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实践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习题论文,物理论文,初中论文,错误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理习题教学是通过对习题的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答题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错误,教师要有资源意识,积极分析错误原因,并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形成正确认识,这就是对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本文以杠杆习题教学为例加以阐述。
一、错误资源的构建
按纠错难度,可以把错误分成两类:一类为浅显错误,即只要教师指明原因,学生马上就能豁然开朗的错误;另一类为深层次错误,它是由于学生认知结构、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深层次错误更有教育价值,是构建错误资源的主体,本文所谈的错误即指深层次错误。造成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体验的缺乏
很多学生课余生活单调,接触生活、体验生活的机会较少,对生活的感知能力较弱。物理源于生活,没有丰富的体验作基础,是难以想清某些物理过程的。比如,分析杠杆时,如果对生活中常见的许多杠杆——扫帚、钓鱼竿、指甲剪、开瓶扳手等没有经历或体验,又不善于观察,就会产生理解障碍。
(二)前概念的负面影响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形成的非本质认识。这些概念有些是正确的,它有助于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是学生物理学习的基础。但前概念毕竟是生活经验,是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没有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与实验证明,所以,前概念多数是肤浅的,带有片面性,有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学生认为阻力方向总是与动力方向相反,在这个错误的前概念的影响下,就会引起错误。
(三)复杂的物理情境或过程的干扰
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涉及的物理量一般不变。而杠杆经常有转动的情况,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想象力,判断杠杆下一时刻的位置及物理量的变化。而且,一些简单的生活物品往往综合了几个杠杆,有的为同质,有的为异质,而且动力和阻力发生了改变。比如,夹子、剪刀、老虎钳由两个同质杠杆组成,而指甲剪、垃圾桶则由异质杠杆组成。特别是异质组合,几个杠杆同时工作,过程复杂,学生先要找准每个杠杆的支点,然后针对具体情况分析动力和阻力,其中还涉及相互作用力方向的判断。
(四)简化或还原物理模型的障碍
解题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题目意图不理解,不能把题目中的对象和过程简化成理想的物理模型。事实上,千变万化的物理习题都是在物理模型的基础上,融合生活事例,给出具体条件,提出求解的物理量的。而解题的过程,就是将题目隐含的物理模型还原,并根据对应的物理规律求得结果的过程。有些杠杆习题将杠杆隐藏起来,学生若经验不足,便想不到建立杠杆模型,如探讨滑轮的本质、给飞轮调整重心等,思路也就打不开。
二、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体验活动,丰富学生感知
在杠杆习题教学中,可以开展拔钉子、开瓶盖、扫地、模拟钓鱼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杠杆绕支点转动的过程,体会使用杠杆的优势和局限性。
不过,常见杠杆可以让学生操作,但一些逐步被时代淘汰或者某些区域很少见的杠杆,如抽井水的抽水机,学生很难凭空想象其工作过程,阻力方向判断出错是情理之中的事。又如,铁路建设中使用的道钉撬,在没有铁路的地区,学生可能不知道它长什么样、用途是什么,仅靠题目描述是不够的。出现这种情况时,应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模型来让学生获得间接体验,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帮助加深理解。
(二)重视教师引导,完成概念转变
前概念对学生来说根深蒂固,仅靠学生自己难以转变,必须介入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发现已有经验的不足甚至错误,从而自觉修正和完善前概念。
问题1 如图1,杠杆OA可绕支点O转动,B处挂一重物G,A处始终用一竖直力F。当杠杆和竖直墙之间的夹角缓慢增大至直角时,为了使杠杆平衡,则( )
A.F大小不变,但F<G
B.F大小不变,但F>G
C.F逐渐减小,但F>G
D.F逐渐增大,但F<G
学生判断F和G的大小时,往往存在错误的前概念:杠杆缓慢向上运动,说明F>G;若杠杆缓慢往下掉,则F<G;静止,则F=G。这里,学生有两个认知缺陷:一是不了解杠杆转动与物体平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运动,二是不明确两种运动的平衡条件。基于此,教师应作如下引导:
首先,让学生动手体验:(1)手拉动钩码沿不同方向运动;(2)模仿本题情境,在杠杆下挂相同钩码,另一端用手拉动。提出问题:钩码与杠杆的运动形式相同吗?让学生表达有何不同,教师补充修正:钩码内所有的点运动状态相同,这种运动称为平动;而杠杆上所有的点都绕固定的点或轴做圆周运动,这种运动称为转动,这是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接着,教师追问:物体匀速平动和杠杆匀速转动时的条件相同吗?让学生对比探究:测力计下挂几个钩码,缓慢直线运动,比较F与G的大小;按照本题情境,在杠杆下挂相同钩码,另一端用测力计缓慢竖直向上拉动,观察F的变化情况,比较F与G的关系,以此说明两者平衡条件不同。最后,引导学生回顾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和杠杆平衡条件,得出正确答案A。
(三)采用变式递进,拓展解题思路
克服相似情境的干扰,关键在于能从众多变化的情境中找出分析问题的关键。比如,与问题1情境相似的习题较多,教学前,不妨设计以下三个变式,让学生先易后难、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融会贯通、开阔思维的目的。
变式1 如图2,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位置A拉至位置B,力F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是(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变式2 如图3,一根直杆可以绕O点转动,在杆的一端施加一个力F,在力F从水平方向缓慢转动到沿竖直向上方向的过程中,为使直杆保持在图示位置平衡,则拉力F的变化情况是( )
A.一直变大 B.一直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变式3 如图3,一根直杠杆可绕O点转动,在杆的一端施加一个方向始终保持水平的力F,将直杆从竖直位置慢慢抬起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力F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
A.一直增大 B.一直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变式1中,F的力臂不变,改变的是G的力臂,分析G的力臂变化,可为问题1的教学打基础;变式2中,G的力臂不变,改变的是F的力臂,难点是发现最大力臂,判断力臂先变大后变小;变式3中,F与G的力臂同时变化,但F的力臂变小,G的力臂变大,由杠杆平衡条件知F变大。当学生用变式3的方法思考问题1还有困难时,再启发学生用相似三角形转换力臂的比值,定能水到渠成。
(四)搭建“脚手架”,分解习题难点
碰到复杂的物理习题,可搭建“脚手梁”,将其分解为“问题串”,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物理过程逐渐清晰,难点得到有效突破。
比如,对于问题1,可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1)你能画出下一时刻杠杆的位置吗?(2)杠杆阻力作用点偏向竖直位置的左边还是右边?(3)F与G的力臂怎么变化?(4)由杠杆平衡条件写出F的表达式,并判断F的大小如何变化。(5)F和G的力臂都变大,比值怎么变?(6)能把力臂的比值转换为其他比值吗?层层深入的问题串,让学生拾级而上,复杂的问题都将变得简单。
(五)培养模型意识,提高解题能力
复杂的物理问题一般都有模型依据,解题的实质就是将具体问题转化成模型,再将这个模型所遵循的规律找出来。学会建立模型,是科学方法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习题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介绍建模思想的应用,让学生体悟建模的价值和意义。比如,引入光线模型,是为了方便研究光现象;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为了更好地研究磁场,应引入磁感线模型,用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的方向表示磁场的方向;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应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等等。
问题2 连接苏州和南通的苏通大桥创造和打破了多项世界纪录。苏通大桥跨径为1088米,是世界跨径最大的斜拉桥。在设计大桥时,为了减小钢索承受的拉力,在需要与可能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塔桥的高度,你知道原因吗?假如让你来设计新的斜拉索式大桥,你还能提出减轻钢索拉力的方法吗?
对问题2,教师可提示学生对大桥结构进行简化,将主要部分逐步抽象成物理模型(如图4)。此时,学生就会明白:大桥的本质为杠杆模型,应该运用杠杆原理来解决。
三、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教学建议
(一)给学生出错的机会
心理学家盖耶指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急躁的课堂节奏会剥夺学生犯错的机会。将课堂节奏慢下来,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不慌不忙地表达想法,暴露思维和探究中的问题,鼓励学生自查、自省,立足学生的错误,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
(二)面批是获取错误资源的重要方法
错误资源的获取途径主要有课堂问答、作业批改、面批等,不同教师偏重的方法可能不同。课堂问答时,出现错误资源往往来不及记录,有时会遗忘。一般性地批改作业,对于计算题,能看出学生的思维轨迹、分析出错误原因,但对其他类型的题目,很难从学生答案中找出错因。采用面批方式,就可以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找到出错的真正原因(甚至有时答案虽然正确,但可能方法错误,只是碰巧填对了答案)。
(三)学生互评是利用错误资源的重要形式
习题教学中,教师应穿插学生错误,如:把学生的原始解答投影出来,由学生评价解题过程,找出解题不规范或错误之处;教师讲授时,可以故意把学生“有道理”的错解讲出来,有的学生被蒙住了,而有的学生能发现教师的错误,这些学生的“抗议”会惊醒思维误入歧途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