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地方史研究——近现代时期大连殖民地工业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辽宁论文,大连论文,殖民地论文,近现代论文,史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日本侵占东北期间,在大连兴办殖民地工业。其发展以1931年为限,前期为配合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我国东北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并吸引中国民族资本投资办厂;后期以军工有关的产业以超常速度发展。
关键词 日本;侵占时期;大连;殖民地工业;特点
大连的近代工业始于日本殖民统治大连时期。日本侵占大连40年,它一方面建立了暴虐的殖民统治,另一方面则对大连人民和我国资源进行了残酷的压榨和掠夺。日本在大连所兴办的工业完全是为了其军事侵略和对中国人民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服务的,一切以殖民统治的需要为转移,表现出典型的殖民工业的特点。日本侵占的40年,大连工业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九·一八事变前以初步加工农产品为主的工业时期;九·一八事变后为军事侵略服务的化学工业为主的工业时期。
一、九·一八事变前的大连工业
大连最初的工业,当数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兴建的旅顺船坞以及为船坞配套的几个工厂。1899年沙俄强租大连,其建设的重心放在修筑港湾和交通运输网上。因此,工厂数目极少,包括华资企业在内总计29个。1905年日本取代沙俄,开始了发展大连殖民工业的进程。从1905年至九·一八事变前,大连殖民工业可分为两个阶段:
1.1905~1913年间日本殖民当局经济调查和扩充设备阶段。大连是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矿物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雄厚的殖民地工业困难是很大的。但是,大连是日本推行其侵略中国“大陆政策”的桥头堡,日本统治集团深知要实现“大陆政策”,军事占领大连是首要条件。要使桥头堡稳固,就必须建立雄厚的经济基础,这是实现“大陆政策”的物质保证。因此,开发大连的工业是极其重要。
1907年由日本政府出资创办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议(简称“满铁”)成立,它肩负“代理国家经营满洲的责任,国家则把创办会社看成是执行国家政务的一部分。”[①]满铁成为开发大连殖民工业和掠夺东北资源的经济侵略指挥中心,它担当着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完全相同的职能。满铁一营业,就拟定了发展大连新式工业的计划。为了有的放矢,满铁成立了3个经济情报机构,即东亚经济调查局、满铁地质调查所和满铁中央试验所。对大连以及东北的各种资源进行了彻底的调查,为日本在大连开办各类企业提供依据,充当着日本对我国实行经济掠夺的开路先锋。日占初期,俄国虽然放弃了南满地区,但它仍控制着北满的中东铁路,阻遏吉、黑两省农产品的南下,转引向海参崴出口。为了确立运输上的垄断地位,满铁把首要任务放在恢复和完善铁路设施和增加运输能力上。因此,初始在大连主要兴办交通运输业。如1908年兴建了大连铁道工厂,同年接收沙俄留下的大连船厂和旅顺船厂。另外,一批以日用轻工业品为主的工厂也陆续兴建,如肥皂、火柴、酿酒、碾米、制水等工厂。据统计:到1913年日资工厂为57家[②]。
日本是一个财力、物力十分有限的国家,开发大连的工业,掠夺东北的资源,光靠日资是不够的。因此,殖民统治前期,日本采取了吸引华资的办法,其中以窑业和油坊业最为典型。
窑业在大连地区是最兴盛的民族传统工业,在当时25家窑厂中,华资就占了24家。日本人惊呼“颇有被中国窑业工厂独占之感”[③]。
油坊业过去一直是东北传统的民族工业,其中心在营口。随着日本军事势力的北扩,铁路运输线的不断北伸,大豆的出口量逐步激增。“若以1906年为100,1910年即达732,增加6倍多。”[④]为了能更大的赚取利润,也为了日本国内农业发展以豆饼作为肥料的需求,日本政府采取了鼓励在大连设油厂的政策。如殖民当局会同日商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由三井物产借资给油坊业主开工生产,三井包销产品,业主可在半年内陆续交货以抵借款;油坊业3年不纳税等。这些措施不仅使日本国内的财团涌入大连,并在大连相继开设了日清、三菱等大型油坊,而且还吸引了我国内地的民族资本家把大量资金转移到大连兴办油坊。到1913年“大连油坊业已发展到48家(其中华资占41家),年产豆饼900余万片。在短短几年中,大连油坊业竟凌驾于东北油坊业发祥地之营口、安东之上,一跃而为大连全市第一大工业。”[⑤]
顺兴铁工厂可以说是当年中国民族工业的代表。该厂创于1907年,民族油坊业设备陈旧。顺兴铁工厂顺应形势,“从1910年开始把生产方面瞄准油坊所用机械,先后研制了榨油机、液压机等成套油坊设备,武装了民族油坊业,打破了日资对油坊业的垄断地位,并使该厂的资本猛增。……”[⑥]成为当时大连地区最大的民族工业,“与日本人设立的沙河口铁工厂、川崎造船所并称大连三大工厂。”[⑦]同时,1907年日本宣布大连港为自由港,欢迎各国来连投资办厂,先后有德士古、太古等十几家外资企业来大连办厂。虽然这些外资企业规模不大,但它对殖民当局的物资补充、大连城市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截止1913年底,大连已有工厂202个,初具工业城市的规模。
2.1914~1930年为各类殖民地工业兴盛发达阶段。经过前一阶段调查之后。日资开始大批涌入大连,大连的殖民地工业呈现出兴盛发达的局面。工厂由1913年的202家,资金2639万日元,生产额1972万日元,发展至1930年的工厂427个,资金1.3亿日元,生产额8567万日元。[⑧]一些较大的重工业工厂开始兴建。如1917年兴建的大连机械制作所和满洲制麻株式会社。1923年兴建的内外棉株式会社金州支店等。
作为大连第一工业的油坊业,此时期继续发展并达到全盛。仅1913年大连输往美国的豆油是3.9万多吨,到1916年猛增到30.1万吨[⑨]。大连的油坊业户达89家,“其中民族油坊78户,日资11户”,达到大连油坊业历史上户数的最高纪录[⑩]。“榨油工业生产额占整个大连工业生产总额的90%”,“输出的豆饼90%运往日本”(11)。1927年豆饼总产量达4000万片之多,创油坊业历史最高纪录。此时期为大连油坊业的“黄金时代”。总之,九·一八事变前的大连工业,是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是配合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我国东北资源而兴办的产业。由于财力所限,日本采取吸引华资和外资的政策来促进大连工业的发展和繁荣。
二、九·一八事变后的大连工业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全东北,为了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减轻日本国内经济压力,大连殖民地工业被迅速纳入军事轨道。该时期的大连工业可分为3个阶段:
1.1931~1936年间扩大投资加强垄断阶段。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战争的扩大,军用物资需求量猛增,日本政府要求关东军就近供应东北各地所需物资和设备。于是从1931~1936年间,日本各财阀加大了对大连资金的投入。大连机械制作所原有资金200万日元,经过两次增资达3000万日元。小野田水泥厂增资11倍,满洲制麻、满洲船渠也都增资5倍以上。
油坊业日资也增加了投资。三泰油坊原为中日合资,后经日方挤压,华资被迫撤股,日资独占并追加10倍的投资。日资油坊凭借雄厚的资金,深入东北腹地收购大豆,而华资厂家无力深入产地,只能从日商手中转手大豆,因而成本增加,利润减少。民族油坊业江河日下,由兴盛转入衰退,先后有44家倒闭。窑业一直是民族工业的天下,进入30年代,一批规模较大的日资窑厂投入生产,仅营口窑业株式会社大连工厂,红砖全期(7个月)总产量就达640万块,耐火砖43万块。日资逐步达到对窑业的独占,华资窑厂纷纷关门。民族窑业从优势转入劣势,日资由劣势转为优势。这一时期因为军事战备的急需,一批重要工业开始兴建,如满洲化学株式会社,投资2600万日元,生产合成氨、硝铵等化学产品,“并打算生产烧碱和其它在军事上具有非常广泛用途的化学原料”(12)。截止1936年末,大连工厂由1930年的472个增到823个,生产额达1.88亿日元(13)。工厂增长数超过前24年的总和(14)。这充分反映出九·一八后军需猛增给大连工业带来的深刻影响。
2.1937~1940年“战时生产第一”阶段。七·七事变,日本拉开了全面侵华的序幕。随着战场扩大、战线拉长,为维持庞大的军需,日本提出了“战时生产第一”的口号,大连工业加速了在军事经济轨道上的疯狂发展。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原设厂宗旨就是以东北资源为依托,平时生产化肥供日本农业所需;战时生产军火原料,直接为战争服务。事变后,该企业实行军事管理,生产军用化工产品,仅合成氨年产达8万吨。进和商会投资千万日元兴建钢厂,生产高速钢、轴承钢、硬质合金等。大连原有的大型企业也全面转向军用工业,“机械工业中,兵器生产占全体的55%以上。”(15)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战争拼命生产,出现了军工生产超常发展的局面。“如果1932年产值为100,1941年金属工业为2159,机械工业1044。”(16)截止1940年,大连工厂达1165家,资本金和生产总值均达到4.7亿日元以上。(17)
3.1941~1945年国防经济阶段。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政府公布“建立国防经济的方针,强行牺牲和平产业,确保与加强战争重要工业产业。”(18)大连的重要工业象船舶、车辆、机械、金属、化学、动力、盐及蒸馏水等7个部门都因直接为战争服务而得以超常发展。如化学工业,到1943年全市共有129家,其投资和产值均超过2亿日元,它取代油坊业而跃居大连工业之首。据《旅大概述》记载:(1)有关军用性质的工厂,由日寇没收或收买;(2)民用性质大工厂,由政府统制,原料无来源,产品无销路,最后只得垮台;(3)小工厂、作坊资金5万元以下,工人不过20人者,按同类、同性质五、六家合并,全部给他们造炮弹。大连殖民地工业完全地军事化了。随着侵略战争的升级,在“战争第一”的宗旨下,大连工业转入军工轨道。
三、大连殖民地工业的特点
大连的工业是日本为了掠夺东北资源而建立起来的,它的发展是畸形的,具有典型的殖民地特点,主要表现在:1.工业的垄断性。大连的工业完全控制在满铁和日本财阀手里。据1941年统计,关东州工厂数1372个,虽然日资工厂仅占工厂总数的41.33%,华资工厂占58.23%,但日资投资额占总投资的95.15%,华资仅占4.5%;日资工厂生产额占总产额的84.34%,而华资占15.41%。这说明华资企业虽多,但资本、产值所占份额极少,而日资雄厚并占绝对优势,其左右着大连的工业。在工业技术方面,日本更是采取“技术日本,原料中国”的政策。据统计,在大连工厂技术人员中,日本人占总数的84.28%,中国人仅占15.62%。这些中国人根本无法接近核心技术资料,在层次上仅为技术工人而已(19)。2.工业生产的依附性。日本采取的又一政策是“工业日本,农业中国。”日本利用中国东北丰富的原料资源,发展日本统治下的大连工业,造成大连工业生产与原料产地严重脱节。据1937年的统计资料统计,大连所用工业原料中,本地仅占4.6%,其余95.4%完全依赖从东北、关内和国外进口(20)。另外,大连工业品与消费地也严重隔离,据调查,大连产品85%销往外地(21)。
综上所述,日本殖民统治的40年,大连工业走的是一条畸形发展的道路。在1931年以前,大连工业以加工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主,在日本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允许外资和华资企业适度发展。1931年后,日本利用技术先进、控制原料等手段对工业实行垄断。随着侵华战争的扩大,大连工业被推上了军事经济轨道。大连工业完全军事化。
注释:
① [日]冈松参太郎:《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性质》,满铁出版,1907年打印本。
② ⑦ 傅立渔:《大连要览》,1918年泰东日报出版社。
③ [日]大陆出版协会编:《大连市》,大陆出版社1930年版,第276页。
④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8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348页。
⑤ ⑧ (13) (17) (19) 转引自顾明义:《日本侵占旅大四十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97、287、287、287、334页。
⑥ 蒋辑五:《周义亭传》,大连市档案馆,全宗号89。
⑨ [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编:《满洲油坊业统计要览》,满铁打印本。
⑩ [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课编:《在满洲油坊业》,满铁1925年版。
(11) 刘功成:《大连工人运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页。
(12) [苏]阿瓦林:《帝国主义在满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17页。
(14) (16) (20) (21) 刘世琦:《旅大地理》,新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
(15) (18) [日]满史学会编:《满洲开发四十年史》(下卷),辽宁省内部图书准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