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巨人米其林的企业文化_米其林论文

轮胎巨人米其林的企业文化_米其林论文

轮胎巨擘米其林的企业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巨擘论文,企业文化论文,轮胎论文,米其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法国百年老店、世界头号轮胎巨人“米其林”(MICHELIN)集团,已发展成在五大洲18个国家拥有70多家工厂和13万名员工的庞大帝国,在超过170个国家设立了销售与市场机构。每年米其林集团在全球生产近2亿条轮胎。2004年其销售额达180亿美元,在全球700亿美元的轮胎市场中占据20%的份额,雄踞同行业榜首。在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中,2003年列325名,2004年列288位。米其林之所以获得如此骄人的业绩,与其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密不可分。

之一:突出品牌形象,淡化个人

与媒体的关系和互动非常重要,然而,并不是每个公司都能充分意识到并重视这一点。很多公司在与媒体的沟通和互动中自觉不自觉地只顾宣传其企业领导人的形象,而忽视了对企业品牌和形象的树立。米其林同样重视与媒体的关系,但媒体的聚光灯却始终聚焦在米其林的品牌标志——轮胎人“必比登”(Bibendum)身上,而不是老板爱德华·米其林(Edouard·Michelin)身上。

米其林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1959年6月12日,当戴高乐将军来参观工厂时,前总裁弗郎索瓦(爱德华·米其林的父亲)为了“保守公司秘密”,居然让戴高乐的随行人员在大门外等候。与父亲相比,爱德华在对外沟通上进步很大,但初出茅庐时也因涉事不深吃了亏。在爱德华接过帅印后不久(1999年9月),公司业绩显示,当年第一季度赢利3亿欧元。可试图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少帅”在此时决定,将米其林的欧洲员工裁减7500人,其中法国员工为1500人。这一出人意料的决定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不少人认为,爱德华在公司赢利增长的情况下宣布裁员,不仅有违常理,也与当时左派政府倡导的就业政策“35小时工作制”背道而驰。结果,法国劳工部长向爱德华亮起了黄牌,米其林也成为法国乃至欧洲媒体的“反面教材”。

“吃一堑,长一智”。裁员风波使爱德华认识到同工会与媒体加强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此后不久,爱德华向记者敞开了办公室的大门,他首先接受了法国《解放报》的采访,然后同巴黎大大小小的报纸负责人共进午餐,解答他们的疑问,倾听他们的意见,并对其中的一些误会和失误报以歉意。爱德华在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时信守“宣传公司而不是老板本人”的信条,他曾说:“过分在媒体曝光的老板是脆弱的”,他强调“米其林就是必比登,而不是爱德华”。为了强化必比登的形象,米其林在1998年发起了一年一度的必比登环保挑战赛,邀请汽车厂家们一起为汽车能源的多元化发展和保护地球环境出谋划策,并在2001年获得了联合国的赞赏和很多环保组织的参与。这一系列的成就进一步提升了米其林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地位。

之二:不断创新、挑战自我,站在潮头引领潮流

作为一种变革力量,创新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种持续发展的动力,它体现在各个方面。做为创造核心竞争力的有利武器,创新是一种精神,一种能使企业发展的能力。被誉为轮胎科技领导者的米其林用事实很好地演绎了这一幕。

1946年6月4日上午11点整,米其林公司的一个送信员走进位于巴黎市列宁格勒街26号的法国专利注册局,投递一份厚厚的文件。这是一项对轮胎工业起着革命性作用的专利申请——辐射层轮胎(子午线轮胎)的诞生,辐射层轮胎的安全、耐用、省油及舒适,不仅对现代交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辐射层轮胎的设计所带来的冲击如此巨大,以至40多年后的今天,传统交叉层轮胎在欧洲几乎完全消失了。现在,人们可以看到,摩托车、汽车、拖拉机、挖掘机、飞机都相继使用辐射层的轮胎。近百年来,米其林为世界轮胎的技术进步不断地研究、发明、创新。米其林集团在漫长的历程中,自1889年发明首条自行车可拆卸轮胎与1895年发明首条轿车用充气轮胎以来,在轮胎科技与制造方面不断创新。现在,米其林分别在法国、日本、美国及中国设有研究与测试中心,在全球生产及推广众多的品牌和产品——米其林、BFGoodrich(百路驰)、Uniroyal、Kleber、Riken、Siam、Taurus、Stomil-Olsztyn、Laurant、Wolber、Tyremaster、Icollantas及回力等。除轮胎外,米其林还生产轮辋、钢丝、地图及旅游指南,其中,地图与指南出版机构是该领域的领导者,著名的法国“红色指南”在2000年已有100岁。

在西方深受人们喜爱的赛车运动长期以来也与米其林的历史密不可分。1998年米其林集团庆祝其逾世纪的轿车、摩托车及自行车赛车运动;2000年的“协和”空难事故后,米其林应法航的请求为协和飞机特制了一款新式加固轮胎,使这只“超音速大鸟”得以重返蓝天。

之三:老板带头崇尚节俭务实,抵制铺张浪费

许多快速发展的企业不能持续健康成长的原因,除机构迅速膨胀、管理力不能渗透;财务过度扩张导致财务失控;成功的狂热、进入亢奋状态而轻视一切、导致失败等原因外,还有一点就是人性的弱点——坐享其成、不思进取。主要表现在:一是懒惰本性:对创业者来说,当拥有一千万美元资产时就易产生惰性,导致贪图安逸、计较名利得失、妄自尊大、奋斗精神减弱等,失去前进的动力;二是财富的消蚀作用:当股票成功上市时,使很多人一夜暴富,公司员工都沉浸在股票成功上市、财富大增的喜悦中。员工们开始买车、购房,开始自满自足的享受生活。工作热情减退,创业精神消失,工作效率低下。

对于一个身价百倍的年轻亿万富翁来说,爱德华·米其林始终保持简朴的生活是难能可贵的,也为公司上上下下树立了一个榜样,这远比空洞的说教更有价值和作用。爱德华1963年生于法国中部城市克莱蒙菲朗,父亲弗郎索瓦将他起名“爱德华”,显然是希望他继承米其林集团创始人、弗郎索瓦的祖父老爱德华的遗志,将家族的事业发扬光大。1999年,当年仅36岁的爱德华从父亲手中接下米其林帅印时,他已成为法国CAC40(4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俱乐部里年龄最小的成员,并跻身欧洲最年轻的富翁之列。让父亲欣慰的是,爱德华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为人处事方面处处体现着家族的风格。如,米其林家族历代掌门人生活简朴,作为欧洲最年轻的富翁之一,爱德华毫无富豪派头,过着同平凡人一样的生活。他既没有豪华游艇,也没私人飞机,惟一的奢侈品是一辆6万多美元的奥迪RS4跑车,该车装有米其林轮胎。

之四:开拓新市场,保持高速成长

几十年来,米其林在全球不断开拓新市场。而携手中国轮胎企业成就了米其林新一轮的飞跃。1988年,在香港成立了销售办事处,为进一步加强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于1989年在北京成立了首个代表处,负责产品推广及筹备分销网络。现在,米其林在上海、广州、成都、沈阳及香港都设立了营销办事处,销售网络遍布全国。1995年底,米其林与沈阳市达成协议,成立米其林沈阳轮胎有限公司(MSTC),它是米其林首个在中国的合资项目,为1973年成立的沈阳轮胎厂提供有效的技术转让。1996年底,沈阳工厂正式投产;1997年,米其林又增设三家合资公司,其目的主要生产米其林品牌的轿车,轻卡及卡车轮胎,以满足国内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同父亲相比,爱德华最大成就是成功发展了中国的市场业务。2001年4月,米其林投资2亿美元同中国头号轮胎公司——上海轮胎橡胶集团联合组建了上海米其林回力轮胎股份有限公司(SMW),并在新企业中控股70%。2002年初完成1995、97年成立的四家合资企业的合并工作,并于2003年8月成为一家外商独资公司。至此,米其林在沈阳合资企业的总投资额为1.5亿美元。与此同时,米其林在上海成立了研发中心,着力满足中国当地及外资车辆制造商的技术需求,开发高性能新型轮胎,还为轮胎的原材料供应商提供技术指导。另外,米其林已同意为上海轮胎橡胶集团的卡、客车子午线轮胎生产设施提供技术支持。

对于从小生活和工作在欧美的爱德华而言,古老的中国难免显得遥远而陌生。然而,他手下的一批高参及每年至少一次的中国之行使他对中国市场的了解程度让许多竞争对手叹服。米其林的子午轮胎在中国市场的售价是普通轮胎的3倍,集团内部曾有人怀疑,如此高昂的轮胎是否能被购买力尚弱的中国客户接受。爱德华在通过向中国的经销商咨询后认为,在中国市场实行“高价”战略并非行不通,因为中国的卡车往往超载,普通的轮胎很快就需要更换,而用钢加固的子午胎则能适应这样的运输条件。正是基于对中国市场的熟悉和热爱,爱德华将他的全球战略重心明显向中国倾斜。几年来,他将米其林在欧洲的6万个销售网点裁减了一半,却在中国市场注入了巨大的资金和人力,使这个市场以年均15%的增速在发展。爱德华·米其林坦言:“中国市场在米其林的全球战略中处于核心地位。米其林特别看好上海,认为它不仅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中心(占据全国40%的市场份额),也是中国及亚太地区轮胎工业的中心。米其林和上海轮胎公司的合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将重塑中国轮胎市场的格局并提升米其林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标签:;  ;  ;  ;  

轮胎巨人米其林的企业文化_米其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