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群众文化发展新路径论文

探索群众文化发展新路径论文

探索群众文化发展新路径

付晓辉(昆明市文化馆)

云南过去被常常认为是蛮荒之地,与内地的交流十分困难,但正是由于因地域造成的封闭才使古代中原久已消失的文化在我们26个民族中得以保存下来,有些已经被称为音乐的“活化石”,如纳西族的东巴音乐、苗族、彝族的民间音乐和汉族的洞经音乐等等。然而群艺馆的发展也同全国的格局差不多,由于过去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模式下,群艺馆的传承模式就带有很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这表现为国家统包起来,并根据宣传、演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基层和民间文化组织进行辅导编排……一切都按计划来进行,主管职能部门只管下达任务,而群艺馆只完成任务,没有充分的自主性。这种模式在计划经济的时代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也曾培养了一批民族、民间文艺人才,组织了一些民间文艺队伍,挖掘整理,推出了一批那个时代有相当水准的民族、民间文艺精品,在当时对推动文艺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取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是到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最终确立,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才真正地体现出来,群艺馆也相应地开展了一系列有偿活动,当时称之为“以文补文”。就是以文化养文化,结合自己所处的地理和区域特点及群艺馆的人才优势开办文艺茶室、棋室、餐饮、歌舞厅、录像放映厅,办班组织文娱演出、展览等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来补助文化活动经费的不足。这种补文方式虽然在某些方面调动了一些文化馆发展战略群文工作者的积极性,也形成了一些所谓“文化热点”,但由于当时整个文化界观念仍然是计划经济式的,这种补文方式从实际情况来看,收效是微乎其微,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根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文化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况且这种“补文”说到底只是一种计划经济色彩很浓的“输血式”的救急方法,而群众文化客观发展的实际要求是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其“造血”功能,进而整个“机体”都得到充实,最终才能“运行良好”。我们开始经历这样一个大的困惑,就是群众文化怎么才能走出低谷,怎样才能迈出这坚实的一步呢?群众文化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一个大的社会公益活动,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力军,是属于高层次的精神产品,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商品,而是一种特殊商品。公益活动从本质上来讲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矛盾和对立,相反,精神文明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做保证,物质文明的进步又需要精神文明做后盾,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处理得好,就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看,坚持以“公益活动”,即精神文明也就是社会效益为主,走文化产业化为辅的群众文化发展道路,才是目前群众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经过我们长时间的阵痛、困惑与思索后,终于认识到群众文化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寻找群众文化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契机点和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旅游业。

鉴于脑科学和人类学习的复杂性,本文采用间接的方式,从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视角,结合信息加工过程初步探索数学学习疑难的类型,以期对数学教学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省市场经济快速增长,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初具规模,以首界昆明商品交易会为代表的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成功,这其中文化在推动这一盛会的成功举办起到了至关要的作用,而在这之前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更是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文化发展格局中最辉煌的一笔。我们旨在通过我省独特而丰富的自然资源、民族风情、民间文艺活动的开展招商引资,促进我省的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一时间,各种久已失传的民族民间文艺精品得到了挖掘和保护,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誉为“音乐活化石”的丽江县纳西族东巴音乐。凡是一到丽江的旅游者除了欣赏玉龙雪山巍峨的雄姿、大觉宫的壁画、四方街纳西人清闲、自在、幽静的生活、古朴典雅的民居、富于情趣的石桥流水纳西人家的酥油茶外,就是在四方街听东巴音乐。这几乎成为一种时尚,从这些古乐中隐约听到一些漂渺玄远的魏晋余音,领略到了华夏文化独特而深厚的历史魅力。听古乐音乐会的门票从几角元到现在的三十几元,但到这里来旅游的客人还是慷慨解囊、乐此不疲。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呢?关键在于这里纯朴的民风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赋予了丽江独特的诗一般的韵味,现在丽江已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我们各民族标志自己的文艺形式相继出台,结合自己民族特色的现代民间舞、民间绘画、民间说唱异常活跃,并在全省城乡迅速发展起来,一种以文化促经济、以经济带动文化的新的文化发展模式逐步形成规模。经过一系列“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大量地发掘了民间文艺人才,组建了大量民间文艺队伍,活跃了城乡民族文化,丰富了广大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更主要的是提高了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检阅了实力,锻炼了队伍,找到了文化发展的切入点,坚定了发展群众文化的信心。我们通过这些活动,还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就是江总书记所说的“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云南做为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和民族文化十分丰富的地区,要靠什么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呢?为了更合理地利用我省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省委、省政府迅速抓住时机,调整产业政策,以“建立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战略格局,这是结合我省实际,经过充分的调查与研究,为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市场经济与群众文化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云南地处边疆,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信息滞后。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们在政策上的不配套,也上马了一批工业项目,这些项目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和经营的粗放型,渐渐暴露出“底气不足”的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伴随着我国产业政策的进一步合理和我省对外开放、交流步伐的加快,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潮流的兴起,这块彩云南现的“神秘之境”,再一次引起了全国和世界爱好和平与自然的人们的广泛关注。云南独特而优美的自然风光:滇池之滨的帆影、宗海月夜的宁静、苍洱湖畔的彩蝶、澄江抗浪的情趣、版纳椰林的微风、玉龙雪山的雄姿、香格里拉的雪山、草甸、牛群、巧夺天工的石头森林、元阳高入云天的梯田、气吞山河的虎跳峡、神秘莫测的怒江大峡谷、天公造化的元谋土林、五彩缤纷的彩色沙林等等数也数不清的壮美风光,这些迷人的景致,无不透露出我省各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无不透露出一股股诱人的气息。山与水交融、灵与秀交汇、壮阔与苍凉相拥,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生动画卷,这些美不胜收的景观为我们建立旅游大省奠定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云南素有歌舞之乡、民间绘画之乡、民族服饰和民间音乐之乡的美称,一个民族就是一部活的文化历史,与之相配套的词、调、音乐、服饰、绘画、建筑、文学等艺术形式相得益彰,各抒华彩,呈现出一道道无与伦比的文化盛餐。云南民族节日众多,傣家泼水节、昆明郊区的山歌节、景颇的木脑纵歌节、彝族的火把节、藏族跑马节、大理三月街等等节日,一年到头都是节,汇成了节日的海洋,过也过不完的民族节日,看也看不够的民族文化,为我们建立民族文化大省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使我省的旅游业与群众文化发展一开始就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首先,在旅游景区改善旅游环境、治理污染,在保护旧的旅游景区的同时,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比如,在西双版纳和瑞丽等一些名景区,在原有的泼水节等旅游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到你家做客、自己动手做傣家饭、自己动手制作民间手工艺品等一系列活动内容;新开辟了“金三角”、缅甸密之那、仰光专线和泰国清迈、曼谷专线等新线路,形成一大批跨国连片的旅游景区。其二,不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投建了一大批宾馆、饭店和度假中心。其三,加强对涉外旅游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水平,着重抓旅游市场建设,加强了对旅游市场的“打假”工作,清理了一批假冒伪劣的民族工艺品和不具备资质的旅行社等,并在全国首次引进了外资旅行社,强化了服务竞争环境,逐步理顺了旅游市场。其四,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逐步改善旅游景区的文化服务设施,不断注入高层次的文化内涵,使群众文化与旅游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基本上实现了群众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旅游是条件,文化是灵魂,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文化的繁荣,文化的繁荣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又带动科、工、农、贸、商、金融电讯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一点位于昆明滇池之滨的民族村是一个最具代表的例子。民族村从前是一个因“围海造田”的恶果而留下的一片蚊虫满天飞、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荒地。那里在文革期间被盲目围垦,导致湖面缩小、环境恶化。改革开放以后,怎样来利用这块土地,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先改成桑田,但因产量低形不成规模;后又改成牧场,但经济效益太差,不久牧场又废弃,最后经省、市人民政府充分调查研究和有关专家论证,决定建立一个集云南26个民族生活、居住、劳动和进行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大村寨。这里源临滇池,风光秀美,又有国家体育训练基地,交通方便,这一举措立即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它集中展示了我省26个民族的园林建筑、起居、劳动、进行文娱活动的活的景观,更主要的是在这里荟萃了26个民族的歌舞、服饰、工艺、纺织、饮食等等方面的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体现了我省各族人民勤劳、质朴、团结一家的精神风貌,体现了我省各族兄弟姐妹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它使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宾客一到昆明首先就去民族材,不仅感受到少数民族的纯朴热情,还使他们感受到我们26个兄弟民族文化的博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许多游客留连忘返,他们同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一起生话、一起歌舞、一起陶醉在这充满欢乐、幸福与和平、自然的生活场景之中。民族村的建立彻底改变了那里的面貌,它带动了与之相配套的群众文化、旅游、交通、电讯、民族工艺、服装、餐饮业等等的大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周国的渔村,这里的渔村如今建立起了七八个大型渡假、旅游中心,还有许多大型企业建立的会议、体闲文化中心,这里渐渐形成了环滇池旅游、度假、体闲地带,而且涌现了几十家著名的乡镇企业。可以这样说:民族村的建立为我省建立“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开了一个好头,起到了极好地示范作用,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我们在坚持社会公益活动为主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群众文化发展的新路,这种新路就是不满足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配角之路,而是充分发挥文化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去寻找自己的价值和定位。石林阿诗玛艺术团的全国巡演、昆明民族村歌舞团庆澳门回归的赴澳演出、丽江纳西族的东巴音乐团在北京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演出成功等等,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民间文化所具有的震憾力和影响力,他们不仅向全国和世界人民宣传了云南和昆明,更主要的一点是通过他们的努力和探索,基本上找到了一条“造血”之路,特别是民族村和石林群众文化,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中,这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们因地制宜、转变观念、积极探索的结果,它有力地告诉我们,群众文化不仅要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更要讲“文化搭台,文化唱戏”,最终达到“经济搭台,文化唱戏”。

民族村和石林为群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以及群众文化发展找到了一个切入点,这一成功经验迅速遍及全省。大理以“三月街”这一大的民族商贸活动推出了一系列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现在内地及台、港、澳游客多次前来大理旅游,许多外国游客长期居住在大理白族民居中,形成了著名的“洋人街”,大理还连续举办了两届“七星国际越野挑战赛”,扩大了大理的知名度,促进群众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楚雄彝族自治州以建州纪念活动和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为契机开展的大型文体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楚雄州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丽江地区宁浪县以间名于世的被誉为“活化石”的“阿夏婚姻”、泸沽湖秀美的风光和着摩梭姑娘优美的歌声、动人的舞姿,一次次掀起了旅游的高湖。迪庆藏族自治州被证明是“香格里拉”这一名词的诞生地,它以其神奇迷人的博格达峰“太子雪山”和碧塔海的原始森林、宽广无垠的大小中甸草原、牧场和跑马节活动以及松赞林寺恢宏的钟声,组成了一幅苍凉壮美的现代“唐卡”图画,向全国及全世界展开了它宽阔的胸襟,热情地迎接着来自远方的朋友们。

当我们通过旅游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把过去“封闭的蛮荒业,之地”的灵山秀水和极富魅力的民族文化展示给热爱和平与自然的人们,我们也由衷地感到自豪。与此同时,我们加大了基础建设的投资,兴建了几十条高等级公路,修通了南昆铁路,扩建了昆明机场,使我省的交通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从90年代初开始的滇池治污工程,揭开了我省保护环境的序幕,横断山脉森林禁伐、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保护工程、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的启动,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更主要的是一些地区不断地开发出新的旅游资源。在文化建设方面,“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的启动,对推动我省和昆明市的文化建设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92年,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成功举办,使过去分散的、小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成为组织有序的、多元化的、开放型的集旅游、科、工、贸、商为一体的、大民族、大群众文化。1995年的全国民运会、1996年的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1998年的亚洲民间艺术节暨CIOFF国际年会和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使这一大民族、大群众文化达到一个又一个高潮。这些高潮迭起的大民族、大群众文化活动成为云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标志。这样一些大的活动的开展,标志着我们的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尸身很快被抢食一空,天葬台上,只剩下一颗孤零零的颅骨,其他部位,一丝骨肉都没有留下。这是最吉祥的征兆,逝者的家人,远远地站在外围,望着台上干干净净的颅骨,笑着,泪流满面。

石林原是一些毫无生命的石头,但为什么会引得那么多人的向往呢?还是文化赋予它一种内在的生命力:阿诗玛美丽动人的传说,再配以撒尼族的火把节、大三弦、过山号等等一系列群众文娱活动,使石林具有了人格化的力量。如今,你在石林中还能够赏到优美动人的撒尼人歌舞和精彩激烈的斗羊、斗牛表演,使你能亲身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个整体的生命力量。

总而言之,在特色酒店设计中对民族文化的展现,能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带给旅客别样的感官体验。这种展现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照抄照搬,而是经过收集、分析与提炼之后,实现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之间有机的融合,这样才能有效提升酒店的整体品味,拓展服务质量,展现出别样的服务效果。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这并不标志着我们已经取得完全的成功,我们还要不断努力探索,不断更新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观念,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文化发展的新问题、新方法,以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完全实现文化的产业化。

云南和昆明所走的群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路子,是结合我省和昆明市的实际,不断探索的结果。一方面,它有效地促进了昆明乃至全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使群众文化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它充分地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展示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在进入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光辉灿烂的前景。民

标签:;  ;  ;  ;  ;  ;  ;  ;  ;  

探索群众文化发展新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