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县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1630)
【摘要】 目的:探析脑出血患者通过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急救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14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结果:数据显示,相对于对照组来说,观察组急诊科救治时间、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明显较少,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85.96%、66.66%,观察组痊愈率明显较高(P<0.05)。结论: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用于脑出血急救中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对改善患者治疗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脑出血;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急救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1-0321-02
脑出血具有病情凶险、起病急骤、进展快等基本特征,如果不立即给予抢救,患者常会在短时间内由于颅内压升高而出现死亡等严重后果[1]。所以,对脑出血患者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可促进患者生命得以挽救,为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奠定良好的基础[2]。本文对我院脑出血患者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均来自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到我院接受急诊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14例,男64例,女50例,与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互相符合;通过头颅CT检查给予确诊;将严重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全面排除。参照医学伦理学原则,根据患者护理方法的区别命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7例。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值得临床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在发病后主要是通过目击者或者家属送入急诊科,实施常规急救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主要内容如下:
1.2.1院前急救 脑出血院前急救原则以安全转运、控制出血、维持呼吸循环等为主,院前急救人员在接到120急救电话后需要在5min内出车。在急救现场快速进行护理检查,同时检查患者生命体征、瞳孔以及意识判断[3]。院前急救护理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监护。护理人员每隔10~30min对其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对判断是否出现合并症、并发症有一定的帮助;(2)维持通畅的呼吸道。护理人员应该及时清除呼吸道以及口腔的异物,并给予氧疗,尽可能不选择气管插管的复杂操作,避免抢救时间受到延误,对适应症进行严格掌握;(3)避免脑疝发生。若患者出现躁动不安、频繁呕吐、剧烈疼痛的情况,要考虑是否出现脑疝或者颅内压增高的情况,要立即给予脱水降颅压治疗;对于合并低容量休克患者,要给予限制性扩容处理[4];(4)护理人员在院前急救时应该做到“边询问、边检查、边急救、边快速转运”的要求,确保能够争分夺秒实施抢救;(5)实时交换急救信息。采用电话联系和医院保持联系,向急诊部门传送相关监护数据以及病情等,并通知院内作相关准备,确保能够得到院内技术的全面支持。
1.2.2院内急救处理 医院内各护理职能组长通过与院外急救人员联系的方式监控急救护理过程,对于技术难题给予帮助。通过分析患者的病情,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完善转送病房、检查、抢救等抢救干预;患者送达医院后,通过转送、检查、术前准备、伤情处置、监护、呼吸循环支持、伤情评估等标准化急救流程给予抢救[5]。呼吸支持组主要完成通气支持、气道维护、气道管理等工作;循环支持组主要完成用药维持循环、建立静脉通路、胸外心脏按压等工作;处置组主要完成检查配血申请、骨折固定、止血包扎、记录抢救、生命监护、伤情再评估等工作;联络组主要完成家属沟通、科室间联络等工作。
1.2.3院内无缝衔接转送 脑出血患者急救过程中需要及时开放绿色通道,尽可能安排B超、X线等可移动设备在床边检查,若患者需要进行CT检查,联络组则需要立即联系CT科室完善相关准备。专科会诊以及各项检查需要在同一时间进行,确保患者在完成检查后能够立即送往手术室、神经外科以及ICU,促进科室间转诊能明显减少[6]。急诊医生在转运患者之前需要对其病情进行严格评估,并记录于转运风险评估单,让家属或者监护人了解风险,在转运期间要准备好急救药品、吸痰器、除颤监护仪、简易呼吸器等抢救器械。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统计,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以t检验,采用率(%)表示计数数据,以卡方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2.1 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急救护理质量
观察组急诊科救治时间、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2 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预后情况
观察组中49例痊愈,痊愈率为85.96%,3例住院前死亡,占5.26%,5例住院后死亡,占8.77%;对照组中38例痊愈,痊愈率为66.66%,10例住院前死亡,占17.54%,9例住院后死亡,占15.78%;观察组痊愈率、住院前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别(P<0.05)。
3.讨论
脑出血患者急救工作中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可促进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另外,通过有效运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能够有机结合医院的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确保建立的救治体系能够达到系统、完整、一体化等效果。团队成员中分工明确以及高效协作,能够为成功救治患者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在脑出血急救中应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促进患者处置不当的情况明显减少,并改善患者治疗预后,对降低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急诊科救治时间、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其治疗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
研究表明,脑出血具有病死率高、发病率高等基本特征,通过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不仅可促进急救理念得到更新,还使急救管理流程有所优化,为绿色通常畅通性提供保障,使患者生存质量、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田珂.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改善急救护理质量中的综合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06(09):273-275.
[2]田珂.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院内外脑卒中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学工程,2016,02(11):109-110.
[3]李桂琴,宋建文.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车祸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浙江创伤外科,2016,01(18):198-200.
[4]李文,赵文红,蒋涛,张新征.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在急性脑出血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5,08(24):58-61.
[5]侯连英,侯连玉,龙辉.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0,18(31):21-23.
[6]王爱丽,张贺真,赵正平,叶凤丽.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改善急救护理质量中的综合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1(19):1-3.
论文作者:赵鹏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2
标签:患者论文; 脑出血论文; 模式论文; 对照组论文; 数据论文; 效果论文; 时间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