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 22001)
摘要:目的 观察心肺复苏术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急诊自2013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目标,根据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0)、观察组(n=50),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心肺复苏术治疗,分析两组自主循环恢复情况、治疗总有效率、心肺复苏指标。结果 自主循环恢复情况、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心肺复苏指标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中应用心肺复苏术,既可提高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及治疗总有效率,又可改善心肺复苏指标,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关键词:心肺复苏术;心脏骤停;应用效果
心脏骤停属于临床常见病,其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出现严重缺氧及缺血症状,导致患者生命终止[1]。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临床将心脏骤停分为四个时期,即前驱前、发病期、心脏停搏与死亡期[2]。故实施针对性治疗措施,对提高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基于以上背景,随机抽取本院急诊自2013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目标,观察心肺复苏术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急诊自2013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目标,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脏骤停诊断标准,并根据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0)、观察组(n=50)。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24-77岁,平均年龄(50.5±10.4)岁;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50.3±11.1)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前实施严格检查,临床表现为脸色发紫或苍白,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停搏时间:20-30s,呼吸微弱甚至是停止呼吸,大小便失禁[3]。所有患者均由本院多名专家联合确诊为心脏骤停。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心肺复苏术治疗:采用国际心脏复苏指南进行抢救,先对患者的心跳、呼吸进行检测,并触摸动脉,开放呼吸道,实施人工呼吸。之后进行胸外按压,频率:每分钟超过100次,让患者去枕平躺位,将按压板垫于胸部下方,患者脚下垫脚凳。双手叠扣法,于胸外按压30次,需要17s内完成。按压通气比例:30:2,之后给予患者球囊面罩通气,帮助呼吸,同时实施气管内插管。之后,于心室颤动过程中,对患者心电进行监测,除颤能量:双相波除颤200J,除颤流程:药物-按压-电除颤[4]。快速建立静脉通路,给予患者阿托品、多巴胺、肾上腺素、利多卡因、胺碘酮等药物,心肺复苏术时间<40分钟。两组患者经相应措施抢求后,护理人员应对抢救有效的患者进行密切护理,定时对其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观察病情的变化情况,定时给药,保持病房干净、整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给予其饮食指导干预及心理干预,如患者出现疼痛、高热等症状时,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及时诊断病情,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或反复。
1.3分析指标
分析两组自主循环恢复情况、治疗总有效率、心肺复苏指标(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开始除颤时间、乳酸)。自主循环恢复情况评价标准:心电图监测结果显示为有效心律:在没有应用药物或胸处心脏按压时,患者收缩压>60mmHg;触及大动脉时有明显的搏动[5]。治疗总有效率参考心肺复指南标准进行判定:抢救后,患者生命体征恢复为自主循环,呼吸、心律均恢复,触及大动脉明有明显搏动,患者脱离生命危险为生存;抢救后,患者恢复自主心律,可以自主呼吸,大动脉有搏动,在生命支持下,存活时间>24h为成功;抢救后,自主心律恢复,可以自主呼吸,大动脉有搏动,收缩压在80-100mmHg,在有生命支持过程中存活时间超过半小时为有效;抢救1小时后,患者没有自主呼吸及恢复自主心律有无效[6]。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SPSS18.0,以n(%)表示、行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 )表示、t检验计量资料。P<0.05,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比较自主循环恢复情况
观察组恢复自主循环34例,自主循环恢复率68%(34/50);对照组恢复自主循环15例,自主循环恢复率30%(15/50),组间对比有差异, =14.446,P=0.000。
2.2比较治疗总有效率
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心肺复苏术是针对心脏骤停患者采取的主要抢救措施与手段,此治职方法可用于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心脏骤停患者中。但由于患者心脏骤停原因不同、救治时间是否及时、院外是否进行及时急救、心肺复苏术不水平的影响,使得心肺复苏术抢救成功率不高。
心肺复苏术是通过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形式,帮助患者恢复自主循环。临床实践表明,尽早实施心肺复苏术,对提高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当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后,尽早将其送往医院进行抢救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本次研究显示:自主循环恢复情况观察组68%、对照组30%,生存率观察组30%、对照组10%,心肺复苏指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心肺复苏术可有效提高急诊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循环情况,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提高生存率。
综上所述,将心肺复苏术应用于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中,对提高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效果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红,张重阳,徐俊祥.急诊院前、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7,39(16):2475-2477.
[2]陆芳,韩世飞,牟丽娜.参附注射液对急诊心肺复苏术后患者脏器功能的保护及改善预后的作用[J].中国药房,2016,27(11):1530-1532.
[3]付敏.实施心肺复苏治疗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11(01):142+190.
[4]邓清文.心肺复苏术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1):67-68.
[5]毕国庆,邹龙.急诊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术40例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11(36):56-57.
[6]雷间红,成伶俐,邓素贞,等.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5):158-160.
论文作者:呙武斌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6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肺论文; 心脏论文; 自主论文; 急诊论文; 对照组论文; 大动脉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