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不合格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血液标本100份作为本次研究样本,100份血样标本均来自我院进行各项血检查的患者,对100份血液进行分析,将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分类,对标本进行分析。结果 对100份血液标本进行分析,其中存在不合格的血样标本有46份,分别有以下原因:采血量不准确、溶血、脂浊、凝血、标签错误、采血位置不当、延时送检;以采血量不准确最为常见,其次为脂浊、溶血、凝血、采血位置不当、标签错误、延时送检。结论 临床上各种血液标本从抽血直至检验的过程中,多种因素均会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其中不合格最为常见的原因是采血量不准确,通过对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优化采血以及送检各个流程,可有效的降低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出现,该研究结果证实了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不合格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分析
血液标本从采集直至送检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血液标本出现不合格现象,不合格的血液标本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检查,还会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针对此,为了保证血液标本的合格率,提升标本检验的合理性,应对血液标本中导致不合格血液标本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的优化策略,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进而提升血液标本质量,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1】。本次研究中,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血液标本100份作为本次研究样本,100份血样标本均来自我院进行各项血检查的患者,对100份血液进行分析,将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分类,对标本进行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血液标本100份作为本次研究样本,100份血样标本均来自我院进行各项血检查的患者,其中男性标本49份,女性51份,年龄在12-7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5.82±2.85)岁,其中20份血常规标本,31份标本,21份凝血标本,18份免疫检验标本,10份其他标本。所有标本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血液标本收集后,送至检验科,根据各项监测目标将血液标本进行分类,评判标本的准确时间以及合格状况,对各项标本进行监测、研究 、核实、复检,同时对出现溶血、凝血以及样本血较少等异常标本进行加以评判,最后将不合格的血压标本分类放置,构建不合格血液标本档案,将其送至检验部门,由检验部门再次抽取合格血液作为血液标本进行检测。
1.3观察指标
对本次研究中纳入血液标本中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原因进行分类并统计记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统计学方法
按照数据类型的不同,研究中的观察指标可分为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x±s),两种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软件版本:SPSS20.00)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以及卡方检验,对P值进行判断,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100份血液标本进行分析,其中存在不合格的血样标本有46份,分别有以下原因:采血量不准确、溶血、脂浊、凝血、标签错误、采血位置不当、延时送检;其中采血量不准确23.91%(11/46)、溶血17.39%(8/46)、脂浊19.56%(9/46)、凝血17.39%(8/46)、标签错误6.52%(3/46)、采血位置不当8.70%(4/46)、延时送检6.52%(3/46);以采血量不准确最为常见,其次为脂浊、溶血、凝血、采血位置不当、标签错误、延时送检。
3讨论
由于血液标本从采集直至送检的过程中,按照医院的流程进行送检,会受到人为因素以及非人为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血液标本出现不合格现象,分别有以下原因:采血量不准确、溶血、脂浊、凝血、标签错误、采血位置不当、延时送检,针对此,必须采用优化策略,进而降低血液标本不合格现象。本次研究中,将100份血液标本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存在不合格的血样标本有46份,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在于采血量不准确、溶血、脂浊、凝血、标签错误、采血位置不当、延时送检;前以采血量不准确最为常见,其次为脂浊、溶血、凝血、采血位置不当、标签错误、延时送检【2】。首先需要完善相关质量控制体系,血液采集由护士进行,在采集过程中,应让护士知晓,血液样本采集不准确,会影响后续的检验,护理部应提升抽血护士的采血操作意识以及操作水平,完善核对机制,在血液采集过程中,应按照核对机制进行,确保采集血液数量尽可能的准确;在血液采集完毕后,对于血液标签应仔细核对,避免出现标签贴错现象【3】;其次医院应完善医护人员的血液标本采集意识,将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印发成小手册,发放至医护人员,定期组织护士进行再次教育,让护士能够认识到临床检验对患者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科室需定期对浮士的护理操作进行培训,改善护士的实践能力,提升血液标本质量【4】;最后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让患者知晓在进行血检查前需要禁食禁饮,不可服用药物,以免影响检验结果【5】。
综上所述,临床上各种血液标本从抽血直至检验的过程中,多种因素均会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其中不合格最为常见的原因是采血量不准确,通过对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优化采血以及送检各个流程,可有效的降低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出现,该研究结果证实了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卉,陈祥.血型实验室检验在临床输血质量控制及输血安全中的作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6):44-46.
[2]周涛.在临床血液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对检验结果准确性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分析[J].医药前沿,2019,9(1):93-94.
[3]叶圆圆,王薇,赵海建,等.我国2017年常规生化检验血液标本可接受性的现状调查[J].临床检验杂志,2018,36(6):467-471.
[4]王凤.临床血液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的因素对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J].养生保健指南,2016,44(14):24-24,23.
[5]张桂侠.分析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标本原因[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43(z2):318-319.
论文作者:王世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7
标签:标本论文; 血液论文; 不合格论文; 不准确论文; 血样论文; 进行分析论文; 凝血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