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职学校的数控专业必须根据数控人才市场的基本变化不断地对专业建设重新规划,否则既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市场细分而发现自己的相对优势和定位,又通过优势的发挥而创造教学改革所必需的条件。
关键词:数控 专业建设 中职学校
随着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也在不断地发展与成熟。社会的认可度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但在这良好的发展势头下,也存在许多问题。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的不尽吻合。随着工业化4.0的不断推进,我国也从制造大国逐渐向制造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对精密型加工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然而从以往毕业生中调查发现,有超过60%的毕业生不是从事本专业方面的工作。这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也体现了中职教学内容在满足学生需求、服务社会需要方面存在着简单、盲目、被动的现象。如何解读这种矛盾的现象并更好地创造多方共赢的教育模式,就成了我们专业建设中必须认真探究与思考的大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的思考
在9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数控机械加工技术开始兴旺,许多企业都先后引进了数控加工设备并导致了相应技术人才的紧缺。此时,该专业的毕业生,只要会数控机床的操作,企业方面都会饥不择食、优先录用。然而好景不常,随着数控行业的逐渐成熟,一方面是企业界在相关岗位的工作标准及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技能素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普通的数控操作技工已经“沦为”了普通员工通过短期培训就能胜任的工种,因此,收入增长较慢。现代制造业不缺乏普通的加工制造工人,缺乏的是精密加工型人才,不少企业为了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不惜重金聘请精密加工型人才,来自网络与报纸的大量信息也表明,市场的需求量很大。面对市场供求的这些重要变化,中职数控专业的教学却依然故我,没有相应的变革,导致学生在市场中没有竞争力。这就是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的不尽吻合的原因。要想解决这一难题,中职数控专业就必须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而重新思考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的定位。
通过以上分析,以培养普通的一线生产人员作为培养目标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应定位于培养精益型的生产人员,加强对职业方面的培养,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这里除了过硬的职业技能,还包括学生的职业素养、心理素质和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思考
为了新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有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应由专家导向型向社会参与型转变。中职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教育教学指导机构,让行业企业融入学校,让学校融入行业企业,深化教育教学领域校企合作、校企一体建设,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促进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在此基础上,行业企业和学校可以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专业教学实施方案。
图1. 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主要体现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见图1)。技能教学方面,应设计灵活的、小模块的项目课程,培养学生的一技之专,多技之能,适应专业岗位群的需要;理论教学方面,应和技能实操相结合,做到即学即用,利用理论服务实操,在实操过程中深化理论。在“必须”和“够用”的原则下,教给学生基本知识。理论和实操的结合主要根据工作过程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分析(见图2)。
图2. 根据工作过程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分析
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建立适合学生成长的、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有计划、分阶段、带任务地安排学生进企业体验、实训、顶岗实习。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订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最后,通过校企合作的综合评价,实现学生高质量的毕业和就业。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打造一支理实一体化的教师队伍,许多中职教师是直接从高等学校出来的,一般没有在企业第一线岗位任职的经验,职业技能也达不到教学的要求。由此教师队伍一般分为理论课教师和实训课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理论和实操的学习相对的脱节。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没有结合实操,难以理解深化,大都停留在概念性的知识层面。而到学习实操技能时,前面学习的理论可能也都忘记,不能很好地指导实操训练。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依据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工作,分提高学生理论技能水平。需要建设一支过硬的双师型队伍。通过搭建相应的平台,让专业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积累经验,应具有能够密切联系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开展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全面,对职业教育有深入研究,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
在此基础上,联合试点企业,由职教专家、企业人员、专业教师组建工作小组,主要负责专业的课程的建设、教学方式的创新、学生专业的评价等。同时,还要负责选派优秀的技术工人担任学生的导师,组成一个师傅团队,每位师傅带学徒。
应聘从事机械专业工作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具备终极以上技术职称或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以上,具有良好的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教学质量控制能力的人员,组成强有力的兼职教师队伍。
四、校内外实训场地的建设思考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充分地让学生体验企业文化,更好地了解职业内涵。企业的设备管理比较严格,高、精、尖设备的生产使用率都比较高,不可能让学生实操学习。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的还要依靠校内实训基地。因此,加强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保障。在校内的实训基地,要重视和定位技能训练的项目内容,训练方法和考核标准,力求仿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以便学生所学和岗位对接。
总之,未来社会的职业岗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能力要求的内涵也是不断变化和丰富的过程。学生在校学习不只是掌握几种技能,拿到几本证书就能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职业学校应不断地依据市场需求重新对专业的建设进行思考与调整。逐步提升专业在当地企业中的品牌形象和地位。让企业切实地参与我们学校数控专业的规划和教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让学校的专业做到和地方经济共进退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应立恒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2)。
[2]时晓玲 围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办学[N].中国教育报,2013,1,9日,第五版。
[3]姜大源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逻辑[J].职业与教育,2017年,第13期。
论文作者:李建一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20年2月总第2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专业论文; 学生论文; 企业论文; 数控论文; 中职论文; 工作论文; 过程论文; 《教育学》2020年2月总第20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