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与东道国产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道国论文,产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03)03-0049-05
引言
自从跨国并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投资方式以来,其对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东道国和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东道国的经济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最令许多东道国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深感忧虑的问题是,对于产业发展来说,跨国并购只是将所有权和控制权从本国人转移到外国人手中,在刚刚发生时不会增加生产能力。而且,从长期来看,如果并购者具有技术垄断优势,是全球寡占企业,跨国并购可能导致东道国的整个行业被外国人所控制,从而威胁到当地整个产业的发展。这种忧虑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合理性?
本文从跨国并购条件下外部技术流入角度,在萨基FDI进入模式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数理分析方法,探讨跨国并购对东道国产业发展的影响。
基本模型:没有技术流入情况下的产业产出
首先假定(注:下述假定的基本思想参见Kamal Saggi,January 22,2002,"Technology Transfer vi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under Spillovers".和Aaditya Mattoo,Marcelo Olarreaga,Kamal Saggi,2002,"Mode of foreign entry technology transfer,and FDI policy".在成本函数的设计上,我们做了适当推广。):1.东道国有两种商品:X和Y,且整个经济对这两种商品的偏好是准线性的,即:
U(X,Y)=u(X)+Y
其中,Y作为计价商品,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且对技术投入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商品X的市场呈双厂商寡头竞争的市场结构(古诺竞争),两家厂商具有对称性,即均以二次型成本函数为
2.P(q)表示商品X的线性反需求函数(由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求得),假设,p=a-q,其中,p为商品X的价格。
3.现跨国公司首先对其中一个厂商j(j=1,2)提出—个并购交易价格(v)和跨国公司实现后所分得的利润比例(θ,0<θ<1),如果厂商接受了这个条件,跨国并购发生;若厂商j拒绝这个条件,跨国公司就选择另外一个接受并购条件的厂商进行并购。跨国并购发生后,在该产业的产品市场上,没有接受并购的国内厂商和接受并购的厂商进行古诺竞争,被并购的本国厂商获得跨国公司分公司利润的1-θ。令πf,πh分别代表跨国并购实现后成立的新公司和东道国另一家没有被并购的生产厂商的利润;q[,f]和q[,h]分别代表跨国并购实现后成立的新厂商和没有被并购的东道国生产厂商的产量。
发生外部技术流入情况下的该产业产出
(一)水平技术转让情形(注:水平技术转让是指发生跨国并购后,跨国公司对在东道国新成立的分公司的技术转让。)
跨国公司现向分公司转让技术。我们假定转让的技术将降低分公司生产的边际成本。若技术转让的程度(或质量)为t,则分公司的边际生产成本为βq+c-t,(注:在这里,我们假定跨国公司转让技术,只能降低跨国公司分公司的边际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不能使产品在质量上发生变化,即发生技术转让后,跨国公司分公司和没有接受并购的生产厂商生产的产品在质量上仍然是“同质的”。)如果跨国公司没有转让技术(即t=0),则分公司的边际生产成本等于原本地生产厂商的边际生产成本βq+c。于是,新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函数为:
(二)发生技术外溢的情形
技术外溢是指以各种渠道引进的技术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一定的途径在社会经济系统内各经济主体间的转播或扩散。从东道国产业发展的需要来看,重要的不仅是关心跨国并购带来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跨国并购所带来的技术能扩散到当地经济的其他部分,即产生技术外溢,从而提高当地企业的生产率,进而促进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一般地,我们可以将技术外溢分为水平技术外溢和垂直技术外溢两大类。水平技术外溢是指发生对同产业内其他厂商的技术外溢;垂直技术外溢是指发生对上下游产业的厂商的技术外溢。
其他假定相同,现我们假定跨国公司转让技术后,对东道国没有接受并购的厂商发生了水平技术外溢,外溢的程度为s(0<s<1),则东道国没有接受并购的厂商的成本函数为,于是,新厂商(跨国公司分公司)和东道国没有接受并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函数分别为:
通过(25)和(26)的一阶条件求得新厂商(跨国公司分公司)和东道国没有接受并购厂商的最优产量为:
外部技术流入与东道国产业发展
(一)跨国公司对产业的控制
第一种情形:没有技术外溢
通过(2)、(5)和(6)式
可见,在发生技术转移后,东道国其他与跨国公司分公司竞争的厂商和没有技术转让时相比,产出降低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从而占有的市场份额也降低了。相反,跨国公司分公司由于技术优势,降低了生产成本,因而更具有竞争优势,从而也就在该产业占有了更大的市场份额,拥有对东道国该产业的控制权,对东道国该产业的当地企业形成严重的压抑。特别是,当东道国该产业的技术水平越落后,跨国公司就越容易取得该产业的控制权。事实上我们有:随着技术转让程度越高(等价于东道国在该产业与跨国公司的技术水平差距越大),q[',f]-q[,f]就越大,而q[',h]-q[,h]越小。
第二种情形:发生技术外溢
通过(2)、(9)和(10)式
基于上述分析,一个合乎逻辑的初步结论是:在跨国并购条件下,如果伴随跨国并购所转移的技术在东道国没有产生技术外溢效应,外部技术流入对东道国该产业中其他企业会造成直接冲击,因为它既降低了其他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也挤占了其他企业的市场份额。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跨国并购对东道国产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但是,如果伴随跨国并购所转移的技术在东道国产生技术外溢效应,只要技术外溢程度不低于一定的“临界点”,那么,在跨国并购条件下的外部技术流入对东道国该产业中的其他企业的影响就不一定是负的,因为它也提高了其他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虽然其市场占有份额最终低于跨国公司分公司。事实上,如果我们还考虑到东道国该产业的整体发展,上述结论还可以进一步扩展。
(二)东道国产业的整体发展
第一种情形:没有技术外溢
通过(2)式可知,如果伴随跨国并购没有技术转让,东道国该产业的总产出为:
通过(5)和(6)式可知,如果伴随跨国并购引进了技术,东道国该产业的总产出为:
可见,在跨国并购条件下,只要伴随跨国并购转移了技术,不管技术在东道国是否产生技术外溢现象,就其对东道国整个产业的发展的影响而言,外部技术流入有利于提高东道国整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总产出。最终导致东道国该产业的整体素质的改善和竞争力的提高。进—步,如果该产业属于出口行业,亦可导致对世界市场出口量的增加。而且,这一经济业绩的改善程度与技术转让的程度t成正相关(因为。
第二种情形:发生技术外溢
现在我们再来进一步分析发生技术外溢的情形。通过(9)和(10)式可知,如果伴随跨国并购引进了技术,而且技术对东道国其他企业产生了技术外溢,东道国该产业的总产出为:
同样,我们可以得到与没有技术外溢情形下相同的结论,而且,在发生技术外溢的情形下,东道国该产业的整体经济业绩随着技术外溢程度的增强而不断改善。
跨国并购条件下外部技术流入的局限性:东道国产业发展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
在我们欣然接受上述结论的同时,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跨国公司与生俱来就不是一个“造福人类”的慈善家,从根本上讲,跨国公司并不存在向东道国当地企业转移技术、促进当地经济技术发展的任何愿望,其技术转让的根本动机就是对高额垄断利润的追求,甚至是赤裸裸的贪欲。因此,与伴随其他外国直接投资方式而带来的技术流入一样,在跨国并购条件下,随之而来的外部技术流入对东道国产业发展也有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会造成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东道国的产业技术进步产生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
(一)外部技术流入的陷阱:跨国公司对技术的垄断。因为技术,特别是先进技术是跨国公司赖以进行海外经营扩张的基础,是决定其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而东道国当地企业或国家总体技术能力的提高,必然带来这些国家的企业吸纳技术外溢能力的增强,这些最终将会转化为对跨国公司在技术上优势地位的威胁。因此,跨国公司一般是不会让先进技术流入东道国的,由此就决定了跨国公司在并购条件下技术流入的局限性和垄断性。
在跨国并购条件下,即便各种因素促成了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水平转让(就像我们在前面的模型分析中所看到的),但它们还是牢牢地控制在跨国公司手里,东道国的作用往往非常有限。在并购后取得多数股权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分公司只不过表面上注册地在东道国,实际上是跨国公司的“直系子孙”而已,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控制技术的能力是不言而喻的。即使在并购后只取得少数股权,跨国公司仍可以通过各种非股权控制的方式取得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可以派遣母公司人员充斥并购企业的管理和技术等关键部门;规定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程序;控制并购企业供销环节等。在垂直技术转让的情况下,跨国公司的垄断对技术的垄断控制会变本加厉,一般地讲,不管所转让的技术流入东道国的时间有多长,哪怕上游企业是与之有紧密投入、产出经营关系的“准”一体化企业,即使不考虑东道国其他与分公司竞争的企业也能从中获益这一因素,其技术转让的程度、范围和界限总是由处在东道国国境之外的跨国公司母公司所严加控制的。因此,对于一个市场规模庞大、人口众多,且产业技术水平低下的发展中东道国来说,伴随跨国并购所转让的技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出于维持技术垄断优势、消除和遏止外来竞争的需要,跨国公司还会千方百计防止技术在东道国产生技术外溢。应当指出,伴随直接投资所转移的技术在东道国产生技术外溢的一个基本途径就是技术和专业人才的流动,只有受雇于跨国公司分公司的东道国当地技术和专业人员向当地其他企业的充分流动,当地企业才能从中受益。然而,跨国公司总是会通过提高雇员薪金水平等怀柔政策(注:参见Amy Jocelyn Glass,Kamal Saggi,"Multinational Firms and Technology,"The World Bank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2067,1999.)和从制度上设置各种障碍(注:参见Mona Haddad,Ann Harrison,"Are There Dynarnic Externalities From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or MOROCCO",World Bank Working Paper,December 1991,NO.48.
Brian Aiken,Ann Harrison,"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World Bank Working Paper,February 1994.NO.1248
D.Germids,"Transfer of Technology By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OECD,1977.)等手段来阻止这种流动。事实上,大量的个案研究表明,在发展中东道国,外资企业技术和专业人员的流动性非常低,高级管理人员的流动更为罕见。此外,跨国公司还可以通过控制子公司中间投入产品来源,延缓生产投入与零部件的当地化生产,防止技术在东道国的外溢。(注:参见丘立成:《论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垄断性》,载《南开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可见,由于技术转让的这种垄断性和局限性,至少从中短期来看,发展中东道国,特别是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东道国想通过跨国并购流入先进技术的愿望往往会成为泡影,即所谓先进技术流入的“虚入效应”。但是,由于大部分发展中东道国忽视了技术转让的局限性和在跨国并购条件下技术外溢的各种实现条件,以及先进技术来源多样化的现实,加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过多地渲染和发展中东道国的政策误导,低技术水平的发展中东道国往往会形成一个“跨国并购能直接提升本国产业技术水平”的幻觉,从而形成对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严重依赖。詹金斯说得好:“东道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的结果,可能使东道国在追求国产化的过程中,陷入—个依赖跨国公司的技术规程和路径的陷阱,从而产生‘依赖工业化’”。(注:参见Jenkins,R,O.Dependent Industrialization in Latin American:the Automotive Industry in Argentine,Chile and Mexico,Praeger Publishers,1977.)
(二)削弱东道国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在跨国并购条件下,无论其海外投资的规模有多大,伴随并购所转移的技术有多少,“无国籍化”经营程度有多高,流入东道国的技术总是服从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因此,如果东道国当地被收购企业的研发活动与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有冲突,跨国公司的技术流入必然会削减被收购企业的研发活动,从而削弱被收购企业原来的研发能力。—般地说,在并购发生之前,由于发展中东道国或转型国家的企业在市场、产品、技术和组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没有形成相互配合,因而在并购后,被收购企业的研发活动与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之间几乎没有互补性。因此,即使当地被收购企业的研发活动是经济的,但跨国公司出于自己全球战略的需要,比如,当地研发重复了跨国公司在别处所进行研发、当地的研发活动不适合跨国公司的产品战略或区位战略等,也将会对被收购企业的研发活动进行收缩性调整,这对东道国的研究与开发能力肯定有害(注:参见《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并购与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如果当地被收购企业的研发活动原来就是不经济的,且在技术水平上与跨国公司相距甚远,并购后被收购企业更会转向吸收和消化或改进伴随并购流入的技术,从而停止原来的研发活动。但从长期的动态发展来看,就东道国而言,如果采取一定保护措施,这种研发活动在将来可能会很经济。在这种情况下,伴随跨国并购的技术流入同样削弱了东道国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事实上,虽然缺乏系统的证据,但确实有一些发展中东道国和转型国家的例子表明,在拥有研发能力的被收购公司中的研发活动被削弱了,例如,在拉丁美洲一些被收购企业中,随着生产按照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被转向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活动时,其研发活动被停止或规模被削减了。(注:参见《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并购与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伴随跨国并购的技术流入会抑制东道国其他企业的自主创新。我们知道,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技术进步除了依靠资本、技术等基本要素的积累和成长外,更重要的是靠本地企业家要素的积累和成长,企业家要素是当地产业技术创新和进步的源泉,也是调动当地各种资源、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如前所述,在跨国条件下,随着外部技术的流入,由于技术上的优势,跨国公司在该产业一般会取得一定的市场控制权,这使得东道国当地其他企业无法与之抗衡而陷入困境甚至倒闭破产,从而阻碍本地企业家要素的积累和成长,抑制东道国其他企业的自主创新。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跨国公司凭借技术上的优势开发出新的产品,刺激发展中东道国的超前消费需求,使当地生产传统产品的企业过早地失去市场支持而陷入困境,这种压抑现象将更为严重。
此外,在跨国并购条件下,跨国公司的技术流入还可能会导致东道国的技术流出。出于自己全球战略的需要,跨国公司在并购东道国企业后,将会“剥离”当地企业的技术资产和创新活动,并将这些资产和活动转移到国外,从而使当地经济失去这些资产和活动所创造的收入、溢出和关联。这种现象在发达东道国特别突出。对于发展中东道国而言,这种技术流出的负面效应同样存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专业和技术人才的流出。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有相当一部分产业技术领域并不逊色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而且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其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有时往往成为跨国公司青睐的目标。跨国公司通过并购手段实现对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控制后,一些企业、研究机构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以被收购企业为载体而逆向流入到外国企业。(注:李洪江:《跨国公司新发展及其经济效应分析》,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政策含义
上述分析至少有以下几点政策含义:
(一)就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东道国或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东道国而言,没有理由过多地担心跨国并购以及伴随跨国并购所带来的外部技术流入就一定抑制或削弱东道国的产业发展。相反,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东道国的产业发展还会因此而加快:产业技术得到进步,产出得到增加,甚至竞争力也会得到提高。因此,应该对那些能保存并加强现有能力和企业的外国并购者提供政策鼓励。
(二)理论分析表明,在跨国并购条件下,外部技术流入促进东道国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当地企业从跨国公司获得技术外溢。因此,东道国政府需要从政策上提供技能和技术支持系统以加强当地企业和跨国公司的竞争和其他关联。这里既需要对本国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更需要对跨国公司提供政策鼓励。
(三)理论分析也表明,无论是发生技术外溢情形还是没有技术外溢情形,跨国公司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东道国产业的市场控制权,垄断或势均力敌的寡占,进而导致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产业的控制,以及造成东道国产业发展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这可能是在跨国并购条件下对东道国产业发展的惟一负面影响。因此,东道国政府应该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的需要——本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以及实现社会政治目标等——和条件,从产业增长、收入分配、效率等经济目标和其他一些非经济目标方面进行综合权衡,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处理这方面的负面影响。在这里,政府的竞争政策尤为重要。
[收稿日期:2002-11-09]
标签:技术转移论文; 垄断优势理论论文; 跨国并购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外部经济论文; 公司收购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东道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