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国内重要资源,矿产资源开采与运用会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直接影响。随着市场对于矿产资源需求量的不断提升,国内矿山开采数量也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而粗放、无序的开采活动,也使矿山地质资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防治
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
1.1 地面塌陷危害
一般来说容易发生地面塌陷事故的矿山,主要是以井巷形式进行开采的矿山。当矿山的采空区,矿柱没有得到足够的保留,或者矿柱受到了破坏就会导致地面塌陷事故的发生。我国地面塌陷事故发生主要在80年代以后,这一时间段我国的私企采矿活动比较活跃,导致地面塌陷事故发生率较高。查阅相关数据可见,这一时期我国1173个大中型矿山企业中,发生地面塌陷而破坏的土地面积达到了8.4万公顷,其中以煤矿区的地面塌陷面积为最大。
1.2 地下水位下降
在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不论是地下开采还是露天开采,都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排水处理。在矿山开采的排水过程中,易对地下水、地表水系造成破坏,从而导致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农田干枯、水井干涸等。由于矿山开采进行的排水导致的地下水位下降所带来的危害是很难恢复的,由此也会给矿山周边的居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1.3 滑坡、崩塌、泥石流危害
在进行矿山开采的过程中,由于开采活动会对岩石原本的应力均衡状态产生破坏,加之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石和废渣的胡乱堆弃,且未进行有效防护的措施,这种状态下一旦有外力的诱发,就极易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灾害。
1.4 破坏自然景观
地形地貌是地壳经过长期的演变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但是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开采活动或多或少都会对这些自然资源造成影响。矿山的位置越是靠近这些宝贵的自然景观、文物保护区等地带,或者是与这些位置密切相关,则矿山的开采对自然景观的破坏越严重。对自然景观的破坏程度与矿产资源的开发规模和开发模式有密切的关系。矿山的开发规模越大给自然景观带来的破坏性就越大,矿山的开采方式越不合理,则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就越大。相对来讲,露天开采比地下开采对自然景观破坏更大。
2、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2.1 合理进行矿山开采
矿山地质灾害具有多样化特征,要全面防止灾害发生,需要结合矿山的实际情况,合理进行矿山开采,最大程度上避免环境产生恶化,将地灾害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为了科学的对矿山进行开采,各矿山企业管理人员应当积极支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矿山开采前期,可带领专业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对边坡参数进行合理化计算,科学规划开采方案。一旦发现岩石变形问题,便能在进行开采工作时采取处理措施。除此之外,能源开采部门需要合理开展矿石的开采工作,比如,严谨的计算边坡参数与弃渣方量,对拦渣与挡墙的准备工作及时完成,防止此类问题出现造成安全威胁。此外,矿区的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矿采工作的巡视力度,严格规范施工人工行为,禁止在作业过程中乱丢乱弃。对于曾经发生过灾害的地区进行全方面防护工作,并严格进行坑道的支护工作,防止塌陷情况出现。对于矿区出现的积水问题,工作人员应该对降水量较大、地表渗透性较强的区域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对采矿塌陷区的修整工作需要依据积水区域实际情况进行,依照积水区域的深度参数,结合当地的历史地质特征,对矿区地质环境采取优化治理措施。
2.2 建立灾害调查区与防护体系
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区能够有效分析区域地质灾害成因,进而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鉴于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性,在灾害调查区中进行实地调研,能够对地质灾害程度形成有效预测,并将调研结果的危险程度进行分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对重点灾害区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能够计划科学的应急防治措施,以最大程度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中,必须加强警报装置的建设,使紧急情况发生时,工作人员能够第一时间接到警报通知,及时得到地质灾害的具体情况,并根据地质状况及时采取相关防治措施。在安全防护体系中优化现有的应急预案系统,研发技术手段,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使应急预案系统更加完善,针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隐蔽性加强预测,对灾害的发生进行早期预防。一旦发生灾害,及时采用应急方案将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最大程度上降低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保障受灾人民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此外,在安全防护体系中需要建设完善的搬迁机制,对信息进行科学合理分析,更准确的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重点监测的位置应为灾难发生区域,对该区域的情况变化工作人员应进行重点监测,利用先进技术进行精确的数据分析,同时为灾民提供基础的生活保障。
2.3 实现地质环境的恢复与保护
当前形势下,我国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引起了重视,但是在实际推行保护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欠缺。在设置矿区边坡角时需要依照实际情况进行,使操作满足合理化需求,禁止随意堆放的现象出现。在具体的作业流程中,土方的处理工作要强化运营,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将土方放置排土场中,强化监督管理工作,避免泥石流此类地质灾害发生。管理人员需要在容易出现地质灾害的区域设置监测点,实时监控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使系统的优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恢复,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与保护工作也尤为重要,需要进一步完善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体系。当前矿山地质的保护与恢复工作仍然在处于发展阶段,在此项工作进行中,应就相关理论为切入点展开保护工作。相关地质勘查人员需要进行地质环境的整体评估,通过实地调查对地域环境展开合理分析,对地质环境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合理评估,通过分类建设与应用,来促进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与进步。应在合理区域内利用地质环境,恢复地质环境生态建设,将可能出现的矿山地质灾害风险降至最低。在进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时,需要进行整体思考,采取有效方式对地质环境进行合理判断,缩小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
2.4 加强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力度
加强对地质环境的监测力度,能够有效预测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而监测地质环境现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有较多因素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在进行地质环境监测时,需要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强化现场监测力度。首先,在采样的过程中做全过程监督,一旦发现问题需要及时作出调整方案,全面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其次,对现场的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需要加强管理力度,成立专业的质量监管团队。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工作责任心,用专业的技术能力做好地质监测。再次,对监测现场需要严格管理,及时纠正工作人员的错误之处,并将其修正。通过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质量,能够有效发现地质环境中存在的隐患,对矿山地质灾难的发生及时预测。
3、结语
鉴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要性与意义,政府有关部门需进一步加大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力度。要在对治理工作予以高度重视的基础上,按照目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情况,通过对治理问题展开客观分析的方式,结合矿山实况做好各项治理问题优化措施,以便通过治理工作标准化以及完善环境治理保护体系等手段,有效改善各项治理问题,达到切实提升地质环境治理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冯跃封.矿山地质勘查中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17(17):212 -213.
[2]邓新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探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7(17):140+142.
[3]朱明艳.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7,29(0 8):75+77.
[4]陈召拾.试述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J].世界有色金属,2017(15):194 -195.
论文作者:肖娟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8
标签:矿山论文; 地质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 发生论文; 环境论文; 工作论文; 灾害论文; 《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