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国有企业裁员“消肿”步伐的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企业论文,步伐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从经济角度讲,生产的社会化和商品化要求资源配置优化,在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主要的基本生产单位时,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之所以能在全社会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效率,首先有赖于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然后通过企业间效益的竞争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发展更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因经营环境恶化,或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首选措施就是缩减劳务费支出,裁员是其主要办法。其原因在于技术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产品成本降低的推进作用是阶段性,因而在新技术出现前的较长时间内,技术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以及生产过程对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维持在大体不变的水平上。所以企业想要提高效益或应付缩减了的市场,又不能采用偷工减料这种无异自杀的方式来降低费用,加强管理、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降低活劳动费用支出成为最现实的,效果最明显的措施。对此,无论资本主义企业还是社会主义企业概莫能外。
在设备加工能力一定的前提下,企业冗员大量存在势必降低企业乃至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国有企业不“消肿”就不可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而对非国有经济的蓬勃发展,面对外资的大量涌入以及国外产品在国内市场迅速增大的占有率,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国有企业“消肿”势在必行!势在速行!
改革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尽管政府、社会、企业为富余职工和失业职工的再就业制定了较为合理、优惠的政策;尽管各城镇存在着大量的就业机会(据中央电视台1996年7月7日晚报道:目前全国农民外出打工者达5000万人之巨,其中跨省打工者3000万人就是最有力的证明),然而国有企业“消肿”步伐缓慢。时至今日,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只要效益过得去,为减少矛盾,除职工自愿停薪留职和退职外,根本未考虑主动裁减富余人员以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问题。
究其原因,它涉及到我国社会目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具体表现在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价值准则、就业观念、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用工制度、市场发育和法制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加速国有企业“消肿”,除了我们应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那些已经采取的众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之外,还需在以下诸方面采取措施或加大力度,以创造企业“消肿”及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新局面。
(一)关键是转变就业观念,真正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
1.再就业机会十分广阔。从理论上讲,企业裁减冗员顺利进行的关键是再就业,而再就业的关键是社会吸纳劳动力的容量,即就业机会的大小。应该说,10多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大小小的城镇增加的几千万就业岗位大大超过国有和集体企业富余职工人数,目前几大城市外地打工人员和企业下岗富余人员人数如下,北京有264万人和22.8万人;天津有60万人和12万人;哈尔滨有30万人和20万人。然而,实际上各地普遍出现“有事无人干,有人无事干”、“工人下岗,农民上岗”、“外地人打工挣钱忙,本地人在家等救济”的怪现象。无数事实证明,目前我国企业富余职工再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是不切实际的、落后于时代的择业观念造成的。浩浩荡荡的求职者都挤向报酬高、任务轻、固定性的职业,调查表明72%的待业职工再就业首选单位仍是国有企业,而对大量原本是城镇居民从事的苦脏累险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固定报酬较低的工作不屑于顾,可见目前我国职工择业观念亟待转变。
2.严重的问题是教育职工。20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宣传教育上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误导和对企业主人地位的曲解,把一些国有企业职工养懒了、养散了,它们不仅在编时与企业讨价还价,挑肥捡瘦,而且下岗后不自找原因,怨天尤人;择业时甚至还坚持“六不去”,即非全民不去;临时性不去;待遇低不去;工作累不去;离家远不去;上夜班不去。他们往往一无一技之长,二不能自找坐标,宁愿在家吃救济、吃积蓄、吃老公,也不愿或不敢进入市场去同进城农民竞争。甚至于还提出“国家职工不靠国家靠谁”,“吃救济也光荣,那是政府给的,是该得的”,“当了几十年国家职工竟上街摆摊,丢人现眼”等模糊认识和奇谈怪论,从公诸于报刊的全国各地陆续发生的工会和劳动部门为照顾下岗女工组织的招聘会大都效果不佳,其原因大都是应聘者坚持上述“六不去”,少数试用者往往也因“受不了那个罪”而自动离职。
3.面对现实,转变就业观念,真正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首先,全社会应消除偏见,真正树立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凭劳动挣钱就光荣的择业观;只要从事有固定收入的工作即为就业的就业观;形成只要向社会作出贡献可得到人们尊重,实现自我,而有劳动能力又有劳动机会但却不劳动而泡在家中等救济是不光彩的价值观;克服就业选择中苦脏累险工作不愿干的择业倾向,积极寻求非全日制、临时性的工作,或从事各种“小时劳务”、“钟点工”等多种灵活就业形式。
其次,待业者应抛弃幻想,面对现实,参与竞争。“企业用工自主,个人自主择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我国走向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那种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依赖政府调配劳动力的作法已成历史。企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根据经营业务的扩张和收缩而自主用工将成定势。同时,个人自主择业又赋予劳动者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有利于劳动者发挥特长,实现自我(美国人平均一生更换6次工作单位)。再加之,在一个文明社会中,个人的事,首先要靠自己千方百计努力去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应由家庭成员帮助解决;家庭也无法解决的,再是社会组织协助解决;国家只解决社会组织无法解决的问题,即是说,人只有先自救,才能获得他救。国家依法保证所有公民的劳动权利,但并不保证一个公民在一个单位劳动一辈子的权利,既然全社会都将这样,人人都将如此,光是恐惧和失落又有何用呢?
再次,求职者找准坐标、摆正位置、消除“暴富”思想,降低择业期望值。教育广大职工认识到人与人的能力有差异,机遇有不同,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社会分工,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能靠敬业获得信任,靠勤劳走上富裕之路。尤其是对那些在诸多方面无明显专长的中年女职工,切不可在择业上去同比自己有优势的人竞争,而只能在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作岗位上尽展其能,中年女职工大都稳重、有经验、节俭、能吃苦、体贴人,给人以可靠的安全感,在各种家庭服务和单位内勤工作上具有明显优势。摆正位置,降低择业期望值,对实现再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4.增强自信、依靠自己、艰苦奋斗、勇于创业。要教育广大职工,人人都有创业的潜能,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勇气,有行动,只要努力在实践中学习,勤奋敬业,为社会作出贡献,社会将给予丰厚的回报。实践证明,多数劳动者一旦失去长期赖以生活的职业后,都能千方百计各展其能地寻求新的劳动岗位。笔者调查的重庆羊毛衫厂,全厂放长假给生活补助费的43位职工,都在社会上找到了一份有固定报酬的工作,这一现象在放长假拿生活补助费的下岗职工中普遍存在,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再没有特长的失业者也总比天津支教模范84岁的老人白芳礼强吧!他10多年赞助办学共捐资15万元,至今老人家每天蹬三轮车挣30、40元,给自己规定的月收入仍是1000元,全部用来资助办学(经济日报1996年8月7日5版)。
(二)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
我国国有企业长期存在大量冗员本质上是失业隐性化的表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是异向变化的两个紧密相关的指标,一个企业的业务活动量加大,其冗员将自然减少或不复存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失业压力必将缓解,因此,通过改革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最根本的办法。重庆公路运输总公司坚持经营方式的改革取得非凡成就,成为全国的样板,几年来机动车由1000余台发展到3000余台,固定资产原值由1亿多元增加到6亿多元,业务由单一的搬运服务发展到租赁、广告、商业等多种业务,这个上千人的企业不再为富余人员所困挠。广州市1994年关闭企业115家,裁员5.7万人,而失业者不足1万人,失业率低于1%。应该说,改革以来,各地在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创造了几千万个就业机会。但由于以上谈到的职工就业观念和下面要论及的改革政策中的不足和失误,再加上青年学生不断加入求职行列,致使现有国有企业大量富余职工更难向社会排放。因此,重庆市利用对两地一市进行代管、对三峡库区统一规划、管理这一机遇,深化改革、采取种种措施、振兴重庆工业,推动经济全面发展愈发显得必要和迫切。
(三)调整就业政策,加强劳动管理,为企业排放的富余人员疏通再就业渠道
失业职工再就业关键是就业观念转变,解决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但因面对三大难题即①每年有一批青年加入求职大军;②农村居民已经涌入城镇,创造了同时也占据了相当多的就业岗位;③农村居民还将不断向城镇转移,而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速度有限,根本无法满足所有希望在城镇就业的城乡劳动者的需要。我们现实又要解决国有企业裁员消肿这一关系到国有经济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这一重大的迫在眉睫的问题,面对有限增长的就业机会,我们只好利用行政的力量,调整就业政策,加强劳动管理,通过调整各社会群体间的利益,为国有企业排放富余人员疏通就业渠道。
1.适当限制农村居民在城镇就业的机会
此政策制定貌似不公,但在城镇就业机会稀缺时,适当限制农村居民在城镇就业才是公允的。因为农村居民在农村毕竟有一块可以赖以生存的土地,而城镇居民失业将是“一无所有”。许多企事业单位大量使用文化技术素质较低的农民工,或者是对正式职工疏于管理,迁就正式职工的懒惰,或者是为了降低活劳动支出,增加单位经济效益;或者是逃避应对社会保障制度作出的贡献。因此,在许多场合都应限制使用农民工。为此可供选择政策如下:
1)凡有富余职工的企事业单位一律禁止使用农民工。
2)劳动部门明确公布若干工种不许使用农民工或外地打工者,如北京、上海那样。
3)实行不分劳动者身份的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对符合规定并经批准招收农民工的雇主,按月按用工人数征收城市增容费,增加所有雇主雇用农民工的成本。
4)符合规定并经批准招收农民工的雇主,不论属于何种经济成份都必须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和医疗保证费,既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又增加雇用农民工的成本。
5)凡农村居民和外地居民在本市城镇从事个体服务业,除对其本人征收城市增容费外,对其摊位加征异地经营费。若雇用农民工和外地工时,还要按前两条办理。
2.禁止享受社会保障收入的病退人员再就业
近几年来,为了减少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的富余人员,各地政府大都制定了十分优厚的病退条件,形成了大量病人健康地在新工作岗位上满负荷工作这样一种合法但极不合理的现象。为了病退人员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病退人员同样享受着较为优厚的待遇,因而单位支出费用节约甚微,这与该项政策制定的初衷相悖;按理应是因病不能坚持工作,才够办理病退资格,事实上相当数量的证明都是公开的骗局,一些人利用政策不周从社会保险金的贡献者提前成了受益者,增加了社会保险事业的负担;从全社会看,由于这些人大量再就业,并未增加就业机会,病退而又再就业者实际上是干一份工作得二份收入,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所以应该禁止病退人员再就业。如果经医疗鉴定单位检查病退人员已恢复健康,可以重新就业,但取消病退待遇。总之,应坚持一份工作一份报酬的原则。
3.严格限制离退休者再就业
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国民体质衰老过程延缓,各行各业都存在一支离退人员的再就业队伍,据对北京500位离退休职工调查表明,该群体中已有31.2%的人员实现了再就业,11.6%的人迫切寻求再就业机会。据国家计委一课题组调查,部分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已成为中国城镇新富。平心而论,离退人员再就业队伍中确有少数人凭一技之长为社会贡献余热,但多数却是技艺平平的打工者,他们的生活改善应由社会保障体系负责。他们的再就业,对于调节身心无疑有一定好处,但却减少了待业者的就业机会,尤其是离退公务员在经济实体中就业,利用原权力机关的关系开展业务工作,易于滋生腐败,更应加以控制。鉴于离退休人员再就业情况较为复杂,建议从下列方面加强管理:
1)雇用离退休人员依法登记;
2)对离退休人员再就业的收入进行一定限制,比如,以视同未退计算的工资水平为标准,退休金和再就业收入之和超过标准部分,社会保险部门(或原单位)在退休金中等额扣除。
3)由雇用单位负责再就业离退休人员除住房外的全部福利及伤、病医疗费用(原单位不再负担),增大劳动力使用成本,用经济杠杆限制使用离退休人员。
4)鉴于公务员享受较为丰厚的离退休待遇,同时为了廉政的需要,应明令禁止离退休公务员在盈利性组织中再就业,只能返聘在本单位工作。
4.健全劳动管理法规,促进就业管理规范化
1)推行劳动者就业登记证制度,该制度与全方位,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无证劳动者不得就业,雇主不得招用,既有利于劳动管理,又有利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2)建立雇主用工申报制度,该制度与个人收入申报制度相结合,既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又保证国家和地方的合法收入。
3)健全劳动监察制度,监督国家有关劳动管理各项法律法规的执行,对无就业登记而上岗的劳资双方,对不主动申报用工情况,不为雇员办理社会保险,不主动为雇员缴纳城市增容费,雇用童工、违反最低工资标准规定等的雇主都要依法进行处理。尤其是当前,面对大量存在的,一边在企业享受生活补助费,同时又在另一单位获得固定隐性收入的名为下岗富余人员,实际上已再就业的劳动者,以及一边在社会保障部门领取失业救济金,同时又在某一单位获得固定隐性收入的名为失业人员,实际上已再就业的劳动者,从企业富余人员和失业人员中有序地分离出去,这对于相关费用的节约,相关政策的制定,都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4)建立劳动管理、社会保障、个人应税收入申报等统一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提高管理质量,降低管理成本。
(四)政府对企业排放富余人员要继续进行政策引导,除了本文前一部分所提到的措施外,还应随着形势的发展,探索新的办法,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工作的变更不至于严重影响劳动者的利益,以减少企业“消肿”的阻力。
(五)加强对国有企业裁员的领导,力求使国有企业裁员工作科学化和民主化。裁员对于多数被裁职工来说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心理上都将受到一次冲击。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人们对职业更换还不适应,企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人事上的不正之风猖獗,社会上法纪松弛,道德沦丧等等原因,致使试点单位也不敢动用每年裁员2%的指标,如何加强对国有企业裁员的领导,力求做到精简人员的工作科学化和民主化,使减员工作走向正轨,还没有一个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这方面的探索还待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