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它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本文主要分析分层教学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必要性及策略。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处于支配的地位,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规定的知识讲解清楚,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由于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的不同,导致每个学生接收知识的程度也会不同,面对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通常采用课外补差的办法来解决。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是不理想的。
学生接触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的时间、途径、方式、深入程度不同,造成学生原有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差异很大。如何来对待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的差异?用单纯补差的老办法显然行不通。首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用适应差异办法,去促进学生发展。适应差异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自己确定学习的具体任务和目标,自己选择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速度。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征,能适应学生的各自差异。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实施适应差异,促进发展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是值得尝试的一种方法,“分层”实质上是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实现个别化教学的一种方法。
二、分层教学实施
1、了解差异,制定分层递进的学习目标
学生差异总能通过学生既有知识结构、心智特点、将要进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而凸现出来,然后就可以根据学生差异分布特点确定分层情况。常见的方法是分为二层或三层。学生差异势必带来不同层次学生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差异,而这又会带来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分层辅导和分层练习上。在分层教学中,各层次分别采用哪些教学方法也许没有特别的界限,但在合作学习中,分层教学时采用异质分组往往采用得较多。
作为一门操作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新课标更多地把要求指向了“关照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升信息素养”等意识、态度、能力等方面,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这就为我们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指导性建议,为教学目标分层提供了方向。
2、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要求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的智力情况,采取不同的、有效的措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尽可能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向一个班级传授统一的内容,并希望全班学生都能听懂、学会、掌握,但是事实上每个学生接受程度是有差异的,有时差异还比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如何因材施教,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教师讲了某一任务时,明确向学生指出,是否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掌握,或者在一堂课、一个章节结束时指出必须掌握的内容。比如,在讲授文字处理软件WPS编辑用→、←、↑、↓方向键移动光标,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必须掌握,而对HOME、END、PgUp、PgDn等健,可以提出不同要求。(2)布置上机、课外作业时,分出哪些必做,哪些可以选做。对于必做而不会做的学生就得个别辅导。个别辅导的方式,可以教师辅导,也可以学生辅导学生。(3)组织学生“一帮一”的形式,效果会很显著,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了到帮助,学得较好的学生,通过辅导也巩固了自己学习的知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课外分层拓展,激励学习兴趣
在课外分层拓展教学内容上,可适当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因为一个人在学习中如果能常常感到“乐在其中”,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同时,考虑到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教育条件的不平衡性,有些内容的安排呈现出开放性特征。在选择和确定活动内容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1)来源于现实生活,体现一定的地方性特色和区域性特点。(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感知、易于操作的,同时又是富有挑战性的,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相适应。(3)有利于观察、设计、操作、评价、交流等学习过程的展开,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4)蕴含着广泛的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有利于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育内容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迁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5)因地制宜,考虑学校软硬件设备配置的可行性。
三、分层教学的评价
1、学生的学习态度的改变
通过实施分层教学,了解学生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能否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取决于学生对学科的思想认识。因此,备课时,除了了解学生的年龄、性别、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及心理特点等情况外,还要了解学生对学科的思想认识,如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及该学科在学生思想中所占的位置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备课才能有针对性,教学时就能因势利导,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诸如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的程度及接受能力等。只有对这些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细致的分析,才能正确确定教学内容的深浅,知识面的宽窄,课时容量的大小、轻重及速度的快慢,才能采取恰当而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求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约束于一种定势之中,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也就形成了接受式学习方式。反之,教师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思考,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发现、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思维活跃了,在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现式学习方式。所以,用新课程理念统帅的课堂教学,应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应体现在教学的构思上,即以解决问题过程为线索,组织动态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的师生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主体学习精神,以达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
3、师生关系和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交流互动型教学强调师生交往。在新课程中,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通过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探究,可以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也将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的学科,在教学中也应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
四、体会
不同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评价方法、评价内容和评价结果也应不同,否则将无法体现评价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通过依据评价进行分层的动态管理,以保证各阶段分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刘义民,韩志达主编. 以校为本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天津市津南区教苑撷珍[M].华龄出版社,2006年10月.
[2]胡婴主编.享受校本[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04月第1版.
[3]朱鸿主编.素质教育实践录[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
论文作者:康敏航
论文发表刊物:《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学生论文; 差异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师生论文; 知识论文; 《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