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恩良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龙合乡定业初级中学 533900
【摘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产生疑问;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又产生新的疑问,引发新的思考。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每时每刻都存在,如此诱发其问题意识,进而激发求知欲。
【关键词】问题意识; 初中生物; 创设情境;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02-138-01
1引言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没有疑问就没有真正的思考,没有疑问也就没有创造。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改轰轰烈烈进行的今天,应尝试问题教学与初中生物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孔子的教学理念是:“循循然善诱人。”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诱导什么?就是诱导学生创设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个有效的学习课堂氛围中,不应该是使得学生毫无问题,而应该启发学生不断提出深刻的问题。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导火索,是产生问题的催化剂。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营造学生乐于探究,勇于提问的情感氛围。
2.1.1 引导学生沿着生命科学史,产生问题。 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家萨顿说过:“一部科学史,是由一系列人物创造出来,以解决他们遇到的某些问题。”可见,科学史揭示了科学家根据前人的已有的经验发现问题,并不断探索的思想历程。
2.1.2 聚焦实事热点、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生物学与时事热点、现实生活、生产、科技实践联系”是初中生物课程理念。
2.1.3参与实践调查、科学实验,生成问题。 例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在学校的生物园中进行调查,学生在自主调查探索的过程中引发思考:生物是怎样进行归类的?又如《练习和使用显微镜》及《观察动植物细胞》的教学中,笔者考虑到授课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对生物学充满着热情与好奇,具有强烈的探索与创新精神,笔者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带入实验室,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生成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通过实践调查和科学实验,不仅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之情。
2.1.4 以问设问,创设新问。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名言:“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可见,先有疑问才能解决问题,先有有疑问才能再创造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可以先设置问题,让学生生疑,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利用问题串,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问题情境。例如在《青春期》一节的教学中,笔者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发现自己的身体与小时候有什么不同吗?”接着引出“同学们知道自己的身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同学们对青春期了解多少?”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这一连串问题的提出,既打破了尴尬的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2构建心理“安全区”,让学生敢于提问。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因此,要让学生敢问,必须首先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营造 “问” 的学习氛围。
2.2.1 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与开放的提问空间。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和提问环境。只有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科学的热情。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只有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促使学生生成积极的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2.2.2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生提问欲望。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缺一不可。师生在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以及情感意向的交流,这种交流必须是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教学气氛下进行的。教师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个融洽的师生交流氛围,犹如一条纽带,将师生间的认知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生疑、生问的桥梁。一个融洽的师生交流氛围,既是一种镇静剂,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又能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
2.2.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评价,鼓励大胆质疑。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应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闻、所问,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并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把学生有效引入生物学的殿堂,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2.3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促使学生提出有效问题。 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乐于提出问题,并未达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目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可疑处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初中学生虽然具有较高的探索热情,但是思维能力还尚待发展,提出的问题往往到不了不能达到关键之处;这就须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提出更有针对性,更为有效的问题。
2.3.1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育问题意识。 专家分析认为,绝大多数学生因知识储备量不够,而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积累知识经验是问题意识产生和培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缺乏相应的知识,问题意识必然有所欠缺。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便会发现许多理论知识和原有的生活经验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有效质疑。
2.3.2从教材出发,探寻有效提问。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许多探究活动只给了探究目的、要求、方法及步骤,并没有给出结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让学生根据材料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探寻合理有效的提问。
3结语
问题是教育的起点,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源泉。知识是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贯穿于求知的始末,是学生尽快步人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最好途径。
参考文献
[1]付宇.高中生物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的研究[D],2008:17-18.
[2]颜涛.初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小作家选刊,2012:184.
[3]陈虹.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发现能力[J].教育教学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48-49.
论文作者:黄恩良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2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
标签:学生论文; 意识论文; 教师论文; 情境论文; 激发学生论文; 师生论文; 发现论文; 《中国教师》2018年2月刊论文;