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结构裂缝问题论文_孙娟

浅谈建筑结构裂缝问题论文_孙娟

孙娟

安阳屹恒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 安阳 455000

摘要:在建筑结构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建筑结构出现裂缝,这是建筑工程中的通病。建筑结构裂缝问题对整个建筑工程的稳定与安全都具有直接的威胁,为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加强建筑结构裂缝防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探析存在这种问题的原因,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以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本文就建筑结构裂缝通病防治问题进行探析,首先分析了建筑结构裂缝的危害性,然后分析了建筑结构裂缝存在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做好建筑结构裂缝防治的有效策略,旨在与各位业内人士进行沟通交流,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裂缝;防治技术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基础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各地兴建了大量的混凝土建筑。在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有关因出现裂缝而影响工程质量甚至导致结构垮塌的报道屡见不鲜。随着混凝土商品化,泵送技术防现浇结构大量推广,结构裂缝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建筑市场和房地产业发展的严重不利因素。

1建筑结构裂缝的危害性概述

建筑结构裂缝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一个通病,对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建筑结构裂缝会破坏建筑结构的整体性

建筑结构都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体系,一旦这些结构出现裂缝,就会使整个结构的整体性受到影响。钢筋混凝土建筑出现裂缝,雨水就会随着裂缝渗透到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上,从而使钢筋受到锈蚀。当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受到严重的锈蚀后,钢筋因为氧化反应而导致膨胀,从而增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最终破坏建筑结构的整体性。

1.2建筑结构裂缝会破坏建筑结构的稳定性,降低使用寿命

当建筑结构中存在着较大裂缝时,其抗击荷载性能、抗剪能力、抗震性能都会遭受到破坏,在长期的外力荷载作用下,就会是建筑物结构裂缝的程度加重,导致的局部结构裂缝慢慢扩展到整体结构裂缝,从而降低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甚至会因为无法抗击外力作用而使建筑物发生倒塌等重大安全事故。

2建筑裂缝形成的原因

2.1塑性收缩裂缝

此类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浇筑后,在塑性状态时表面水分蒸发过快造成的。这类裂缝多在表面出现,形状不规则、长短宽窄不一、呈龟裂状,深度一般不超过50mm。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浇注后3-4小时左右表面没有被覆盖,特别是平板结构在炎热或大风天气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或者是基础、模板吸水过快,以及混凝士本身的水化热高等原因造成混凝土产生急剧收缩,此时混凝土强度趋近于零,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而导致开裂。混凝土中蒸发和吸收水分的速度越快,塑性收缩裂缝越容易产生,而商品混凝土由于为了满足可泵性、流动性、出机时混凝土的塌落度和砂率比普通混凝土大很多,早期强度低所以其水分特别容易散失,表面容易形成裂缝。

2.2地基变形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造成开裂主要原因是不均匀沉降。这种裂缝大多出现在混凝土早期强度起来前,混凝土尚处在塑性状态,表面失水后产生裂缝,原因是混凝土塌落度过大所致。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模板支设的不到位、支撑不牢靠时也会出现此类裂缝。

2.3环境因素影响

常见因素有环境的温湿度变化和差异;混凝土受腐蚀;地震作用;火灾袭击或构件表面遭灼热等。其中有些属化学性缺陷,有些则是物理性缺陷,因环境因素影响形成缺陷和裂缝表现。

2.4施工质量

在混凝土结构构件制作、浇筑、运输、安装过程中,若工人操作不当,施工质量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可能产生各种裂缝,见的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钢筋混凝土保护层不符合规范要求,或是工人在绑扎钢筋的时乱踩绑扎好的钢筋,使承受负弯矩的钢筋保护层加厚,导致构件的有效高度减小,形成与受力钢筋垂直方向的裂缝。

2.5结构设计缺陷

如截面不够、梁的跨度过大、高度偏小,或者由于计算错误,受力钢筋截面偏小或板太薄、配筋位置不当、节点不合理、结构构件断面突变或因开洞、留槽引起应力集中,构造处理不当,现浇主梁在搁次梁处如没有设附加箍筋,或附加吊筋以及各种结构缝设置不当等因素均容易导致混凝土开裂。

3建筑裂缝防治技术

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S0010-2002)规定,对使用中允许出现裂缝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应验算裂缝宽度。计算所得的最大裂缝宽度对处在室内政党环境的一般构件不应超过0.3mm,对处于年平均相对温度小于60%的地区,其最大裂缝宽度不应超过0.4mm。对于屋架、托架、重级工作制的吊车梁以及露天或室内高温度环境,其最大裂缝宽度不应超过0.2mm。如果裂缝超出上述规定,就应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处理。

3.1 表面处理法

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他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3.2 填充法

填充法又称凿槽法,是沿裂缝将混凝土开凿“U”形或“V”形槽,然后嵌填各种修补材料,达到恢复防水性和耐久性以及部分恢复结构整体性的目的.适用于数量较少的宽大裂缝(缝宽>O.5mm)及钢筋锈蚀所产生的裂缝修补。填充法所使用的嵌填材料视修补目的而定,有环氧树脂或可挠性环氧树脂胶泥、环氧砂浆、聚合物水泥砂浆或纯水泥砂浆、聚氯乙烯胶泥以及沥青油膏等。对于活动性裂缝,应采用极限变形值较大的延伸性材料。对于锈蚀裂缝,应先展宽加深凿槽,直至完全露出钢筋生锈部位。彻底进行钢筋除锈,然后涂上防锈涂料,再填充聚合物水泥砂浆及环氧砂浆等,为增强界面粘结力,嵌填时应在槽面涂一层环氧树脂浆液。

3.3 灌浆法

在裂缝表面填充、涂抹水泥砂浆或其他化学合成材料(如环氧树脂浆液、甲凝、丙凝等)。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灌浆主要设备为灌浆泵,包括贮浆罐、贮气罐、空压机或手动气泵:附属设备包括灌浆嘴(灌浆盒、灌浆管)、连接管道及搅拌器等。灌浆时应对全部设备进行检查,并接通管路,用压缩空气将孔道及裂缝内粉尘吹净。灌浆由缝的一端灌向另一端,竖缝由下往上灌。化学灌浆压力0.2~0.4lPa,水泥浆灌浆压力为0.4~0.8MPa。压力应逐渐升高。防止骤然加压使裂缝扩大。每次灌浆以临近贴嘴冒浆为准,冒浆后立即用木塞塞紧,依次压灌,直至最后一个贴嘴冒浆,并用木塞塞紧。保持恒压继续压灌。当吸浆率< min时,再继续灌5~l0min后即可停止灌浆。灌浆结束后,应立即清洗管道及设备。>

3.4 结构补强法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

总结

生产以及施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控制裂缝,使结构尽量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特别是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以确保工程质量,使建筑物具

参考文献:

[1]侯小红, 从建筑结构设计谈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A].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8).

[2]吕强,马琳瑾.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及结构设计构造对其的影响[B].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6(12).

[3]陈海杰. 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及控制[A]. 山西建筑, 2015,31(18).

[4]潘立. 关于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的思考[Z]. 工业建筑, 2010,30(5).

论文作者:孙娟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  ;  ;  ;  ;  ;  ;  ;  

浅谈建筑结构裂缝问题论文_孙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