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 广西南宁 530021
【摘 要】急性胸痛院前院内急救无缝隙连接是一种全新的急救流程与措施,是提高心源性和大血管特别是AMI等致命性胸痛患者成功救治的关键。本文对这一急救流程进行了现状分析,并总结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急性胸痛;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无缝隙连接
急性胸痛(chest pain)是一种常见而又随时可能危及生命的病症,是急诊室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美国统计急诊室胸痛患者大概超过800万人次/年,占总急诊患者5.4%。各种原因的急性胸痛中,心源性和大血管性等高危胸痛占有相当的比例,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其中ACS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即治疗越早进行,患者获益就越大。
以急性胸痛为表现的ACS,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发病急、进展快及死亡率高的危急重症。许多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4h是患者死亡的高峰时段,其中发病后1h内的猝死率高达50%[1],若能在此期间给予积极的救治,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急性胸痛患者的病因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实施正确的治疗,是全球医疗界长期研讨的重大课题。因此,普及急性胸痛救治知识、建立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及地区发展状况的院前、院内急救体系,建立有效的院前院内救治策略,规范院前与院内无缝隙连接的流程和措施,是提高心源性和大血管特别是AMI等致命性胸痛患者成功救治的关键,是我国各医疗单位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1院前院内急救无缝隙连接现状
1.1胸痛中心的区域协同、物联网院前院内急救体系
向定成[2]指出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的核心是要将区域内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发病现场的心电图等生命监测信息及时传输到具有决策能力的医生手上,以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最佳治疗的目的。原则上以具有PPCI能力的医院为核心,根据医疗资源的分布情况即医院的救治能力和从发病现场到达PPCI医院的时间,为区域内发生的急性胸痛患者制定急救预案,包括优先送达的医院和次选送达的医院,最终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急性胸痛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最佳治疗”的目标。“扁鹊飞救”远程急救系统是胸痛中心架构物联网的理想系统,但由于多数医院条件受限,目前能够使用“扁鹊飞救”远程急救系统的医院极少。
陈昊,刘坚,周民伟等针对我国胸痛急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胸痛中心建设为契机,率先将物联网、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信息技术引入胸痛中心的建设之中,并联合多家基层医院、干休所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建立军地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体系,将急救服务流程从院内延伸到院前急救和转运的过程中,以急救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院前急救一院内救治一重症监护室的一体化无缝衔接急救模式。提高了胸痛急救的整体性和时效性。促进了胸痛急救水平的整体提升,带动了基层医院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
腾飞跃等通过信息网络化功能将120急救与院内专科急救相结合,建立事件发生地到医院急救中心的网络信息双向传输系统,引入了远程心电监测服务系统,使院内的专家能在第一时间内获取患者的心电、血压、呼吸等信息,从而对院前急救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有效的提高了院前急救人员的院前对病情诊断的准确率及抢救水平,同时该系统在院内接收到的信息也可以作为院内医生判断病情和指导救治的依据,使院内治疗提前,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真正使急诊平台前移,大大减少了患者入院后术前的中间环节,显著缩短了从入院至溶栓和PCI时间,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连接急救。
李波通过迅速完成院前急救、转运、急诊科抢救及运至病房的一体化过程,开放绿色通道,救治优化的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明显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避免了因多次分诊、转诊造成的诊治延误,顾此失彼,缺乏整体观念等导致的不应有的死亡。
1.3其他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连接现状
随着现代化急救医学的发展,国内许多省市开始了院外急救-急诊抢救或ICU救治一体化的尝试,使众多学者改变了急救思维,提出了建立立体“大急救”的理念,从而实现院前院内急诊室“无缝隙”链接。
2急性胸痛院前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未来发展
针对目前与胸痛密切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日益严峻的流行趋势,以及我国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如何充分整合区域急救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胸痛患者的需求,构建安全、有效、经济的区域协同胸痛急救体系势在必行。国内多家医疗机构已经意识到将急救服务从优化院内救治流程延伸到优化院前急救和转运的重要性,开始创建“移动胸痛单元”、“移动ICU”、“远程ICU”等新型急救医疗模式,但尚有许多待完善之处,尚未形成规范、高效的急性胸痛分层救治体系。
院前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的理想目标是与现代信息科技系统一体化,就是每一辆救护车都可以与指挥中心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能协同覆盏急救指挥中心、急救车辆、医护人员以及接诊医院,对整个急性胸痛院前院内急救起到宏观把控的作用。
3小结
随着胸痛中心在我国各大型医疗单位的建立,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的院内急救流程、临床路径已逐渐完善,但是仍缺乏可操作性强的院前危险分层的流程及标准,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连接难以全部完成。其次,我国各地区医疗资源的不均衡,胸痛中心大多位于城市的三级医院或医疗资源较发达地区的医疗中心,而在周边的二级医院、社区医院及基层医院还没有胸痛中心,对急性胸痛的救治、诊疗水平有尚待提高。再者,各地的胸痛中心发展亦受医院人力、物力所限制,构建区域协同、物联网体系还在不断的完善。因此,对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如何优化发病到获得专业性救治的流程,如何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把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连接,并与基层医疗机构双向转诊的机制及流程仍是我国医疗卫生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红娟.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6):1180-1181.
[2]向定成.信息技术支撑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中的发展方向[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9):2-4.
论文作者:韦小珍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胸痛论文; 院内论文; 患者论文; 医院论文; 缝隙论文; 医疗论文; 流程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