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识社会主义的一种科学方法论的形成——由列宁的探索到邓小平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列宁论文,科学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依赖于科学的方法论。本文所论及的科学方法论,其内容是从人民群众当前的实践中去发现什么是社会主义。笔者以为,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的实践中,初步地探索和实践了这个问题;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邓小平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使认识社会主义的这种科学方法论最终得以形成。
一
在列宁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的一系列著作中,就什么是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他们的意见。这些意见虽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理论意义,但是从内容的属性上看,它不属于方法论问题。他们就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提出的宝贵思想,是关于不能把社会主义看成一成不变的事物以及人们会在实践中不断地加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这一思想是列宁正确地探索科学方法论的出发点。
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提到了俄共(布)和俄国人民面前。由此,以科学的方法论认识社会主义,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作为一项重要的理论工作任务,摆在了列宁的面前。列宁正是在进行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初步地探索和实践了上述认识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论。1917年11月上旬即无产阶级刚刚夺取政权的时候,列宁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中说:“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正是新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因素。……社会主义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创立的。它和官场中的官僚机械主义根本不能相容;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①在这里,列宁告诉人们,必须朝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的视角去发现社会主义因素,去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1922年11月即俄国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列宁在莫斯科苏维埃全会上的讲话中又说:“目前我们踏上了实干的道路,我们必须走向社会主义,但不是把它当作庄严的色彩画成的圣像。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方针,必须使一切都经过检验,让广大群众、全体居民都来检验我们的道路”。并且说:“‘是的,这比旧制度好。’这就是我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还说:“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遥远将来,或者什么抽象图景,或者什么圣像的问题了。……我们把社会主义拖进了日常生活,我们应当弄清楚这一点。”②在这里,列宁告诉人们,不能把社会主义“圣像”化,即不能将社会主义看成某种玄奥的东西,应当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什么是社会主义,凡是被人民群众肯定“比旧制度好”的事物就是社会主义。以上援引的列宁的论断,体现了他关于认识社会主义的科学的方法论。这种科学方法论的内容,一言以蔽之,就是从人民群众当前的实践中去发现什么是社会主义。
当时,列宁正是用这种方法论来判定社会生活的。十月革命胜利初期,俄国人民在俄共(布)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展开了“计算和监督”的实践。所谓“计算和监督”,就是在工厂以及各个方面的企业建立工人委员会或者类似的工人组织,由它们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分配过程进行监督和计算。可是,采取这一措施是以不消灭资本主义财产所有制为前提的。显然,根据以往关于社会主义标准的观点,这一措施不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然而列宁根据上述认识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论,确认这一措施是社会主义的事物。他在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和前线代表联席会议上,对会议代表说:“社会主义就是计算。如果你们愿意对每一块铁和每一块布都实行计算,那就是社会主义。”③同年12月下旬,他又在有关文章中指出:“计算和监督是社会主义的实质。”④实行计算和监督,实行全面的、普遍的、包括一切的计算和监督,即对劳动数量和产品分配实行计算和监督,……这就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⑤列宁之所以提出“计算和监督”是社会主义,在于他认为这是一项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措施,是人民群众当时的力量所能解决的任务,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他们正热情地投身于此的新生事物。1921年春以后,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所谓新经济政策,就是采取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的政策,采取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以往关于社会主义标准的观点,这些政策和措施也不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可是,正是针对这些政策和措施,他认为当时党和人民进行的实践,就是社会主义。列宁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在于他认为新经济政策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是被人民群众赞扬“比旧制度好”的事物。不难看出,这一看法的产生,也是因为列宁用上述科学方法论认识社会主义的结果。还需指出的是,在列宁最后的文章《论合作制》中,他提出合作社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如他说:“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了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⑥“在我国的条件下合作社往往是同社会主义完全一致的。”⑦“对我们来说,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⑧列宁这里所说的合作社,是指俄国当时已有的城乡居民消费合作社。在这种合作社制度下,社员仍以各自的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仅仅需要经过合作社实现彼此之间的交换和城乡之间的交换。显然,按照以往关于社会主义的标准,这种合作社不属于社会主义的事物。可是列宁从人民群众当时实践的内容出发,认为占俄国人口大多数的群众所拥护的社会主义就是如此,所以他提出了合作社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结论。无疑,这一结论来源于他认识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二
列宁逝世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关于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出现了“左”的偏差。如一方面不断地朝生产资料公有化的方向使劲,以为在所有制上越大越公越好,另一方面不断地朝管理集中化的方向努力,以为权力越集中越好,计划越严密越好。在前苏联和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出现过这样的认识偏差。在中国,也出现过这样的认识偏差。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和指导党在思想上、理论上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在关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他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逐步地恢复和发展了科学的方法论。
邓小平关于认识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体现了列宁关于在人民群众当前的实践中去发现社会主义的方法论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群众实践的内容就是进行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改变贫穷与落后的面貌,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邓小平正是根据人民群众实践的这一内容,去认识社会主义并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1987年4月,他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⑨1988年5月,他在谈话中再次强调:“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⑩在1992年初南巡过程中,他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这些论断所表述的思想,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的一贯的思想,是他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核心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同时,一是说明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二是说明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显然,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源于认识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即从人民群众当前的实践中去发现社会主义的方法论。
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不仅体现了列宁方法论的特点,而且深化了这一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邓小平在观察人民群众的实践时,重在看他们实践的目的与他们的愿望和理想。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一矛盾,人民群众实践的目的必然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便于充分满足生活的需要。他们的愿望和理想,就是尽快摆脱贫穷,过上富裕的生活。邓小平正是由于高度地重视这一事实,所以提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贫穷,而是富裕。并且由此出发,他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末建立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1986年6月,他在一次谈话中就这个问题说:“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到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12)这里,邓小平强调的是“日子普遍好过”,即他强调的是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愿望。邓小平还提出,发展经济和满足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愿望,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基本的、中心的环节。1990年3月,他在同党中央有关领导人谈政治稳定问题时说:“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13)近几年来,他在谈到我国的经济建设面临着其他国家发展的挑战时,多次指出,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周边的许多国家也走在了我国的前面,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速度,“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显然,在这里,他也是从能不能尽快满足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愿望出发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
第二,邓小平在观察人民群众的实践时,已将人民的愿望和理想提炼成为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鉴于人民希望迅速地发展我国的生产力,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理论观点。他说:“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14)又说:“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15)即认为发展生产力带来的直接好处将属于人民。鉴于人民希望过幸福富裕的生活,邓小平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重要理论观点,即要求我国国民生产总值1990年比1980年翻一番,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到下个世纪中期,我国的经济生产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鉴于人民厌恶剥削和贫富两极分化,邓小平提出了“共同富裕”的重要理论观点。他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6)当然,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和平均富裕。按照他的设想,可以使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造成先进帮后进、同走致富路的经济生产局面。鉴于人民反感“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政治运动并希望全心全意地搞好经济建设,邓小平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理论观点。他说:“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17)在1992年初南巡过程中,他要求有关方面的领导同志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抓住机遇,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再上新的台阶。鉴于人民希望在经济生产实践中有较多的经营自主权,邓小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理论观点。他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8)在他的这一思想指导下,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
第三,邓小平在观察人民群众的实践时,强调看他们实践的效果。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实践,理应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促进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的改善。为了有利于产生这样的效果,邓小平提出,必须以下述“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是不是社会主义的标准。他说: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在他看来,人民群众实践的效果,如果符合“三个有利于”,那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或者是当前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所允许的。这充分说明,邓小平观察人民群众的实践,重在看实践的效果。这不能不说是他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特点之一。由这种特点的方法论出发,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推进实践进展的方针或者说原则。一是在实践中胆子要大一些。正如他所说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20)他认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一番新的事业。二是“不搞争论”。这就是他所说的:“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21)在他看来,不争论不是不要原则,而是要从实践的效果来看某一政策或措施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
笔者认为,在研究和掌握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时,需要消除一种顾虑,即这种方法论是不是改变了从所有制和分配问题上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是不是淡化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问题。特别是邓小平在1992年初南巡谈话中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理论观点以后,人们更是有这种顾虑。实际上,这种顾虑是多余的。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字眼上看,这里没有提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但是它包含着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内容,或者说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这一论断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结果。如果不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怎么能达到这样的结果呢?邓小平在谈“社会主义的本质”时,之所以没有明确地说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问题,是因为他是从事物的“结果”上提出问题的。他提出这样的“结果”,意味着他肯定了产生这一结果的一系列条件如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等等。所以笔者认为,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同过去从所有制和分配制度上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之间,不存在矛盾,只是当前邓小平的方法论比过去的更为科学。
三
综上所述,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探索了认识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初步地形成和实践了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发现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在我国当前的改革实践中,邓小平就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使这一科学方法论已经最终地形成。之所以说它现在已经最终地形成,其理由是:
第一,这种方法论的内容已经系统化了。如前所述,邓小平在观察人民群众的实践时,重在看他们实践的目的与他们的愿望和理想,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理论提炼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并且强调看人民群众实践的效果。这说明邓小平已经不只是一般地在运用这种方法,即不仅仅限于“能够”从人民群众当前的实践中发现什么是社会主义,而是在创造性地、系统化地运用这种方法,即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人民群众实践的各个方面去发现什么是社会主义。
第二,这种方法论所产生的成果已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表现为邓小平运用这种方法论认识社会主义所产生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如上述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观点、关于“分三步走”的理论观点、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观点等等,已经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当前,这些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成为我国人民群众坚持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由列宁的探索到邓小平的探索而形成的科学方法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路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通常人们所谓站稳立场,就是指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进行各项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22)。这是对无产阶级政党正确的立场即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科学说明。上述认识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强调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发现什么是社会主义,主张按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理想去确认什么是社会主义。这说明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或者说坚持了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服务的立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工作路线之一,就是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具体地说,就是集中群众的意见和智慧,形成正确的方针和政策,然后贯彻到群众中去。如同邓小平所指出的:“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23)上述认识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强调从人民群众当前的实践中去发现什么是社会主义,主张按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智慧去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并且用这种社会主义观点去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这清楚地表明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
注释:
(1)(3)(4)(5)《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52-53、59、192、206页。
(2)(6)(7)(8)《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第301-302、365、366、367页。
(9)(10)(11)(12)(13)(14)(15)(16)(18)(19)(20)(2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264-265、373、161、355、137、255、110-111、373、372、372、374页。
(17)(23)《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342页。
(22)《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