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时期货币政策选择的比较——以美国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美国论文,货币政策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美国经济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最明显的现象就是一高二低——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相伴而行,人们为它取名为“新经济”。回顾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从战后初期以高通胀率刺激经济增长到70、80年代的滞胀时期,经济从未出现过目前这种良性循环状态。本文拟从上述三个时期即战后初期(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滞胀时期(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以及新经济时期(90年代初到目前)美国货币政策选择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货币政策对“新经济”的贡献。
一、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中性货币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前者又可分为常见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货币并不是中性的,货币数量的变化会导致就业和实际产出的变化,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主张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反对经济衰退,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在理论上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同出一源,认为可以依靠削减货币数量来抑制通货膨胀和热热的经济增长。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则认为货币是中性的:货币数量的变化就长期而言,影响的主要是价格,因而货币政策并不能解决失业问题,他们还指出货币政策具有时滞性。货币当局往往因为无法认清其行动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时间滞后的长度而延误时机。因此货币当局应避免采用剧烈调整的政策,不要妄图以货币政策来逆经济周期,而应公开执行货币数量稳定增长的政策。
美国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选择了不同的货币政策。在前两个时期,美国选用非中性的货币政策,依靠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和反危机;在第三个时期中,美国采用了一种中性的货币政策,以此来调节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三个时期美国货币政策不同选择的效果的具体分析
(一)战后初期(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
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采用了凯恩斯主义的非中性货币政策,即依靠紧缩性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反对通货膨胀或刺激经济。于是,我们看到,从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时高时低,交替进行。再观察一下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从表面数据看,两者同年数据之间的正相关性极高。(详见表)但如果更深入地分析一下,考虑货币政策的时滞性,就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这里我们采用一种更倾向于货币主义的观点,把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和扩张或紧缩的货币政策联系在一起。一般而言,货币政策会有6到18个月的时滞,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在分析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率的作用时,就应该把当年的通货膨胀率和下一年的经济增长率联系起来。于是我们发现从40年代后半期开始,高通货膨胀率却带来了经济的衰退,而低通货膨胀率则使经济增长速度回升。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 1979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二)滞胀时期(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
进入70年代后出现了滞胀的新情况。以往当发生经济衰退时,在生产下降、失业率上升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物价水平的下跌,正是有此情况作后盾,以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换取失业率下降的相机抉择政策才能大行其道。然而此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相机抉择政策彻底失效。这一时期美国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状况与其货币政策的选择不无关系,首先,在此前的一段时间内联储选择银行信用作为其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这使美联储在长期内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力较弱,很难作出有效的分析以确定信贷行为扩张至何种程度会引起将来的通货膨胀,其次,美联储信奉非中性货币政策,认为货币政策可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于是在70年代进一步推行低利率的廉价货币政策,致使货币供应量由于长期的快速增长而大大快于经济的增长速度。
(三)新经济时期(90年代到现在)
从90年代开始,美国的宏观货币政策转向中性货币政策。所谓中性货币政策就是指利率保持中性,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让经济以其自身潜在的增长率在低通货膨胀条件下持续地增长。
中性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就是货币学派的“货币中性”理论,这一理论是与凯恩斯学派的“相机抉择”理论相对的:它认为长期内货币应对经济保持中性,既不刺激也不抑制,政府不应试图影响或操纵各种经济变量,而应相信市场机制的力量。
这一时期美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也发生了变化。从1993年起,美联储开始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中间目标,这一选择为其实施中性货币政策打开的方便之门。
综观90年代以后美国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数字可以发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大幅度下降,同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也一直稳定在美联储所估计的潜在增长率2.5%上;这一良性循环主要得益于其采用了中性货币政策,目标单一,只要调整利率使经济增长保持在2.5%左右即可,而无须象采用非中性货币政策时那样要先判断经济是否出现了衰退或是过热,然后决定采用何种反周期的货币政策。
三、结论:中性货币政策的采用对美国“新经济”的出现功不可没
通过对三个时期美国货币政策选择对经济增长的效果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在中性货币政策的推动下,美国才能出现90年代的持续增长。
战后初期,美国采用非中性的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货膨胀,为经济提供稳定增长的环境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反对衰退,刺激经济增长方面几乎无所建树;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把当年的通货膨胀率和下一年的经济增长率联系起来看,相机抉择的政策是失效的。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短期内(当年)的相关性可能更多地来源于政府政策的示范效应,即决策信息的导向效果。到了滞胀时期,虽然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从表面看是美联储前一时期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在长期中的缺陷造成的,但实质上是美联储相信非中性货币政策,用廉价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走过了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超过其控制范围,而当它发现危机所在,开始控制货币供应量时,却由于积重难返而在短期内无法奏效,所以,非中性货币政策在长期内不但不能达到其逆经济周期,平稳经济的效果,甚至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通过对这两个时期的具体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战后初期,非中性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有其信息传导效果,这点可以从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的交替升降中看出;而到了70年代,长期执行非中性货币政策在经济中积累了大量的隐患,最终使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即使在短期内也无法换回经济的复苏,出现了滞胀局面。进入90年代,美联储终于放弃了利用货币政策逆经济周期的企图而采用中性货币政策。中性货币政策由于减少了政府的主观判断成份而使其错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由于货币政策稳定性的提高,减少了经济由于不断变化的货币政策而无所适从引起波动的可能性,使经济出现了平稳高速增长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