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_农业论文

论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_农业论文

有关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农业产业论文,农业论文,社会化服务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改革与发展的产物。健全和完善不同特色系列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保证,二者相辅相成。本文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在分析现状特点、存在问题、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宜重点发展的四种“匹配模式”,并认为在思想上,要实现“三破三立”;在战略上,要调整和优化“三大结构”;在举措上,要做到“三个依靠、三个结合”。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社会化服务体系 匹配模式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共同特点,就是重视和发展生产专业化、农产品商品化和服务社会化,其实质是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既要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也要赖于农业产业化的实现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高速度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如何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摆在所有涉农业部门和单位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更是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者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特点与问题

1.1 农业产业化的科学内涵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市场农业的生产经营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美国的农业一体化,法国的农业联合体都是比较成熟的典型例子。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与市场接轨,是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又一次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其显明标志就是各具特色的不同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各地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因此,农业产业化在我国有着特殊的内涵,它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基础上,孕育形成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新的组织经营形式,是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形式为: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优势为依据,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逐步实现贸工农、种养加、产供销、农科教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

农业产业化发展,与过去的传统农业已截然不同,农业的生产经营已由计划导向转为市场导向,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不断调整和变革产业、产品结构,努力推进适度规模和区域化、集约化、企业化经营,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其功能,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最佳配置,促使农业向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国内外农业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是强本固农,促使农业长足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与发达程度,通常和市场的发育程度同步,并受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备程度的显著影响。

1.2 农业产业化的现状特点与问题

农业产业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80年代中期之后,在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和上海等沿海省、市首先涌现出一些农村龙头企业和各类商品批发市场,推行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生产经营,有的现已发展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农业比较效益显著提高。例如,推行贸工农一体化较早的山东潍坊市从1984年以来发展蔬菜种植、批发、运销一体化,总的经济效益占农民收入的50%。我国内陆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进入90年代,一些农业基础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主要依靠农业资源优势,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形式,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业观念转变滞后。“吃饭农业”、“原料农业”的旧观念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干部群众中未能彻底转变,“效益农业”、“市场农业”的观念尚未完全树立,这是推行农业产业化的最大障碍。二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在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不发达,农副产品加工是个薄弱环节,畜牧业还是一条短腿。在种植业内部,粮经作物种植比率仍在上下徘徊,打不开局面。三是农产品市场发育不全,流通不畅,加之信息闭塞,运销能力跟不上,生产有一定的盲目性。四是盲无目标“乱打仗”。不少地方没有支柱产业,缺乏拳头产品,随波逐流,盲无目标“乱打仗”,不仅影响了生产效益,也挫伤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1.3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特点与问题

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业一体化经济的发展而受到重视,并逐渐地完善起来。从对关中地区调查分析来看,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以下特点:一是多层次、多成分、多渠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格局初步形成。表现为县(市)—乡(镇)—村—户组四级或县(市)—乡(镇)—村(组)三级网络,分别由农技、农机、农经、水利、供销等不同的成分所构成。其形式大都是围绕行业办实体,包括经济实体、服务实体、经济与服务相结合的实体,以及民间的各种服务组织。二是多轮驱动,多轨运行的服务态势。显示出国家、集体和个人一齐上的局面,国家就是政府机关下属的事业单位。例如,水利物资供应站、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站、水产开发公司以及点多面广的农村供销社;集体主要是乡、村办的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公司;个体主要是收购、运输、推销农副产品和生产生活资料的专业户。三是农村社会化服务开始走向市场,农业社会化服务已不同程度的从无偿变为有偿,从单一为农走向全社会,从靠国家到靠自己,相互联系,自主经营。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综合效益显著。各县(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渭南官底乡农技站,围绕产前物资供应,产中技术员现场技术指导,产后收购、运销农产品,仅辣椒一项收益达300多万元,利润5万元。但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也存在亟待加强的问题,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滞后于生产发展需要,基本上还处在一个低水平上,农民买难和卖难的问题突出。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机构设置不够健全,一方面表现为管理体制的“人财分离”、“条块分割”,实际上陷入了一种“多头管理又无人管理”的状态;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有些服务项目,尚缺乏相应的职能机构。例如,农村信贷市场、农业保险服务、市场信息服务等,造成服务有严重的断层现象。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还有网破线断人散的现象。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事业发展的市场机制引导不力。目前已开展的所谓有偿服务,大都是企、事业不分,甚至是官民不分,搞以技、物结合为主的有偿服务,或职责范围内的公务活动与经营结合的服务。相反,原来一些涉农部门经常下乡搞科技推广的无偿服务,却因经费紧缺、待遇低下而弱化了服务功能。

2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相互关系及其匹配模式

2.1 两者的相互关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前提和保障条件:一是生产经营机制,二是农业支撑体系。前者是农业组织经营的基本形式,是农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农业产业化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是更高层次、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经营方式。后者是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可划分为三个部分:(1)农业基础设施。重点是水利和稳产高产农田建设。(2)支农工业体系。重点是化肥、农业机械、农膜、饲料以及农药、畜禽用疫苗和药品的生产。(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农业气象预测预报,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农村信贷、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购销和储运加工,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农业保险等。(1)、(2)可称为硬件部分,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3)是软件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了新的内涵。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其综合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软件”开发的水平及其效率。传统农业比较注重“硬件”建设,而现代一体化农业在注重“硬件”投入的同时,更加重视对“软件”的纵深开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产业化一样,都是改革与发展、建立农业市场机制的客观要求,两者相辅相成,紧密相关。首先,农业产业化是生产经营的根本形式,它决定着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方向和体系结构。不同的农业产业化系列总是要求不同优势和特色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之相适应、相匹配,以促进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其次,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行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保证。从纵向上看,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起步早的地区,支撑农业的后劲较足,农业一体化发展也就能够早成系列,快上规模,两者是正相关的。从横向上看,社会化服务体系相对健全、完善的地区,农业产业化就显示出旺盛的活力,沿海地区的农业产业化优于内地发展的原因即在于此。第三,当前依然存在着专业化生产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不配套的矛盾,它直接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影响了生产经营者参与市场的竞争力和应变力。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选取合理的匹配模式,确保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动态发展中相互促进、协调运行。

2.2 匹配模式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千家万户农民进入日益发育的市场,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成为高效益产业,农业经济逐步走上区域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轨道?关键的问题,就是要立足本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农村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把贸工农、种养加、内外贸、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集中于一点,就是寻求农业产业化与相应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之间的最佳结合,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匹配模式。

2.2.1 贸工农一体化 贸字当头就是销字当头,把销售放在重要的地位,就是把市场导向放在首位,把某种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需求联系起来,按市场的需求搞加工,按加工的要求去安排原料的生产,组建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系。这种模式适宜于信息灵通、市场发育、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和服务功能完备的地区采用,便于联合、规模经营,经济效益高,它是一种层次较高、潜力较大的匹配模式。从关中地区经验看比较好的形式:“公司+农户”、“生产企业+农户”、“服务体系+农户”,甚至“基地+农户”、“专业户+农户”等形式。这些公司、生产企业、服务体系同千家万户的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双方形成利益均等,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使农民与公司和生产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并保证了相应的社会化配套服务。陕西泾阳县云阳镇针对近邻西安蔬菜市场需求大、紧连西北省区(甘肃、宁夏、青海)蔬菜调运多的区位特点,推行“公司+农户”模式。泾云实业开发总公司与云阳镇9个行政村、25个村民小组的农户建立了蔬菜贸工农一体化契约关系。公司负责全部投资和全程服务(市场、技术、营销、加工),农户将按照协议分期付给公司一定比例的土地使用费及管理、投资、服务等方面的收益,责、权、利界限分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2 种养加工一体化 种植业是传统的产业,且事关民食全局的大事。但是,应当重视解决种植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少的问题。比较成功的方式就是实施种植业先行,养殖业并举,多搞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种养加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适用范围最广,也是农业由“传统型”向“效益型”转变比较可行的方式。“银户县”是陕西关中地区重要的粮食基地县之一,种植业历史悠久。近几年来,该县利用粮多优势发展面粉加工业;以麸糠为主要饲料发展养鸡业(鸡粪加工后养鱼、养猪);鸡蛋运销又带动了运输业、蛋托厂、纸箱厂的兴起;纸箱生产又促进了当地秸杆的有效利用,使种养加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环环紧扣的良性产业链。县科委、县饲料公司在乡村设立了几十个办事处,售料购蛋,全方位服务,保证了种养加工的协调运行,经济效益成倍增长。

2.2.3 主导产业串联滚动模式 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柱。有一个主导产业,就可以使一个地区的许多农户生产同一种产品,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衔接起来,形成规模,有利于进行技术性集中指导、规范化管理、企业化服务。还可以建设和发展一个批发或专业市场,并创造条件向期货市场发展。同样,建一个市场,就要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实现以主导产业为中轴,产供销一条龙、串联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一模式需要建立在地区优势的基础上,主导产业发展的潜力大、区位商较高。有利于地区资源、劳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在价值规律作用下,按照产业化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关联效益显著。“金周至”历来以陕西农业丰产大县而著称。但是,10年前,该县充分利用境内黑河流域最适宜猕猴桃生长的地理优势,瞄准猕猴桃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的优点,选定猕猴桃为主导产业加以重点发展。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猕猴桃产业基地县。猕猴桃作为一项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了科技咨询服务、技术培训普及的发展,还通过建立专业批发市场、果品冷藏和深加工厂,从信息、信贷、管理、运输等方面入手,强化了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猕猴桃产业的壮大,带动了一大批相关新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2.2.4 多轮驱动模式 在驱动机制上,要同时发挥市场、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多个“轮子”的作用,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纵向联系方式;在产业运行上,要合理组织区域各具特色的多个基地的启动运行,加强横向联系,促使农业由“增量”向“增效”转变。陕西宝鸡县,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突出抓好骨干项目和龙头产品开发,选定以加工和营销企业为龙头,建立起十大一体化重点基地工程,即以生猪、肉牛为主的肉食一体化、奶畜一体化、蔬菜一体化、果品一体化、花椒一体化、油品一体化、山杏一体化、蚕桑一体化、辣椒一体化和林产品一体化。逐步使农产品由“指头型”变为“拳头型”。基地建设集约化,生产经营系列化,形成多轮驱动运行的格局,与此同时,还兴建与之相配套的大型服务企业10多个,共同发挥着为一体化生产经营提供市场信息、科技咨询、产品运销、储藏或精深加工,以及提供一定基地发展资金等全程服务的功能作用,使服务的“轮子”也很快运行起来,有力地促进了基地一体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多轮驱动模式适宜于资源丰富多样,各具规模特色,但优势不明显,而且,种植业基础较好,粮食生产有保证的地区采用。

3 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推行农业产业化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因此,实现农业产业代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3.1 在思想认识上,要实现“三破三立”

即破除单纯原料型农业的观念,树立现代化农业观念;破除单纯解决温饱“吃饭农业”的观念,树立务农致富的“效益农业”、“市场农业”的新观念;破除单纯依靠外部条件扶持发展农业的观念,树立自力更生,扩大积累,增加投入的观念,实现“转轨变型”。

3.2 在战略上,要调整和优化“三大结构”

“三大结构”是指产品、产业和就业结构。首先,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经济效益。其次,延伸农业生产领域,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村第三产业。支持和促进第一产业,使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第三,适应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变革就业结构,其实质是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3.3 在举措上,要做到“三依靠、三结合”

一是依靠适宜地区发展的“匹配模式”,本着“统筹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发展主导产业,把突破区域性的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与培育发展不同类型的龙头企业,以及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的优势产品结合起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尽快形成产业优势,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二是依靠培育和开拓市场,发展市场农业,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生产与需求、当地市场与国内外市场相结合,从而提高农业总体效益;三是依靠完善经营机制,把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全程化服务功能与发展乡镇企业、实行生产经营一体化结合起来,本着“扶持生产、互相支持、自我保护”的原则,妥善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户、龙头企业与其他服务组织的联系。

AN APPROACH TO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SERVICESYSTEM OF AGRICULTURAL SOCIALIZATION

Liu yinhanLiu Yansui

Key Words:Agricultural socialization;Service systemofagricultural socialization; Matching model

Abstract

Agricultural socialization is a trend andcharacteristic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s a new way of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it's the outcome of reform and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To build and perfect the servicesystem of agricultural socialization with differentcharacteristic is the objective demand and guarantee of the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ocialization;the two arecomplement to each other.Take the Guanzhong area in Shaanxiprovince as an example and on the,basis of analysis of thepresent characteristics,problems and mutual relations,theauthors not only put forward four"matching models"suited formajor development,but also think that it is necessarytorealize "three eradicating and threeestablishing"in the head,to regulate and perfect the threestructures"in strategy andto accomplish"the three dependingsand three combinafions"inaction.

标签:;  ;  ;  ;  ;  ;  ;  ;  

论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