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角分析下的中国制造业不均衡格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格局论文,不均衡论文,中国制造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22)1-0019-011
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文献简述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空间布局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而环境、资源、技术进步、产业政策的差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差异,结果形成了制造业特定发展时期的不均衡格局。本文的研究也就此展开,即定量研究中国制造业不均衡格局,具体分析以下问题:一是制造业行业与其所有制类型之间的不均衡问题;二是不同区域之间的制造业不均衡问题;三是不同省份与制造业所有制类型之间的不均衡问题。
目前,从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对我国制造业不均衡格局的定量研究多集中在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和测度两个方面。
在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方面,文玫(2004)的实证分析发现交易和运输费用的进一步下降可能会促进制造业在地域上进一步集聚。王业强和魏后凯(2007)研究表明,我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主要由产业的技术偏好、市场规模和产业关联等因素推动,而传统的劳动力等比较优势逐渐成为抑制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的主要因素。杨洪焦等(2008)研究认为,产业聚集度与交通运输条件、平均企业规模、地方保护主义以及经济开放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平均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地方保护主义的下降,都将有利于产业聚集。徐维祥等(2011)利用1997-2008年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数据,对典型制造业空间集聚规模及其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关系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他们发现,制造业空间集聚规模与资本积累的动态效率之间不是简单互为因果的均衡关系,只有部分地区、个别行业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有些产业集聚程度较高地区集聚程度与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反而偏离长期均衡关系,出现过度集聚、效率下降现象。
在制造业集聚的测度方面,学者对我国制造业集聚程度进行度量的方法主要有:区位基尼系数(梁琦,2003),EG指数(罗勇、曹丽莉,2005),标准差系数、空间分散度、绝对地理集中和相对地理集中指数(王业强、魏后凯,2006),熵指数(张文彬、黄佳金,2007),产业集聚新指数(KS指数)(赵果庆、罗宏翔,2009),重心法(吴三忙、李善同,2010),行业集中度、聚类分析(韩中,2010)。
前述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利用不同方法研究了中国制造业的不均衡问题。与国内现有成果不同的是,本文分别采用列联表分析、泰尔指数、对应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制造业行业与其所有制类型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省份与制造业所有制类型之间的不均衡问题进行定量研究。
一、视角一:行业与所有制类型不均衡测度
(一)方法选择与指标选取
列联表分析是以在独立性假设真实的假定下对所导出的概率分布为依据的,其检验可以通过比较所算得的值与卡方分布的查表值而得以实现。
因此,为检验制造业行业与所有制类型之间的关联度在统计上是否具有显著性,以便分析制造业行业与其所有制类型之间的不均衡问题,本文选取列联表分析方法。
此外,按照国家统计局于2002年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即《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制造业C含30个大类,按照所有制形式划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与其他。根据列联表分析方法的数据要求,指标选取为从业人员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下同),所属时间2009年。
(二)计算结果与分析
根据列联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本文计算得到中国制造业行业与所有制类型的列联表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从p值来看,拒绝中国制造业行业与其所有制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假设,表明中国制造业行业与其所有制形式之间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关联,即: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制造业行业结构和制造业不同行业的所有制结构是有显著差异的。
为具体分析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制造业行业不均衡格局,本文以从业人员数为指标计算其相应的比重。根据比重,对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制造业行业进行降序排列,并选取了其中部分行业,它们的累计比重均在85%以上,具体情况见表2。
表2显示,目前,制造业中国有企业主要集聚行业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6.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4.9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9.17%)、专用设备制造业(7.67%)、通用设备制造业(7.0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7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25%)、纺织业(3.43%)、烟草制品业(3.1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3.0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88%)、饮料制造业(2.54%)、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46%)、医药制造业(2.07%);集体企业主要集聚行业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56%)、通用设备制造业(9.2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7.1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6.43%)、金属制品业(5.57%)、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5.4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9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8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4.7%)、专用设备制造业(4.6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53%)、纺织业(4.44%)、农副食品加工业(3.78%)、塑料制品业(3.48%)、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3.26%)、造纸及纸制品业(3.2%)。其余所有制的行业集聚程度见表2。以上分析表明,不同所有制形式的行业分布和集聚程度是不均衡的。
类似地,为分析制造业不同行业的所有制结构不均衡格局,本文计算了不同行业的所有制从业人员结构相对数,如表3所示。
表3显示,2009年,烟草制品业主要集聚所有制形式为:国有企业(74.55%)、其他(20.31%);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主要集聚所有制形式为: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56.55%);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主要集聚所有制形式为:私营企业(65.34%);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主要集聚所有制形式为: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64.24%);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主要集聚所有制形式为:股份制企业(28.96%)、私营企业(25.34%)、其他(20.15%);化学纤维制造业主要集聚所有制形式为:私营企业(35.87%)、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21.21%)、国有企业(14.1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要集聚所有制形式为:其他(28.2%)、私营企业(26.88%)、国有企业(24.2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要集聚所有制形式为:私营企业(30.43%)、其他(23.81%)、国有企业(15.2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主要集聚所有制形式为: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71.91%);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主要集聚所有制形式为:私营企业(37.56%)、其他(19.5%)、国有企业(25.94%)。除以上行业外,其余行业主要集聚所有制形式为:私营企业、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其他,但集聚度是有差异的。因此,从行业的集聚所有制形式来看,不同行业在所有制形式方面的主要集聚类型和集聚程度是不均衡的。
二、视角二:制造业区域不均衡测度
(一)测度方法选择与指标选取
泰尔指数②是经常被用来测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它不仅能考察总体收入差距,还能具体测算总体收入差距是由区域内收入差距还是由区域间收入差距造成的。因此,泰尔指数的功能表明,选用泰尔指数研究制造业区域不均衡性既能度量制造业区域的总体不均衡程度,又能测度出区域内不平衡程度与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对制造业区域总体不均衡的贡献度,这符合研究的目的。
对于分组数据的泰尔指数计算公式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是:
根据泰尔指数的分析功能和问题研究的特点,本文选取2003-2009年工业总产值和从业人员数作为分析制造业区域不均衡程度的指标,即:Y、N分别表示工业总产值和从业人员数。此外,按照统计局的分类,区域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区域。其中: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华东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中南地区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二)计算结果与分析
根据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本文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区域不均衡度,具体情况见表4。
表4中,T是制造业区域差距泰尔指数,它可分解为制造业区域内差距泰尔指数和制造业区域间差距泰尔指数之和。从制造业区域泰尔指数来看,2003-2006年,制造业区域泰尔指数不断缩小,从2003年的0.0339减小到2006年的0.0256,表明从2003年至2006年中国制造业区域不均衡程度在不断减小;然而,从2006年至2009年,制造业区域泰尔指数呈现增大的趋势,从2006年的0.0256扩大到2009年的0.0270,表明从2006年至2009年中国制造业区域不均衡程度在逐步加大。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在于:从2003年至2005年,区域内泰尔指数不断下降,尽管相比于2004年,2005年区域间差距泰尔指数有所上升,但区域内差距泰尔指数下降幅度量大于区域间差距泰尔指数上升幅度量,同理,相比于2005年,2006年区域间差距泰尔指数下降幅度量大于区域内差距泰尔指数上升幅度量;从2006年至2009年,相比于上一年,区域间差距泰尔指数与区域内差距泰尔指数变化趋势出现交替现象,但从变化量来看,下降幅度量始终小于上升幅度量。
从贡献率来看,2003-2005年区域内贡献率从0.74下降到0.66;2005-2007年区域内贡献率从0.66上升到0.72;之后,2008年、2009年区域内贡献率分别为0.64、0.65。因此,总的来看,2003-2009年,区域内贡献率经历了下降→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过程,虽然历年的区域内差距在制造业区域差距中占主导地位,但区域内贡献率总的变化趋势是下降的。以上分析表明,制造业区域不平衡性主要是由制造业区域内不平衡造成的,但制造业区域内不平衡具有缩小的趋势。与之相反,2003-2009年,区域间贡献率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过程,尽管平均区域间贡献率为0.31,但从总的变化趋势来看,区域间差距具有上升的趋势,表明区域间不平衡对制造业区域不平衡的影响在逐步加大。
三、视角三:省域与所有制类型不均衡测度
(一)方法选择与变量预处理
对应分析是③由法国统计学家J.P.Beozecri在1970年提出来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是将对变量作因子分析(R型因子分析)和对样品作因子分析(Q型因子分析)结合起来的统计分析方法。总的来说,对应分析可提供三方面的信息,即:变量之间的关系,样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变量与样品之间的关系。因此,通过对应分析可以把变量点和样品点同时反映在具有相同坐标轴的因子平面上,以便对变量点和样品点一起考虑进行分类。具体地,设有n个样品,每个样品有p项指标,原始资料阵为:
2.进行因子分析;
3.在同一因子平面内作变量点图和样品点图。通过把变量点和样品点绘制在同一平面内,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变量与样品之间的关系。
因此,选用对应分析作为分析不同省份与制造业所有制类型之间不均衡格局的方法,既能反映出省份之间的不均衡格局和制造业所有制类型之间的不均衡格局,又能反映出不同省份与制造业所有制类型之间的不均衡格局。同时,变量选取为资产,符合对应分析对数据的要求。
为消除量纲对分析问题所带来的影响,需要对变量作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选用归一化处理法④,即:
其中,i表示省份,j表示所有制类型。
(二)计算结果与分析
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预处理的数据进行对应分析,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表5显示,前两个方差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83.4%,表明数据矩阵中83.4%的信息能被前两个特征值来解释,因此可选取前两个特征值来进行分析。根据前两个特征值分别计算变量得分和样品得分,具体见表6、表7。
根据表6、表7中不同所有制类型和不同省份的得分,在同一因子平面内作变量点图和样品点图,以反映变量与样品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省份与制造业所有制类型之间不均衡格局
由对应分析图可知,省份与制造业所有制类型之间不均衡呈现四种格局:
第一种格局:所有制类型: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股份制企业
省份:沪、粤、琼、闽、京、津、冀、辽、吉
第二种格局:所有制类型:私营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
省份:苏、浙、鲁、皖、渝、桂、赣
第三种格局:所有制类型:国有企业
省份:鄂、湘、云、陕、甘、贵
第四种格局:所有制类型:其他
省份:晋、内蒙古、黑、青、川、新、藏、豫、宁
四种不均衡格局表明,中国制造业所有制类型之间不均衡格局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这种不均衡格局与地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不同省份制造业所有制类型的分布是不同的。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选用列联表分析对中国制造业行业与所有制类型之间的独立性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发现中国制造业行业与所有制类型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连带”关系,这种关联性表现在制造业不同行业所有制类型分布和集聚程度的差异以及不同所有制类型行业分布和集聚程度的差异上。(2)选取泰尔指数对制造业区域不均衡程度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从2003年到2009年中国制造业区域不均衡程度呈现先减小后扩大的趋势;虽然历年的区域内差距在制造业区域差距中占主导地位,但区域内贡献率总的变化趋势是下降的,表明制造业区域不平衡性主要是由制造业区域内不平衡造成的,但制造业区域内不平衡具有缩小的趋势;尽管平均区域间贡献率为0.31,但从总的变化趋势来看,区域间差距具有上升的趋势,表明区域间不平衡对制造业区域不平衡的影响在逐步加大。(3)选用对应分析对省份与制造业所有制类型之间不均衡格局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省份与制造业所有制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呈现四种不均衡格局,表明制造业所有制类型之间不均衡格局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不同省份制造业所有制类型的分布是有差异的。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呈现多方面的不均衡格局,这种不均衡格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制造业群聚优势的发挥,从而促进制造业的发展;然而,制造业不均衡格局呈现不协调发展的态势,从而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因此,在推进制造业升级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制造业行业和其不同所有制类型之间的协调发展,又要考虑不同省份与制造业不同所有制类型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既需要注重各区域内不同省份之间的协调发展,又要注重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收稿日期:2011-12-12
注释:
①[英]B.S·艾沃日特:《列联表分析》,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10页。
②苑林娅:“中国收入差距不平等状况的泰尔指数分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31-32页。
③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215页。
④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