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汉文音乐文献述要——乐书目录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域外论文,汉文论文,书目论文,文献论文,音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42(2012)04-0033-14
在中国古代,“目录”是文献学的重要体裁。作为“目”和“录”的合称,它既包含篇名或书名(称“目”),也包含对“目”的说明和编次(称“录”)。因此,编纂目录,并不是简单地罗列文献名称,而要表达对于文献内在逻辑的理解,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提供基本条件。今为展示韩国、日本所藏音乐典籍的基本面貌,特将有关书谱编为以下三份目录。关于越南古代乐书的目录,请参考王小盾等主编,2002年末由台湾“中研院”出版的《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一书。
一、《韩国音乐学资料丛书》分册目录
韩国学者在音乐文献学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除翻译、注解音乐文献外,他们编写了大量音乐学资料索引,包括韩国音乐学论著索引、各种仪轨典籍的主题索引、老唱片索引。其中仅宋芳松、金圣惠所编,即有《韩国音乐学论著解题》系列以及《韩国音乐关联学位论文总目》,分别由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汉城民俗苑等机构出版。另外,金英云等人编纂了《朝鲜王朝实录音乐记事资料集》,共8册,亦分别由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汉城民俗苑等机构出版。不过,朝鲜半岛最重要的音乐文献,却集中在《韩国音乐学资料丛书》当中。这是由韩国国立国乐院编辑的一套音乐学丛书,至今仍在陆续出版,其主体则出版于1979年至2008年间,共40册。以下是这40册书的目录。
二、日本雅乐古籍目录
日本雅乐兴盛于平安时代。它源于中国大陆、朝鲜半岛和南亚的仪式音乐,作为宫廷音乐而在日本得到传承。其性质相当于越南的雅乐和韩国的国乐。因此,以下这份目录,一方面反映了日本宫廷音乐的面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古时期大陆(含半岛)音乐东传的成果。其中有五个需要注意的细节:第一,日本雅乐诸品种都接受了大陆音乐影响,所以凡重要的古代雅乐文献,都列入这份书目。第二,所谓“乐书”,不包括乐谱和佛教声明文献,因为这两种文献数量太多,不胜枚举。第三,凡多卷本书,在书名之下注明卷数;一卷本或卷数不明的不注。第四,凡有通行本的,注明版本;手抄本或复印本不注。第五,所著录的乐书迄于19世纪中叶,即日本历史上的封建末期,也就是幕府锁国政治结束之时。
1.《新撰横笛谱序》,南宫贞保亲王(870—924)写于延喜二十一年(921),载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4卷。按《新撰横笛谱》是横笛谱集成之书,12卷,南宫贞保亲王编纂,原书已佚。作者也在同年(921年)编写了一份著名的琵琶谱,即《南宫琵琶谱》。可见日本的乐书编撰是从乐谱开始的。
2.《五重十操记》,雅乐古文献,其主体部分相传为南宫贞保亲王所撰。前一部分(五重部分)是关于雅乐修道的理论;后一部分(十操部分)是演奏理论,亦即从“七体”(大曲、中曲、小曲、中弦、喘吠、曳累、连词)、“三差”(中大曲、中小曲、中吠)等角度论述音乐体裁及其演奏。
3.《新猿乐记》,平安时代中期记录新猿乐表演实况的散文名篇,藤原明衡(989—1066)作。藤原明衡是平安时代著名的歌人,曾任右京大夫。本书记录了参与猿乐表演的伎艺种类,例如咒师、侏儒舞、田乐、傀儡子、唐术、品玉、轮鼓、八玉、相扑、哑杂剧等近三十种;又记录了二十多种猿乐表演的伎艺风格。另外,本书提到了唐乐器、唐乐曲、汉以来散乐项目以及41种“唐物”。《群书类从》第9辑和《日本思想大系》第8册均予收录。
4.《怀竹抄》,又名《怀中谱》,关于横笛的乐书。作者为笛师大神惟季(1029—1094)的弟子,姓名不详。书中记录大神惟季的传授系谱,并包含横笛之图、笛音取事、舞付音取、调子秘事、笛谱事、笛工事、调子合法、管弦七声、案谱法等项目,是关于雅乐横笛的系统的理论著作。
5.《傀儡子记》,记录平安后期傀儡艺术的随笔,大江匡房(1041—1111)作于其晚年。内容包括同傀儡伎艺相关的歌谣、今样、古川样、足柄、片下、催马乐、黑鸟子、田歌、神歌、掉歌、辻歌、满周、呪师、别法师等事项。《群书类从》文笔部收录。
6.《龙鸣抄》2卷,关于横笛的乐书,大神基政(1078—1138)撰,成书于公元1133年。全书对雅乐曲及其演奏作了简明的解说。上卷为“吕”,录壹越、双调、大食、乞食等调及狛乐(日本所传高丽乐);下卷为“律”,录平调、黄钟、盘涉等调。大神是传习横笛的家族,所以以上两种书都出自大神家族。
7.《夜鹤庭训抄》,平安时代后期的乐书,藤原伊长作。这个藤原伊长身世不明,或许出身于贵族。因为“藤原”是日本的大姓,公元669年由天智天皇所赐,9世纪下半叶成为政坛上最显赫的家族。
8.《信西古乐图》,关于雅乐、散乐、杂伎的图谱集,别称《唐舞图》、《唐舞绘》、《信西舞乐图》。作者信西(1106?—1160),出家前原名藤原通宪,曾担任正五位下少纳言之职。此书所录都是单色图,内容包括唐乐舞、林邑乐舞、师子舞、散乐杂伎、奏乐等。今存本皆为江户时期的抄本,亦有《日本古典全集》影印本。
9.《舞乐要录》2卷,别称《诸寺大法会舞乐要录》,僧侣觉教(1167—1242)撰于安元二年(1176)以后。本书是一份比较详明的法会节目单,记录了塔供养、堂供养、舞乐曼陋罗供、御八讲、朝觐行幸、御贺、相扑会等活动中的大小舞曲。
10.《管弦音义》,又名《七音义释》、《音义抄》。僧侣凉金作于文治元年(1185),后由四天王寺僧侣传承。本书以笛为本位论述了日本雅乐的乐调。
11.《梁尘秘抄》24卷,后白河天皇(1127—1192,1155—1158在位)编写,成书于1187年前后。本书主要收录11世纪后半至12世纪末流行歌曲“今样”的作品。本编10卷是作品集;附编《口传集》14卷是记事卷,即该书的音乐部分。全书大部分佚失,只留下本编卷一、卷二的局部,《口传集》卷十的全部以及卷一的残篇。《口传集》卷十一至卷十四也保存下来了,其内容包括关于唱物、乐器、音律的秘传,关于神乐、东游、催马乐、朗咏、今样、伽陀之事项的记录。尽管难以释读,但可资窥见当时音乐的面貌。
12.《木师抄》,关于琵琶的乐书,作者不详。主要记载妙音院藤原师长(1138—1192)的言论。
13.《胡琴教录》2卷,作者不详,成书于12世纪后期。本书从介绍琵琶形制开始,记述了关于琵琶的事项39条。其中相当部分来自藤原师长的传授,是口本琵琶三大流派——妙音院流、桂流、西流之经验的集合。有汉文本和假名本。
14-15.《残夜抄》、《杂秘别录》,琵琶博士藤原孝道(1166—1237)所作乐书。其中《杂秘别录》主要针对39支舞曲作了解说,解说的内容有舞踏法、演奏法、装束、上演记录等,对当时舞乐演奏的情况作了较全面的反映。
16.《八音抄》,关于琵琶艺术的乐书,原未署作者名。书中提及后鸟羽上皇就琵琶修复和藤原孝道的对话,可以推测其内容出自藤原孝道的记录。
17.《御琵琶合》,别名《琵琶合》、《承久二年御琵琶合》、《顺德院御琵琶合》,是关于承久二年(1220)三月一日琵琶合演的日记。这一天,后鸟羽上皇在仙洞御所聚集了琵琶名品26件,分左右二部进行了13回合的竞演。本书今有多种传本。①
18.《孝道教训抄》,又名《教训抄》、《西园寺殿教训抄》,藤原孝道作。本书不同于狛近真之《教训抄》,篇幅较小,主要向琵琶初学者介绍演奏心得,以风香调、返风香调、黄钟调、双调、清调、平调等琵琶乐调的演奏法为中心内容。《续群书类从》第19辑收录。
19.《新夜鹤抄》,藤原孝道作于安贞二年(1228)。其内容包括古今相违子细事、风香调、黄钟调、啄木之音等四部分,记录了关于乐谱及其演奏的要诀。《续群书类从》第19辑收录。
20.《知国秘钞》2卷,又名《知国抄》。藤原孝道临终时作,成书于安贞三年(1229)。上卷主题有:琵琶,打乐器,拍子,乐曲演奏,吹物,歌谣;下卷主题有:顺次往生讲式,唱歌词章,七曲,异传。此书有伏见宫旧藏写本影印单行本。②
21.《乐道相承系图》,雅乐传承谱系集,别称《凤笙师传相承》、《筚篥师传相承》、《催马乐师传相承》。据题记,此书由水无濑定辅于承久二年(1220)十月抄出。全书共包含10篇关于雅乐相承谱系的篇章,即:(一)《凤笙师传相承》;(二)《筚篥师传相承》;(三)《源氏催马乐师传相承》;(四)《藤氏催马乐师传相承》;(五)《胡饮酒相承》;(六)《采桑老相承》;(七)《荒序舞相承》;(八)《拔头舞相承》;(九)《还城乐相承》;(十)《师子吹相承》。《续群书类从》第19辑《管弦部》收录了其中大部分篇章,但改变了原貌,即把《凤笙师传相承》、《筚篥师传相承》独立成二书,其他8种统统编入《催马乐师传相承》。
22.《教训抄》10卷,综合性乐书,南都乐所左舞人狛近真(1177—1242)撰。成书于天福元年(1233)。本书是日本“三大乐书”的第一部。前五卷名为“歌舞口传”,后五卷名为“伶乐口传”。其中第一卷至第四卷为狛氏家族所传承的舞曲及相关事项,第五卷解说高丽乐的舞曲,第六卷解说舞曲之乐曲68曲,第七卷解说舞曲名称典故和其他事项,第八卷以下解说乐器演奏法和相关事项。实际上,本书介绍了当时所传舞曲乐曲的方方面面。通行本有《日本思想大系》本、《日本古典全集》本、《续群书类从》本。
23.《舞乐府合钞》,对雅乐狛氏流派之舞乐秘说的记录。顺良房圣宣撰,成书于宽元三年(1245)以前。按狛近真是乐家狛氏的第六代传人,即《教训抄》作者。他在临终之时,曾把遗书、乐书、日记等物传授给顺良房圣宣。本书所记录的就是关于狛近真所传秘籍的要领。
24.《新撰要记钞》,关于雅乐狛氏流派舞乐演奏的秘说,南都兴福寺的梵音声明师深观房印圆撰。本书根据圣宣所保存的狛近真所传秘籍撰写,成书于作者师从圣宣期间,即宽元三年(1245)以前。《群书类从》第19辑收录。
25.《吉野乐书》,在吉野吉水院传存的雅乐乐书,又名《吉水院乐书》、《管弦记》、《南朝御所持乐记》。撰者不详。成书于延应元年(1239)以后。内容为乐人乐家的口传故实,依次有舞乐、管弦、乐器、神乐、催马乐、风俗、朗咏、今样、声明、音律、御游、法会等项目。《续群书类从》第19辑收录。
26.《古今著闻集》20卷,琵琶师橘成季著,成书于建长六年(1254)。全书分为神祗、释教、政道忠臣、公事、文学等30类,收录七百多则故事。其中卷六、卷七收录了55则关于管弦歌舞的故事,另外在卷十五、卷二三还有关于管弦起源和秘曲的故事。有《校注新订日本文学大系》本、《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本。
27.《掌中要录》3卷,狛真葛(1232—1288)所撰乐书,有弘长三年(1263)抄本,由《续教训钞》作者狛朝葛抄。《续群书类从》第19辑收录。
28.《文机谈》6卷,文机房隆圆著,成书于弘安六年(1283)后。本书讲述琵琶西流的历史及其间的传承关系,由此涉及琵琶的起源、东传日本的过程,以及关于筝、笛、今样、催马乐、朗咏的逸事。内容重要,故有多种单行校订本。
29.《琵琶系图》,关于雅乐琵琶传授谱系的乐书,撰者不详,有写于正应四年(1291)的题记。本书记录了自廉承武、贞敏、贞保亲王以来的琵琶艺术的传承,共记载了58个人物。
30.《韵律肝心集》,三种乐书的合集,明忍房剑阿(1261—1338)编。第一种乐书为《新撰横笛谱》,仅存序文(见本书目第1条)。第二种乐书为《管弦肝心集》,原作者不明,内容为“笛孔名五音图”、“悉昙藏第二”、“甲乙”、“反音图”、“三笛会图”、“笙笛合图”等,篇尾有写于天养元年(1144)七月二十七日的题记。第三种乐书为《丝竹管弦抄》,记录了对五音、八音、十二调子、管弦乐器演奏的解说,有嘉禄三年(1227)题记。
31.《乐所补任》2卷,别称《乐人补任》,作者不详。本书记录平安末期至镰仓初期约150年间雅乐寮乐所中乐人任职的情况。上卷所记是天仁元年(1108)至保元三年(1158)的事项,下卷所记是平治元年(1159)至弘长二年(1262)的事项,故其成书时间应当在13世纪后期。按平安时代的雅乐寮包含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大歌所,二是乐所,三是内教坊,乐所是掌管雅乐乐师的机关。本书逐年介绍了乐所的组织结构,每位乐师的官职、姓名、年龄、所属氏族和音乐分工,从人事角度反映了这一时期日本雅乐的发展面貌。《群书类从》第4辑收录。但此本有许多错漏,可参看福岛和夫《关于〈乐所补任〉及其逸文》,载《雅乐界》昭和53年第54号。
32.《琵琶传业次第》,关于琵琶秘曲的传授谱系的乐书,西园寺实兼(1249—1322)写成于应长元年(1311),内容是西园寺流的琵琶秘曲传授次第,始于妙音院师长(1138—1192)《乐家传业式抄》。此书有伏见宫旧藏本,由宫内厅书陵部保存。
33.《阿月问答》,关于乐律问题的问答记录,由两种《音律事》合成。作者应是西园寺家族中的人。前一种包含“吕律各有七声”、“诸弦管并调子有十二律事”、“就阿月两通书条之不审事”等条目;后一种包含“西园寺殿与阿月御问答之事”、“宰圆僧都问答律变之事”、“大食调七声”等条目。有《鱼山丛书》本、绫小路家抄本。
34.《乐家系图》,雅乐乐人系谱,有正和二年(1313)五月藤原维城题记。全书记录12家地下乐人的系谱,包括多氏、狛氏、丰原氏、大神氏、户部、和迩部、三宅氏、安倍氏、中原氏、清原氏、玉手氏、尾张氏。今存抄本为伏见宫本,藏宫内厅书陵部。
35.《续教训抄》,综合性乐书,卷数不详。狛朝葛(1249—1333)撰,又称《朝葛教训抄》、《朝葛记》。成书于元亨二年(1322)以前。作者狛朝葛是《教训抄》作者狛近真之孙。本书仿《教训抄》,对狛氏流派所传承的雅乐作了综合记录,包括以下内容:狛氏舞内嫡家相传部舞曲,非嫡家相传舞曲,《舞之案谱》,《吹物部》,律吕辨天地四方声事、音事、五音事,六调子、十二调子,《诸乐器案谱》,《南都诸大寺、春日明神、六道、始终伊吕波念佛歌》。书中所混入的他书内容占七分之一以上。有《日本古典全集》活字本。
36.《丝竹口传》2卷,俊镜作,成书于嘉历二年(1327)。本书引《乐书要录》、《妙音院殿谱》、《三五要略》、《夜鹤庭训抄》等书,讨论管弦音乐。
37.《音乐根源钞》,关于雅乐曲目的乐书残本,作者不详。今存明忍房剑阿(1261—1338)的手抄本。本书记录了唐乐六调子共七十余曲的来历、作者等事项。其后部为《新秘记》,内容包括关于舞乐曲目组合惯例的日记、乐师传承、演奏次第等。本书今有影印本,编入天理图书馆《古乐书遗珠》。
38.《寻问钞》2卷,乐书,关于雅乐演奏的典故、口传经验、秘说,撰者不明。成书于贞和四年(1348)以前。上卷题“《寻问钞上(付大鞨钲鼓)》”,下卷题“《寻问钞下(付大鞨壹鼓)》”。像是抄掇狛近真《教训抄》、狛朝葛《续教训抄》等书而成。有《日本乐道丛书》排印本。
39.《打物简要钞》,关于雅乐演奏的乐书,狛葛荣(1310—1375)撰。本书记录延文四年(1359)南都狛流向舜仙房尧融传授的雅乐内容。
40.《琵琶血脉(藤木流)》,关于雅乐琵琶传授谱系的乐书,其题记由源资守写于应长五年(1311)。全书共记录历代琵琶师108人,亦以廉承武、藤原贞敏、贞保亲王的直系传承为开端。此后有资通、经信以来的桂流(经信流)人物23人,有信明、贤圆以来的西流(院禅流)人物24人。传本今藏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41.《琵琶血脉(延文本)》,关于雅乐琵琶传授谱系的乐书,有正亲町忠季写于延文四年(1359)的题记。全书共记录历代琵琶师198人,包括藤原贞敏(807—867)、贞保亲王(870—924)等人。传本中有享保年间邦永亲王手抄本。
42.《神乐血脉》,关于雅乐传承谱系的乐书,绫小路敦有(1323—1400)作。绫小路是一个以神乐郢曲、琵琶、笛、筝、筚篥为祖业的家族,敦有又是这个家族中特别重视传承的人物,故著有《殿上燕醉部类》、《御游部类记》、《和琴血脉》、《郢曲相承次第》等乐书。本书记录了以下五个神乐世家的谱系:其一是多氏流,始于自然麿(?—886);其二是源家流,始于源经信;其三是藤家流,始于中御门赖宗;其四是二条流,始于藤原敦家;其五是山科流,始于藤原实教。《续群书类从》第19辑收录。
43.《和琴血脉》,关于雅乐和琴传授谱系的乐书,绫小路敦有作。本书传写过程略与《神乐血脉》相同。《续群书类从》第19辑收录。
44.《郢曲相承次第》,关于雅乐传授谱系的乐书,绫小路敦有作。永和元年(1375)十二月奏进崇光天皇。本书以小传形式记录了“源家流”的师承渊源,始于敦实亲王(893—967),迄于绫小路敦有的父亲绫小路有赖(1295—1329),共12人。《续群书类从》第19辑收录。
45.《秦筝相承血脉》,关于雅乐筝传承谱系的乐书,作者不详。本书叙述自唐代孙宾以来的筝道传承,共记录筝师329人(有重复),其中女性筝师109人。除名字外,并注记各人的别名和世系。据推算,本书产生在14世纪。《群书类从》第19辑收录。
46.《筝相承系图》,关于雅乐筝传承谱系的乐书,又名《应永本筝相承系图》。卷首记录早期筝艺传授之三说:即刘娘授藤原贞敏说,孙宾授左大臣源信说,唐人授石川色子说。其次为本说,记录了自嵯峨天皇、源信以来的传承,列名295人(有重复),其中女子98人。末尾称北朝后小松天皇(1382—1412在位)为“当今”。传本今藏上野学园大学日本音乐史研究所。
47.《凤笙师传相承》,关于雅乐笙传承谱系的乐书,作者不详。原无书名,由日本和学讲谈所命名,一名《凤笙事·相承事》。本书叙述自藤原基经(836—891)以来的笙乐传授历史,成书于15世纪。《续群书类从》第19辑收录。
48.《琵琶血脉》,关于雅乐琵琶传授谱系的乐书,作者不详。本书记录自遣唐使藤原贞敏(807—867)以来的琵琶艺术传承。藤原贞敏是在仁明天皇承和五年(838)入唐的,师承唐代琵琶博士廉承武,故本书以廉承武为日本“琵琶血脉”的开端。这一传承中经第三代南宫贞保亲王(870—924)、第十一代藤原孝道(1166—1237)、第十六代土御门少将通行(?—1482),结束于第十九代“伊贺守散位源宪延”。据推算,本书大约产生在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群书类从》第19辑收录。
49.《御游抄》5卷,由绫小路有俊(1419—1468出家)写出初稿,再经中御门宗纲(1445—1525)增删,于文明十七年(1485)九月抄写而成。本书围绕御游这一活动,从各种历史记录中抄写了关于清暑堂御神乐、内宴、中殿御会、朝觐行幸、御贺、御产、御元服、御着袴、御书始、御会始、临时御会、临时行幸、立后、任大臣等仪式项目的资料。写本今存宫内厅书陵部,亦编入《续群书类从》第19辑。本书可注意之处是:它重点在于抄录资料,而不是记载秘传。这在此前的日本乐书中不多见。其原因应当在于,经过始于1467年的“应仁之乱”,雅乐受到毁坏,需要从古文献中寻找重建雅乐的依据。
50.《大家笛血脉》,关于笛乐传承谱系的乐书,又名《大神氏笛相传系图》。作者不详。本书所记笛乐传承谱系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以尾张滨主为传授始祖,中经大神基政(1079—1138)、狛行高、狛近真(1177—1242)、兴福寺僧明暹、景光,结束于政主、政千;其二为“我朝嫡庶次第”,以藤原基经(836—891)为始祖,中经村上天皇(926—967)、辅仁亲王(1073—1119)、四条隆良、四条隆显等,结束于四条大纳言隆资(1292—1352)、山科中将教言(1319—1389)、中御门少将宗泰(1328—1410)等人。据此推算,本书成书在14世纪、15世纪之交。《续群书类从》第19辑收录。
51.《体源钞》13卷20册,丰原统秋(1450—1524)撰,成书于永正九年(1512)。本书是对雅乐作综合论述的乐书,为日本“三大乐书”第二种。作者是京方笙乐家丰家本流第22代的代表乐人,精于乐道和书道。应仁、文明大乱之后,他感于乐道将绝,遂作此书。书中多方引用《续教训抄》、《十训抄》、《古今著闻集》等书。今有《日本古典全集》排印本。
52.《舞曲口传》,别称《舞曲秘说》,丰原统秋作于永正六年(1509),由室町幕府第十代将军足利义植授意编写。本书重点介绍了雅乐左右两方的舞曲,包括曲名、曲种、曲态、作者及相关本事。现存本中左方有《安摩》等45曲,右方有34曲。《群书类从》第19辑收录。
53.《乐所系图》,关于雅乐乐师传承谱系的书,今存本为三条西实隆(1455—1537)所抄。全书著录乐所所辖地下乐人10家596人,下限为16世纪初期,与丰原统秋(他是三条西实隆的密友)所著《体源抄》的谱系下限相当。全书内容依次为:目录;舞人左方一流、右方二流:左方狛氏152人,右方多氏86人,异流右方山村氏16人;凤笙一流:丰原氏119人;龙笛三流:户部氏29人,大神氏120人,玉手氏32人;筚篥三流:安倍氏27人,中原氏8人,三宅氏7人。在人名下往往注记其地位、官职、所用乐器等。
54.《五节间郢曲事》,别称《绫小路俊量卿记》、《郢曲秘抄》、《五节间舞郢曲秘抄》,绫小路俊量(1451—1518)的日记,成书于永正十一年(1514)。绫小路是传承郢曲、和琴、筝、笛等雅乐艺术的世家。本书记录了郢曲在宫廷五节仪式中的使用情况,包括丑日帐台试的后町廊乱舞、寅日殿上渊醉和御前试中的露台乱舞、巳日清暑堂的御神乐。《群书类从》第7辑收录。
55.《乐家录》50卷,别称《大成录》。京都方筚篥乐家安倍氏本家第18代传人安倍季尚(1623—1708)编写,成书于元禄三年(1690)。本书是雅乐百科全书,为日本“三大乐书”第三种。各卷内容为:神乐、神乐曲说、神乐歌字、人长、催马乐曲说、催马乐歌字、和琴、筝、琵琶、凤笙、筚篥、横笛、三管总论、弦、桦制法、弦管系图、鞨鼓、太鼓、钲鼓、壹鼓、三之鼓、鸡娄、鼗鼓、楷鼓、三鼓加节、三鼓总论、三鼓用说、口传名说、乐曲训法、奏乐故实、奏乐分类、本邦乐说、乐考、本朝律管、律吕算法、声论考正、番舞等。有《日本古典全集》排印本。
56.《新撰乐道类聚大全》30卷,别称《乐道类集》。冈昌名(1681—1759)编写,成书于宽延二年(1749)。作者是四天王寺乐人,本姓太秦,又名昌信、昌隆。本书是雅乐乐书的集成,包罗宏富。其中卷一为《乐律集解》,卷二为《乐器制造集》,卷三、卷四为《乐曲制传记》,卷五、卷六为《雅乐曲调传》,卷七为《乐曲辨览》、《十操记图解评注》,卷八至卷十三为《管弦教录》,卷十四至卷十八为《钟鼓类聚》,卷十九为《舞曲集要》,卷二十为《舞乐装束书》,卷二十一为《神乐要录抄》,卷二十二为《催马乐要录抄》,卷二十三为《续梁尘要录抄》,卷二十四、二十五为《古今乐话》,卷二十六为《算律和解》,卷二十七、二十八为《祭要乐录》,卷二十九为《乐律杂记》,卷三十为《乐道杂记》。本书现存残本卷七、卷十二等,其全轶尚在寻访之中。
57.《万乐和汉考》22卷,关于雅乐的资料汇辑,又名《和汉考》。四天王寺乐师东仪兼陈(1673—1754)编纂,成书于享保十八年(1733)。据目录,本书各卷内容依次为:《十操记》,《五重记》,筝谱,琵琶谱,《胡琴教录》,凤笙谱,筚篥谱,《龙笛要录》,《怀中谱》,《博雅谱》,古谱,打物案谱,舞乐谱左《掌中要录》,古谱,右舞,神乐哥、付物,《郢曲?催马乐?风俗?东游》,和琴,琴事,《乐书要录》,诸家拔萃并大尝会记,舞装束古今,乐考,《书经》乐扁,《礼记》乐扁,《史记评林》乐扁,本尚考声调考正。今存仅五卷,即第一卷至第四卷,以及第九卷。
58.《乐书类聚》3册,伏见宫邦永亲王(1676—1726)编,成书年不详。本书是伏见宫家所存乐书的总汇。第一册内容是:目录、《木师抄》、《知国秘钞》、《管弦案谱》(《续教训抄》中一节)。第二册内容是:《琵琶名物等作样》、《御琵琶合记》、《琵琶合》、《乐家传业式》、《琵琶弦缮作法》、《光严院殿御记》、《琵琶传业事》(采自《愚记》)、《拍子事》、《当家御比巴之事》、《龙鸣抄中不审仪》、《□万奥书》(筝谱事)、《三五和释抄》。第三册内容是:目录、《名器秘抄》、《万秋乐说说》、《御游》、《大永七年四月》、《三个深秘》、《三五奥秘录》、《万秋乐序大鼓说说事》、《手拨合事》、《怀竹抄》、《琵琶血脉》、《文机谈》(卷二)。
59.《歌舞品目》10卷,小川守中(1760—1823)著。本书是关于雅乐用语的辞典,对雅乐用语的出典、历代解说均加以注解,并作索引。其分类项目是:卷一皇朝乐目、异域乐名、乐府铺设、典乐伶伦;卷二律吕声调;卷三八音纪原;卷四器具名仪;卷五奏乐泛称;卷六别名同异、亡逸曲名、案谱字例;卷七咏歌协律、管龠弄吹;卷八诸弦搊弹、钟鼓节拍;卷九舞曲通称、曲名舞佾、左右答舞;卷十各曲服饰、舞器章服、进退叙立、乐容状态、荣爵缠头。其卷首有安政四年(1857)正月池内奉时的序文。
60.《乐书目录类纂》2册,小川守中编。本书是关于和汉两种文字写成的乐书的目录。其上册为中国部分,含乐书143项,其中歌辞35项、曲簿13项、声调10项、钟磬4项、管弦10项、舞5项、鼓吹4项、琴69项,共计293种书籍;下册为日本部分,含神乐7项、催马乐9项、东游4项、风俗3项、朗咏10项、歌曲总类6项、舞曲18项、琵琶18项、筝9项、和琴1项、笙13项、觱篥10项、笛22项、钟鼓11项、乐器总类1项、乐曲总类50项、律吕9项、琴3项,共204种书籍。上下合计著录497种乐书。有1931年《日本乐道丛书》排印本。
61.《山岛秘要钞》32卷,京都方筚篥安倍氏本家第23代传人安倍季良(1775—1857)编写,成书于文政十三年(1830)。本书记录家传的雅乐典故和理论,按仁、义、礼、智、信分为五部。因大部分散逸不见,故今存者为残卷,例如《鱼山丛书》鼻第六五所收录者属“义”之二,讨论古律新律等问题。
62.《地下家传乐人传》33册,关于地下乐人之家传的集录,景文编成于天保十五年(1844)。按景文是新清和院欣子内亲王(1779—1846)家的北面侍从。本书集录六位(相当于六品)以下的乐人家谱,主要是地下官人(立于堂下的乐官)的家谱,另外也包括亲王家、公家众、诸门迹、东西两本愿寺的侍从官人的家谱,多载其官历补任之事。其中第10册至13册为乐人传,依次记录了以下乐人:京都的多氏、丰原氏、山井(太神)氏、安倍氏,南都的过(狛)氏、芝(藤原)氏、上(狛)氏、东(狛)氏、奥(狛)氏、洼(狛)氏、久保(狛)氏,天王寺的东仪(太秦,后赐安倍)氏、东仪(太秦)氏、东仪(安倍)氏、林氏、林(太秦)氏、冈(太秦)氏,在江户的乐人南都右方人、南都寺侍和以上诸氏的残存系谱。有《日本古典全集》本。
三、“明清乐”书谱目录
“明清乐”是日本的乐种名称。它代表自明朝末年以来传入日本的中国传统音乐的全部遗存。其中“明乐”指魏皓辑录的《魏氏乐谱》,及其所代表的具雅乐特色的音乐作品,约为50首;其中“清乐”则指从中国传入的明清时代的俗曲,其数量在二百首左右。以下是关于“明清乐”的书谱目录。在其中“藏地”栏中,“上”代表上野学园大学日本音乐史研究所,“国”代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东”代表东京艺术大学图书馆,“高”代表国学院高等学校,“中”代表中尾松泉堂古典目录,“长”代表长崎图书馆。在“书名”栏中,“雪月花”代表“雪”一册、“月”一册、“花”一册,共三册;“元亨利贞”代表“元”一册、“亨”一册、“利”一册、“贞”一册,共四册,其余类推。
以上89种书并不是日本所存明清乐书谱的全部。在东京的书市上,仍然可以买到一些或手抄或刊印的明清乐书谱。比如我曾在神保町古书会馆购到一轴手抄的《清风雅谱》长卷,标价仅5000日元。另外,有几种曾经寓目的明清乐书谱,由于缺少必要信息,尚未补入以上目录。比如上野学园大学日本音乐史研究所藏有一种《扛风弹琴》,1987年由著名学者波多野太郎捐赠。其书为竖折抄本,单面19大折,另有空页5大折。因无序跋、目录、题署,故不知其年代,未著录。其曲目则有《算命曲》、《九连环》、《茉莉花》、《厦门流水》、《月花集》、《久闻歌》、《漫板流水》、《四季曲》、《散花乐》、《平和调》、《如意串》、《鱼心调》、《德健流水》、《哈哈调》、《补石工匠》、《金线花》、《银纽丝》、《平板调》、《三五七》、《将军令》、《流水调》、《西皮调》、《二凡调》、《溪庵流水》等29曲。
总之,考察域外汉文音乐文献,研究域外汉文音乐文献,这是一项艰巨而前程远大的事业。以上目录或可作为路线图,让有志者快速到达高地,进入探索。
注释:
①以上17种书,未注明版本的有13种,皆为《群书类从》第19辑所收录。
②以上文献有6种出自藤原孝道之手。
标签:乐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