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需求还是扩大供给——我国教育发展思路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思路论文,抑制论文,需求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教育发展与教育投入的尖锐矛盾
199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 我国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97年与1993年比较:
——初中教育走出多年徘徊的局面,在校生由4138万增至5249万,增长26.4%;
——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由1388万增至1938万,增长39.6%;
——高等教育(含研究生教育)由405.5万增至607.4万,增长34.8%。
由于教育投入短缺,当前教育发展与教育办学条件矛盾十分突出,很有可能导致新的一轮办学条件的全面紧张:
——初中班额在66人以上超大班由1993年的6.1万个猛增至13.2 万个,约18%在校生在教育质量很难保证的超大班学习;
——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与事业发展明显不相适应,1996年职业教育生均经常性支出(预算内外支出合计)1686 元, 比普通高中还少78元,仪器设备、图书、教师配备等办学条件也远比普遍高中薄弱;
——普通高等学校校舍紧张、设备陈旧,目前办学条件已十分紧张,预计2000年普通高中毕业生比1997年净增100万,年均增长13.6%,而近几年普通高校招生年增长率不到5%,1998年计划招生增长也仅7%,高等学校入学难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
不必讳言,我国教育发展至今尚未走出加快发展——办学条件全面紧张——指令性调整发展速度——新的一轮加快发展的周期波动发展格局。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格局看,我国经济发展成功实现软着陆后,短缺经济时代已基本结束,95%以上商品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唯独教育服务仍属“短缺经济”,与国民经济整体格局形成强烈反差。
二、抑制需求还是扩大供给
立足于抑制教育需求还是扩大教育供给?或者说是“以条件定发展”还是“以需求定发展”?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两种思路。长期以来,面对教育资源短缺,往往通过抑制教育需求来寻求供求的平衡,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以条件定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自社会和居民个人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抑制需求好比“削足适履”,往往人为地限制了教育资源的开拓,结果是供求矛盾紧张,老百姓不满意,更为严重的是有可能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进一步扩大。换一种思路,立足于扩大供给而不是抑制需求,积极开拓教育内部和外部两类资源,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或许能走出一条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格局看,社会与居民个人教育投资有相当的潜力,教育服务将成为新的一轮社会消费热点,扩大供给不仅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关键是解放思想,敢于用三个“有利于”标准突破传统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笔者认为,在教育发展的思路上,有必要搞清楚三个重大问题:
——是限制还是鼓励和引导居民的教育消费?
——教育服务要不要用产业经济方式积极开拓资源?
——如何全面看待教育发展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三、限制还是鼓励和引导居民的教育消费
世界银行最近提供了65个超过100 万人口国家的居民消费结构(《世界发展指标1997》,世界银行出版),从中可以看出若干消费结构变动的国际趋势:
——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 是居民消费发生结构性变化的第一个转折点,食品消费比例下降,教育服务消费比例由6%上升至7%。
——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住房消费比例急速增加,由10 %上升至14%,教育服务比例仍稳定在7%左右。这意味着随着人均GDP增长,教育服务将先于住房成为居民消费热点。
我国1996年人均GDP为5634元,按现行汇价计算约680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估计至少要超过1000美元,其中占人口42.1%的城市市区人均GDP为9140元,按现行汇价计算为1101美元。因此, 即使按现行汇价计算,我国近一半人口的地区已进入居民消费结构性转换期。 此外,1996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中教育服务消费仅占5.2%, 低于国际上相同收入地区平均水平,尤其是京、津、沪、江苏、浙江、广东等6 个发达省、市城镇居民平均教育消费比例反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广东外,其余省、市比例均不到5%,这表明,从总体而言, 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投资还有相当潜力。
表11993年65个人口超过100万国家和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与人均GDP关系单位:百分比
人均GDP 食品衣着住房卫生教育
(以购买力平价计算)
1000美元及以下 48 8
11 3
6
1000—4000美元 38 9
10 6
7
4001—10000美元 27 8
14 7
7
10001—20000美元15 7
15 9
7
20001美元以上
11 5
18 12
8
人均GDP交通 其它
(以购买力平价计算) 通讯
1000美元及以下7 18
1000—4000美元9 21
4001—10000美元
9 28
10001—20000美元 13 34
20001美元以上12 33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1997》,第184页,1997 (消费以现行汇价计算)
大中城市及经济发达农村居民教育消费倾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希望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
——在实现“普九”的地区,希望子女能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希望为成人提供提高或转换职业岗位的教育与培训。
现实情况表明,在前两个方面,由于供求矛盾紧张,居民教育消费实质上受到了限制,成人的教育和培训政府包办还过多,全国城镇居民消费中成人教育和培训消费比例仅0.31%,其中经济发达省、市除广东(0.36%)外,均低于全国城镇平均水平。因此,关键问题在于放开教育与培训市场。
表21996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单位:百分比
食品衣着住房卫生教育其中:
学杂费
全国平均48.613.53.2 3.7 5.2 3.6
其中:北京
46.614.82.6 3.8 4.8 2.7
天津
51.312.22.5 3.0 4.9 2.5
上海
50.5 8.71.5 2.2 4.2 2.4
江苏
51.012.02.8 2.3 4.5 2.9
浙江
46.911.53.1 4.3 4.3 2.6
广东
47.3 6.85.5 3.6 5.5 4.2
交通其它
通讯
全国平均
5.120.7
其中:北京 4.522.9
天津 5.320.8
上海 6.926.0
江苏 5.821.6
浙江 5.824.1
广东 6.325.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物价与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统计年鉴—1997》,第204—223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转换发展思路,就是要变限制居民教育消费为鼓励和引导居民的教育消费,应当把“学者有其校”作为发展的指导方针,变政府办学为全社会办学。初中毕业的青少年,只要有条件的都可以上高中,不能考上普通高中的,可以上中等职业学校;高中毕业生经大学筛选后,还有学习机会,上高等职业学校。同时,要扩大质量高的普通中小学的供给,通过资源合理配置和成本补偿(超过义务教育政府平均投入部分),让好的学校多招生,以满足家长与学生教育选择的愿望。成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原则上应全额成本收费,政府根据产业政策和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给予导向性的补助。
实施上述方针,可以把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消费比例由5.2 %提高至7%的国际平均水平,按1996年水平计算, 仅城市市区就可增加教育投入360亿元,不仅可缓解教育供求矛盾, 同时也有条件使政府教育投入更进一步转向贫困地区和贫困居民,扩大教育的公平。
四、要不要用产业经济方式开拓教育资源
国务院1992年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已明确提出教育是具有全局性和先导性的基础产业,这是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提法。判断教育是否是产业,关键看其是否构成生产要素,是否对GDP 增加值作出直接贡献。早在6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就提出,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直接贡献。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和全球经济的日趋一体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水平增长有助于科技进步的“具体化”,用知识和人才作为资本发展经济,已成为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既然知识和人才已成为一种资本,成为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那么从事知识传播和“再生产”的教育服务,尤其是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服务为什么始终不能被承认是一种产业呢?
是不是把教育服务看作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基础产业,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肯定则意味着要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深化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用产业经济方式开拓教育资源,例如:
——用产业经济方式包括股份制方式重组校办产业,充分利用教育系统人才和科技优势,形成规模经济,从而为教育提供更多的资金。
——根据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大力发展教育金融业,“运用金融、信贷手段,融通教育资金”,带动教育产业和学校社会服务的发展。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通过鼓励民办教育发展吸收社会资金,促进一部分公立学校(尤其是非义务教育学校)转制,即使是“一校两制”也可以大胆试验。
五、如何全面认识教育发展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小平同志指出,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针对教育则更明确提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教育的发展速度和效益,要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大局来分析,用加快教育发展来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就是最大的社会效益。不必讳言,劳动者素质已成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明显薄弱环节。据国际权威评价机构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1996年对46个国家和地区(既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包括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中国国际竞争力居46个国家和地区的第26位,其中GDP增长率、国内投资增长率居第1位,工业、服务业增长率居第2位,但涉及国民素质的指标均居最末几位,因此, 加快教育发展具有十分紧迫的意义。
国民素质竞争力指标排序(46个国家和地区)
20—24岁人口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比例45位
公共教育经费人均支出45位
有竞争力的高级管理人员 45位
人力资本开发程度40位
公司培训40位
我们也不能形而上学地把教育发展速度和效益对立起来,两者不存在绝对的反向联系,发展速度过快有可能对效益带来负面影响,发展速度过慢也未必会带来效益的提高。以高等教育为例,1989~1992年期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几乎是零增长,但效益并没有明显提高。目前事实上我国教育资源闲置和重复建设现象还很突出,教育最重要的生产力——教师潜力远没有充分发挥,关键是部门分割和“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而不在于教育发展速度问题。只要真正打破体制障碍,建立激励的运行机制,同时解决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问题,高等教育需求旺盛的地区发展即使快一些,不仅不会带来效益下降,反而会提高现有资源利用效率。
六、结语
上面讨论的有关教育发展思路的几个问题,说到底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机制问题。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教育以需求为导向,以需求定发展是必然趋势。当然若出现市场失灵行为,可由政府干预,但当前的主要矛盾是运用市场机制太少而不是市场失灵。上面提出的有关教育发展思路的几点看法,期望引起讨论,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