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中医学院 贵州省骨科医院急诊科 贵州贵阳 550000)
【摘要】目的:探究在急诊创伤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SBAR模式的价值。方法:选取急诊创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时间选取为2017年2月—2018年3月,以计算机随机化法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交接,实验组则实施SBAR模式交接,对比两组急诊创伤患者院内转运情况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急诊创伤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医生对护理人员交接满意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创伤患者在院内安全转运中应用SBAR模式,能够将护理工作效率提高,促进急诊创伤患者预后的改善。
【关键词】SBAR模式;急诊创伤;安全转运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4-0315-02
急诊创伤患者,其病情存在不稳定的特点,若护理、治疗不当,则可导致出现危险事件[1]。本文主要对急诊创伤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SBAR模式的价值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急诊创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时间选取为2017年2月—2018年3月,以计算机随机化法分组,每组均为50例。
实验组中,患者的年龄均值为(39.52±4.10)岁,CRAMS评分(病情评分)均值为(8.89±1.22)分,其中男性39例,女性11例。
对照组中,患者的年龄均值为(40.33±4.56)岁,CRAMS评分(病情评分)均值为(8.67±1.21)分,其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
本研究已被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急诊创伤患者均可积极配合本研究,2组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交接,即医生开具医嘱,护理人员通过电话的方式通知病房,运送患者至病房后,与病房护理人员之间进行口头交接,包括患者的观察项目、信息、护理要点、后续治疗等情况。
实验组则实施SBAR模式交接,具体为:
1.2.1设计SBAR模式交接表 S主要包括患者的护理级别、诊断、住院号、姓名、床号、科室等,并对特殊的情况进行交接,交接完成后,双方签名;B包括患者的处置、检查、治疗、病情;A包括患者的风险评估、管道情况、异常反应;R包括相关问题的处理建议。根据SBAR模式的内容,制定相应的交接表。
1.2.2加强培训 主要培训的内容为SBAR模式交接表的含义、优势、意义、内容、实施方法,以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讲课等方式进行培训,使得护理人员可充分对SBAR模式的内涵理解,提高其护理质量。
1.2.3 SBAR模式的应用 急诊创伤患者到达科室后,分诊护理人员即加强其病情的评估,通知相关人员进行担架准备,向医生报告病情,急诊科护理人员配合医生为患者实施救治,并根据病情进行SBAR模式交接表记录。之后转运患者,在转运中,加强其管道的护理以及患者的固定,合理应用呼吸气囊、监护仪等,并保证其输液管、氧气管处于通畅状态,加强患者病情的观察,积极配合医生的工作,到达病房后,责任护理人员根据S(目前状况)、B(疾病史、临床症状)、A(风险因素)、R(建议)、的相应顺序来对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并评估患者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关建议。若病情与记录相符合,则接收科室于交接表确认项中打勾,不符合则打叉,并记录实际的情况。完成交接后,将交接表进行存档,分析其中的问题,对交接的真实性进行核实。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医生对护理人员交接满意程度(包括语言表达、管道管理、病情重点、交接内容,每项均为0分~10分,分数越高,即代表满意程度越高)的差异性作观察分析。
1.4 数据处理
数据通过SPSS2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通过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以t检验。若P<0.05,则为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 2组不良事件对比
实验组急诊创伤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
3.讨论
SBAR模式是沟通技术的一种,其可包括S(状态,即患者疾病状况的简述)、B(背景,与治疗或状况有关的个人病史或家庭情况)、A(评估,能够对患者最新资讯进行反映)、R(建议,即未来的处理、活动、监测,对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预防)[2],经临床大量研究显示,实施SBAR模式,不仅可更好促进医护之间的沟通交流,且可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保证[3-4]。
急诊创伤患者,其护理工作的环节较多,且需要频繁的交接,为其实施规范化的交接班模式,可对其护理工作实施的连续性以及安全性进行保证[5]。SBAR模式交接表可以对交接班的内容以及顺序进行规范,能够使交班者更加充分掌握患者的情况,在较短的时间内来对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其治疗情况进行了解,从而对护理的重点确认,防止出现交接不良的情况[6]。一旦患者出现疾病变化,则护理人员可及时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迅速分析和归纳患者的疾病症状,并报告给医生,积极配合抢救,从而可对患者转运的安全性进行保证[7]。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院内转运中应用SBAR模式的验组急诊创伤患者,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交接班模式的对照组;实验组中,医生对护理人员交接满意程度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SBAR模式应用于急诊创伤患者的院内转运中,有着较高的价值,可减少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的几率,增加医生对护理人员交接工作的满意度,更好为患者实施救治,从而保证急诊创伤患者的安全转运,促进其预后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费杏珍,孙丽丽,邓仁丽,等.基于SBAR交接模型的急诊患者转运交接单的设计和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3):229-232.
[2]胡曙荣,周华,张利夫,等.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效果探讨[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22(z1):167-168.
[3]周嫦.改良SBAR转运护理记录单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统计,2017,24(5):393-395.
[4]王海燕,沙玲,马济芬,等.MEWS评分联合SBAR沟通方式在急诊科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交接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24(10):124-125,126.
[5]范志红,钟玉梅,赵辉,等.改良式SBAR交接表在"四位一体"病人转运交接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7,31(7):839-841.
[6]韩春香,范志红.降阶梯思维导入SBAR模式在急诊、ICU单元间患者运转交接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z1):55-58.
[7]朱蓓妮,徐亚,姚国丽,等.SBAR模式转运交接表在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养生保健指南,2016,15(33):201.
论文作者:唐璐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0
标签:患者论文; 急诊论文; 创伤论文; 模式论文; 院内论文; 病情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8月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