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户种玉米又添新技术——秸秆营养钵育苗 低碳又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秸秆论文,又添论文,玉米论文,新技术论文,营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两年,一种抗旱、环保、增产的玉米育苗技术正在兴起。只要将玉米种子撒在利用废弃各秆制作的小钵子里,就能生根发芽,长出叶子青青、茎秆粗壮的好苗。这一新技术,就是我省农业专家从省外引进的玉米秸秆营养钵育苗技术。运用此技术种出的玉米,单产将比传统栽培技术增产10%左右。
省工省时又环保平均亩产700公斤
3月4日,全省春耕生产会现场——大英县象山镇白角滩村的一块地头。一片片白色的塑料拱棚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耀眼,一些农户在地头照料着玉米苗。他们采用的就是玉米秸秆营养钵育苗技术,这是他们首次示范这一技术,当地农技人员告诉他们,这将为他们带来700公斤/亩的高产。
“这是大英第一次示范推广这种技术!”正在地头指导农户育苗的遂宁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吴秀农说,“我们做了20亩的育苗床,可移栽300亩玉米。”
大英县是迄今为止省内使用玉米秸秆营养钵育苗技术面积最大的示范县。而简阳市则是省内最早的示范县,在2009年,该市芦葭镇英明村六组组长黄光全,就在农技部门的指导下,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农户。
“2009年、2010年,我每年都示范了1亩地,效果很好。”3月7日,黄光全说:苗子粗壮得多,根系很发达。移栽的时候,根子已经从里面钻透钵壁了,钵壁上雪白的一片。这说明营养好,而且,不伤根”。
在两年的实践中,黄光全还发现,秸秆钵育苗的移栽成活率高达100%,比采用其他育苗技术提高了5个百分点。而且,“由于苗期的营养好,玉米成熟了,有些叶子都还是青的。苞谷都要比普通的长一寸以上,亩产肯定要增加一些。”
自黄光全示范之后,去年他所在的村民小组已有11户农户参与了示范,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表示:“再过10来天,我还是准备用秸秆钵育苗。”
简阳市农业局农技站站长曾晖对秸秆钵的表现赞不绝口。他介绍,把每个秸秆钵装入2/3或4/5的细土,浇清粪水,再把玉米种子直接放上去、盖上土就行了,不像方格育苗、肥团育苗那样,要把种子一个个地用手按进土里,因而,栽1亩玉米可节约半个工。虽然在省工方面比不上软盘育苗,但是软盘育苗产生的白色垃圾是很大一个问题,而秸秆钵则可降解,非常环保。
“苗子清秀,看起来比较舒服。移栽连着钵子移栽,不用把苗子提起来,不伤根,不受‘震’,没有缓苗期。这两年,我们的高产攻关田运用这个技术,平均亩产都达到了700公斤。”曾晖高兴地说。
节水保墒培肥地力苗齐苗壮单产增10%
据了解,玉米秸秆营养钵育苗技术目前仅在我省简阳、宣汉、西昌、大英等地小面积示范。此技术为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刘永红从山西省农科院引进的。
“秸秆钵育苗首先是一种抗旱节水技术。”刘永红的助手、助理研究员杨勤说:“2006年、2007年,四川连续干旱,刘老师在一次同行交流中了解到山西省农科院有秸秆钵技术,就把它引进到四川。因为,秸秆能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再缓慢释放,起到节水保墒的作用。”
据杨勤介绍,此后,农科院在自己的基地进行了试验。试验表明,秸秆营养钵育苗有利于提高玉米出苗率、整齐度,减少劳动力投入,“亩产比传统栽培技术增产10%”。
因为,秸秆钵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环保可降解黏合剂和高分子吸水剂、拌种剂,同时,秸秆钵育苗还减少了传统塑料杯脱钵工序对玉米幼苗造成的损伤,秸秆钵腐熟后还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了地力。
自省农科院试验成功之后,2009年开始,简阳等地相继开始了秸秆钵育苗技术的示范。
一亩玉米可吞60公斤秸秆大面积推广还需项目支撑
“按1亩玉米使用4000个秸秆钵,每个钵子15克重,至少可利用60公斤的废弃秸秆。”研制这项技术的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长南建福介绍,秸秆营养钵育苗技术在山西省已得到比较广泛的使用,主要用于棉花、蔬菜等育苗。而且在当地,此技术还用于旱地、荒山荒坡绿化造林等方面,使大量的废弃秸秆得到了有效利用。
我省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秸秆营养钵育苗技术提高了秸秆还田率,解决了农田秸秆处理难题,是一个值得大面积推广的轻简高效的玉米育苗移栽技术。但是,目前它的一个比较大的弱点是成本比较高。
据杨勤介绍,由于我省目前尚处示范阶段,对秸秆钵的需求还很小,这就大大增加了秸秆钵的成本。如果从山西生产运回,每个秸秆钵的成本为0.08元;如果省内生产,成本也需0.06元/个。这样,每栽1亩玉米,成本就要比传统技术增加200元左右的成本,农产根本承受不起。如果现在没有项目资金支持,农户是不愿参与示范的。
“但是,到了大面积推广阶段,秸秆钵实现批量生产、就地生产,那么每亩的成本仅需增加几十元,农户就能接受。”杨勤说。
联系电话:028-86968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