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我国城市内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内涝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外低影响开发理想的海绵城市城市理论来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和内涝问题。城市生态雨洪管理的重要方式就是海绵城市的实施,虽然我国还在初级探索阶段,但是也有一定成就,足以证明我国海绵城市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良好发展空间。本文针对海绵城市与可持续雨洪进行相应分析,希望对城市治理内涝和水资源短缺问题上获得巨大收获。
关键词:海绵城市;可持续雨洪;雨洪管理;实践研究
1前言
打造海绵城市主要以雨洪变为资源为目标,坚持水生态治理和水资源管理理念,是对面源污染进行控制,以保障水质为重要标准。海绵城市的建设是改变了传统城市破坏式、粗放式的开发模式,将雨洪灾害转换为可以利用的资源,既解决可持续雨洪带来的灾害,又解决了我国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更加着重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保障生态、经济、社会等效率达到最大化,同时海绵城市的建设可有效减少面源污染和地表径流带来的破坏,也防止了雨洪对城市的带来的侵害,为城市居民带来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2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的概念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中有着相应陈述:城市可以如同海绵,在面临自然灾害和顺应环境变化各个方面应有良好的“弹性”,例如在下雨时可有效的净水、蓄水、吸水和渗水,并在需要水时对其进行“释放”合理使用。在狭义层面来说海绵城市是对雨洪进行低影响和资源方向的转变;从广义上理解就主要以生态城市的建设和生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的目标体系。其中主要包括清水入库、水生态系统、城市绿地、雨水花园等等各种具体技术和设计理念。
3海绵城市的本质
3.1弹性
海绵城市本质特征就是弹性。弹性主要是为了对不同降雨量天气进行把控,采用调蓄手段对各种不同雨水进行收集,使得城市每一区域都可达到降雨量均匀,防止部分地区出现积水现象发生水患。弹性主要功能就是在降雨较强时启动所有调节系统将雨水进行储蓄,降雨较弱时采取普通调蓄措施。因此海绵体对于强降雨有一定调节作用,可有效将雨水调控至各个地区,从而缓解灾难带来的较大破坏力。并且一旦城市出现水资源紧缺问题,可利用储蓄水源进行有效调节,环节城市缺水压力,从而达到了释放和弹性完美配合效果。
3.2低影响开发模式(离散式)
传统的水资源收集属于集中模式,致使很多大型处理厂和管网面对暴雨侵害仍无计可施,从而带来巨大灾害,这种现象在大多城市中都普遍存在。但海绵城市所倡导的是源头控制对源头的水源分散到城市各个雨水收集区域,并由城市中的各个海绵城市对雨水进行相应的收集,从而达到雨水被分散处理的效果,有效减少暴雨带来的侵害,也为城市地下水进行相应补充,为城市水资源利用带来有利条件,也是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模式。
4海绵城市的雨洪管理规划
4.1综合规划
为有效缓解暴雨对城市内涝出现危害,改善水质污染并解决水济源的缺乏等众多雨水问题,就要综合分析城市水生态系统,并对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策略,因此要对学科和专业进行有效连接,才能更加综合的建设海绵城市体系进行规划,有效的协调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各个体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雨洪管理系统包括城市中各个系统的结合,例如,场地、建筑、水体、绿地和道路等,其不仅仅只是单一的处理设施和排水管网等专业方面,对区域进行单一规划,是无法实现水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因此对于海绵城市雨洪的管理和规划,不只是需要水利专业一个部分,需要配合其他相关专业加以整合,例如对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和园林等工程专业进行整合,才能让城市水生态循环系统成为一个整体,对海绵城市雨洪管路规划带来良好设计和策略。
4.2控制径流的源头及污染
海绵城市最关键的措施主要是在源头控制水源的污染和径流产生。为确保雨水得以储存、处理和过滤,应采取相应措施,比如利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对雨水进行收集,可利用城市中一些建筑屋顶、绿地渗透地面源头处、场地和道路等完成水源的收集。若想解决城市排水问题,可运用植物和土壤等,对雨水有一定吸收和渗透效果的自然环境,对径流加以控制和处理。为保障地下水资源得以有效补给,就要在雨水下渗方面加以研究,首先要解决暴雨时出现的雨水表径流产生的排水压力,因此对于开放空间要采取保护措施,硬质砖装面积要减少,并尽可能达到开发前和维持场地的相关水文特征相同。可以将景观设计同雨洪管理设施进行结合,在提升渗透率的同时景观相应的生态功能也可良好发挥,对生态环境改善有所帮助。
5北京市亦庄南拓片区的雨洪管理系统规划
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北京自然排水的方向,是南拓片区一个带开发的新区域,地势属于典型低洼地带,极大程度会出现淹水灾害,并且该地区低下水补给不能满足该区域发展要求,因此可根据海绵城市的理念对雨洪进行有效治理,保障区域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首先要对场地安全阻力方面进行检查,例如,风沙、雨洪、游憩、生物等方面,其次对场地安全格局进行全面分析,最后,将分析结果进行整合、叠加,以高、中、低为结构建立立体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对空间格局进行构建时,储水绿地、水系同汇水廊道等场地内存在的格局进行整合和规划。从暴雨重新降临那一年开始直至第三年,对每次降雨以一个小时为单位进行记录,为不同降雨量带来的不同影响做考虑,结合该区域实际集水区的分布,可将管理雨洪的系统分为三级。有效实现雨洪降水量分担消耗和就地滞洪,从城市各个小区域进行水危机的解决,将雨洪进行分级、分源头的管理。
6威海市雨洪管理系统规划
威海市虽然跟随城市化进程发展不断改变传统水文过程,但是城市排水管道却没有进行相应优化,而是管道老化现象日益严重,加重了城市洪涝灾害带来的危险。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山洪、海潮等是威海市经常承受的灾害,导致这些灾害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土地利用方式极不合理,因此,需要对威海市实施海绵城市理念系统。首先,对威海市建立DEM数字地形图,从而对不同海潮水位对城市带来的不同影响进行分析,对于水文特征也要进行一定探讨,讨论出水文过程中引发雨洪的关键因素,并结合水文过程不同等级的汇水点进行划分,主要分为高级滞水池、中级滞水池和低级滞水池。最后将城市现有的绿化和水文路径相结合,对雨水下渗系统和截水沟进行设置,可有效缓解雨洪带来的灾害并对水资源进行净化后合理应用。
7结束语
海绵城市综合雨水管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应从多层面、多角度和多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本文对海绵城市定义、特征等方面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希望海绵城市理念在实际使用中不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城市带来美丽风景同时保护我国财产和国民生命安全,将雨洪灾害转化为可利用资源,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带来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相巨虎,王晓玲,张健,等.海绵城市和可持续雨洪管理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J].绿色科技,2017(4):35-36.
[2]李倩楠,吴文婷,汤佳,等.雨洪管理理论及其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述评[J].给水排水,2016(s1):155-160.
[3]陈宇,蔡妍.“大海绵”概念--关于城市群雨洪管理建设理论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6(8).
论文作者:井晓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水资源论文; 威海市论文; 径流论文; 水文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