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教学的革命——关于知识经济时代素质教育的断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断想论文,素质教育论文,知识经济时代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素质教育的话题已经谈论近10年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也基本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就成了问题的焦点。
知识教学始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可是,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知识教学?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是教育学中的一个经典问题。怎样看待知识,即具有怎样的知识观,决定了我们教授什么知识和怎样教授知识,即具有怎样的知识教育观。
在传统上,在几乎所有的词典和百科全书中,知识都被解释为对经验、事实、规则等的认识和描述。这就使我们建立起这样一些基本信念,即知识具有确定性、唯一性、静止性等,这是从静态的维度看待知识所必然得出的结论。但若从动态的维度看待知识,我们就会发现,知识是认识的结果,更是认识的过程;知识是对事实、概念的系统描述,更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如果从这样的知识观出发,那么让学生掌握确定的事实、系统的概念就不再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换句话说,知识的教学只能作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一种手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学生经常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情景,是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教师以提问和启发为主,学生不再是消极的听课者,而是积极的求知者、主动的参与者。
如果再从人类探索知识的心路历程、从主客观相统一的维度看,我们又可将知识视为人的一种态度、一种信念。知识的迅速增长和变化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是事实、经验的系统,而其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人们的分析、判断、选择和运用;知识是不断更新或扩展的,在本质上,它并不是不变的真理。地名在世界所有的语言中都是名词,可是“地中海的上空真希腊”却成为世界文学的警句;牛顿的力学定律曾经是物理学的绝对真理,可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告诉人们,离开地球的特定引力条件,牛顿定律便不再成立;1+1=2似乎是人类最基本的常识, 然而,它只适用于十进位制……现代科学哲学告诉我们,知识的进步是积累的过程,更是革命性变革的结果。今天我们可以这样说:掌握知识是为了更新知识,掌握规则是为了突破规则;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形成面向未来的态度,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最近不断强调,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这深刻地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点。知识经济的本质在于,知识的创造、传播和技术性转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含量越来越高。创新能力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杰出人才的创新能力开辟着人类的未来,个体的创新能力创造着个体的未来。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
说到创新,我们很容易把它与智力活动联系起来。毫无疑问,创新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经验,但创新绝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完整意义上的创新活动内含着一种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总之,创新能力既有其智力特征,又有其人格特征,它体现的是人的一种综合素质。
我们知道,现代世界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和多样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面对多变的、多样的世界,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能缺少创新能力,对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它应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
是否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东西方教育的显著区别之一,也是优秀教育家和教书匠的根本区别之一。
现在我们对“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关注较多,而对于“应试教育”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扼杀学生创新意识的致命缺陷却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其实,能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知识教学与素质教育不但不矛盾,而且树立现代知识观、现代知识教学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