣腰酸,肌肤甲错,舌暗红(或淡暗),脉虚,舌底络脉粗壮(或青紫迂曲)等症状占据前列,可归纳为血瘀证,合并中医学概念血瘀证的患者有93例,占总病例数的60.4%。主成份分析判断,93例合并血瘀证病例的实验室检查常存在凝血(PT、APTT、INR、FIB),肝功能(AST、GLB、TBil、DBil、IBil),炎症因子(CRP)等指标的异常。结论:瘀血证是血栓前状态患者中重要的中医证候之一,参考主成份分析结果,利用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凝血(PT、APTT、INR、FIB),肝功能(AST、GLB、TBil、DBil、IBil),炎症因子(CRP)等,对中医望闻问切诊断血瘀证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血栓前状态;血瘀证;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2-0061-02

Thrombus former state and the correlation of blood stasis Chen Baijian, Wong Jing, Wu Xuexun, Ding Bangh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12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hrombosis before state (PTS) and the correlation of blood stasis. Methods K class center clustering method is used,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154 cases before thrombus state and TCM syndrome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of clustering analysis; The discriminant analysis on 27 items of laboratory indexes. Results The analysis found that blood stasis combined with 93 cases, accounting for 60.4%. Laboratory clotting, liver function and inflammation factors such as indicators of abnormal. Conclusions Blood stasis syndrome is the state where it was before the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one of the important syndromes, the diagnosis of blood stasis of TCM has certain supplementary role.

【Key words】Thrombus former state; Blood stasis; Clustering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 PTS) 又称血液高凝状态(hypercoagulable state, HCS),是指先天或获得性原因使血液处于极易凝结的病理状态,具体地讲,是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及纤溶系统等发生改变所引起的,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病理状态;亦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一种病理过程,具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是动静脉及微循环中血栓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础和潜在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符合血栓前状态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探讨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之血瘀证的相关性。

1.研究对象

入选符合血栓前状态诊断标准的广东省中医院住院病例154例,其中男性87例(56%),平均年龄(61.37±15.57)岁,体重指数(BMI)为22.19±2.68;女性67例(44%),平均年龄(61.01±15.89)岁,体重指数(BMI)为21.99±2.58。男女病例在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研究方法

2.1 诊断标准

参考《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几项诊断参考标准》[1]中的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前DIC、pre-DIC)、易栓证的诊断参考标准以及《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2]中关于血栓前状态的诊治等制定的。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5]。

2.2 临床资料采集

制定数据记录表,记录入选病例信息,包括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等),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舌脉象)。记录对血栓前状态(PTS)形成有诊断意义的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I)、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计数(RBC)与血红蛋白(Hb)、红细胞聚集性指标血沉(ESR)、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ET)。记录合并其他脏器受损有鉴别意义的实验室指标包括:心肌损伤的肌钙蛋白(cTnI)、心肌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肝功能损伤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球蛋白(G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肾功能损伤的血肌酐(Cr)、血尿酸(BUA);血脂代谢异常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2.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入选病例中医证候信息条目均转化为计数资料(0=无,1=有),进行变量聚类分析,按照四类进行聚类,聚类方法选用组间距离法,各类证型指标参考中医辨证标准,确立证型名称;所有血栓前状态(PTS)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信息采用主成份分析(PCA),以特征根或累计贡献率来确定主成分的保留数目。

3.结果

3.1 血瘀证在血栓前状态患者中重要的中医证候之一

传统临床辨证分为12种证型,分别为血瘀证、气虚证、湿浊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浊证、湿热(毒)证、气滞证、血虚证、痰热证、寒凝证;其中,血瘀证、气虚证明显多于其他证候,占49.1%,寒凝证最为少见。证候聚类分析结果得出4型,其中阳虚血瘀证占60.4%,痰湿蕴热兼气滞证占20.1%,气阴两虚证占13.0%,寒凝证占6.5%[6]。通过本次对154例血栓前状态患者的四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的聚类分析,归纳发现,耳鸣腰酸,肌肤甲错,舌暗红(或淡暗),脉虚,舌底络脉粗壮(或青紫迂曲)等症状占据前列,可归纳为血瘀证。合并中医学概念血瘀证的患者有93例,占总病例数的60.4%。

3.2 影响血瘀证发生、发展的主成份分析

利用实验室检查指标,对聚类分析得出的93例合并血瘀证病例的前11个主要成份进行主成份分析(见图1、表1),主成分特征值碎石图(图1)可以看出,前 11个主成分特征值在 1.0以上,进一步说明可提取前 11个主成分。对93例合并血瘀证病例的前11个主要成份进行主成分分析,成份得分系数矩阵提示前6个成份相对集中,根据矩阵表各成份的得分系数,从理论上可判断,93例合并血瘀证病例的实验室检查常存在凝血(PT、APTT、INR、FIB),肝功能(AST、GLB、TBil、DBil、IBil),炎症因子(CRP)等指标的异常。

图1 93例血瘀证病例的实验室指标成份数碎石图

*

表1 93例血瘀证病例的实验室指标成份得分系数矩阵表

*

4.讨论

中医学没有“血栓前状态”这一概念,古代医家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只能通过临床症状的观察分析,结合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学说对出血性疾病、瘀血性症状进行理论分析、临床观察、经验积累,为后世医家提供宝贵的临床资料和诊治思路。

中医学将“血”的概念描述为: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行于脉中而灌续全身,内致脏腑,外达肢节,为生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但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正常在脉内循行,或淤积于脉内、或形成离经之血,便形成瘀血。故此,《说文解字》曰:“瘀,积血也”。第七版《中医诊断学》中提出的血瘀证的辩证着眼点在于: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常以局部刺痛拒按、肿块质硬及面、唇、舌、爪的色泽改变等。通过本次对154例血栓前状态患者的四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的聚类分析,发现可归纳为血瘀证的症状如:耳鸣腰酸,肌肤甲错,舌暗红(或淡暗),脉虚,舌底络脉粗壮(或青紫迂曲)等占据前列。合并中医学概念血瘀证的患者有93例,占总病例数的60.4%,表明瘀血证在血栓前状态患者中重要的中医证候之一。

从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归纳,对93例合并血瘀证的血栓前状态病例的前11个主要成份进行主成分分析,从理论上可判断,血瘀证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常存在凝血(PT、APTT、INR、FIB),肝功能(AST、GLB、TBil、DBil、IBil),血脂(TG、LDLC)、炎症因子(CRP)等指标的异常。然而,形成血栓前状态的因素是多类的,这只是通过主成份分析得出的结论,还待进一步临床研究予以证明。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学会.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几项诊断参考标准[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21(3):165.7.

[2]王振义,李家增,阮长耿等.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85-92.

[3]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1.

[5]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因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1-4.

[6]154例血栓前状态病例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聚类分析[J].新中医,2014;46(4);77-79.

基金项目:2011年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No.20112114)

通讯作者:王晶(1970-),女,副主任医师,博士,主要从事内科急症研究。

论文作者:陈百坚,王晶(通讯作者),吴雪洵,丁邦晗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4

标签:;  ;  ;  ;  ;  ;  ;  ;  

血栓前状态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探讨论文_陈百坚,王晶(通讯作者),吴雪洵,丁邦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