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客感知的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陈 炜,黄碧宁
(1.南宁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广西南宁530001;2.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 :基于游客感知视角,从自然生态和社会人文两大系统6个方面,选取24项具体指标,构建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的资源保护、旅游产品与景区管理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大多数指标处于可持续发展基准线以下;价值体现、生态建设与旅游服务等方面也仅有少数指标达到可持续发展基准线;总体上,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处于潜在可持续发展状态。根据分析结果,建议从资源保护、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与科技运用方面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 :游客感知;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可持续发展;桂林喀斯特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其保护与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各地的遗产由此映入全球眼帘,截至2018年6月,全球已有1073处遗产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与重点保护。中国于1985年12月正式加入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我国政府及相关组织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有52项遗产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二大世界遗产拥有国,排名仅次于意大利(53项)[1]。世界遗产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荣誉,也是发展旅游业、繁荣经济的重要机遇,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回归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现代人类的一种追求、时尚、使命和责任,这种责任意识日渐主导旅游行为,促使生态科普旅游成为各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生态旅游与科普旅游的有机融合,生态科普旅游不仅符合绿色、高质量的旅游发展趋势,同时也符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所倡导遗产地所在国家应通过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发挥自然遗产的科学普及功能和作用,以展示其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憩等价值的要求,受到了各国游客的广泛欢迎。但是,盲目的旅游开发也对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如何实现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中,社区居民与游客作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是判断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评价标准之一[2-3],目前已有学者从社区参与角度[4-5]探讨了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但基于游客角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选取具有显著代表性和知名度的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作为案例地,拟从游客感知角度,深入探讨如何实现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发展概况
(一)遗产地概况
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主要包括两期,第一期由云南石林喀斯特、贵州荔波喀斯特和重庆武隆喀斯特构成,第二期由广西桂林喀斯特、贵州施秉喀斯特、重庆金佛山喀斯特以及荔波喀斯特的扩展区域——环江喀斯特构成,区域覆盖面积50余万平方公里。其中,桂林喀斯特作为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代表了整个南方喀斯特演化历史的最后阶段,被誉为南方喀斯特“皇冠上的那颗钻石”。
深度学习方法研究(#0、#8、#11聚类) 教学策略研究方面,黎加厚在2005年发表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一文中首次提出,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任务的学习与基于过程评价的学习等教学策略,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付亦宁在2017年发表的《深度学习的教学范式》一文中指出,以“生成性学习”为教学过程导向,以“基于设计的学习”为教学活动创设根本,以“SOLO学习结果分类”为依据,创设出三条教学评价路径,分析“浅层”,进一步理解“深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6]。可以看出,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基本集中在如何基于问题、基于任务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等方面。
与直流输电不同,直流配电网通常采用伪双极系统接线,只要换流器单元或直流线路发生故障,整个双极系统就会全部不再运行,不会出现单极运行的工况。而且从故障后系统恢复特性、限制零序通路等角度分析,直流侧采用不接地的设计方式具有更明显的优势[7]。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两电平换流器不接地前提下交流侧不同接地方式,交直流不平衡故障对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网的保护配置方案的影响。
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北靠贵州、云南,南达粤港澳地区,包括葡萄峰林片区(N 24°55'24",E 110°21'16") 和漓江峰丛片区 (N 25°00'08",E 110°27'32"),遗产提名面积达167.5平方公里。该区域位于岭南构造带的西段及自治区内山字型构造的东翼内侧,夹于东侧富川与西侧大瑶山的南北构造带之间,属于桂林东部的南北走向弧形构造带[6],独特的地质活动形成了多样地貌类型,包括由纯碳酸盐岩发育形成的全喀斯特地貌以及由含有泥质、硅质等不纯碳酸盐岩形成的半喀斯特地貌,主要表现为峰丛喀斯特、峰林喀斯特和喀斯特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峰林平原、峡谷以及丛丘谷地、岭丘谷地、缓丘平原等地貌类型。该区域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8-19℃,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600毫米以上,雨热充沛,生物资源丰富,其中有遗产地特有植物1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8种,科研、科普价值突出。
(二)旅游发展现况
由图1可知,在价值体现方面,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研科普价值、历史价值、文学价值、游憩价值均高于基准线,表明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独特的地质地貌与生物资源也受到了游客的认可,但部分游客反映其生态科普旅游开发力度较小,独特的价值功能并没有完全体现,因此其总体水平仅保持在潜在可持续。在生态环境方面,游客对生物多样性、空气洁净度、地表水质量相对满意,但对周边环境协调性较不满意,认为部分不协调的旅游开发破坏了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与美感。在资源保护方面,大部分指标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主要表现在旺季游客量过多、废物处理效率低等使游客体验质量下降。在旅游产品方面,游客对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产品的类型与体验性较不满意,认为其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体验性较低,并且在产品内容的独特性与游览线路的安全性方面仍有待进步。在旅游服务方面,各项指标的评价均在基准线以上,表明游客对旅游服务相对满意,但在新技术的运用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在景区管理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生态科普旅游的宣传推广处于较低水平,表明游客认为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完善,生态科普旅游的宣传推广水平也有待提升。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主要从游客的基本情况、生态科普旅游可持续发展各指标的评价等级、开放性意见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其中,第二部分是问卷的核心部分,主要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按照各指标的可持续性分别赋予 1、2、3、4、5,代表“差”“低”“中”“良”“优”,请游客根据自身实际体验填写。
基于游客基本情况的统计分析,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游客中女性比例(51.02%)略高于男性(48.98%);在年龄分布上,以19—25岁、26—40岁、41—55岁的中青年为主,分别占被调查游客的27.21%、46.93%和 16.32%;在学历分布上,以本科学历最多,占总数的36.73%,其次是大专和研究生学历,分别占比 26.53%、16.32%;在职业构成中,企/事业普通职员、商业服务人员、企/事业管理人员、学生是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的主要群体,分别占比 31.97%、14.96%、14.28%、12.24%;在月收入方面,主要以2001—4000元和4001—6000元的中高收入群体为主,分别占比27.21%、25.85%,另外,相比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群体,8001元以上的高收入游客占比更高,为 18.36%;在客源地方面,55.10%的游客来自广西区外,且主要来自长沙、广州、贵阳等高铁三小时旅游圈地区和深圳、佛山、珠海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其次是广西区内游客,占总数的29.25%,另有15.64%的境外游客,主要来自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二、基于游客感知的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可持续发展调查
(一)感知量表设计
本文从游客感知的角度,借鉴“可持续发展晴雨表”[7]以及Ko[8]对旅游系统的划分,把生态科普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分为自然生态和社会人文两个系统。在科学性、代表性、整体性、层次性原则的指导下,采用专家头脑风暴法选取了价值体现、生态建设、资源保护、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景区管理6大二级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实际情况,初步筛选出了26项三级指标。为了确保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本文进一步采取问卷调查法,将初步筛选出的6项二级指标以及26项三级指标制成问卷,分别以 1、3、5、7、9 代表“不重要”“较不重要”“一般”“较重要”“很重要”,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邀请了24位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并遵循科学性、代表性、整体性、层次性原则对各指标的重要性打分,问卷共发放24份,回收22份,回收有效问卷22份,有效回收率91.67%。
本文运用SPSS22.0对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其中,各指标的均值(Mj)代表着专家意见的集中度,均值越高,表明专家对该项指标的认可度越高;变异系数(Vj)代表着专家意见的协调度,变异系数越大,表明专家对该项指标的意见分歧越大。根据分析结果发现,各二级指标的均值均大于6.0,变异系数均小于0.2,表明专家一致认为这6项指标适合作为二级指标;在三级指标上,“旅游产品数量”“生态建设与保护”的专家评分分别为 Mj=5.835,Vj=0.156 和 Mj=5.468,Vj=0.124,表明专家一致认为此2项三级指标应予剔除。另外,部分专家从游客感知角度考虑,认为“旅游环境负荷”过于宽泛,改为“游客量控制”更直观、有针对性,部分专家从主题相关角度考虑,建议将“宣传教育”改为“资源科普教育”。综合数据处理与专家建议,本文最终确定了基于游客感知的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参见表1。
表1 生态科普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二)调查说明及问卷发放
独特的科研价值、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使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资源具有重要吸引力,引起了国内外游客的广泛关注。目前,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内的阳朔国家森林公园、雁山国家植物园、大圩古东瀑布、湿地公园等旅游景点,开发推出了以珍稀动植物、野生动植物、森林湿地类生态科普旅游为主的生态科普旅游产品,以果园采摘为主的农业生态旅游路线也逐渐出现,但遗产地包括温泉度假+森林休闲、漓江游艇+渔家体验、低空旅行+岛屿休闲、洞穴探险+地质考察、绿岛骑行+果园采摘等多元化的生态科普旅游还远未成形。整体而言,目前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产品内容较少、产品体系较为单一,旅游形式仍以观光游览为主,缺乏创新性、体验性与参与性。同时现有的生态科普旅游产品虽在供给数量上有所增长,但供给质量仍处于较低状态。在缺乏对市场需求科学分析的前提下盲目增长数量,致使现有许多生态科普项目偏离了游客最迫切的旅游需求,导致了大量重复的低层次项目建设,造成生态科普旅游产品开发出现高投入、低回报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泵站水源为“矩形透河大口井”,9.2 m×5.2 m×8 m(长×宽×深),容积231 m3,为C 25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半封闭、淹没式透河井”,黄河汛期最高洪水从该井顶部流过。
笔者分别于2017年11月及2018年3月、2018年6月三次前往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进行实地调查和问卷发放。为确保问卷数据的科学合理性,本文主要选择已结束游览或已经对景区有较大感知的游客为调查对象,因此笔者主要选择景区出口、景区内部休息区、用餐区等区域发放问卷。三次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9份,回收有效问卷147份,有效回收率98.65%。另外,根据 Cronbach's α 系数法,α 越接近 1,表明问卷数据可靠性越高,因此,为了确保问卷的真实可靠性,本文使用SPSS 22.0对问卷数据进行了信度分析,结果显示各指标α值均大于0.7,问卷总体信度为0.856,说明问卷可靠性较高,可以作为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依据。
(三)调查结果分析
文化产业在很多的发达国家已经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是发达国家主要的经济支柱,而在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亦步亦趋的摸索前进阶段,难以满足人们日趋增加的文化需求,在整体市场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文化自信使得文化产业合理的融合到相应的视域中,给予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契机,想要推动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就必然要具备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以此为明晰的文化构建指标,形成与历史模块想嵌合的文化内容形式,体现其深远的内涵意义。
3.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冰雪产业涉及旅游发展委员会、体育局、文化厅等多个管理部门,部门之间的协调缺少统筹规划,同时存在管理重叠和管理缺位的问题,并且难以起到有效的监督管理作用。各部门各产业之间也存在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各自为政的现象,造成部门之间合作困难。在开发管理方面,一些项目盲目上马,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落后,存在追求眼前利益、忽略生态环境的问题。在营销方面,主要依靠政府的宣传以及与旅行社合作,没能充分利用网络和手机进行营销和宣传。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在线服务市场初具规模,全覆盖式宣传营销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仍难以有效监测各种突发事件和处理安全事故。
2.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的单项指标分析
ATSI图将多个指标的评分分别标记在一个雷达坐标图中,并将其相互连接,构成评价对象的闭合图,以综合显示各单项指标的状态,闭合图越接近圆且面积越大,说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指标的发展状态越好,通过将多个指标的评分综合显示,ATSI图可以清晰地展现每项指标的发展状态。本文将可持续发展水平按照 1<A≤2、2<A<3、A=3(仅作为可持续评价基准线)、3<A≤4、4<A≤5分为 5个等级,分别代表“不可持续”“潜在不可持续”“中间状态”“潜在可持续”“可持续”,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SPSS22.0计算出24项指标的均值,并运用Excel将其图表化,得出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可持续发展的ATSI。,如图1所示。
图1 生态科普旅游可持续发展ATSI分析图
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独特的地质环境和地貌条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笔者根据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与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官方网站进行系统整理,最终统计出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资源共计180项,集中分布在雁山区(12项)、阳朔县(160项)、灵川县(8项)。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旅游资源不仅数量丰富,而且类型多样,兼具自然生态科普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科普旅游资源。自然生态科普旅游资源包括地文类、水文类、生物类如喀斯特孤峰、喀斯特湖泊、植物景观等;人文生态科普旅游资源包括遗址遗迹类、产业园区类、历史文化类如单体建筑、农业园区、摩崖石刻等。
3.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的整体分析
1.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1.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游客中,女性略高于男性,以中高收入的中青年游客为主,并以大学本科学历的企事业普通职员为主,超过一半的游客来自广西区外的珠三角地区和高铁三小时旅游圈地区,生态科普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图2 生态科普旅游可持续发展BTS分析图
根据数据分析,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人文系统分值分别为 3.318和 3.154,由图2可知,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的社会人文系统评价值低于自然生态系统,整体落在“潜在可持续”区域,说明其可持续发展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四)调查结论
由前文分析可知,ATSI图清晰地展现了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可持续发展各项评价指标水平的高低,但却无法从图上直观地得到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水平,鉴于此,本文借鉴可持续发展晴雨表,以BTS图的方式,通过建立二维坐标,并按照“不可持续”(1<A≤2)、“潜在不可持续”(2<A<3)、“中间状态”(A=3)、“潜在可持续”(3<A≤4)和“可持续”(4<A≤5)将其分为五个等级区域,根据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人文系统数值所落区域,判断其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水平,具体如图2所示。
2.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的价值体现、生态建设、旅游服务受到了游客的认可,但在资源保护、旅游产品和景区管理方面仍有待改进。
有没有人怀疑过索绪尔上面所举的例子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现在能知道的、最早怀疑索绪尔所举例子的是法国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14],他认为索氏的例子不仅不能说明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反而让符号定义陷入矛盾之中,他说:
3.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的社会人文系统滞后于自然生态系统发展的需要,其整体发展水平处于潜在可持续状态,仍有很大进步空间。
三、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加大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保护力度
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环境和地质地貌是生态科普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依托资源,其保存状态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由前文分析可知,随着当地居民与游客活动强度增大,遗产地环境协调性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与水文环境也受到了干扰,因此,加大遗产地旅游资源保护力度是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系统普查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将生态科普旅游资源依据自然与人文特征、脆弱性等特点划分保护级别,并进行综合统计和区域划分,为其深入保护与开发提供参考;其次,严密监控遗产地范围内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全面了解遗产地居民树木砍伐、污水排放情况,实时监测遗产地植被情况和水体质量,同时要尤为关注气象灾害及地质灾害对遗产地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动态监测防治和恢复工作;最后,成立游客、社区居民等多方参与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组织”,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订遗产地的保护措施、监督保护行为和评价保护效果,保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提高遗产地自然生态和旅游资源的保护效率。
(二)丰富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产品开发体系
旅游产品是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发展的核心,目前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推出了以动植物、森林湿地类为主的生态科普旅游产品,但生态科普旅游产品内容较少、产品体系较为单一,旅游形式仍以观光游览为主,缺乏创新性、体验性与参与性。从前文单项指标分析可知,“旅游产品类型多样性”(评分 2.66)、“旅游产品独特性”(评分 2.93)、“体验参与性”(评分2.88)均位于ATSI分析图中的不可持续区域,说明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产品难以满足游客期望。鉴于此,首先,应积极开展休闲类生态科普旅游,通过构建山水田园科普游、森林康体科普游、古村落生态科普游,丰富休闲类生态科普旅游产品体系,充分发挥已有资源优势,深刻体现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功能;其次,创新发展体验类生态科普旅游,通过大力开发丛林探险科普旅游、户外运动科普旅游等旅游产品,满足游客体验、参与需求;再次,大力发展专项类生态科普旅游,通过构建喀斯特洞穴科考旅游、喀斯特生物科普旅游、喀斯特科考研修旅游等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的吸引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市场营销力度
由前文ATSI分析可知,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宣传推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游客评价仅为2.89,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措施强化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市场营销力度。旅游产品的品牌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品位与实力的象征,目前,游客更多借助于公众舆论和公共关系的品牌形象和宣传信息了解生态科普旅游产品,因此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市场营销,应围绕品牌塑造展开。首先,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要充分借助现有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品牌,捆绑打造新的生态科普旅游品牌,并明确品牌发展目标,制定长期品牌发展战略,使构建休闲、体验和专项等多元化的生态科普品牌建设理念贯穿始终,促进长远发展;其次,与包括石林、施秉等其他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进行差异化品牌定位,通过挖掘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独有特色来塑造品牌形象,从而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引起游客关注;再次,在提升传统营销基础上,重点推广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营销,采用节庆营销、会展营销等多元营销手段,如利用集中性和规模性突出的节庆营销和会展营销方式,借助阳朔“渔火节”、“三月三”歌节、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等对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进行宣传推广等。
(四)注重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科技创新运用
目前,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活动项目中的科学技术含量较低(游客评价仅为2.78),但其旅游开发是以建设世界著名的生态科普旅游目的地和国际一流的喀斯特科考研修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科技创新与大量科学技术的运用是其必然选择。首先,创新景区管理技术。构建包括GIS、移动穿戴等设备的智能网络系统,对景区地理事物、自然资源、旅游者行为、景区工作人员行迹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其次,创新景区预订技术。整合遗产地内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旅游要素,在遗产地官网上使用人工智能(AI)技术,在广泛的旅行领域协助游客获得更全面完整的信息,如整合聊天机器人,帮助客户搜索遗产地内的酒店、游船、美食等信息。再次,创新知识展示技术。现有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对知识展示技术仍停留在图片文字静态展示阶段。通过引进AR和VR技术,利用裸眼3D、全息投影、幻影成像等方式创新展示方法,使游客直观地学习遗产地生态科普知识。最后,创新设备互动技术。对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服务硬件设施融入语音识别与机器视觉,例如让检票机器、贩卖机器具备听说能力和阅读理解图像能力,通过识别游客的面部信息与语音指令来为游客提供相应服务,优化游客体验。
四、结 语
游客感知是判断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之一。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可持续发展可以基于游客感知视角,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人文系统2个维度,价值体现、生态建设、旅游产品等6个方面的24个指标进行测评。通过实地调研,本文发现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处于潜在可持续状态,其中资源保护、旅游产品类型、体验参与性、宣传推广、新技术的应用等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加大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资源保护力度、丰富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产品体系、强化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市场营销力度、注重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科技创新运用,以促进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According to the Hadamard rotational invariance relationships in Eq.(18),we can formulate a matrix F(ge)(e 2 fx;yg),
参考文献 :
[1]联合国世界遗产组织官网.意大利世界遗产名录[EB/OL].[2018].http://whc.unesco.org/en/statesparties/it.
[2]Andereck K L.Tourists'perceptions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innovations at tourism businesses [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9(4):489-499.
[3]Byrd E T,Bosley H E,Dronberger M G.Comparisons of stakeholder perceptions of tourism impacts in rural eastern north Carolina[J].Tourism Management,2009(5):693-703.
[4]金一,严国泰.基于社区参与的文化景观遗产可持续发展思考[J].中国园林,2015(3):106-109.
[5]严国泰,马蕊,郑光强.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世界遗产保护的社区参与研究[J].中国园林,2017(4):103-107.
[6]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官网.桂林喀斯特地质背景[EB/OL].[2015].http://guilinkarst.com/nd.jsp id=118#_np=2369.
[7]IUCN.Barometer of Sustainability[EB/OL].[1999-08-10]http://www.iucn.org/themes/e-val/English/barometer/htm.
[8]James T.G Ko.Assessing Progress of Tourism Sustainabili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3):817-820.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of Ecological and Popular Science in Guilin Karst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 Based on Tourists'Perception
1.Chen Wei,2.Huang Bining
(1.College of Tourism, Nan N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 Ning, Guang Xi,530001;2.College of Tourism,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ts'perception as well as the six aspects of natural ecology and social humanities, 24 specific indicators were selected to construct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of ecological and popular science in Guilin Karst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problems of resources protection,tourism products and scenic area management of the Site were more prominent, and most of the indicators were below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line; Only a few indicators of value embodimen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tourism services reached the sustainable baseline; In general, the tourism of the Site was in a potentially sustainable state.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it is recommended that sustainability capabilities of the tourism should be improved in terms of resource conservation, product development, marketing a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Keywords :tourists'perception;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 tourism of ecological and popular scie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uilin Karst
中图分类号 :F59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070(2019)01-0001-06
收稿日期 :2018-07-16
基金项目 :2016年桂林市科技攻关项目“桂林喀斯特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626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陈 炜(1977— ),男,广西桂林人,南宁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文化遗产开发与管理的研究;黄碧宁(1993— ),女,安徽阜阳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旅游的研究。
(责任编辑:韦国友)
标签:游客感知论文; 世界自然遗产地论文; 生态科普旅游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桂林喀斯特论文; 南宁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论文;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