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城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项目的施工工期也在不断缩小。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项目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为了在规定施工工期内完成建筑施工,施工人员需要改变传统技术,采用新型施工技术进行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现场施工效率,在确保建筑结构可靠性的基础上,提升结构整体的整体性,进而提升建筑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
一、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优势
结构整体性较高。相比于传统混凝土浇筑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因为单次浇筑的混凝土总量较多,所以避免了传统浇筑技术中容易产生结构缝隙的情况,有效提升了整体建筑结构的整体性。
温度可控性更强。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会对外释放热量,如果热量直接堆积在某一位置,会导致该位置的混凝土体积出现暂时性提升,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结构容易出现裂隙,进而导致结构稳定性下降的情况发生。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避免该问题的发生,通过采取措施进行温度控制,有效提升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二、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
1、模板施工技术。模板施工技术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当中属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混凝土顺利浇筑的基础。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因为有支撑系统的辅助,所以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可以确保混凝土凝结后的形态与预期状态相同。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相应的操作规范,根据现场实际质量标准开展相关施工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浇筑混凝土之后会给模板造成巨大的应力,因此在具体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将混凝土自重产生的重力以及结构产生的应力进行计算,确保模板结构可以支撑整个浇筑过程,进而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的稳定性。
2、材料控制技术。施工材料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属于非常高的成本投入,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单次所需要损耗的材料数量众多,如果材料配比出现问题,势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技术人员需要做好材料控制,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就是对材料的使用质量进行控制。在采购施工材料的时候,需要明确不同种类材料的具体使用参数,包括材料的型号、材料数量、颗粒物大小等。并且在材料正式进入现场的时候,技术人员还需要对材料进行复查,避免不合规材料混入施工现场。另一方面就是对混凝土温度的掌控。因为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结构厚度较大,所以在实际应用的时候,需要做好混凝土温度的控制,同时根据混凝土现场实际操作流程,需要对浇筑的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确保所有浇筑的混凝土达到要求的混合比例。
3、材料浇筑技术。材料浇筑技术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最后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施工环节。进行材料浇筑施工的时候,技术人员需要提前规划好浇筑顺序和浇筑方向,使浇筑工作结束后,所有结构可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提升整体结构的可靠性。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严格把控浇筑过程,对核心组织结构的浇筑顺序进行提前规划,例如在浇筑建筑结构时,浇筑的墙体厚度应保持在4.9cm左右,同时单次浇筑的高度不能超过45cm,并且单次浇筑间隔时间应控制在2h左右,这样能够有效确保浇筑过程的稳定性。在对混凝土柱进行浇筑的时候,技术人员需要对结构内部的钢丝网分布情况进行科学控制,借此提升整体建筑结构的施工有效性。并且完成混凝土浇筑后,技术人员需要及时进行检测,对于不合规位置进行二次浇筑,提高整体建筑的施工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1、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大体积的混凝土浇筑更多的采用的是分层浇筑的方式,或者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推移式的浇筑方案。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强调施工缝的设置。要确保施工流程满足相关的步骤和工序,并确定混凝土的摊铺厚度。针对不同型号和种类的振捣装置的性能进行探索,结合设计的浇筑效果选择适宜的设备。在进行机械泵设备进行混凝土的传输过程中,保证铺设的厚度不能超过600mm。实际上建筑施工的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效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浇筑的时间间隔和效率等。对于浇筑施工进行全面管理,避免各层之间混凝土间隔增加的情况出现,否则会使得浇筑质量降低。在浇筑设备选择以及施工工艺的确定层面,要积极的学习和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如施工之前的预拌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确保不会出现浇筑时间间隔较大的问题。施工人员的操作不当和外界因素都会对于浇筑的质量造成较大影响,这时就需要遵循施工缝的形式进行方案的合理选择。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已经摸索出施工现场考核、评价体系,但是实际的工作效果仍是强差人意。分层混凝土的浇筑也是现阶段建筑施工中比较常见的方式,自身的管理体系和施工方法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成熟,分层浇筑不仅有助于混凝土后续的振捣操作,还可以进一步的扩大结构的散热面积,有效的控制混凝土施工的质量。
2、大体积混凝土养护中温度控制的具体要求。在大体积混凝土的分层浇筑施工阶段,需要对于混凝土的温度进行更加全面的管理和控制,这样就可以减少缝隙的出现。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及时的对于混凝土的温度进行测量并将其记录,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通过数据的分析归纳,积极的采用更具针对性的养护工作,逐步的提升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和强度。在建筑施工的温度测量的过程中,要对于混凝土的每一个分层温度进行差值的统计和分析,并针对温度的性质和数值变化进行总结归纳。另外,在温度的测量过程中,电阻性温度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混凝土温度测量工具,不仅帮助施工人员更简单的找到测量点,还可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保持15天以上,针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要保证一定的湿润度,这样就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变化程度。
3、大体积混凝土后浇带的施工。在建筑项目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会因为环境变化和施工工艺的影响,极易出现不良缝隙。针对这一状况,就可以采用后浇带技术进行规避。不仅有助于工程质量的提升,还可以增强整体结构的统一性。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浇筑施工会受到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要将温度差分为两个层面。在针对混凝土的结构拆分工作中,需要将其作为不同的区段进行处置,就可以对于长度和范围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定准备。对于建筑施工的施工缝进行组合式施工,逐步的降低大面积的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差异。另外,在后续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要将各个分段浇筑为整体,从而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整体性。这样也能够为混凝土中温度变化承受能力提供更多可能,对于浇筑不同部门的温差进行整合,进而提升大体积混凝土的抗拉伸性和结构韧性。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规避裂缝的出现,还可以为工序的优化提供帮助。建筑工程的后浇带工序一般在浇筑完成后40天左右开始施工。选择的不论是哪种工艺都要进行接触面的凿毛处理,保证表面的清洁,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现场施工效率。此类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建设项目整体结构的可靠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会对外释放热量,该热量会导致混凝土在凝结的过程中出现体积短时间内变大的情况,在冷却到常规温度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结构裂缝的情况。因此,施工人员在应用该技术的时候需要重点管控施工环境温度和单次混凝土浇筑厚度,进而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王文宇.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J].中外企业家,2019(14):142-144.
[2]杨凯.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8(27):354-355.
论文作者:韩乐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混凝土论文; 体积论文; 过程中论文; 结构论文; 温度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材料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