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现状分析
宋 扬
(白城师范学院 文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
摘 要: 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视为高校的一个重要基础专业,有其固有的优势。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高校转型改革的冲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弱势与不足也凸显出来。教育观念滞后、课程体系不合理、专业发展定位不明确等问题使汉语言文学专业陷入尴尬境地。本文通过分析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所面临的问题,为其转型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现状;对策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经过多年建设,在年龄梯队、学历结构、职称比例等方面均呈现出较为合理的分布。目前,转型改革要求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合理、知识更新速度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学生职业素养更适应社会环境。社会要求与职业环境日新月异,然而,汉语言文学专业近些年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他初次参与政治,走出了议政的第一步。三月朝臣袁镐欲在服丧期间违例为子完婚,女方系官员李封之孙,后者认为丧事未毕举行婚礼有违律例,袁以退婚相威胁逼其就犯,双方僵持不下。御史初彭龄认为袁身居高位,却“不遵定制,任性乖张,应请交部严加议处以示惩儆”[6]。这次弹劾事项无足轻重,但初步形成了初彭龄以后的参政风格。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汉语言文学专业经历百余年的发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固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并且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改变。例如,教师会按照“生平—思想—艺术”的模式组织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按照“原理—举例—练习”的模式组织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不但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教学方法也不思革新,“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在课堂教学中仍占据很大比重,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
(1)各级政府。各级政府为了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开展招商引资的活动,招引方必须要拿出能够吸引人的优质项目。企业运行需要取用水,取水需要当地具有相应的水资源量保障。但往往招商环节只考虑将企业招来,但与之相应的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却往往考虑不到,造成企业到了取水时出现种种问题,这种矛盾给有时会转嫁给水行政主管部门,极易影响到水资源论证管理工作。
(二)课程体系不够合理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优秀人才的重要保证。翻阅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表,可以发现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集中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文学概论、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上,课程设置缺乏文理渗透,缺乏宏观性、综合性和应用性。这样的弊端就是毕业生思维和视野较为局限,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
(三)专业发展定位不明确
互联网时代,要培育出符合社会发展、岗位需求的人才,首先,教师自身必须转变思想,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跟进了解用人单位要求,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保证更全面的知识输出。其次,教师也要将传统的“以师为本”思想转变为“以生为本”,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与性质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对分课堂、同伴教学法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型对策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专业发展的定位关系到专业课程的规划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专业发展定位明确了,教师的教学就会有清晰的目标与手段,学生的学习也会有努力的方向与标准。尽管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设了语文微格教学、书法、逻辑学、文化营销、秘书、新闻传播等实践类和拓展类课程,但课程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业短板,但也使得专业的特色更加模糊。
设识别框架U的n个证据为(P1,P2,…,Pn),则证据对应的基本信任分配函数为mi(i=1,2,…,n),其可表示为
(二)完善课程体系
在2015年浙江万里学院的一项针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52.2%的用人单位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首先应具备的知识是“文书写作处理”,其次为管理类知识、秘书理论和实务知识、现代办公技术等。可见如今用人单位要求的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有调查显示,教学实习、文学现象讨论、传媒写作等实践类课程对就业有明显帮助。“责任感”“忠诚度”“道德自律”等软实力对毕业生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而这些软性指标在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并无明显培养体现。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可结合实际情况,与其他学院沟通、联手,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中心,增设一些管理类、统计类等通识课程,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加大实践教学比重。针对实践课程制订严格合理的考核办法,让学生重视起来,才能实现良好效果。同时,加强对学生品格、职业素质与道德的培育,为学生日后工作的良性发展打好基础。
(三)找准人才培养定位
高校专业要结合时代发展形势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语言文字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优势,在新时代要继续将其作为一项基本技能培养,做到“人有我优”,做精做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要增加其他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如新闻传播、金融法律和信息处理技能等,突出一强多能特点,使人才培养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方向发展。
三、结语
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更新转型。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育的发扬者,高校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要积极转变思维,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优化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培育出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灵强,徐凯,王欣.地方性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分析及转型策略[J].台州学院学报,2013(2).
[2]江艳丽.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132(2019)27-0005-01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7.001
[责任编辑 李 媛]
作者简介: 宋扬(1989.11— ),女,汉族,吉林白城人,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
课题项目: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课题批准号:ZD17121)阶段性研究成果。
标签:地方高校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 现状论文; 对策论文; 白城师范学院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