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城市空间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310011
摘要:要设计出好的公共建筑,合理的规划城市,必须使注意力回归建筑本身,从人的空间感受入手,考虑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周围环境的关系,使建筑物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面对城市和人群。当城市消除了建筑生硬的界面和封闭的空间,当建筑真正融入城市的性格之中,两者就得以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影响下不断发展。
关键词:城市空间;界面;空间
1、引言
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规划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当前,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居住空间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理念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涉及每户居民的切身利益。
2、界面
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认为:“建筑是作为同包围它的‘外部’相对应的‘内部’而被体验到的,所谓建筑也就是创造界面,区分‘内部’与‘外部’的技术。”对于空间的界定,取决于将内与外分隔开的界面。界面是空间围合的要素,决定了空间是怎样形成的,而且还有肌理、色彩、形状等具体的品质。界面也是塑造空间“开放”或“封闭”状态的主要手段。界面划分了内外空间,又是空间“内”与“外”交流、对话的媒介,一个重要的“之间”。
2.1 自然母题的演绎
“有机建筑”的代表人物赖特曾提倡:建筑应该与它的环境协调,即一个建筑应该看起来是从那儿成长出来的,并且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在伊东丰雄的建筑作品中,也总是体现着施法自然,既艺术又生活的建筑美学原则。
伊东丰雄在新加坡设计的VIVO CITY怡丰城是一个购物中心。因为临近海边,建筑师通过白色的连续立面和自然柔性的形体来模拟涌动的海浪,也可以被看作飘荡的风帆。
而在他设计的TOD’S表参道大楼和武境藏新公共设施设计提案中,都用到了树这个主题。TOD’S表参道大楼中,斜格状的造型是将抽象化的树的形态依次复制并重叠描画而成,极其具象的街路树与极具抽象的表皮的共存充满了诱惑力。特别是在玻璃建筑林立的表参道上,混凝土这种材料更让人感到奇妙的说服力。值得一提的是,建筑表皮既是图案造型又是结构体,支撑着支跨度为10-15m的楼板,创造出没有柱子的内部空间。这种美学与结构成为完整一体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建筑的连续性的意义。而武境藏新公共设施设计提案中,而这种手法并没有辄止于建筑表皮的处理上,由于其内部空间的跨度较大,建筑师还试图用十六棵树的剪影作为结构体来支撑6层楼面。
2.2 有形边界的模糊
有形边界的模糊也可以理解为消隐建筑。比如让建筑物融入天空或者周围环境,这种方法主要依靠材质和色彩上的柔和过渡来达到,适合于大体量的建筑。例如高层建筑运用反射度比较高的玻璃作为建筑外表皮的主要材料,通过玻璃反射天光和云彩来达到让建筑物消隐的目的。
另外,景观建筑——即指在风景区、公园、广场等景观场所中出现的抑或本身具有景观标识作用的建筑,具有景观和观景双重身份——其实也达到了一种消隐建筑的效果。如矶崎新设计的位于杭州的中国湿地博物馆。它以“绿丘”为主要意向——完全用绿色植被覆盖的建筑主体几乎埋入人工山丘中,只留矗立其上的观光塔(能俯瞰西溪湿地全景)与其呼应,隐喻为大自然中迸出的新芽。
2.3 巨型体量的削弱
即在视觉感受上让建筑造型复杂化,从而减轻大体量建筑带给人们的压迫感。同时,复杂化的建筑边缘线让人在感知建筑形体方面充满了更多新鲜与好奇感。
以伊东丰雄设计的台湾松山文创大厦为例。该项目位于台北市中心一个废弃的松山烟厂旧址,要求保留现存的莲花池和旧烟厂内的庭院,并在旁边建造一个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综合体,包含办公、酒店、商业空间及其他设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因基地呈东西狭长形状,为避免庞大的墙面对周边环境造成压迫感,针对外部城市环境(古迹区、荷花池、市民大道等)尺度,建筑师采用长达百米以上的内凹圆弧,让体量分段柔化。同时与地面层形成了古迹区所缺乏的开放空间文化广场与面向荷花池的绿地广场,让整体文化园区的活动能更加丰富多元。
在与古迹区接续的小尺度上,以退缩文化广场及逐层向上退缩的方式,调整与古迹建筑的人性化尺度。即使在建筑物上层的转角部分,也采取同样的退缩方式,以与低层部分的退缩呼应。同时与弧形外观结合,加强退缩露台绿化,创造类似梯田般的韵律美感。旅馆区退缩阳台及绿化与荷花池呼应,呈现舒缓休闲的空间。东西侧墙以透空GRC格子装饰,增加了外观的层次感与丰富感。
3、空间
空间是各种流动变化要素互相交融形成的“场”。界面在划分空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流动的产生,边界的模糊也消解又恢复了这种流动的“场”。空间是建筑的主题,其目的是使体验者产生明确的连续性与层次性的空间感受。因为活动和实践的介入,静止的空间被赋予了生命,并以一种不确定的“流动”形式为人们所感知。
3.1 空间秩序的消解
在仙台媒体中心的设计中,伊东丰雄利用模糊的空间边界和消解的空间秩序,完成了空间的流动。他在设计时尽量削弱空间的层次性,使内部空间能以最大的开放性来满足人们功能上和精神上的需要。中空的管状柱将光、空气和信息传递至建筑的各个部分。同时,管状柱表明了“场”的存在,暗示了空间的焦点。开放的空间没有一堵墙,打破了在被规定好的空间里、只能做被规定的行为的限制。
拿伊东丰雄最新的设计——台中大都会歌剧院来说,“与其说是建筑,不如说是柔软、谜样的生物活动状态,”他这样诠释。墙、地板、结构、造型再次融为一体,造型就是结构,结构就是墙,建筑成为了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体。这座被誉为台湾战后第一个前卫建筑的歌剧院,不再是传统定义里封闭孤立的空间。柔软弯曲如软骨的建筑开满了彼此相连的洞窟,仿佛是身体的毛孔,建筑开始会呼吸、吐纳,都市的声音也穿透声音涵洞而来。
人在上述的场所中是轻松而自由的,其活动也是自由的状态下发生的,行为不再按照预定的计划发生,而是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这种空间秩序的消解也可被视作空间功能的模糊化,有助于提高人们参与到建筑各个角落的积极性。
3.2 灰度空间的拓展
灰空间最早是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来的,灰空间主要是指“作为室内与室外的一个插入空间,介于内与外的第三域”,也就是说灰空间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庭院、走廊等过渡空间,都是建筑的灰空间。这种空间形态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一种自然的有机的整体感。半开放的空间格局,成为建筑本身同城市环境的共享空间,是连接人与城市、人与建筑、建筑与城市的一个契机。
法国国家图书馆就是一个典型范例,设计者是法国建筑师多米尼克•佩罗。
这座图书馆没有围墙,没有大门。它以四幢直插云霄相向而立形如打开的书本似的钢化玻璃结构的大厦为主体,四座大厦之间由一块足有八个足球场大的木地板广场相连。从木地板广场中央向下看,是一片绿色的森林,围绕这片绿色森林是二层阅览室,人们可以从阅览室看到室外景观。
被抬起的广场成为城市空间向建筑空间转换的外向性中介空间,在下沉花园又转变为静态和中性的内向性中介空间。这个广场使得图书馆空间更具有都市性和大众性,也充分体现了建筑师“给巴黎提供一个广场,给法国提供一个图书馆”的设计理念。换言之就是“提供空间”,即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和激动人心的地方。
总之,对建筑而言,我们的时代需要的已不再是纯体积的视觉表演,而是人们愿意参与其中的活动空间;要强调的已不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城市组织结构的连续性。当城市溶解了建筑,人们在城市中认识建筑,也在建筑中感受城市。这时,建筑与城市的共生就达成了。
参考文献:
[1]杨靖.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探究.浙江建筑.2011.6.23
[2]叶宇峰.城市综合体研究_浅议城市前期规划设计.城乡建设.2012.8
论文作者:赵家恒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4
标签:建筑论文; 空间论文; 城市论文; 界面论文; 建筑师论文; 体量论文; 广场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