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及其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州论文,工业园区论文,开发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新加坡方面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在坚持我国主权的前提下,借鉴新加坡经济和公共行政管理的经验,开创这样一种“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模式,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一次创造性的实践。苏州工业园区这一项目的开发,对苏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必将直接造福于苏州人民,因此,这也是苏州市加快开发开放、建设基本现代化的一次良好机遇。
经中、新两国领导人多次换文和互访,经过江苏省、苏州市的积极争取,我国国务院于1994年2月11日正式下达批复,同意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当年2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和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分别代表中新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苏州工业园区项目宣告诞生。
一、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目标和特点
根据国务院的批复,苏州工业园区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设成为与国际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准的工业园区。中新两国政府签署的协议中也明确载入;苏州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在苏州建设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相配套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数以千计的各级各类开发区,仅苏州市就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12个省级开发区,还有一批市(县)级开发区。与这些开发区相比较,苏州工业园区有其独特之处。
一是合作形式新颖。苏州工业园区由中新双方合作开发,主权管理完全由中方负责。园区工委、管委会作为中共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市委、市政府行使管理职能。
园区的开发建设由中新双方财团合资组建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为主负责。参加新方财团的有新加坡和日本、美国等公司,共计23家;参加中方财团的有国家和省、市公司共计12家。
为了确保园区项目建设的成功,中新两国政府成立了协调理事会,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和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分别担任中新双方主席,两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和江苏省、苏州市的负责人担任理事。理事会的主要职能是决策两国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的重大问题。
二是规划先进、起点高。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多功能、综合性的新城区,而不是单纯的工业开发区。因此中新双方专家在编制园区规划时,充分融合新加坡和国际上先进的城市建设经验,突出了科技发展,注重生活和环境质量,协调布局工业、交通、商贸和人口,对城市的美化绿化、各种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都作了高水准的规划设计,体现了园区规划的先进性
三是经国务院批准,园区可自主地、有选择地借鉴新加坡经验。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其内涵为规划、建设现代化城镇并为之招商,有8个专业:城市规划建设、公共工程、公用事业、土地与房产、环境保护、小城镇发展、招商引资、工商行政。
第二层次,其内涵为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管理城镇的经济和社会,有11个专业:经济发展战略、高新技术工业发展、劳动管理、公务员管理、公积金管理、建屋发展、旅游、海关、财税与国有资产经营、金融、市场中介组织。
第三层次,其内涵为廉政、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有8个专业:教育、文化、卫生、社会治安、办公自动化、法制、廉政、工会。
苏州工业园区通过结合国情,借鉴新加坡适用于我国的经验,在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方面作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为建立外商熟悉的投资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四年多来的开发成果
苏州工业园区自1994年8月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以来,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到1997年底全面实现了中新两国政府商定的首期三年发展目标,即基本完成了首期8平方公里开发,初步形成了与国际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流投资环境。进入1998年以来,尽管受到亚洲金融风波等因素的影响,但园区的开发建设继续积极向前推进,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园区吸引外资进入了国内开发区前列。从1994年9月至1998年11月止,累计实现合同外资58.80亿锚,实际利用外资25.46亿美元。尽管园区比最早的开发区晚了整整10年,但吸引外资已跃居全国开发区的前列。其中,合同外资在37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列第2位,实际利用外资列第3位。四年来,批准进入园区的外商投资项目已达133个,其中工业企业122家,名列世界500强的著名跨国公司已有25家在园区投资了27个项目。苏州工业园区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已经形成。
(二)基础设施开发建设规模大,起点高,速度快,创造了一流的投资硬环境。四年来,中新双方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8亿元人民币,迅速完成了被外商公认为一流标准的道路、供电、供水、供气、通信、排污、排水、有线电视、土地填高平整的“九通一平”工程。首期开发区路网已经形成,并建成了园区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燃气厂和集中供热厂。大型发电厂项目也正在加紧建设,1999年即可建成投用。
(三)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保持协调发展。在工业项目的带动下,园区的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经过改造和提高,原娄葑中学现已成为苏州大学附属中学,正在争创省重点中学;新建的园区新城花园小学及其附属幼儿园,被中央教科所命名为教育实验研究中心实验学校;通过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经验,园区新建了职业技术培训学院,目前已开办机电一体化和工业电子两个专业;还新建了专门招收外籍员工子女的园区国际学校。以公积金为主要内容的园区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覆盖面囊括中新合作区内所有外资企业和许多内资企业,一揽子解决了中方员工的医疗、购房、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
(四)乡镇经济实力发展迅速,城镇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苏州工业园区下辖娄葑、斜塘、跨塘、唯亭、胜浦5个乡镇,17万人口,中新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对周边农村的发展产生了持续的辐射作用。通过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化含量,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建成了一批农业重点项目,如万亩丰产示范田、娄葑花卉苗木基地、唯亭特种水产基地、垮塘蔬菜园艺基地等。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投资环境,一大批外资企业已在乡镇落户,累计实现合同外资2.8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400万美元。园区开发建设以来,周边乡镇经济发展走上了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轨道,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50%以上。
(五)全园区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四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园区国内生产总值从开发前的11.8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32.7亿元,平均每年递增40.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2000美元;财政收入从1994年的3937万元增加到1997年的2.24亿元,年均递增78.5%。1998年园区国内生产总值可突破5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4亿元。
(六)园区新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已初步形成。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园区成立了党的工委和管委会,代表苏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行使管理职能。通过借鉴新加坡经验,园区编制了33项新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其中22项已经获准实施。现在园区中外互利合作和政企严格分离的管理体制,激励投资者的招商体系,具有国际水平的规划体系,快捷方便的货物进出口渠道和海关监管机制,公平竞争的人力资源体系,依法治国的法规体系以及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都已建立起来,并正在逐步得到完善。
四年多来,苏州工业园区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一个国际化的开发区而言,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将再接再厉,加大投入,加快发展。1998~2000年发展规划正在顺利实施,预计到2000年,园区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8亿元,累计合同外资7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
三、取得初步成效的主要原因
(一)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实践。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时有关借鉴新加坡及各国先进经验的讲话,在新加坡引起了积极反响。苏州工业园区作为我国对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模式,包括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都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创造性实践。园区这几年在开发建设和借鉴经验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正是实践了邓小平理论的丰硕成果。
(三)中新两国领导人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对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十分关心和重视,江泽民总书记1995年5月12日亲临园区并题词“加快建设苏州工业园区,为发展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积累新经验。”1997年12月8日,江总书记在会见李光耀资政时又说:中新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经济合作的重中之重,更是中国对外合作的重点项目。中国领导人一贯支持苏州工业园区项目,中国愿同新方共同努力,集中力量把园区建设搞好,共同推动中新经济合作不断向前发展。199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继续办好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区以及各类国家级经济和技术开发区,在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上进行新的探索,以进一步起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1998年12月1日晚,江泽民在参观全国改革开放20年利用外资成果展时,专门来园区展台观看。当晚,李瑞环等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参观了园区展台。四年多来,李鹏、朱镕基、胡锦涛、尉建行、李岚清等40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园区。新加坡领导人王鼎昌总统、吴作栋总理、李光耀资政、李显龙副总理、陈庆炎副总理等先后访问苏州,对园区项目予以推动。与此同时,江苏省委、省政府,苏州市委、市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和政策支持是园区加快开发建设的后盾和保证。
(三)坚持与中国国情、苏州市情的有机结合。苏州工业园区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同,借鉴新加坡经验更是没有先例可循。我们在实践中并不是机械地照搬照套新加坡某些具体的做法,而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提高园区综合竞争能力出发,紧密结合国情和市情以及园区发展的实际需要,重点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探索性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四)苏州工业园区工委和管委会,认真贯彻上级精神,组织全体开发者团结一致,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创新探索。园区精简、高效、统一的管理机构以及广大干部的高度责任感与事业心,是园区发展最重要的内动力。园区办事程序透明简化,工作效率高,在实践中形成了“团结务实,开拓进取,亲商高效,创造一流”的园区精神和作风,营造了与国际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深受投资者欢迎的法制和政策环境。
四年来,575万苏州人民关心园区建设,支持园区建设,苏州大学更以其参与合作的方式支持园区,这些都使工作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同志深受鼓舞,并以此为激励,更加努力地工作。
四、对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李岚清副总理1994年5月13日在首次视察苏州工业园区时曾指出:工业园区应当与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城区内的企业结构调整以及老城的改造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体会:苏州工业园区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象征,而且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起到共享作用,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应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加快实现苏州市的基本现代化进程中负起更大的责任,作出更大的贡献。
衡量现代化的指标有许多种,但有其最基本的特性:(1)世界性:必须与世界先进水平相适应,衡量标准应与国际通用标准相衔接。(2)系统性:根本目标是在生产力和社会生活各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3)动态性: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其定性标准和量化程度应与时代发展相联系,随着经济和技术的进步而发展。(4)特色性:不同国家和地区应具有自己的特色。
为此,我们应以更大的手笔来规划,更大的空间来开放,引进资金,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先进管理,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冲破现行体制、机制的束缚,以点带面,取得突破。
在这方面,苏州工业园区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坚定了全市人民实现现代化的信心。从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成就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苏州市大步走向现代化的气息,用一个局部地区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大变化,可以鼓舞全市人民,提高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实现基本现代化的使命感。
2.大大提高了苏州市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大开放的局面已经形成。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提高了苏州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一批批外商前来苏州和园区进行考察洽谈,许多项目已在园区或苏州其他地区落户。
3.园区开发建设有利于苏州市形成“古城居中,东园西区,一体两翼”的格局。园区开发之前,苏州市的城市建设逐步向西延伸发展。园区的开发建设,巧妙地平衡了城市的扩展,古城作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的地位重新得以保留和巩固。同时,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还可疏导城市人口,缓解城市交通流量,使古城区得到有效的保护。
4.园区开发建设为苏州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园区开发建设以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一批道路,以及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厂、燃气厂等基础设施源厂。这些基础不仅为园区吸引外商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且也为全市的基础设施共享、缓解古城区基础设施供应紧张的矛盾作出了贡献。苏州市十多年前就计划投资建设一个电厂,但一直未获批准。现在,苏州工业园区华能发电厂经国务院同意已全面动工,1999年底第一台机组可建成投用,这必将对全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5.园区的开发建设将为苏州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这对苏州市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必将产生积极的意义。据统计,新加坡在苏州的投资已经从4年前的第5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合同外资总额达62.34亿美元,目前共有406个新加坡企业在苏州投资发展。园区的开发建设也吸引了一大批有知识、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进入园区。几年来,园区引进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累计达1854名,其中研究生178名,海外留学生42名。
6.园区的开发建设将对苏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安排再就业人员、国有企业的改造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园区和经委合作开发的、以技术改造为主的工业小区,目前进展良好,一批企业已进入小区生产。园区将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建立科技园,以加快推进苏州市产学研一体化活动的进程。我们还制定了鼓励内资企业在苏州工业园区投资的优惠政策,这些必将对苏州市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7.苏州工业园区项目对乡镇工业的发展具有辐射作用。苏州是乡镇企业的发祥地,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十分适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苏州工业园区的建立,通过引进大工业和大量外资,为园区周边乡镇企业提供了许多协作配套的机会,同时也为现代农业、乡镇企业带来了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