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改造中旅游产业资源社区整合的思考_建筑论文

城市更新改造中旅游产业资源社区整合的思考_建筑论文

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整合旅游产业资源群落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群落论文,旅游产业论文,更新改造论文,城市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历史进程中,城市会出现发展、兴盛、衰退的波动。城市的变迁往往意味着“各种有形、无形资源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和交流。”[1] 城市重建乃至更新不断改善着城市的结构和机能,以适应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旧城区的衰败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城市的衰败及其蔓延会造成城市不动产的贬值。城市重建面临要为城市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及保护文化与经济遗产的双重任务。二战以后,欧美等许多西方国家曾经开展过一场以规模改造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更新”运动,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恢复遭到30年代经济萧条打击和两次世界大战破坏的城市,重点包括中心区破坏部分的重建与贫民窟清理,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问题。欧美各国的城市更新政策有所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无疑可为我国城市的更新改造和旅游资源的整合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美国城市更新运动的后果及其影响

美利坚民族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民族,他们对旧城区的改造采取城市更新重建的方法。20世纪60、70年代,全美开展了规模巨大的城市更新运动,起因是美国城市衰败地区的蔓延。城市衰败最直接的原因是城市富裕人口大规模向外迁移而引起的向下淘汰。产业革命致使欧美国家的城市化加速,城市产业迅速集中,大工业的建立以及人口向城市的聚集,促使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人口日渐稠密。随着城市的盲目发展,出现了所谓的“城市病”,如:居住环境恶化,市区拥挤混乱,交通拥堵等等,给城市特别是城市居民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其次是由于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产生区域就业不平衡状态,失业率明显上升,城市贫民窟问题开始出现。经济衰退降低了个人及家庭收入等,低收入者生活在贫困之中。由于罪恶滋长和社会混乱,导致社区邻里缺乏安全保障和生活稳定,城市社区缺乏安全感,那些希望更好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的有钱人(多数是中产阶级)纷纷离开城区迁移至郊区居住。中产阶级大规模向城市外围的新住宅区迁移,城市中心区的旧住房就通过出售与出租淘汰给城市穷人。新来者经济拮据,不能对所住房屋进行更新,甚至连起码的养护与维修也十分困难。因此,城市旧住宅集中的街区迅速衰败下来,且衰败地区呈蔓延的趋势。

二战后,美国城市的衰败现象触目惊心,纽约市哈莱姆街区就是房屋向下淘汰后造成的典型衰败区。20世纪初,哈莱姆仍然是白人中产阶级居住的街区,20年代以后,贫穷的黑人涌入哈莱姆,中产阶级纷纷从哈莱姆迁出,黑人继承的房屋因年久失修而逐渐老化。据60年代调查,哈莱姆住宅90%是30年前建筑的,几乎一半以上的是1900年前修建的,所有住房中,11%的失修倒坍,33%的破烂不堪[2](P32)。在此背景下,城市的重建与更新在所难免。早在1954年美国政府颁布了《城市重建计划》,拉开了美国城市更新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是清理破旧的贫民窟、美化市区、恢复城市的活力。20世纪60年代起,全美的城市更新进入高潮。联邦政府拨出大量的专款用于改造和重建城市衰败地区,城市当局也拨出巨款用于城市重建。这就是著名的美国城市更新运动。

这次城市更新运动在美化城市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更新期间,整片整片的衰败地区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成群耸立的高层建筑,宽阔笔直的林荫大道,绚丽多彩的街心花园。大量的重建投入,使城市获得了一线生机。城市吸引力渐渐增加,重建后的街区房地产略有升值,大公司总部也开始搬回了城市中心区,一些大亨在郊区呆腻了又回到城市中心区建起豪华大厦。最富裕的人口回到了市中心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城市人口在经历了二战之后的长期减少之后,70年代初开始回升,城市学家把这一流动称为“再城市化”[3](P115)。

然而美国城市更新仅获得了部分成功,其代价却十分高昂。城市更新影响到城市贫民家庭获得的城市资源,降低了他们的福利,使其生活变得更加困苦。更新前,这些居民利用接近城市中心的地利,出租与开设商店或从事其他职业活动。原来的居住区被夷为平地后,商贸设施,办公楼或豪华的高层公寓取代原来的旧房,原来的居民难以付得起更新后的巨额房租,只好另觅居所,绝大多人不能从事原来的职业,很多人只好靠国家救济为生,结果使城市贫民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城市更新耗资巨大,所需资本大多向企业和个人征税,在更新发生的城市中,税收远高于其他地区。1970年,美国城市平均每人税收高出邻近的郊区40%[4](P291)。重税政策迫使一些制造企业进一步从城市迁出,致使城市经济遭到重创。此外,由于大规模推倒重建要求前期一次性大的投入,城市更新耗资巨大,60、70年代的城市更新花去了数千亿美元,使得城市财政难以承受。纽约市城市更新,在1974年仅短期贷款就达53亿美元,市政当局因此弄得债台高筑、负债累累,市政府因无力偿还而宣布财政破产。更新引起的城市危机是联邦政府始料未及的。

更为严重的是,这次城市更新在继承历史文脉和城市美化方面遭到了普遍斥责。古老的建筑群是城市风光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古老的建筑群是城市文明的“根”,是城市的特色,代表了城市的风格特征。城市更新本意是美化城市,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但某些方面,城市更新并未达到此目的,在许多城市,市政当局错误地认为,城市高楼越多越现代化,因而不可避免地破坏城市的协调性。大片大片的街区被夷为平地,古老的建筑物,甚至殖民地时代的建筑物大量消失。大规模地推倒重建和拆迁改造所造成的巨大浪费姑且不说,城市旅游资源的大量丧失负面影响更为深刻。这些古老的建筑和街区代表各州、各城市的过去文明,体现了城市风格,秉承了历史文脉,反映了城市特色。更新后,代之以结构呆板、单调乏味、缺乏人性、毫无地方特色的高层建筑物及千篇一律的城市方格布局,毫无特色和欣赏价值,城市旅游者感到沮丧和压抑。

二、欧洲国家在城市更新中的成功经验

欧洲城市历史更为悠久,其城市也经历了繁荣到衰败,二战后,欧洲城市也普遍进入衰退时期。由于制造业及富裕人口向外围地区迁移,城市空洞化现象十分突出。在西欧一些城市,古老的建筑群衰败也很严重[5]。尤其是傍晚城里工作的人返回郊区和小城镇的住宅之后,城市中心商业区更显得空空荡荡,成了欧美国家作家笔下的“幽灵城”。然而,欧洲人在处理城市衰败的问题上则与美国人的思路完全不同,他们将城市里的古老建筑乃至传统建筑群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及经济资源[6]。在城市更新重建过程中,首先考虑到的是确保城市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并通过传统的城市文化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在今日西欧传统的城市中心,高层建筑及摩天大楼十分罕见。相反,在古老的闹市区仍保存着大量的年代久远的古建筑物,这些古老建筑毫无现代气息,甚至有些还显得破败陈旧。这并非财力所限,而是基于文化与经济遗产的角度考虑。古老的建筑群是城市悠久文明的“根”,它代表着城市古老的文化沉淀,象征一个城市昔日历史的辉煌,是一部古老而厚重的历史文化。欧洲国家将城市中心年代久远的古建筑群作为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也是十分重要的经济遗产。西欧城市还对城市的现代建筑布局进行严格的规划,防止其对闹市区古建筑群构成威胁。普遍将现代化高层建筑规划在城市外围地区,尤其是郊区的新城镇。在西欧各城市的外围和郊区,现代高层建筑群随处可见,而在古建筑集中的闹市区却很难见到。瑞士的苏黎世、伯尔尼等的闹市中心,难以见到现代高层建筑物,而其郊区城镇却出现一个个的高层建筑群。严格的规划使城市古建筑群的保护与现代建筑的兴建得以有机的统一,城市不至于因现代化的建设而失去古老的文化与经济遗产。

西欧国家对旧城区与郊区新城采取不同的策略。各国制定了有关法规,对城市古建筑群进行强有力的保护。如法国1977年通过的法令把巴黎分成三个部分:一是核心地区,即18世纪形成的巴黎旧区,严格保护原有的历史面貌;二是19世纪形成的旧城,严格限制办公楼的建造;三是城市外围地区,允许建一些新住宅和大型设施。巴黎城市规划大体代表了整个西欧城市的建设与古典建筑群的保护,从而使历史的沉淀保存下来,现实的城市也得到良好的发展。基于严格的城市规划的思想,各国都对城市中心传统的建筑群进行了精心的保护。旧城中心区是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载体,集中了各类文物古迹、近现代优秀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是城市重要的文化遗产。各国地方政府制定了城市古建筑保护的相关法律,并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经地方有关部门同意,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对古建筑物进行拆迁。不仅如此,城市现代建筑物拆除的手续也是十分麻烦的,没有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批同意,任何人都不能拆除,即使是私人住宅,也得严格遵守这一规定。这一规定避免了开发商借拆破旧的现代建筑之名,拆除古典建筑物的可能。这些法规对城市古建筑群起到强有力的保存作用。

西欧各城市对古建筑设施的维修也有严格的规定。修旧如旧的原则,使城市闹市区数百年以前的街道保存得完好如初。闹市区供电、供水、排污设施的铺设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些设施的铺设过程却不能破坏道路原有的景观。闹市区街道的路面多为数百年前打造的石块铺成,在管道设施的铺设过程中,工人小心翼翼地将石块取出,将管道埋入路面以下之后,再回填土,最后将石块按原样铺在路面上,恢复原貌。因此,在百年的历史变迁中,中古世纪的街道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对房屋维修的管理也十分严格。在维修过程中,没有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任何人无权改变房屋外观,个人的私房也不能例外。在维修过程中,大到房屋的外观结构,小到房屋的门、窗、瓦的颜色等,都必然保持原样。即使有必要重新修建的建筑物,也要经过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使之与原有街区的空间形态结构,历史特征风格融为一体,局部改建的尽可能恢复原貌,或与原有的风貌相协调。正因为如此,西欧国家城市闹市区数以百年前的古建筑群的原始风貌得以世代相传。

西欧国家十分重视旅游产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普遍把闹市区古建筑群作为重要的文化与经济遗产,作为城市极其重要的旅游资源,通过这一巨大的旅游资源带动整个城市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在传统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城市建设与更新过程中,特别注重营造城市旅游环境,培育城市旅游产业,整合旅游资源群落,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精心设计构建旅游项目、品种、类型、内容,尽力发掘城市的旅游资源,在城市中心传统建筑群整合了旅游资源群落,并形成了旅游产业集群。欧洲的城市旅游产业带动了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餐饮、宾馆、交通、购物、娱乐等。城市中心成片的旅游景观群落,使游客置身于古老的闹市之中;古老的教堂、中古时期繁华的街道、各个时代雕塑的广场、镌刻着历史沧桑变幻的古城堡、为数众多的博物馆和艺术馆、鲜花盛开的庭院等等,使人流连忘返;点缀着古老的艺术品的宾馆成为神奇的迷宫,为游人就近提供了梦幻般的住所;中古时期鳞次栉比的商店传载着古老而厚重的文化,向游人提供各类艺术品。闹市中心成了人们购物和消遣的场所,每天城市边缘及郊区的大量人口涌入商业区购物和消费。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来自世界各地旅客涌入城市闹市区观光游玩,出席会议,光顾博览会,参加训练项目等等,形成旅游产业集群。这些城市大量的人口从事或受雇于旅游业,城市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了大量的收入,旅游服务业成为城市乃至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

三、我国城市建设及更新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十年,我国各地十分重视城市重建工作,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各城市热衷于景观建设,随着城市土地经营理念的深入,各地兴起了大规模的城市重建热。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大城市中心区高楼林立,商店、事务所鳞次栉比,城市博物馆似的百货商店窗明几净,街心花园绚丽多彩、城市广场规模宏大、气派非凡,充分展示了城市现代景观建设功绩。但城市大规模更新重建给我国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某些城市大规模的重建过程中,我们正在重走美国城市更新之道路,并重犯美国城市更新的错误,甚至规模更为浩大。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各地就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旧城改造工作。各地将城市中心及其附近的旧建筑大量拆除。进入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各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景观建设,城市中旧建筑被斥责为城市的“伤疤”而被整片地夷为平地,建起街心花园与巨大的广场。

20世纪90年代,北京前门一带具有北京特色的古建筑物被成片拆除后,代之以结构呆板的高层建筑物,但却被北京人称为“现代贫民窟”。进入21世纪之后,代表老北京的“根”的胡同及四合院在城市土地经营中逐渐消失,高层建筑群就成了今日北京的象征。2005年,美国建筑师苏解放曾刻薄地批评,北京是“穿了一身土气的洋马褂”[7]。北京的城市建设在全国产生了示范效应。进入21世纪之后,各地城市传统的建筑消失加速。在旧城改造和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民族文化资源大量遭到破坏,城市特色及城市的“根”退化,甚至消失。如四川的西昌市将古城墙等古建筑拆除,代之火柴盒式的现代建筑[8](P71)。一些学者认为,“城市景观变成了市长个人意志的体现,这样就出现了种种讲究气派、展示豪华和凸显纪念性的城市景观”[9],抛光花岗岩装饰的大广场、笔直宽阔的迎宾大道、绚丽多彩的街心花园、高昂耸立的摩天大厦等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其华丽程度甚至超过欧洲国家。城市重建与过度开发利用,抹去了无数的文化史迹与特色,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10](P31)。近几十年的城市大规模重建,导致古老的建筑乃至于传统建筑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如西部地区代表滇中文化的昆明古老的建筑群、代表黔中文化的贵阳年代悠久的建筑群等已经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许多城市已经很难找到代表本地特色的“根”,城市建筑千篇一律,毫无地方特色,城市文化遗产及经济遗产大量丧失。

近几年来各城市相继引入了土地经营理念,20世纪90年代起,城市土地的经营理念开始在各地城市广泛传播,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城市土地的经营销售获取大量收入,导致众多重要的文化遗产及经济遗产遭到破坏,城市旅游资源大量消失。城市土地经营致使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大量流失。土地经营不仅抹去了许多城市传统的文化特色,同时也对城市旅游资源造成最深刻的破坏。城市土地经营对城市古建筑和传统建筑的破坏是全面的,它深入到城市各个角落,导致城市土地的投机现象日益严重,城市地价日益高涨。

城市文化遗产及经济遗产的大量丧失,对我国城市旅游业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与欧洲相比,我国城市旅游业不尽如人意。由于城市古典建筑大量消失,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使我国许多城市特色尽失。除少数几个古建筑保存较为完好的城市外,旅游资源也主要是自然景观与城市之外的名胜古迹,城市旅游大多与景观旅游分离开来。城市仅存的旅游资源对世界各地的游客吸引力大打折扣,来我国的国外游客,对城市闹市区兴趣不大,他们大多直奔各景区,很少在城市逗留,城市仅是一暂停的中转站。因此,我国旅游业就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城市经济规模与发展远不能与欧洲城市相比,由此而派生出的餐饮、旅馆、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遏制,城市从旅游业中获得的收入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此外,城市大规模的重建与更新是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无法承受的。像美国这样的富国,大规模的城市更新都导致了城市财政危机,城市政府苦不堪言。我国大城市大规模重建过程中,可以大量取之于国家及地方预算资助自己;中小城市经济弱小,要进行大规模的城市重建,却力不从心。大规模的城市重建消耗城市大量经济资源。城市寄希望土地经营获得大量的资金,而这种土地经营政策却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不仅如此,不少城市还债台高筑,导致地方加重对工商业的税收,对城市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连锁反应是不言而喻的。

四、对我国城市更新改造的思考与建议

以上的分析讨论,给我们许多有益启示和反思。在城市更新改造方面,美国与欧洲城市重建的经验与教训很值得研究和汲取,西欧国家在城市更新中的许多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我们不应继续再犯美国城市更新中的错误。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新一轮的城市更新改造已经陆续在全国各地的城市中展开。对此我们认为,在这新一轮的城市更新改造中,应坚持以下的原则和思路:

1.精心规划,科学设计。城市的更新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应精心规划和科学设计。首先应对旧城区进行战略性的规划研究,调查清楚旧城区内的土地使用、建筑现状、历史文脉、自然景观、城市特色、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规划确定需拆除、重建、改造、保护的地块、街区、建筑和路段;统一确定道路交通、公共服务及绿地空间;注重城市建筑的整体性、统一性和协调性,达到空间秩序与功能活力的统一[11](P23)。

2.循序渐进,逐步实施。在延续城市原有空间结构、历史文脉、传统风貌、景观特色与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采取渐进方式调整城市用地,改善市政设施,修葺传统建筑,整治人文景观,为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寻找合理途径。对于不属于保护对象或价值不高的街道、建筑、设施按规划要求进行必要调整、拆除、改建,以适应历史城市的现代经济变革、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力戒超越经济承受能力和市场吸纳能力的大拆大建现象。

3.以人为本,保护生态。城市的更新改造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基本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将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统筹考虑;把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质量作为改造的中心内容,重视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坚持城市改造与社会综合治理相结合,构建健康和谐、安全稳定、有序高效、舒适方便的社会环境,塑造社会邻里高品质生活环境;关注人类居住环境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继承文脉,保持原真。把改造旧城与保护历史文化风貌结合起来,对重要文物古迹、近现代优秀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地段等进行重点保护,严格保持原有风貌和原真性;以审慎的态度,通过修缮、重建或移植的方法,适当恢复少量虽已破坏,但对真实体现历史文脉空间形态意象必不可少的标识性和典型性历史建筑及地貌;拆除或迁移不协调的建筑物,按照传统空间特色风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进行梳理整治[12](P63)。

5.发掘景观,整合资源。注重对城市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发掘、开发和利用,整合旅游景观群落。把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遗产经过整理,原汁原味地展示出来,辟为旅游景点,为那些不再用作原来用途的历史建筑寻找新用途,赋予新功能,使之既能体现历史城市的文化内涵,传承其历史文脉,又可直接为发展旅游产业创造条件,也使游人从居住、游憩、娱乐、购物、餐饮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

6.构筑旅游产业集群。重视旅游产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特别注重营造城市旅游环境,培育城市旅游市场,发展城市旅游产业。整合城市的道路交通、公园广场、滨湖水区、历史街区、名胜古迹、保护建筑等,形成城市旅游资源群落;科学合理地构建起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协调发展的、高效有序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旅游产业集群体系,使更新后的城市旅游产业走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3](P69)。

五、对整合贵州城市旅游资源群落的启示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内陆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正是由于欠发达欠开发,使之保存了神秘雄奇的自然风光,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加之冬暖夏凉的宜人气候,贵州已逐渐成为我国旅游的新热点。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建设旅游大省的发展目标,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扩大开放,繁荣地方经济,增加就业、消除贫困,促进旅游业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把旅游产业作为推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支柱。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贵州以建设旅游大省、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经济支柱来培育的目标,已成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经济研究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贵州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非常珍贵,我们应该格外的珍惜。

城市作为旅游核心吸引物的重要载体,对构建旅游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贵州省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改善,许多城市新一轮的城市扩建、更新改造工作已开始逐步展开。我们应该抓住和利用好旧城改造、城市更新及小城镇建设的机遇,充分借鉴和汲取历史上欧美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精心规划,科学设计;循序渐进,逐步实施;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继承文脉,保持原真;发掘景观,整合资源;构筑旅游产业集群”的原则和思路进行改造更新和建设,将城市基础设施与工程项目旅游功能的不断开发,作为延长城市旅游生命周期的重要途径和城市旅游业持续增长的助推器,实行城市建设项目旅游功能与项目主体的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城市项目的景观化、人性化、特色化建设,充分突出其文化品位和科技含量,体现原始性、时代性、科技性和参与性,尤其在对原有城市项目的旅游功能改造时,全力维护其历史痕迹,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将城市的文物古迹、优秀建筑、文化街区及传统风貌的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将旅游景观群落的整合与城市的更新改造结合起来;巧妙地优化和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和景观群落,构筑起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核心吸引物聚集体,使城市充满诱人的活力与无限的激情,对游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拓宽旅游客源市场;通过对区域旅游核心吸引物、要素供应体以及相关辅助行业、部门、机构和设施的整合,形成一个关联互补、高度协调、有序高效、竞争力强的旅游网络化组织系统(区域旅游产业集群),通过系统内各子系统(主体)之间竞争合作,达到协同,形成高效有序的功能和竞争力,产生出强大的区域旅游经济效益,从而拉动贵州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标签:;  ;  ;  ;  ;  ;  

城市更新改造中旅游产业资源社区整合的思考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