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辩证思维方法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教学设计论文,案例分析论文,正确处理论文,课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案例设计背景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基础课程,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对中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要求。然而,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中学与大学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衔接特点分析,在中学开展相关教育,并不是一定要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通过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科学常识,初步掌握辩证思维方法,逐步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逐步培育健全人格、增强公民意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这是中学德育主导渠道课程的目标,也是思想政治课程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赋予学生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和基本方法,简而言之,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是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内容。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理性思维方法,直接脱胎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它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基本观点、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贯彻到具体的思维过程中,处处体现了其思想精华;它认识世界不是主观的、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客观、能动、全面、联系、发展地反映现实世界;它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将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有机结合,力求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提倡科学思维,倡导理论联系实际。中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学习为载体,逐步领悟辩证思维方法的价值,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提高思维水平,既是实现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需求。
然而,一节思想政治课如何有效开展基于辩证思维方法的教学?学生如何掌握辩证思维方法?
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以上海二工大附属龚路中学丁志强老师的《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教学设计为例,进行简要的剖析。
二、案例设计分析
丁老师的《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阐述看,主要引导学生在正确概括公平和效率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辩证地评价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的基本政策,从而认同当前我国把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政策。
丁老师的教学安排了三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了“大桶和小桶排队打水,怎样做到总时间(排队等候和打水的时间总和)最短”的问题情景,通过计算不同的打水组合,让学生思考“同样的劳动付出产出的效率”问题,从而体会“效率”。接着,通过质疑“打水先后的组合对打水人是否公平”,让学生思考“打水组合规则的公平”问题,从而体会“公平”。
第二环节,让学生充分讨论“效率和公平各自的重要性”,形成效率和公平互为矛盾又相互依存的意识,模拟建构“效率和公平的变化曲线图”,体会教材所描述的“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效率的社会条件,两者缺一不可,保持动态平衡”的辩证关系。
第三环节,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的政策”的变化,让学生运用“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相关政策的发展变化的原因,理解当前我国“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政策合理性,并延伸至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和我国社会分配制度的认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例举符合这一原理的具体措施,并让学生设计一些新措施,开阔学生的思想。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思想政治课关于辩证思维方法的教学。丁老师先通过类比的方法,分别探究了“效率”、“公平”的内涵,但并未将两者含义的归纳作为一个学习终点,而是将重点放在建构“效率和公平变化曲线”的模型上,让学生从“效率和公平的变化”中,体会现实社会中“效率和公平”的矛盾性,并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总结“效率和公平”的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综合出“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上述教学环节设计,充分体现了分析和综合有机结合的辩证思维方法。
丁老师关于“分析、评价我国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的基本政策”的教学环节,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为背景,联系经济发展总量,看我国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的政策,引导学生抓住事物发展的条件,运用所学的“公平和效率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公平和效率的矛盾变化,认同我国的相关政策发展和制度建设,并提升到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环节体现了客观的、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思维方法,基于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了矛盾分析方法,抓住了随经济发展所出现的分配的主要矛盾,分析政策变化的合理性。
从教学设计看,丁老师的课是一节典型的“效率和公平辩证关系”的原理学习课,教学设计中抓住了原理学习的重点:不仅让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在建构效率和公平的变化关系图中体会其辩证关系,而且让学生联系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问题的政策变化,在运用原理分析、评价相关经济政策的活动中,领悟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辩证关系”的意义。尤其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例举我国已经采取的相关措施,并自行设计新的措施,更好地处理“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将学生的能力水平,从“理解”层次提升到“综合运用”的境界,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活动中,经历从“知”到“情”的认同,再到“行”的实践。
三、案例实施反思
基于辩证思维方法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坚持从教学的整体上把握辩证思维方法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简单地一一对应。有人认为,在某一问题上引导了学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落实了“重点论”等,就是落实辩证思维方法的教学,这是片面的曲解,也只能使我们的教学流于形式,陷于机械。同时,坚持辩证思维方法的教学应该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应该有机贯彻辩证思维方法的学习,但不是所有的内容、所有的课型、所有的教学细节都必须生硬地穿插,要做到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基于辩证思维方法的教学,还应同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在不同的年龄段、同一年龄段不同学习水平层次的学生中有所区别。在本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丁老师有很好的教学设计,却并未实现设计的要求。原因是在教学第一环节中,学生被“大桶和小桶打水排列”的数学问题所吸引,简单数学问题的探究正符合他们的能力水平,因此,参与热情很高,以致关于“公平和效率辩证关系”的自主学习过程不能充分开展,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而同样的数学问题,在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中,却能迅速解决。既然本课教学设计中,“打水”问题的研究环节,目的仅仅是让学生体验效率,数学问题并不是研究重点,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先解释清楚,再让学生自主体验。因此,教学首先应该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围绕着学习目标,设计自主学习的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辩证思维方法。简言之,基于辩证思维方法的教学也要适应学生设计学习的重点,提高课堂的效益。
附件: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第三课时)
上海二工大附属龚路中学 丁志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公平和效率的含义及其关系;理解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懂得建立健全保障制度对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领会当前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基本政策。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案准备,加强学生的迁移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养成,能正确分析和说明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现实问题,能正确把握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辩证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认同与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配制度,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树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二、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领会当前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基本政策。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正确认识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1.由排队打水问题导入
2.由排队打水问题探讨效率的内涵
(1)提出问题
两个人拎着水桶到—个水龙头前排队打水,一人拎大桶,一人拎小桶。装满水,大桶需要10分钟,小桶需要5分钟。应该怎么排队,才能使总的等待时间最短,效率最高?
方案1:小桶在前、大桶在后:小桶5分钟,大桶5+10分钟,一共20分钟。
方案2:大桶在前、小桶在后:大桶10分钟,小桶10+5分钟,一共25分钟。
结论:小桶在前、大桶在后的效率更高。
(2)引导总结效率的内涵
3.由排队打水问题探讨公平的内涵
(1)问题链
如果你拎大桶,你希望怎么安排?
如果你拎小桶,你希望怎么安排?
只有一个水龙头,能不能同时完全满足大桶和小桶的要求?
如果你是规则制定者,除了考虑效率,还要考虑什么因素?
什么样的方案能够更好地保证公平呢?
(2)引导总结公平的内涵
4.由排队打水问题初步认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环节二:正确理解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1.学生小组合作,用图表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部分小组展示作品,并解释说明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3.教师总结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和公平作为矛盾的双方,既相互排斥,也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追求效率的社会条件。两者缺一不可,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环节三:领会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基本政策
1.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1)阅读材料,描述在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政策上发生的变化。
(2)结合图表,分析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3)分析当前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意义。
(4)引导学生全面评价效率与公平问题。
2.深入理解并认同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政策
(1)例举近年来我国维护社会公平的具体政策措施。
(2)以个人所得税法修改为例,引导分析政策措施对维护公平、促进效率以及社会和谐的作用。
3.提出促进公平的建议
4.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