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继承与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语文教学论文,新课标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学期伊始,我们初一语文备课组便提出了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四项基本原则”,即“一个贯彻,两个结合,三个目标,四个创新”。这些原则的核心内容就是一方面要继承那些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被证明是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还要立足于前人的优秀成果,结合我们自己教学的特点,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
一、一个贯彻
初一语文备课组在日常教学中要努力贯彻新课标精神。新课标完全以“人”为中心理念,而这里“人”的概念更多的是侧重于“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改变了以前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的关系,教学目的也由以前的侧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型和技能型的工具理念教学转为以“人本精神”为根本目的的多元智能化教学,教师也由传统中的循循善诱型、知识积累型,逐步地向多元智能型转化。
从学习阶段来说,初一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教师的作用在这一时期比在其他的学习阶段显得更加重要。同时初一也是一个学习适应和过渡衔接阶段,学生将从小学的散点式的学习阶段进入中学的系统化、理性化的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针对初一学习阶段的实际情况,我们备课组在教学中反复钻研“课程标准”,努力吃透“课标”精神,力求完美地贯彻落实“课程标准”倡导的教育理念和各项要求,及时调整对老课标的适应和习惯心态,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的探究式教学中积极地汲取知识。
二、两个结合
1.经验教学与创新意识的结合
教师这一职业是一个经验型的职业,教学经验的积累对于我们正确掌握教学规律,把握语文知识的重点、难点,保证教学质量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了经验的指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少走很多弯路。而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又要求我们以新的理念来思考语文教学,以便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少、慢、差、废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在语文方面的素养。在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中,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大胆创新的意识都是必不可少的。经验教学与创新意识的结合,使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使教学难点更容易得到解决。
2.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结合
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贴近生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提高语文方面的素养。“大语文”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我们的教学不能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和教室之中,我们需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并亲身感受到语文这一学科的魅力。将课堂所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加深了他们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
三、三个目标
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具有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是我们初一备课组在本学年初制定的三个具体目标。
1.语文基础的落实
初一新生刚到校,我们就做了摸底调查,发现这批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于是,我们备课时要求每位主讲老师划好该掌握的生字词,除了书下注释外,进一步扩大识记量,使学生有更多的积累;在出单元测试题时,用专门固定的方式进行检测。在初一下学期,我们将把过去初三总复习时整理的标点用法、修辞练习、病句练习、句子衔接练习以及初中课文中出现的成语逐步贯彻下来,给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这一切工作既是为初二的写作做准备,也是为将来的中考埋伏笔。
2.学习兴趣的激发
说到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则主要体现在我们平常教学时对学生一点一滴的渗透和影响当中。第一节语文课,我们即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领地绝不仅限于课堂,它有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生活之中随处可见“语文现象”或“语文事件”,我们在生活当中随时可以学习语文或运用语文。
我们采取了很多形式,吸引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注意力,如让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图片、编演课文剧本等。这些辅助上课形式无不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学习习惯的养成
第一,每篇课文在上课之前至少读三遍,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第二,课前预习四步走:一要介绍作家作品,提倡寻找课外资料;二要按规定书写识记生字词,查字典解决难懂词;三要摘录文中经典句,说明喜欢的理由;四要有质疑,鼓励问题提得好的学生。
第三,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复习和总结的习惯,总结的过程是再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总结得好更能培养人的能力。而单元复习则是引导学生把功夫用在平时。
第四,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习惯,“两耳要闻窗外事,切莫只读圣贤书”,并且鼓励其观看央视的《艺术人生》《新闻调查》《周末讲述》《探索发现》等节目,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第五,培养学生“随时记录”的习惯,记录生活中的见闻趣事、妙语佳言。
第六,培养学生诵读记忆的习惯,所谓“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强调了“背”的重要性。初中学生记忆能力强,正是背书的黄金时期。
第七,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尤其要阅读经典,争取每天有半小时阅读时间。
四、四个创新
1.内容的创新:吃透教材,扩展知识
首先是知识结构的拓展。现行的语文教材随着时代的发展已不能完全适应学生语文知识结构的需要。现在学生的语言体系带有很明显的时代特色——个性化、网络化,而我们教材选编的白话文章,虽然不可否认其中有许多名篇佳作,但毕竟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离开了生活的语言当然会失去它应有的生命力,这是现在许多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甚至反感语文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落实每一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余,广泛收集各类资料,在课中及课后补充给学生,着力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
其次是应试能力的拓展。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既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应试能力,又关注他们能力的迁移和拓展。
以阅读练习为例。我们坚持阅读题“贵精不贵多”的原则,总结题型,概括方法,尽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我们的练习方式采用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在进行常规的阅读训练的基础上,还采用让学生自选文章、自主命题的方式,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应试能力的效果。
2.教法的创新:立足常规,探索新路
首先是教学思想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担当着课堂主体的角色。事实上,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的。
我们初一的语文课教学,可谓形式多样,花样繁多。教室不仅是学生充实知识的场所,更是他们积极展现自我的舞台,课前演讲、课上讨论、课后交流、古诗自讲等等,都做得有声有色,频繁而丰富。“课堂上需要不同的声音”,这是我们对学生提出的一个明确的要求,也是我们备课组教学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表现。正是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的学生逐渐养成敢于质疑、勤于辩论的良好学习习惯,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其次是教学技术的革新,多媒体技术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我们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互通有无,做到每篇重点课文都有电子课件,都有详细的补充材料。我们还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学生建立更多的交流渠道。我们鼓励学生建立各班的网页,并将一些学习资料、推荐文章及时贴上,还可以跟贴讨论。课堂上的计算机不仅可以展示PP课件、FLASH,还可以播放VCD,我们的许多电影片段都是通过这种方式随机播放的。
3.评价的创新:考核多元,注重平时
语文学习重在平时积累,因此学生平时的表现也被我们更细致地列入考核的范围。我们规定,平时各项作业的成绩占学期学年成绩的10%。这一考核方式的制定,让学生更明确平时学习的重要性,事实上也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规范学生学习习惯的作用。
4.检测的创新:规范检测,知能并重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我们尤为重视。除了期中和期末两次大考之外,还定时足量地安排周测和随堂测。我们的创新意识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对周测内容的安排上。单元检测的内容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又注重对学生答题能力的培养。单元测试更多注重细致的考察,阅读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概括、理解、辨析、排除干扰等能力。
这“四项基本原则”的实质就是强调语文教学经验性和创新性的结合。有效的教学经验可以让教师迅速地把握住学生的需要并及时满足,还可以较好地掌握住课堂的节奏,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当然,语文课堂不能是死水一潭,它需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也正是语文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表现之一。
经验与创新意识的结合,更适应目前学生学习上的需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