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2-0030-02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慢性疾病的迁延积累等因素,常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因用药的品种、数量、剂量、方法多种多样,加之老年人记忆力及认识分象辨能力下降致药品的储存、使用、管理不当,很容易出现误服、漏服、多服和服用变质、过期的药品等问题,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保障老年人安全用药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 影响老年人用药的相关因素
1.1 生理因素:老年人器官功能衰退,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减慢;在结构成分上,水及肌肉成分减少,而脂肪成分增多,会影响药物的分布变化。因老年人肝脏对药物分解代谢减弱,肾脏对药物排泄下降,使药物的血中浓度增高、半衰期延长、不良反应增加。
1.2 年龄相关因素:老年人因视觉,听觉,记忆力、分辨力、理解能力、运动功能等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疗方案或剂量复杂致患者感到混乱,不明白何时服用何种药物,常根据自己的判断而改变用药方案,造成用药过量或剂量不足,滥用药物,甚至用错药等。
1.3 心理因素:老年人因对疾病认识不足、恐慌、绝望等原因会引起焦虑、情绪低落等表现;或者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家庭矛盾及社会因素等,均可出现心理负担过重、心理障碍等相关问题,消极或对抗用药,长期大量用药致依从性差。
1.4 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医生用药不合理,对药物不良反应解释及随诊观察不足,没有个体化治疗方案。由于病区护士工作轮流性、药物剂量和外观的易变性等,增加了核对难度,导致差错事故发生。护士对老年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能力评估不全面、服药宣教存在问题,如发药时与患者沟通不到位,药物外壳未去除发给病人,容易误服引起意外。
2 老年患者常见的用药安全隐患
2.1 用药时间有误:临床中发现大多数人不知道用药的正确时间和含义。每日一次是指每天固定同一时间服用;一天三次是指每隔8小时用药一次;饭前服用是指饭前半小时服用,健胃药、助消化药应在饭前服用,不注明的药品一般在饭后服用;“空腹”一般指清晨或饭前1小时和饭后2小时。有的患者则只保证一天服药次数,而不管间隔期,随机服用。
2.2 用药方法有误:有的老年患者为了追求口感,不用温开水服药,而用茶水、牛奶、果汁甚至含酒精的饮品服药,另外,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影响药物疗效,如吸烟者,尼古丁可影响肝脏微粒体酶系活性改变,增强茶碱类药物的药效;酒后服用降糖药容易引发低血糖休克。还有的药物只能用指定的材质冲泡,如乙酰半胱胺酸泡腾片不能用金属材质的容器冲泡,且水温不能超过40℃,否则易影响药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用药剂量有误:老年患者因听错、看错、理解错等原因,误将1g理解为1颗,导致用药剂量不对;顿服应该是当天或当次的药物一次服下,有的患者可误解为每顿饭都要服药,造成用药过量;忘记服药致漏服;忘记服过药致重复服药,每天二次,每次一粒理解为每天二粒,每次一粒;每颗剂量0.25克看成0.5克或0.2克等。还有的患者自觉“久病成良医”,不信任医生,凭主观经验服药。
2.4 药物失效:老年人大多较节俭,药物临期或过期舍不得丢弃;包装盒上的保质期是指密封贮存,一旦拆开密封包装,很多药物保质期就会大大缩短。如硝酸酯类,一旦拆封,因为容易潮解,就必须在3-6个月内用完;还有的药物要求低温(如疫苗)、避光,一旦贮存方式不当,尽管在有效期内,也会导致药物失效。
3 护理防范措施
3.1 准确评估①服药能力主要包括吞咽能力(吞咽胶囊有无困难及服药时饮水是否呛咳等)、视力(对药物的辨别能力)、听力及理解力(如重听、脑萎缩患者能否听懂护士的用药指导)、定时定量服取能力(记忆力及有无手部震颤)、及时发现不良反应的能力(如低血糖、低血钾等)。②用药史包括过去及现在的用药记录、药物过敏史,尤其是曾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③各系统的老化程度尤其是肝肾功能及共济功能。如肾功能明显异常时,应尽量避免应用经肾脏排泄的药物,以免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及造成药物中毒。
3.2 合理用药:从小剂量开始,一般用成人剂量的50%,然后逐渐调整,直至最低安全有效维持量。种类依主要疾病单一用药为好。由于老年患者存在个体的衰老、受损程度及药物治疗史不同等多种情况,对药物效应个体差异较大,须遵循个体化原则给药,按其年龄、病情、体重等具体情况处以适当的剂量及剂型,不适合接受片剂、胶囊剂型的老年患者可考虑用液体剂型。
3.3 准确给药,密切观察,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老年患者在用药前一定要详细了解病情,明确用药的目的,掌握给药的途径、剂量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和防治措施;同时告知患者正确的用药方法,用药标签清楚醒目,用量应准确无误,必要时,每日用量可包成小包,注明用药时间,防治误服、漏服、多服。用药期间,对自理能力差的老人(如老年痴呆、脑萎缩),最好在服药时间(长效降压药早晨点服、降糖药需餐前或餐中服等)巡视病房,协助老人按要求将药服下,并在给药及巡视病房过程中注意了解患者用药的疗效及有无不良反应,一旦怀疑或出现不良反应及时通知医生妥善处理,尽量减小用药给患者带来的危险性。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减少护原性给药隐患。
3.4 心理护理:老年患者中,慢性病比较多,康复病程长,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因此患者常常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希望得到关注和安慰。有些老年患者本来就性格固执,生病以后就更加固执坚持己见,甚至拒接正常治疗和护理。老年患者出现这些情况,大多是因为孤独心理,因此要多与他们谈心,态度要亲和,了解其心理状态。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给他们关心尊重,切忌不耐烦的情绪。调节其情绪,使其保持乐观,促进康复。此外,有些药物会引起一些可逆的附加反应,如患者服用核黄素、安络血等,尿色呈深黄、淡红色,护士也要告知患者,让其放心,消除患者用药的紧张心理。
3.5 加强用药宣教,提高安全性:首先要重视老年病人的用药指导,做好健康宣教。要根据老人的文化程度采取不同的语言,详细介绍服药的方法、时间,各种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及用药的注意事项。如服药方式不对,可能会改变其疗效,如硝酸甘油片含服改成吞服;服药姿势不当可引起窒息,卧床患者要取半卧位或坐位才能服药,服药后不应立即仰卧,以免药物滞留于食管。服用特殊药物,如降血糖药,特别要注意用药的时间,并按时进食,防止低血糖发生;服用降压药时行动要缓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服用缓释片,必须整颗吞服,避免压碎或嚼碎服用。其次,要耐心,老年患者接受能力相对弱,要反复强调告知。对记忆力下降的老年患者,采用口头和书面告知相结合,同时要告知照顾者,并要评价他们的接受程度。
3.6 护士加强药理知识的学习:护士要提高用药能力,应掌握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方面的相关知识;加强药物商品名和通用名的学习;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根据老年人的用药特点掌握老年人的用药原则;还应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协同作用等内容。通过院内外的各种培训班、业务学习讲座、教学查房、临床新药的介绍和交流等形式,强化对护理人员用药知识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用药能力,从而进一步维护老年人的用药安全。
论文作者:程霞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
标签:药物论文; 患者论文; 老年论文; 剂量论文; 老年人论文; 能力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